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八(岁字号)
佛祖纲目卷第二十八(岁字号)
甲子(梁武帝大同十年起)丙寅(改中大同)丁卯(改太清)庚午(简文大宝元年)壬申(元帝承圣元年)乙亥(敬帝绍泰元年)丙子(改太平)丁丑(陈高祖永定元年)庚辰(世祖天嘉元年)丙戌(陈改天康)丁亥(陈临海王光大元年)己丑(陈宣帝太建元年)辛丑(隋高祖文帝开皇元年)癸卯(陈后主至德元年)丁未(陈改祯明)辛酉(隋改仁寿)癸亥(隋文帝仁寿三年止)
北朝 周。宇文姓。五主。共二十六年 齐。高姓。六主共二十八年。
南朝 后梁。萧姓。三主。共三十三年 陈。陈姓。五主。共三十三年 隋。杨姓。三主。共三十八年。
(甲子)傅大士设大法会
傅大士尝着心王铭曰。观心王空。玄妙难测。无形无相。有大神力。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心戒传经。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佛是心。是心是佛。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蚤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虽空。贪嗔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罗蜜。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物。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滞寂。於此漂沉。诸佛菩萨。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妙。用无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无性体。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心性离空。能凡能圣。是故相劝。好自防慎。剎那造作。还复漂沉。清净心智。如世黄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无为法宝。非浅非深。诸佛菩萨。了此本心。有缘遇者。非去来今。又偈。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祇这语声是。又偈。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士於梁大同十年。设大法会。普为众生。忏灭罪苦。速得解脱。士又以佛经目录繁多。或人不能遍阅。乃建轮藏。立愿曰。登吾藏门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发菩提心者。能推轮藏。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梁武帝萧衍。状貌奇伟。日角龙颜。项有圆光。身不映日。所居之室。尝若云气。幼而好学。自诗书。以至阴阳纬候。卜筮占决。草隶尺牍。弓矢骑射。并洞精微。虽登大位。犹手不释卷。晚奉佛道。日止一食。非宗庙祭祀宴飨大会。不举乐。决死囚。必流涕。勤政事。虽冬月。过子夜。执笔视事。手为皴裂。性方正。居暗室。必理衣冠。暑月未尝褰袒。虽见内竖小臣。如遇严宾焉。太清三年。侯景陷台城。以甲士五百人自卫。带剑上殿。帝神色不动。使向三公坐榻。谓曰。卿在戎日久。无乃为劳。景惶惧不能对。出谓左右曰。吾每据鞍临敌。矢石交下。了无所怖。今见萧公。使人畏慑。岂非天威难犯。吾不复见之矣。寝疾。日夕念佛不绝口。大渐不能进膳。久而口苦索蜜。举手曰荷荷。遂崩於净居殿。寿八十六。
(庚午)慧闻大师发明心观
北齐慧闻。姓高氏。因阅龙树大智度论。恍然大悟。遂遥禀龙树为师。
(甲戌)傅大士供养三宝
承圣三年。傅大士复舍家赀。为众生供养三宝。偈曰。倾舍为群品。奉供天中天。仰祈甘露雨。流澍并无边。
○慧思参慧闻大师
慧思。武津李氏子。顶有肉鬓。牛行象视。少以慈恕。闻於闾里。尝梦梵僧劝令出家。乃辞亲剃染。及禀具戒。日惟一食。诵法华千遍。梁承圣三年。闻北齐慧闻有徒数百。乃往受法。昼夜摄心。胁不至席。坐夏三七日。获宿命通。寻有障起。四肢缓弱。不能行步。自念曰。病从业生。业从心起。心源无起。外境何状。病业与身。都如云影。作是观已。轻安如故。夏满。犹无所得。深怀惭愧。放身倚壁。背未至间。豁然开悟法华三昧○陆法和。少隐江陵清溪山。服勤沙门。执弟子礼。及长出游。以操行绝等。为梁湘东王所重。初侯景始降。和知其必叛。以语朱元英。英不了其意。未久景围京城。英求策。和曰。取果宜待熟。景遣将任约。击湘东王。和乞军御之。对垒赤沙湖。贼因风纵火烧庐。和以白羽挥风。风即返。约军大溃。士卒求约不获。和曰。洲际有水剎。约在其下也。可往擒之。果得约。和舍之。谓王曰。他日当得力。约后果为王立功。湘东王即位。是为元帝。改元承圣。以和为郢州刺史。爵以闲散。始和欲大举定魏。帝不许。和笑曰。吾尝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窥人王位耶。但吾与王。於空王佛所有因缘。如不能用。则柰业何。至是帝为魏所败。和乃归齐。齐文帝大喜。封和为太尉。赐甲第。和乞为佛寺。身居偏室。日手持香炉。行道礼佛。烧香凝坐。预期亡日。时至坐去。
