首页 / 正文

第三节 炀帝夺宗

隋高祖五男:曰房陵王勇,曰晋王广,曰秦王俊,曰蜀王秀,初封越王。曰汉王谅,皆文献皇后独孤氏所生。帝惩周代诸侯微弱,受禅之岁,即立勇为太子,封诸子为王。又立行台尚书省,以诸王为令,入牧雍州,出为诸州总管,遇征伐则为行军元帅,其期望之甚厚。参看《隋书·于义、元岩传》。高祖受禅之岁,即以广为并州总管,秀为益州总管。开皇元年正月,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于并州,以广为令;河南道于洛州,以俊为令;西南道于益州,以秀为令。三年十月,废河南道行台省,以俊为秦州总管。六年十月,置山南道行台尚书省于襄州,以俊为令。伐陈之役,俊为河南道行军元帅,屯汉口,为上流诸军节度。陈平,拜扬州总管,镇广陵。岁余,转并州。广以六年十月,征拜雍州牧,伐陈,为行军元帅,陈平,复拜并州总管,江南乱,徙扬州,十六年(596年),乃归藩。秀为西南道行台,岁余而罢,十二年(592年),复出镇蜀。谅十二年牧雍州,十七年(597年)为并州总管。韦世康以十五年十月为荆州总管。传言时天下惟置四大总管,并、扬、益并亲王临统,惟荆州委于世康,时论以为美,可见其任之重也。并州治太原,益州治成都,洛州治洛阳,秦州治天水,襄州治襄阳,荆州治江陵,皆今县。广陵,后改为江都,见第一节。然诸子皆不令。俊以奢侈,违犯制度,开皇十七年七月,征还京师,免官,以王就第。二十年六月,薨于秦邸。是岁十月,太子又废。

太子勇之废,史家归咎于独孤后。云:后性妒忌,后宫莫敢进御。见诸王及朝士有妾孕者,必劝上斥之。此即因其谗高颎之说而附会,见下。勇性率意任情,多内宠。昭训云氏尤嬖。妃元氏无宠,尝遇心疾,二日而薨。后意有他故,甚责望勇。晋王知之,弥自矫饰。后来朝,临还扬州,入内辞后,泣言东宫欲加屠陷。后忿然。王知后意移,始构夺宗之计,引张衡定策,遣宇文述交杨素弟约,令喻旨于素。衡为河北行台曹郎,并、扬二州掾。宇文述平陈有功,王镇扬州,奏为寿州刺史。寿州,今安徽寿县。素揣知后意,又从而谗构之。而太子遂废。《勇传》言其将废,高祖在仁寿宫,见第一节。知其不安,使素观之。素还,言勇怨望,恐有他变。乃于玄武门达至德门,玄武门,隋大兴宫城西北门。至德门,在宫城东北隅。量置候人,以伺动静。东宫宿卫,侍官已上名籍,悉令属诸卫府。晋王又令段达私于东宫幸臣姬威,达胁威告东宫非法。九月,车驾至自仁寿宫,翼日御殿,谓侍臣曰:“我新还京师,应开怀欢乐,不知何意,翻邑然愁苦?”吏部尚书牛弘对曰:“由臣等不称职,故至尊忧劳。”高祖既数闻谗谮,疑朝臣皆具委,故有斯问,冀闻太子之愆,弘为此对,大乖本旨。因作色谓东宫官属曰:“仁寿宫去此不远,而令我每还京师,严备仗卫,如入敌国,岂非尔辈欲坏我家国邪?”又述勇罪状曰:“新妇初亡,我深疑使马嗣明药杀。我曾责之,便怼曰:会杀元孝矩,妃父。此欲害我而迁怒耳。”又云:“我恒畏其加害,如防大敌。”高祖之所疑可知。《传》述勇见疏之由曰:某岁冬至,百官朝勇,勇张乐受贺。高祖下诏,言皇太子虽居上嗣,义兼臣子,而诸方岳牧,正冬朝贺;任土作贡,别上东宫;事非典则,宜悉停断。自此恩宠始衰,渐生疑阻。时令选宗卫侍官入上台宿卫。高颎奏称:“若尽取强者,恐东宫宿卫太劣。”高祖作色曰:“我有时行动,宿卫须得雄毅,太子毓德东宫,左右何须强武?此极敝法,甚非我意。我熟见前代,公不须仍踵旧风。”盖疑颎男尚勇女,形于此言,以防之也。《通鉴》:开皇二十年(600年),贺若弼复坐事下狱,既而释之。

