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分别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晨朝整服。俨然而坐。佛语阿难。告诸比丘。皆寂静明听。今当为汝说人生受苦。阿难从坐起整衣服。为佛作礼。白佛言。愿乐欲闻。佛言。人有六恶以自侵欺。何谓为六。眼为色欺。耳为声欺。鼻为香欺。口为味欺。身为细滑欺。意堕邪念为邪念欺。是为六欺。令人堕恶道中。无有出期。黠人乃谛觉是耳。佛言。人从三可得三苦。何谓三可。一身可杀盗淫。二口可两舌恶骂妄言绮语。三意可贪恚痴。用是三可故。堕地狱饿鬼畜生中。是为三苦。唯黠者觉之。佛言。人有六恣。堕十八痛。何谓六恣。眼恣入色。耳恣入音。鼻恣入香。口恣入味。身恣入细滑。意恣入邪念。是为六恣。亦为受亦为衰。用是故堕十八地狱。苦痛长久。无有出期。阿难白佛言。人有事佛受戒。能得脱是苦痛不。佛言。有人事佛受戒。得福无量。不可譬喻者。有人事佛堕极罪者。阿难问佛。事佛受佛戒当得福。更得深罪。何以故。愿闻其意。佛言。有人事佛奉持经戒。精进不犯。得福无量。不可譬喻也。佛言。有人事佛受戒不持。不能精进禅定思惟。托名事佛。专行邪业。贪求无厌。不知止足。淫侄色欲。好喜歌舞。耽于酒味。以自放恣。虽云事佛。其过难量。用是之故。长堕三涂。苦痛万端。难得免出。