(庚辰)智觊参慧思大师
智觊。字德安。华容陈氏子。父封开国侯。母徐。始娠。梦吞白鼠。并香云五色。萦绕於怀。诞生之夕。祥光烛邻。目有重瞳。肤不受垢。卧必合掌。坐必面西。七岁入寺。闻僧诵普门品。即随念之。忽自忆七卷之文。宛如宿习。十五礼佛。恍焉如梦。见大山临海际。峰嵿有僧招手。复接入一伽蓝云。汝当居此。汝当终此。出家进具。后至大苏山。谒慧思。思一见谓曰。昔灵鹫同听法华经。今复来矣。示以普贤道场。说四安乐行。觊入观三七日。诵法华经。至药王品曰。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於是悟法华三昧。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宿通便发。以所证白思。思曰。非尔弗证。非我不识。此乃法华三昧前方便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万。不能穷汝之辩。於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二祖慧可传法僧璨
慧可。自达磨西归。继阐玄风。博求法嗣。至北齐。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可曰。将罪来。与汝忏。曰觅罪了不可得。曰我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可深器之。即为剃发。曰是吾宝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受具。自兹疾渐愈。执侍经二载。可乃告曰。菩提达磨。远自竺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吾。吾今授汝。并达磨信衣。汝当守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又曰。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曰师既预知。愿垂示诲。曰斯乃达磨传般若多罗悬记云。心中虽吉外头凶。是也。吾较年数。正在於兹。当谛思前言。勿罹世难。然吾亦有宿累。今须酬之。善去善行。俟时传付○僧那。姓马氏。少而神俊。通究坟典。年二十一。讲礼易於东海。听者如市。暨南徂相部。学众随至。会慧可说法。与同志十人。投可出家。自尔手不执笔。永捐世典。惟一衣一钵。一坐一食。奉头陀行。既久侍於可。后谓门人慧满曰。祖师心印。非专苦行。苦行但助道耳。若契本心。发随意真光之用。则苦行如握土成金。若惟务苦行。而不明本心。为憎爱所缚。则苦行如黑月夜履於险道。汝欲明本心者。当审谛推察。遇色遇声。未起觉观时。心何所之。是无耶。是有耶。既不堕有无处所。则心珠独朗。常照世间。而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剎那顷断续之相。故我初祖兼付楞伽经四卷。谓我师二祖曰。吾观震旦。惟有此经。可以印心。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又二祖凡说竟。乃曰。此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深可悲哉。我今付汝。宜善护持。非人慎勿传之。付嘱已。乃游方。莫知其终○向居士。幽栖林野。木食涧饮。北齐天保初。闻慧可盛化。乃致书通好曰。影繇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盘。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可命笔回示曰。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时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居士捧披祖偈。乃伸礼密承印记。
(戊子)慧思大师住南岳