他日,上谓侍臣:“弼语高颎:皇太子于己,出口入耳,无所不尽,公终久何必不得弼力?何脉脉邪?”亦可见高祖于颎等,疑忌之深也。然则高祖之疑勇久矣,此杨素之谗所由得入也。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季汉已来,置君之如弈棋旧矣,熟见前代,安能释然?此亦无足深怪。《郭衍传》言:晋王有夺宗之谋,托衍心腹,遣宇文述以情告之。衍从王出镇扬州,与平江南之乱。授蒋州刺史,迁洪州总管。蒋州,见第一节。洪州,今江西南昌县。衍大喜,曰:若所谋事果,自可为皇太子。如其不谐,亦须据淮海,复梁、陈之旧。副君酒客,其如我何?王因召衍,阴共计议。衍诈称桂州俚反,桂州,见上节。王奏衍引兵讨之,由是大修甲仗,阴养士卒。此等阴谋,亦狃于前代之积习也。近己而俗相类,则往车虽覆,而成辙易循。《房彦谦传》曰:平陈之后,论者咸云将致太平。彦谦私谓所亲曰:“主上性多忌克,不纳谏争。太子卑弱,诸王擅威。在朝惟行苛酷之政,未施弘大之体。天下虽安,方忧危乱。”房、魏总史事,其父皆得佳传,《困学纪闻·考史》。昔人久有疑辞,斯言或出附会,然太子卑弱,诸王擅权,自是当时情事,勇又安能无疑?《文献后传》云:高祖与后相得,誓无异生之子。《废太子传》:上尝从容谓群臣:“朕旁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若前代,多诸内宠,孽子忿争,为亡国之道邪?”鲜卑之俗,贱妾媵而不讳妒忌,见《两晋南北朝史》第十七章第一节。后固虏姓,高祖亦渐北俗;又性本严正,非溺情嬖幸者流;是以“后宫宠幸,不过数人。”高祖告裴肃语,见《肃传》。至于五子同母,不过事出偶然,非真绝无嫔御也。《后传》言:后使宦官伺上,政有所失,随则匡谏。又云:每与上言及政事,往往意合。然其恶房陵,乃如其谓晋王:“每思东官,意无正适,至尊千秋万岁之后,遣汝等兄弟,向阿云儿前,再拜问讯,此是几许大苦痛邪?”其爱晋王,则如其告杨素,谓:“每闻至尊及我遣内使到,必迎于境首。言及违离,未尝不泣。又其新妇,亦大可怜,我使婢去,常与之同寝共食。”仍是琐琐妇人之见耳。《勇传》言其“遣人伺觇东宫,纤芥事皆闻奏,因加媒孽”。度亦不过如是,岂真能使高祖因之而行废立哉?史所传独孤后事,其说多诬。《后妃传》言:尉迟迥女孙有美色,上于仁寿宫见而悦之,因此得幸。后伺上听朝,阴杀之。上由是大怒,单骑从苑中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二十余里。高颎、杨素等追及,扣马苦谏。上太息曰:“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颎曰:“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上意少解。驻马良久,中夜始还。后俟上于阁内。上至,后流涕拜谢。颎、素等和解之。上置酒极欢。后自此意颇衰折。初后以高颎父之家客,甚见亲礼,至是,闻颎谓己为一妇人,衔恨。又以颎夫人死,其妾生男,益不善之,渐加谮毁。上亦每事惟后言是用。后见诸王及朝士有妾孕者,必劝上斥之。时皇太子多内宠,妃元氏暴薨,后意太子爱妾云氏害之。由是讽上黜高颎,竟废太子,立晋王;皆后力也。谗高颎事亦见《颎传》。又云:颎从汉王征辽东,上以汉王年少,专委军于颎。颎以任寄隆重,每怀至公,无自疑之意,谅所言多不用,甚衔之。及还,泣言于后曰:“儿幸免高颎所杀。”上闻之,弥不平。夫天子即在离宫,岂能单骑独出?诸王朝士有妾孕者,可尽斥乎?幸免为高颎所杀,此何等语?亦岂可以欺后,而况于高祖哉?秦王之获罪也,杨素言其过不应至此。高祖曰:“若如公意,何不别制天子儿律?”其废太子,又言“我虽德惭尧、舜,终不以万姓付不肖子”。其言未尝不廓然大公,然而不免于祸者?太子卑弱,诸王擅威,实乃自启乱源,而其所以致此,则众建亲戚以为屏藩之一念误之,其源浊,其流必不可澄也。

