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为从古未有的奇变,然其实不过外人强迫通商的成功而已。在实际上,关系还不算很大。其种种丧权辱国的条约,实在又是五口通商以后,陆续所造成的,至一八五八年的《天津条约》,一八六〇年的《北京条约》,而作一总汇。
《江宁条约》成后,伊里布以钦差大臣赴广东办理通商事宜。死后,耆英代之,与英另订《五口通商章程》十五条。而法、美、瑞典,亦相继和中国订立条约。惟俄国仍不准在海口通商。注732
交涉的,起于广东英人入城问题。先是一七九三年,高宗曾有“西洋各国商人,不得擅入省城”之谕。此时另订条约,国交一新,此项上谕,自然无效,而粤民仍执之以拒各国领事入城。粤中大吏,既不能将此情形,上以告于清廷,下以晓谕人民,又不敢明拒外人;而依违其间,于是粤民遂自办团练,欲以拒绝外人。以为官吏软弱,浸至官民亦生龃龉(jǔyǔ)。耆英知道交涉是棘手的,乃阴谋内召。先是《江宁条约》,订明舟山、鼓浪屿的英兵,须俟赔款交清后,方行撤退。一八四六年,赔款清了,耆英要求英人撤兵。又另订条约五条,申明许英人入城,而中国不得以舟山群岛,割让他国。注733明年,耆英内用,英人请实行入城之约。耆英知道广东民气难犯,请展期两年。英人也答应了。
于是徐广缙为总督,叶名琛(chēn)为巡抚。两人都是有些虚怯之气,好名而不通外情的。一八四九年,英人以入城之期已届,又请实行。广缙登舟止之。英人谋劫广缙,以求入城,广东练勇数万人,同时聚集两岸,呼声震天。英人惧,乃罢入城之议。事闻于朝,封广缙一等子,名琛一等男,都世袭。余官均照军功例,从优议叙。并传旨大奖粤民。注734于是广东人民,更为得意。遂散布流言,要破坏通商之局。英人闻之,写信给广缙,请另定《广东通商专约》。广缙要求其将不入城列入《专约》之中,英人也答应了。此时广缙、名琛,都很负时望。
一八五〇年,宣宗死了,文宗继立。明年而徐广缙移督湖广,叶名琛代为总督。此时太平天国正盛,清廷怕多生枝节,亦谕令交涉谨慎;而名琛以为外国人不过虚声恐喝,遇事多置诸不理。既不能措置妥帖,而又不设防备。这时候,沿海的中国船,颇有恃外国旗号为护符的。注735一八五六年,有在英国登记,而业经满期的亚罗船,注736停泊粤河,为水师千总捕去十三人。英领事巴夏礼,注737要求省释。叶名琛也把所捕的人送还了。而英人又要趁此要求入城,拒绝弗受;而提出四十八小时内无确实答复,作为谈判破裂的警告。名琛置诸不答,英兵遂陷广州。然既不得本国政府的允许,而兵又少,旋又退出。而粤人又尽焚英、法、美诸国商馆。巴夏礼遂驰书本国政府请战。
时英国议会,亦不主开衅。英相巴马斯顿,注738把他解散,另行召集。通过“要求中国改订条约,并赔偿损失,否则开战”的议案。英国又要约俄、法、美三国。俄、美仅派使臣偕行,而法国因广西地方,教士被杀,派兵和英国同行。注739
一八五七年,四国使臣到广州。英使先致书名琛,要求会议改约和赔偿损失,法美愿任调停。名琛均置不答。英、法兵遂陷广州,名琛被虏。注740四国要求派遣全权大臣至上海议善后。由江督何桂清奏闻。朝命革名琛职,代以黄宗汉。命英、法、美三使回广东,听候查办。对俄国,则申明海口不许通商之旨,令回黑龙江,和将军会议。四使不听,径行北上。明年,三月,至天津。四月,陷大沽炮台。清廷乃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赴津,和四使会议。各订条约。其税则,命其赴沪会同何桂清,注741和各国会议。又成《通商章程》十条。英、法、美三国相同。是为一八五八年的《天津条约》。
其明年,英、法二使来换约。时僧格林沁在大沽设防,请其改走北塘。弗听。强航白河。为炮台守兵所击,狼狈走上海。一八六〇年,英、法再派兵来。先照会何桂清,说:“若守《天津原约》,仍可罢兵。”而清廷上谕,又说他“辄带兵船,毁我海口防具。首先背约,损兵折将,实由自取,所有八年议和条款,概作罢论。若彼自知悔悟,必于前议条款内,择道光年间曾有之事,无碍大体者,通融办理。仍在上海定议,不得率行北来”。于是兵端之启,遂无可避免,此时清廷亦怕启衅,所以美使后至,遵命改走北塘,即许其在天津换约。注742虽封锁大沽,然仍留北塘为款使议和之地。而僧格林沁又惑于“纵洋人登陆,以马队蹙而歼之”之说,遂弃北塘不守。其所埋地雷,为汉奸告知英人掘去。于是英、法兵从北塘登陆,攻陷大沽炮台。僧格林沁退驻张家湾。清廷不得已,再派怡亲王载垣和英、法议和。有人告载垣,说“巴夏礼衷甲将袭我”。载垣惧,以告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执巴夏礼。英、法兵进攻,僧格林沁败绩。助守的禁军和旗兵亦都败。文宗乃逃往热河,而留恭亲王奕
(xīn)守京城。旋以为全权大臣。英、法兵胁开京城,又焚圆明园。奕惧不敢出。因俄使伊格那提业幅的保证,注743乃出而与英、法议和,重行订定条约,是为《北京条约》。