慧思。住大苏。示众。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偈曰。顿悟心源开宝藏。隐显灵通现真相。独行独坐常巍巍。百亿化身无数量。纵令逼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可笑物兮无比况。口吐明珠光晃晃。寻常见说不思议。一语标名言下当。思尝登座。讲大般若经。为诸论师。竞中毒药。思一心念般若。毒即为消。命门人智顗代讲。顗至一心具万行。忽有所疑。请师决之。思曰。如汝疑者。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吾昔於夏中。一念顿发。诸法现前。吾既身证。不劳致疑。顗问。所证是十地耶。曰吾一生望入铜轮。(圆十住)以领徒太蚤。损己益他。但居铁轮耳。(圆十信)思尝手执如意。於众中指觊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者也。时大苏被警。徒众不安。思乃谓觊曰。吾久羡南岳。恨法无所寄。汝可传灯。莫作最后断佛种人。汝於陈国有缘。宜往利益。觊奉命。乃至陈。住瓦官寺。开法华经题。思於光大二年六月日。将四十余僧。径趋南岳。登祝融峰。遇岳神会棋。神曰。师何来此。曰求檀越一坐具地。曰诺。即飞锡以定其处。(今福严寺)岳神乞戒。思为说法。因曰。吾寄此山。止期十载。已后必事远游。吾前身曾履此处。巡至衡阳。值一处林泉胜异。曰此古寺也。吾昔曾居命掘之。基址犹存。又指岩下曰。吾此坐禅。贼斩吾首。寻得枯骸一具。自此道化弥盛。陈主目为大禅。
(己丑)善慧傅大士示寂(弥勒化身)
傅大士。住双林。大作佛事。尝有偈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陈太建元年。有慧和法师。不疾而终。嵩头陀亦於柯山入灭。士悬知。谓普建普成曰。嵩公兜率待我。决不可久留也。时四侧花木方当秀实。欻然枯瘁。四月二十四日。示众。此身甚可厌恶。众苦所集。须慎三业。精勤六度。若坠地狱。卒难得脱。常须忏悔。又曰。吾灭已不得移寝床。七日当有法猛上人。持像及钟。来镇於此。弟子问。归寂后形体如何。曰山嵿焚之。问若不遂何如。曰勿用棺敛。但垒甓为坛。移尸於上。屏风周绕绛覆之。上建浮图。镇以弥勤像。又问。诸佛灭度。皆说功德。师之发迹。可得闻乎。曰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及传普敏文殊。慧集观音。何昌阿难。同来赞助。故大品经云。有菩萨从兜率天来。诸根猛利。疾与般若相应。即吾身是也。言讫。趺坐而逝。寿七十三。至七日。法猛上人果持织成弥勒像及九乳钟来。镇龛所。须臾不见。晋天福九年。钱王发塔。取灵骨一十六片。皆紫金色。及道具十余事。至府城龙山。建龙华寺。塑像安置。
○三祖僧璨隐皖公山
僧璨。不知何许人。初以处士谒慧可。得度传法。陈太建元年。自北齐来司空山。遂隐於皖公山。当周武帝毁法。璨深自韬晦。居无常处。积十余载。人无能知者。
○静蔼法师隐太乙山
初静蔼。闻周武废教。慨然叹曰。食周之粟。而忘其事。可谓忠乎。即诣阙求见。极陈毁教祸福报应之事。指证明白。帝为改容。顾既行之诏不可返。因谢遣之。蔼退而泣曰。大教阨塞。吾何忍见。遂遁归终南山。帝欲官之。遣卫士求蔼。蔼闻。徙入太乙山。号泣七日夜。声不绝。撰三宝录二十卷。宣政元年七月。告弟子曰。吾生无补於世。将事舍身。众号泣。因令侍者出山。蔼沥血书偈一篇。遂坐盘石。留一内衣。自条其肉。布於石上。引肠胃挂松枝上。五脏皆外见。余筋肉手足头面呙拆殆尽。以刀割心捧之。端坐而逝。余骸并无遗血。但见白乳傍流。凝於石次。闻者莫不流涕。
(乙未)智觊大师隐天台山
智觊。居金陵瓦官八年。陈太建七年九月。谢遣徒众。隐天台山。时佛陇峰有定光大师。谓弟子曰。不久当有胜善知识。领徒至此。俄而觊至。光曰。还忆畴昔。举手招引时否。乃共至庵所。其夜闻空中钟声声曰。是何祥也。曰此是揵槌集僧。得住之相。此峰金地。我已居之。北峰银地。汝当居焉。觊尝独往华领峰坐禅。忽於后夜。大风拔木。迅雷震山。魑魅千群。一形百状。倐忽转变。不可称计。又作父母师僧之形。乍枕乍抱。悲硬流涕。觊安心空寂。深念实相。强软二缘。所不能动。明星出时。神僧赞曰。制敌胜怨。乃可为勇。能过斯难。无如汝者。既安慰已。复为说法。觊曰。大圣是何法门。当云何学。云何弘宣。答曰。此名一实谛。学之以般若。宣之以大悲。从今已后。自行兼人。吾皆影响。
(丁酉)慧思大师入寂
慧思。住南岳。有一老宿。令人传语曰。何不下山。教化众生。目视云汉作么。思答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更有甚么众生可教化。大建九年六月日。思谓门人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期於见证者。随有所须。吾自供给。如无此人。吾即远去矣。时众以苦行事难。竟无答者。思乃屏众入寂。小师灵辨号恸。思开目曰。何得惊动吾耶。痴人出去。即唱佛合掌而逝。颜色如生。异香满室。
(辛丑)开皇元年复兴佛教