勇既废,十一月,遂立晋王为太子。蜀王秀,《传》言其意甚不平。太子阴令杨素,求其罪而谮之。仁寿二年(602年),征还京师,令素等推治之。太子阴作偶人,书上及汉王姓字,缚手钉心,埋之华山下。又作檄文,言逆臣贼子,专弄威柄,自陈甲兵之盛,云欲指期问罪,置秀集中。于是废为庶人,幽之内侍省。案《传》又言秀之至,上曰:“顷者秦王糜费财物,我以父道训之,今秀蠹害生民,当以君道绳之。”秀亦未尝不奢侈违制,事见本传及《元岩传》,惟较之虐民,则糜财之罪为轻耳。又曰:“当斩秀于市,以谢百姓。”狱之具也,连坐者百余人,此庸有网罗。然《酷吏传》言:秀得罪,赵仲卿奉诏往益州穷按,秀宾客经过之处,仲卿必深文致法。州县长吏,坐者大半,则徒党肆虐,州县承风者实多,蠹害生民,必在所不免矣。《秀传》又言:秀有胆气,多武艺,甚为朝臣所惮。《源师传》言:秀违法度,以师为益州总管司马。俄而秀被征,将谢病不行。师垂涕劝之,乃从征。《独孤楷传》言:秀犹豫未发,朝廷恐其生变,拜楷益州总管,驰传代之。秀果有异志。楷讽谕久之,乃就路。楷察其有悔色,因勒兵为备。秀去四十余里,将反袭楷,密令左右觇楷,知不可犯而止;则秀亦非无异谋。炀帝构秀,虽出私意,然使终处蜀可乎?此亦见封建之必召乱也。

仁寿四年七月,文帝崩。《后妃传》言:陈宣帝女,陈灭,配掖廷,后选入宫为嫔,《传》云:遗诏拜为宣华夫人。《杨素传》称为陈贵人,见下。有宠。高祖寝疾仁寿宫,夫人与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上闻之恚,使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召勇,隋有两元岩:一为蜀王秀长史,《隋书》有传。此元岩为华阳王楷妃之父,仅附见《列女·妃传》中,楷文帝孙,封为华阳王,事在开皇十年(590年),见《纪》。述、岩为敕,以示左仆射杨素。素白太子,太子使张衡入寝殿,俄而上崩。其夜,太子烝于陈氏。嗣位之后,出居仙都宫,寻召入,岁余而终。帝深悼之,为制《神伤赋》。又有蔡氏,丹阳人。陈灭,以选入宫为世妇,容仪婉嫕,上甚悦之。以文献皇后故,希得进幸。及后崩,渐见宠遇。拜为贵人。上寝疾,加号容华夫人。崩后,亦为炀帝所烝。丹阳,梁、陈郡,隋灭陈,废,大业时复置,今江苏江宁县。《废太子》及《柳述传》略同。《杨素传》则云:上不豫,素与柳述、元岩等入阁侍疾。皇太子虑上有不讳,须豫防拟,手自

为书,封出问素,素录出事状以报,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所宠陈贵人,又言太子无礼。上遂发怒,欲召勇,太子谋之于素。