佛言。事佛有三辈。一辈者为魔弟子事佛。二辈为天人事佛。三辈为佛弟子事佛。何谓魔弟子事佛。佛言。虽受佛戒。心乐邪业。卜问是祟解除祷祀。信有家亲丈人。不信正真。不知有罪恶之对。假名事佛。常与邪俱。死堕无择地狱。受苦长久。久乃出为魔邦属。谀谄妖[女*瞿]。难可得度。是曹辈人。宿命余福。暂得一时。见于正道。心意瞢瞢难晓宿。已当复更入邪见无穷已也。是为魔弟子事佛。何谓天人事佛。受持五戒。行于十善。死死不犯。信有罪福。作是得是。寿终之后。即生天上。是为天人事佛。何谓佛弟子事佛。奉持正戒。广学经戒。修治上慧。知三界苦。心不乐著。欲得解脱。行于四等六度。愍伤众生。欲安济之。不贪身命。知死有生。求长益福。不为邪业。是为佛弟子事佛。佛言。吾般泥洹后千岁。魔道当兴。时世大恶。国无常主。民无常居。远方之人。当入中国。掠杀残暴。无有法则。于斯之际。像法当兴盛。阿难问佛。何谓像法。佛言。当来比丘不持正法。挟妻养子。无有惭愧心。耕田种殖。以为常业。无复学问坐禅行者。好乐俗常。以为绮雅。佯佯相看。上下雷同。拨拂相教度世之基。迷于色欲。不畏于罪。时有知法者。为说真言。教示正法。便怀憎嫉。欲毁坏之。为立言议。抄持长短诽谤驱踧。使其无憀。用是之故。大法转减。阿难问佛。于是之时。颇有奉法者不。佛言。多有事佛。亦出家者耳。但不持戒。共相嫉妒。识义者少。多不晓解。阿难言。当尔之时。何国最恶。不信行者。佛言。真丹之土。当有千比丘。共在大国。堕魔邦界。其中黠者。若一若两。为佛弟子耳。生六天上者。亦复少少。在魔邦者。甚多甚多。佛言。吾般泥洹后。亦多有外学。来求吾道。度者当隐括。审悉三月。知其志能习清净行。虚寂少欲不为污行。便可受之。先授十善。满三年已。服习道意。事示犯。乃为更受二百四十戒。其为威仪之事。精进守行。皆向解脱。是弥勒所当建也。当从得度。以为应道。阿难问佛。如佛所说。我皆顶受。宣语后人。令佛之弘法不为断绝。佛言阿难。汝前后所受。皆以贯心。我亦知汝有信护于佛法也。阿难问佛。后若有人。信乐应法。至心欲求。断世违俗。以从正道。若时无明师传教诫者。若有一人。书写戒律授与之。便可得度为道者不。佛言阿难。皆当得。知禁法者。尔乃可授戒耳。不可以文字受便为应法。何以故。佛为天上天下之大智。天上天下之大度。天上天下之大明。不可妄传失旨。皆当明于戒法禁律。事事委练。乃为相授耳。不明法戒禁要之事。而妄授人戒法。违佛诚信。反用为是大罪不小也。宜以审谛。阿难白佛言。后末之世。若有人至心至意。厌于苦痛。欲求度脱。世无有佛。当以何济其来意。佛言阿难。当将诣彼明戒法者。晓习威仪禁要之事。如是应度。度亦得度。自不明而复授彼。两迷失道。浑沌无穷竟已。何从得度脱耶。佛言。当来有比丘。不能自净。畜妻养子。身行污浊。贪求供养。不信罪福。而望安乐。难得免脱。甚亦可伤。阿难白佛言。如是后世。其有从道被服。皆是佛威神。其人以得像于正真因缘。当从得脱。何缘中复不信违佛明教。当复更若干无数劫受苦痛耶。佛言阿难。是皆前世无数劫。堕久苦之中。其人于苦痛之地。自悔责。愿得为善当从得脱。缘一时自悔之福辄得福。随来生末世。为人暂睹佛经。又能除剔头发。以为比丘。本识未械。心意犹豫。瞢瞢不了。故有污浊。多不能离俗。不遇明慧。如是当后更堕极苦之中。受无数劫罪。佛言。诸比丘。汝以出家。舍妻子弃世行。作沙门。当修戒行。如罗汉法。宁以洋铜灌口中。下过焦烂腹肠。终不无德食人信施。宁以利刀截手支解身体。不以无德受人信施。人无德力。受人信施。当累劫堕于罪苦。久久得出。用余叽末之福。得为人身。当复更还一一偿之。有作奴婢偿者。有作儿子偿者。有作父母偿者。阿难问佛。何谓偿债。佛言。有作奴婢。大家挝打。不以道理。奴婢受之。无有怨心。勤力作务。不惮劳疲。爱惜大家之物。不敢放散。是为现世偿债奴婢也。宿命先世。受人信施。不行功德。罪毕来偿。犹有本识。故无怨恚甘受而已。何谓偿债儿子。儿子致财。父母散用无有限度。儿子心亦无惜意。是为偿债儿子。何谓偿债父母。父母致财。儿主散用。父母不为爱惜。恣所当得。皆是宿识因缘相偿故。无惜心。诸此偿债。因缘合会。对讫更散。亦无常住。明者觉之。故不为也。唯有道德。可以久保。吾前世时。亦更为人偿债奴婢儿子父母。不可称数。皆有一时之缘。难可免脱。至今得道。现我父母。皆先世道德之缘。不由偿债。父母世世放舍。使我学道。累劫精进。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二堕失人种。累劫不复五末之世。持宜顺行。遭值经道。不可不勤。遭值佛世。不可不谛受著心。遭值明人。不可不勤问奉受。何以故。人身难有。六情难具。才聪难得。佛难得见。经难得闻。故宜勤之。佛言。吾般泥洹后。当有五逆恶世。当斯之时真丹土域。魔事当盛。闭塞正道。虽有经法。少有学者。设有学者。少有行者。世有比丘。少能自守清净。多有污浊。习俗之行高望游步。世人无异。求好衣服。学世辩辞。追世礼费。群党相随。以快心意。求世名誉。教人入法。度为弟子。不教护魔。不依正道。度世之业。亦不学问。追求明智。自谓德大。不守根门。虽得为人。假时而已。自谓长久。不知大对。当后受苦无穷竟已。颠倒翻覆。在魔部众。一何痛哉。诸比丘已得人身。六情完具。睹佛经戒。勤行当行诵之。一失人本。难有复时。佛世难值。经法难闻。宜各思惟。佛说经竟。诸比丘。皆俨然坐。自思惟即得罗汉。

佛说分别经

猜你喜欢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卷下·书玉
  大方广曼殊室利童真菩萨华严本教赞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阿毗遮噜迦仪轨品第三十一(六足本尊品第二)·佚名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憬兴
  卷四十五·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三·澄观
  卷之上·佚名
  卷第二十二·费隐通容
  无 神 论·太虚
  论 王 阳 明·太虚
  菩提資糧論大科·欧阳竟无
  不可刻期求往生·印光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一卷·圆照
  卷第十八·元来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佚名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净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南山先生汪珍(南山先生集)·顾嗣立

    珍字聘之,宁国之太平人。隐居黄山下,博学工诗,渊渟雅赡,卓有古风。卢宪使挚雅重之,汪文节泽民敬其为人,至不敢与雁行,每称南山先生云。 青青河畔草 秋怀七首 上卢疎斋宪使 疎斋先生赋湖阴曲书以付余遂赋一首 孙逸夫书堂作 山

  • 第三十七出 骇变·汤显祖

    〔集唐〕〔末上〕“风吹不动顶垂丝雍陶,吟背春城出草迟朱庆余。毕竟百 年浑是梦元稹,夜来风雨葬西施韩偓。”俺陈最良。只因感激杜太守,为他看顾 小姐坟营。昨日约了柳秀才