周武废教。辛丑。隋文帝即位。改元开皇。诏五岳各置僧寺。又於相州战地。建伽蓝一所。帝志思弘法。是冬有沙门智周等。赍经二百六十部。应期自西域而还。勅付有司。召人番译○帝姓杨。名坚。华阴人。生时赤光照室。紫气满庭。宅旁有尼寺。尼名智仙。世号神尼。会炎暑。母扇之。寒甚几绝。尼自外至。谓其父曰。此儿佛天所佑。身如舍利。不可坏也。遂名帝曰那罗延。又曰。儿来处异伦。俗家秽污。可就寺养之。父乃以尼委儿。一日尼外出。母来抱儿。忽见儿化为龙。鳞角已具。惊惶堕地。尼归见曰。何因妄触我儿。致令晚得天下。及年七岁。尼告帝曰。汝后大贵。当自东方来。佛法时灭。赖汝而兴。帝年十三。方始还家。及周武废教。尼隐其家。未几而逝。至是帝果自山东。入为天子。大兴佛法。皆如尼言。及登位后。每顾群臣。追念阿阇黎。以为口实。又云。朕兴繇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似从道人中来。繇少时在寺。至今乐闻钟鼓之声。
(癸丑)灌顶参智觊大师
灌顶。章安吴氏子。字法云。始生三月。能随母称三宝名。有僧过门。谓其母曰。此子非凡。因以灌顶为名。出家受具。天纵慧解。陈至德癸卯。谒智觊禀受观法。顿蒙印可。觊命为侍者。随所住处。悉能受持。
(壬子)道信参三祖僧璨
道信。姓司马氏。世居河内。后徙斫州广济县。生而超异。幻慕空宗。诸解脱门。宛如宿习。开皇十二年。信年十四。往礼僧璨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璨曰。谁缚汝。曰无人缚。曰何更救解脱乎。又问。如何是古佛心。曰如今是甚么心。曰我今无心。曰汝既无心。诸佛岂有耶。信於言下大悟。
(癸丑)二祖慧可示寂
慧可。既付法僧璨已。旋往邺都。随宜说法。一音演畅。四众归依。如是积三十四载。遂韬光混迹。变易仪相。或入酒肆。或过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人惊问曰。师是道人。何故如是。曰吾自调心。何关汝事。又於筦城县匡救寺三门下。谈无上道。听者林会。时有辩和法师。於寺中讲涅盘经。学徒闻可阐法。稍稍引去。辩和不胜其愤。致谤於邑宰翟仲侃。加以非法。可怡然委顺。识者谓之偿债。时癸丑三月十六日也。年一百七岁。葬磁州淦阳县东北七十里。
○智觊大师说法玉泉
智觊。至荆州玉泉。入定一大木中。一日有巨蟒。长十余丈。张口内向。阴魔列阵。炮矢如雨。经一七日。觊无惧色。悯之曰。汝所为者。生死众业。贪着余福。不自悲悔。言讫。众妖俱灭。其夕云开月明。见二人威仪如王。前致敬曰。予即关羽。汉末纷乱。九州瓜裂。曹操不仁。孙权自保。予义臣蜀汉。期复帝室。时事相违。有志不遂。死有余烈。得王此山。大德圣师。何枉神足。曰欲於此地建立道场。以报生身之德耳。曰愿哀悯我愚。特垂摄受。此去一舍。山如覆船。其土深厚。弟子当与子平。建寺化供。愿师安禅七日。以须其成。既出定。见湫潭千尺化为平地。栋宇焕丽。巧夺人目。遂领众入居。演法一日。神白觊曰。弟子今日获闻出世间法。愿洗心易念。求受皈戒。永为菩提之本。觊授五戒。
○智顗大师示寂
丁巳十一月。晋王遣使。奉迎智顗。顗将行。谓门人曰。吾将往而不返。汝等当成就佛陇南寺。又曰。乃是王家所办。汝等见之。吾不见也。到剡东石城寺百尺石像前而止。顾侍者曰。吾知命在此。不复前进。辍斤绝弦於今日矣。唱观无量寿佛经题竟。复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矣。时石佛放大光明。覆满山谷。门人请曰。未审大师何位何生。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他。但登五品。汝问何生者。吾诸师友。待从观音。皆来迎我。言讫而逝。
(庚申)三祖僧璨传法道信
道信。依三祖悟道。服劳九载。后於吉州受具戒。侍奉尤谨。僧璨屡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偈曰。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隋后独孤氏。虽处王宫。深厌女质。一心念佛。仁寿辛酉。命终时。永安宫北。种种音乐。自然震响。异香满室。从空而至。天竺斯那到京。帝问。是何祥瑞。对曰。净土有佛。号阿弥陀。皇后业高。超登彼国。故现斯瑞耳。
佛祖纲目卷第二十八
猜你喜欢 释摩诃衍论 第四卷·龙树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四·湛然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一·欧阳竟无 佛说医喻经·佚名 净土论卷上·迦才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五·湛然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七之一·智旭 鼻奈耶卷第五·佚名 大雲初分无畏健度第二十五·佚名 卷三·赜藏主 卷第五(初诵之五)·佚名 第七十一則 百丈問五峰·胡兰成 卷第六十四·德清 四谛论 第一卷·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