这两约,实在是把五口通商以后,英、法两国所订的条约,合并整理而成的;注744而又有新丧失的权利。论口岸,则增开牛庄、登州、台湾、淡水、潮州、琼州及沿江各口。因此内河航行之权,亦和外人相共。注745领事裁判和关税协定,都自此确定。内地游历通商和传教的条文,亦起于此两约。前此清朝中央政府,恒不愿与外人直接交涉,至此则接待驻使,亦成为条约上的义务了。注746而又把九龙割给英国。赔英、法军费及商亏,各八百万两。注747《美约》还是一八五八年所定的,和英、法两约,又有不同。注748然各国的条约,都有最惠国条款,则此等异同,也不足计较了。至对于俄国的条约,则损失尤大,别见下章。
【注释】
注732 法、美条约,均定于一八四四年。瑞典条约,定于一八四七年。都系在广东所订。俄事参看下章。
注733 第三款申明中国不得以舟山群岛割让他国。第四款说他国如犯舟山,英必出而保护,毋须中国给与兵费。后来法越之役,法兵谋占舟山,宁绍台道薛福成,在西报申明此约,英政府亦出而申明,舟山遂得不陷。然亦很可羞耻了。
注734 上谕有“难得十万有勇知方之众,势不夺而利不移,朕念其翼戴之忱,能无怦然有动于中”等语。
注735 桂良等在上海议商约时,曾照会英、法、美三使,说“上海近有中国船户,由各国领事,发给旗号。此等船户,向系不安本分,今恃外国旗号为护符,地方官欲加之罪,踌躇不决,遂至无所不为,犯案累累。上海如此,各口谅均不免。拟请贵大臣即饬各口领事,嗣后永不准以贵国旗号,发给中国船户;从前已给者,一概撤销”。可知此时确有依靠外国旗号,为非作歹之事。
注736 Arrow。
注737 H.S.Parkes。
注738 Palmerston。
注739 一八五八年,《法国补遗条约》第一款,规定西林县知县张鸣凤,因法神父被害,处以革职。第二款规定革职后照会法使,并将其事由载明《京报》。是为因教案处分官吏之始。
注740 一八五九年卒于印度的加尔各答。
注741 是时广州人民,在佛山设立团练局。侍郎罗愊(bì)衍等主持其事。曾袭击广州,不克。和议既定,英人一定要撤去黄宗汉,并惩办主持团练的绅士。时粤人有伪造廷寄,说“英夷心存叵(pǒ)测,已密饬罗愊衍相机剿办”的。乃发上谕,严拿伪造廷寄的人,而夺黄宗汉钦差大臣的关防,以给何桂清。
注742 上谕云:“换约本应回至上海,念其航海远来,特将和约用宝发交恒福,即在北塘海口与该国使臣互换。”
注743 Ignatieff。
注744 一八四三年,英国所定的《五口通商章程》和一八四四年法美两约,已均有领事裁判和最惠国条款。其进出口税,耆英在广东时,亦有和英人协定的表,大致都是值百抽五。
注745 《天津英约》,沿海开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沿江自汉口而下,开放三口。——后开汉口、九江、镇江。——《法约》多淡水、江宁,而无牛庄。《北京英约》又增开天津。
注746 《天津美约》第五款,规定美使遇有要事,准到北京暂住,与内阁大学士或派出平行大宪酌议;但每年不得逾一次。到京后应迅速定议,不得耽延。若系小事,不得因有此条,轻请到京。《北京英约》第二款,则说“英使在何处居住,总候本国谕旨遵行”,其权全操之外人了。又《天津英约》五款,规定“特简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与英国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商办各事”。这是后来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的所以设立。
注747 《天津英约》,偿英商亏一百万,军费二百万。《法约》,赔款军费共百万。《北京英约》,改为商欠二百万,军费六百万,《法约》亦改为军费七百万,赔偿法人在粤损失一百万。
注748 美人所拟条约,一八五八年,由直隶总督谭廷襄奏闻,时奉谕:“贸易口岸,准于闽、粤两省,酌添小口各一处。至于大臣驻扎京师,文移直达内阁、礼部,赔偿焚劫船货等条,不能准行。”桂良、花沙纳至津后,美遂照此删改。所以《美约》无赔款;而于五口外仅增开台湾、潮州两口;而关于驻使的规定,亦如注十六所述。但既有最惠国条文,则他国以干戈得之者,美国人并不费笔舌,而坐享其成了。
猜你喜欢 ●卷十六·李攸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五·杨仲良 卷一百三十七·杨士奇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六·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四十五·佚名 尚史卷四十六·李锴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纪昀 卷七十三·傅恒 世家卷第三十三 高丽史三十三·郑麟趾 一一五 蔡孑民一·周作人 李穆传·李延寿 世宗宪皇帝谕行旗务奏议卷五·允禄 卷二百九·佚名 亲王仪仗·朱元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