  • 第四折·武汉臣

    (正末领祗候张千排衙上)(张千幺喝科,云)左右伺候,大人坐堂,要问事哩。(正末云)今夜灯烛荧煌,如同白日,正好问这桩公事也呵。(唱) 【双调】【新水令】透襟怀一阵冷风吹,则他这闭长空暮云都退。显出那碧澄澄天气爽,明皎皎月光

  • 卷二百二·志第一百五十五·艺文一·脱脱

        ◎艺文一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有关于世运,尚矣。然书契以来,文字多而世代日降;秦火而后,文字多而世教日兴,其故何哉?盖世道升降,人心习俗之致然,非徒文字之所为也。然去古

  •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二、大清国里考生增多,如·雍正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永兴童生应县试者二千四五百人,应道试者有二千人,何曾是今文风极盛,盖缘风俗日趋日下,无耻的多,所以奔竞成习”等语。从来以人材之众多,征国家培养教育之功。是以《

  • 卷之五百六十二·佚名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秋七月。丙申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记注  ○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翌日如之。记注  ○四川总督锡良奏岑春火滟宣因办壬寅赈务。设立筹赈总局。自光绪三

  • 林氏世纪源流·林献堂

    林氏出自子姓,殷比干之后。比干,太丁之子、帝乙之弟、纣之叔父;见纣无道、直谏而死。夫人陈氏有遗腹三月,惧纣之祸,与婢四人遯于牧野、长林石室之间,生子名泉。周武王克纣,表比干墓,征其后嗣。子泉方三岁,其母

  • 耶律安礼传·脱脱

    耶律安礼原名耶律纳合,出于遥辇氏世系。幼年丧父,他侍奉孝敬母亲出了名。辽国末年,耶律安礼秘密地进入关塞避难,没有一天对她母亲不孝的。他进入官府,当权者很重视他的行义,使用他为主帅府文安,授给左班殿直。天眷初年,耶律安

  • 卷八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八十三食货略【三】赋税上顺治初年世祖章皇帝轸念民生力除明季加派积弊诏言前朝厉政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七十 洪武四年十二月庚辰朔。 辛巳,上命礼部:“今岁各处乡试,取中举人,俱免会试,悉起赴京用之。”时吏部奏天下官多缺员,故有是命。 壬午,改高邮守御千户所为高邮卫。 置扬州卫。 暹罗斛国王参烈昭毗

  • 季春纪第三·吕不韦

    季春一曰: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姑洗,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萍始生。天子居青阳右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

  • 卷二十九·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二十九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尚书注疏第十八存旧尚书卷第十一周官二十二周书孔氏传【古本】谨按周官以下诸篇无古文尚书四字为非周官考异古本经四征弗庭弗作不篇内除不庭外不皆作弗 训迪

  • 丹徒会音寺同戒录序·太虚

    丹徒会音寺,即明季海潮庵,乃华山见月律师受具之道场也。历经废兴,而时一弘传戒法,清道光间,曾有德真静律师阐扬甚盛,后毁于红羊之劫。复于智慧德律师中兴之,民国之四年开坛传戒,犹有同戒录可稽。照如和尚继之,得松涛和尚、法莲

  • 致梁任公书·太虚

    任公先生史席:曩者、承赠与中国历史研究法之大著,今卒读之下,获帝网重重之法界观焉。随推一史迹之关系,其引伸可以无尽,则剖一微尘出大千经典,夫亦何奇之有!以之扩充为事事物物之研究法,诚吾人智慧之无尽藏哉!于中若穷三日之力

  • 大乘之革命·太虚

    佛法之于众生,有因循者,人天乘是;有半因循半革命者,声闻、缘觉之二乘是;而大乘则唯是革命而非因循。故大乘法,粗观之,似与世间政教学术诸善法相同;细按之,则大乘法乃经过重重革命,达于革命澈底之后──谓大涅槃,乃建立为法界缘起

  • 父子合集经卷第七·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紧那罗王授记品第十二   尔时会中。有八俱胝紧那罗王。其上首者名曰大树。见诸阿修罗王乃至诸药叉众。咸于佛所广作供养。复闻如来与授

  • 卷第八十六·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八十六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六 【经】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禅何等为十所谓常乐出家清净禅舍一切

  • 卷第十六·佚名

    禅林类聚卷第十六 法器 槌拂 数珠 缾锡 杖笠 镜扇 法器 百丈海禅师因普请锄地次。有一僧举起锄头。忽闻鼓鸣。乃抛下大笑便归。师云。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归院乃唤其僧问。适来见甚么道理便与么。云适来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