素矫诏,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又令张衡侍疾。炀帝立为太子,述为左卫将军。衍为左监门率,转左宗卫率。衡拜右庶子,仍领给事黄门侍郎。上以此日崩。由是颇有异议。案《陈氏传》又言:晋王在藩,阴有夺宗之计,规为内助,每致礼焉,进金蛇、金驼等物以取媚,废立之际,颇有力焉。则陈氏之于炀帝,既已交结于平时,安能自固于临事?《后妃传》言炀帝烝于宣华,在高祖崩后。《房陵传》则谓奸乱宫闱,事闻于高祖,高祖乃遣追勇,说亦不仇。炀帝素善矫饰,聚麀之行,岂必谋诸造次之间?豫虑后事,何等机密,何至宫人误送帝所?高祖威令夙行,尚能观览事状,则是神明未衰,更易废兴,事非轻小,岂得一无防备,但一张衡,即能弑逆?《衡传》言衡为炀帝所杀,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等事,而望久活?”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亦恶炀帝者之辞,不足信也。故知此等说皆不足信也。柳述尚高祖女兰陵公主。《传》言上于诸婿中,特所宠敬。述怙宠骄豪,无所降屈。杨素时称贵幸,朝臣莫不詟惮,述每陵侮之。俄素亦被疏忌,不知省务,述任寄愈重。及是,素与皇太子协议,便矫诏执述、岩,持以属吏焉。窃疑述与杨素,本以争权相害,高祖弥留之际,实有拥翼房陵之谋,而为素所败也。

高祖崩后,秘不发丧。伪为敕书,赐故太子勇死,追封为房陵王,不为立嗣。勇有十男,长曰长宁王俨,炀帝践极,俨常从行,卒于道,实鸩之也。诸弟分徙岭外,仍敕在所皆杀焉。《通鉴》系大业三年(607年)。柳述坐除名,与公主离绝,徙于龙川。隋郡,今广东惠阳县。数年,复徙宁越,隋郡,即钦州。遇瘴疠而死。元岩除名徙南海。隋郡,即番州,见上节。后会赦归长安。有人谮岩逃归,收杀之。

汉王谅以开皇十七年(597年),出为并州总管。自山以东,至于沧海,南拒黄河,五十二州尽隶焉。特许以便宜,不拘律令。十八年(598年),起辽东之役,十九年(599年)突厥犯塞,皆以为行军元帅。盖秦王虽败,高祖委任宗支之心,初未尝减也。太子谗废,谅阴有异图,讽高祖云:突厥方强,太原即为重镇,宜修武备。高祖从之。于是缮治器械,招佣亡命,左右私人,殆将数万。王者,僧辩之子也,为谅谘议参军;萧摩诃者,陈氏旧将,并为谅所亲善。蜀王废,谅愈不自安。高祖崩,征之不赴,遂发兵反。炀帝遣杨素讨之。谅穷蹙降,以幽死。子颢禁锢,宇文化及弑逆之际遇害。王自杀。萧摩诃被擒而死。炀帝徙谅党数十万家。《五行志》。大业三年(607年),敕并州逆党,已流配而逃亡者,所获之处,即宜斩决。五年(609年),大赦天下,开皇已来流配者,悉放还乡,而晋阳逆党,仍不在其例。皆见《纪》。亦酷矣。

猜你喜欢
  元朝典故编年考卷十·孙承泽
  卷三十五·唐·蒋一葵
  卷一百十四·杨士奇
  卷之二百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七·佚名
  涌幢小品卷之二十九·朱国祯
  ◎禁止小便妙文·吴虞公
  跋·陈亮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纪昀
  卷六十四·司马迁
  古弼传·李延寿
  卷一百六十二·杨士奇
  卷一百六十六·佚名
  卷三十九·纪昀
  第十二卷·冯梦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3 ·佚名

    敖陶孙 醉歌赠邹孝忠 老邹草檄如吹律,能令阴谷回阳春。 手提赤心献天了,布衫麻鞋惊市人。 戈船上嘘五里雾,诏发内府捐金银。 进贤冠者不好武,归来结屋看涛云。 却回孤愤与江浪,气压千人万人将。

  • 卷二十八·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二十八许司谏古【四首】古字道真承安中进士在宣宗朝以直言极谏称哀宗即位首命驿致之洛致仕授右司谏未几乞身还伊阳【闲闲公制词云安车蒲轮天子所以厚优贤之礼黄冠野服人臣所以遂归

