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不论什么事情,都有创业和守成的时代。创业时代,诸家并起,竞向前途,开辟新路径;到守成时代,就只是咀嚼、消化前人所已发明的东西了。两汉时代的学术,正是如此。

当战国时代,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楚、汉纷争之时,纵横家颇为活跃。然而天下已定,其技即无所用之。不久,也就渐即消沉了。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净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所以虽有一个叔孙通,制朝仪,定法律,然而只是个庙堂上的事,至于政治主义,则自萧何、曹参,以至于文帝、景帝,都是一贯的。

但是在汉初,还有一个振兴教化、改良风俗的要求。这种要求,也是君臣上下,同感其必要的。汉人教化的手段,一种是设立庠序,改善民间的风俗。一种便是改正朔,易服色等。注274前者始终未能实行。后者则未免迂而不切于务,而且行起来多所劳费。所以汉文帝等,都谦让未遑。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主,什么兴辟雍、行巡守、封禅等,在他都是不惮劳费的。于是儒家之学,就于此时兴起了。注275

自秦人焚书以来,博士一官,在朝廷上,始终是学问家的根据地。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章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天下总是为学问而学问的人少,为利禄而学问的人多。于是“一经说至百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家之学遂臻于极盛了。

汉代儒家之学,后来又分为两派:便是所谓今古文,为学术界上聚讼的一个问题。何谓今古文者?今文便是秦以后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前此的篆书。古人学问,多由口耳相传,不必皆有书本。汉初经师,亦系如此。及其著之竹帛,自然即用当时通行的文字。这本是自然之理,无待于言,也不必别立名目的。然而后来,又有一派人,说前此经师所传的书有阙误。问其何以知之?他说:别有古书为据。古书自然是用古字写的。人家称这一派为古文家,就称前此的经师为今文家。所以今文之名,是古文既兴之后才有的。话虽如此说,然而古文家自称多得到的书,现在都没有了。其所传的经,文字和今文家所传,相异者极少,且多与意义无关。注276所以今古文的异同,实不在文字上而在经说上。所谓经说,则今文家大略相一致;而古文则诸家之中,自有违异的。大约今文家所守的,是先师相传之说;古文家则由逐渐研究所得,所以如此。

西汉最早的经师,便是《史记·儒林传》所列八家,这都是今文。东汉分为十四博士。其中《春秋》的《穀梁》是古文。注277《易经》的京氏,也有古文的嫌疑。其余亦都是今文。古文家说《书》有逸十六篇,但绝无师说,所以马融、郑玄等注《书经》,亦只以伏生所传二十八篇为限。而逸十六篇,今亦已亡。礼有《逸礼》三十九篇,今亦无存。《春秋》有《左氏》,未得立。今古文之学,本来各守师传,不相搀杂。到后汉末年,郑玄出来,遍注群经。虽大体偏于古学,而于今古文无所专主,都是本于己意,择善而从。适会汉末之乱,学校废绝,经学衰歇。前此专门之家多亡。郑说几于独行。三国时,出了一个与郑玄争名的王肃。其学糅杂今古,亦与郑同。而又喜造伪书。造作《伪古文尚书》,和《伪孔安国传》、《孔子家语》、《孔丛子》等,注278托于孔子之言以自重。于是今古文之别混淆。后人欲借其分别,以考见古代学术真相的,不得不重劳考证;而分别真伪,也成为一个问题。

学术之兴替,总是因于时势的。在汉代,儒学虽然独盛,然而在后汉时,贵戚专权,政治腐败,实有讲“督责之术”的必要。所以像王符、仲长统、崔实等一班人,其思想颇近于法家。后来魏武帝、诸葛亮,也都是用法家之学致治的。在思想上,则有王充,著《论衡》一书,极能破除迷信,和驳斥世俗的议论,却不专谈政治。这是其所研究的对象有异。至其论事的精神,则仍是法家综核名实的方法,不过推而广之,及于政治以外罢了。

在汉代,史学亦颇称发达。古代史官所记,可分为记事、记言两体。现今所传的《尚书》是记言体,《春秋》是记事体。又有一种《帝系》及《世本》,专记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系的,这大约是《周官·小史》所职。《左氏》、《国语》,大约是《尚书》的支流余裔。此外便是私家的记录,和民间的传说了。在当时,是只有国别史,而没有世界史;只有片段的记载,而没有贯串古今的通史的。孔子因《鲁史》修《春秋》,兼及各国的事,似乎有世界史的规模,然而仍只限于一时代。到汉时,司马谈、迁父子,才合古今的史料,而著成《太史公书》。注279这才是包括古今的、全国的历史。在当日,即可称为世界史了。《太史公书》,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体。后人去其世家,而改书之名为志,所以称此体的历史,为“表志纪传体”。班固便是用此体以修《汉书》的。但其所载,以前汉一朝为限,于是“通史体”变为“断代体”了。兼详制度和一人的始末,自以表志纪传体为佳;而通览一时代的大势,则实以编年体为便。所以后汉末年,又有荀悦,因班固之书而作《汉纪》。从此以后,编年和表志纪传两体,颇有并称正史的趋势。注280