  • ● 卷四·王鹗

     烏古論先生令軍民服元氣  乙卯,妖人烏古論先生因閹豎白上,乞在城軍民皆服元氣,不費官糧,可以經久抗敵。右丞仲德知其妄,乃奏:「昔田單守即墨,以一賤卒充天命,師動靜必咨。至於退燕軍而復齊七十餘城,事固有以權詐成功者,況用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三·佚名

    弘治十四年四月戊寅朔孟夏享 太庙○遣内官祭司灶之神○先是以天寒有旨命百官朔望暂免朝 皇太子至是始复朝○先是兵部尚书马文升会同司礼监太监陈宽英国公张懋等阅试各营侯伯都督骑射韬略及把总等官骑射能否既而试之往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一 忠义传四·纪昀

    忠义传宋 【一】○宋一(臣)等谨按宋史忠义传旧为十卷内如死于金与死于元者前后错出又杂入上书言事诸臣部居未能厘然兹分凡死事 【如死 于辽及侬智高方腊之类】 死义 【如陈东欧阳澈之类】 者为一卷死于金与元者各为二卷

  • 卷十五·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録卷十五各地方伊尔根觉罗氏葛伯库      尹达瑚齐巴哈塔      巴岱阿兰       多什喀阿格纳      瓜喇噶哈       托吉郑古德      萨琥叶臣 

  • 绎史卷一百四十三下·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荀子著书【下】荀子【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 学佛的成果·太虚

    ──二十二年九月在武昌菩提精舍讲───菩提精舍已第四学期了,从第一期到这第四期,能够继续修学下去,也很难得。如人走路,已竟走上了路,必有到家的日子。修学也是一样,并非学得一点皮毛就生满足心,必需精进勇猛,发长久心,才能

  • 中国佛教会整理委员会之诞生·太虚

    ──三十四年底在渝寓作──慨自全面抗日战兴,京沪未几沦陷,中国佛教会即告停顿。东南北各省县区域,多渐次阻隔不通。佛教寺僧信徒,固与一般人民同处敌伪蹂躏之下,沉痛莫伸!而西南北大后方佛教僧徒,亦因失去全国性佛教机构之

  • 卷第二十八(岁字号)·朱时恩

    佛祖纲目卷第二十八(岁字号) 甲子(梁武帝大同十年起)丙寅(改中大同)丁卯(改太清)庚午(简文大宝元年)壬申(元帝承圣元年)乙亥(敬帝绍泰元年)丙子(改太平)丁丑(陈高祖永定元年)庚辰(世祖天嘉元年)丙戌(陈改天康)丁亥(

  • 卷第三·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卷第三 古杭白岩嗣祖沙门 净符 汇集 △应化圣贤(西天) 文殊菩萨一日令善财采药曰。是药者采将来。善财徧观大地无不是药。却来白云。无有不是药者。殊曰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遂於地上拈一茎草度与文殊。

  • 旧时的盛宴·李叔同

    《旧时的盛宴》,名副其实的民国腕儿写民国范儿。民国人,不管是为官的,为学者的,还是普通人,即便是小商小贩都有敦厚相、坦然样儿;家庭、婚恋、玩乐、衣装,在最日常的生活中也有一种又闲适又讲究的范儿。梁实秋的饮酒、喝茶/

  • 玄教大公案·苗善时

    元苗太素著其弟子王志道集。前有王志道序撰于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摘录《老子》、《庄子》、《关尹子》、《列子》、《周易》以及吕洞宾、周濂溪、朱文公(熹)、王嚞、白玉蟾、三茅君诸语加以诠释发挥教人息心养

  • 朱太守风雪渔樵记·佚名

    杂剧剧本。明初避朱元璋讳,改“朱太守”为“王鼎臣”。简名《渔樵记》。元无名氏作。四折一楔子,末本。本事出《汉书·朱买臣传》。剧写朱买臣与渔夫王安道、樵子杨孝先交谊甚笃,朱买臣之岳父刘二公为激发朱买臣求取功

  • 金陵纪略·佚名

    呜呼!立君难,立国难,立法度尤难。

  • 百字论·提婆

    一卷,提婆菩萨造,后魏菩提流支译。一论有百字,故名百字论,破我见等。译师之归敬颂曰:‘我今归依聪睿师,厥名提婆有大智。能以百字演实法,除诸邪见向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