文学:在古代本是韵文先发达的。春秋战国时,可称为散文发达的时代。秦及汉初,还继续着这个趋势。其时如贾、晁、董、司马、匡、刘等,都以散文见长。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等,则别擅长于词赋。西汉末年,做文章的,渐求句调的整齐,词类的美丽,遂开东汉以后骈文的先声。诗则古代三百篇,本可入乐。汉代雅乐渐亡,而吟诵的声调亦变。于是四言改为五言。而武帝立新声乐府,采赵、代、秦、楚之讴,命李延年协其律,司马相如等为之辞。其后文学家亦有按其音调,制成作品的,于是又开出乐府一体。

【注释】

注274 可看《汉书·礼志》。

注275 近人谓历代君主的崇重儒学,是取其尊君抑臣,为便于专制起见,此说实系误缪(miù)的。汉代的崇儒,自因当时要振兴教化,而教化之事,惟有儒家最为擅长之故。可参看拙撰《白话本国史》第二编第八章第六节,和近人钱穆的《国学概论》。

注276 今古文文字之异,备见《仪礼郑注》中。大体不过古文“位”作“立”,“仪”作“义”,“义”作“谊”等,于意义无甚关系。其有关系的,如《古文尚书》“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心腹肾肠”今文作“优贤扬历”等,是极少的。

注277 旧皆以为今文,最近崔适始辨明其为古文。见其所著《春秋复始》。

注278 见丁晏《尚书余论》。

注279 此为此书之专名。《史记》二字,乃当时史籍的通称,犹今人言历史。《太史公书》,为《史记》中之最早出者,故后遂冒其总名。

注280 可看《史通·古今正史篇》。

猜你喜欢
  卷四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七·脱脱
  ●卷六十七·徐梦莘
  第十二回 拔中都分兵南略 立继嗣定议西征·蔡东藩
  濯缨亭笔记 序·戴冠
  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五)·陈寅恪
  ●卷三·王锜
  第四节山林·佚名
  历代名贤确论卷三十二·佚名
  一四一 不辩解说下·周作人
  卷十二·杨大雅
  高宗本纪·刘昫
  卷一百九十八·佚名
  卷二百三十四·佚名
  卷十七·徐自明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渔洋诗话卷中·王士祯

      三原王端毅公遗事载公巡抚三吴时题一寺壁云彩鹢西飞日未斜江村两岸有人家吉祥寺里梅千树不到春来不着花亦宋文贞梅花赋之比祖咏试终南望余雪诗云终南隂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増暮寒四句即纳卷或诘之咏曰意

  • 卷三十八·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三十八   歙县汪立名编别集一【格律诗凡十一首】 窗中列远岫【以题中平声为韵 按各本别附宣州试射中正鹄赋後】 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遥怜峰窈窕不隔竹朦胧【一作蒙笼】万点当虚室千重

  • 黄昏·闻一多

    太阳辛苦了一天,赚得一个平安的黄昏,喜得满面通红,一气直往山洼里狂奔。黑暗好比无声的雨丝,慢慢往世界上飘洒……贪睡的合欢叠拢了绿鬓,钩下了柔颈,路灯也一齐偷了残霞,换了金花;单剩那喷水池不怕惊破别家的酣梦,依然活泼泼地

  • 卷二十三·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十三凉类五言古纳凉          【梁】简文帝斜日晩骎骎池塘生半隂避暑高梧侧轻风时入襟落花还就影惊蝉乍失林游鱼吹水沫神蔡上荷心翠竹垂秋采丹枣映疎砧无劳夜游曲寄此托

  • 内篇 浮词第二十一·刘知几

      夫人枢机之发,亹亹不穷,必有徐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而史之叙事,亦有时类此。故将述晋灵公厚敛雕墙,则且以不君为称;欲云司马安四至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一·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三年十有二月辛巳朔起复直秘阁知岳州范寅敷罢以制置使王<王燮>言寅敷在任之日每遇贼至一味退避侥求起复至今未到故也壬午左文林郎玉山县丞张绚为左宣教郎寻除秘书省正字用刘大中荐也绚已见六月壬辰其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佚名

    弘治十一年八月甲子朔录故南京礼部尚书倪谦之子泽于中书舍人习字出身以泽自陈谦在天顺中尝有春宫讲读之劳也 给崇信伯费柱岁禄一千石本色四百石折色六百石 虏入辽东宁远境军士死者一人掠去者一人守备都指挥王臣率众出

  • ◎所谓“英美派”·恽逸群

    在谈“英美派”之前,先谈一谈一般所谓“派”的意义及形成“派”的过程。中国旧时士大夫阶级中,理学有“程朱派”与“陆王派”,古文有“桐城派”与“阳湖派”,诗词也有这派那派,这就是说信仰那些人和模仿、学习那些人的思想

  • 第九节厝屋·佚名

    第一 认税店屋字第二 认税字第三 税店字第四 认税字第五 典契字第六 典契字第一认税店屋字立认税店屋字人台南市五帝庙街第五番户陈肇渊,认税出台南市下横前街第十三番户内前进店屋一栋,系蔡自发每房共有之业,议定每月税

  • 一二八二 谕内阁办书错误降调官员王燕绪等准其捐复仍准办书处行走·佚名

    一二八二 谕内阁办书错误降调官员王燕绪等准其捐复仍准办书处行走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初二日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初二日内阁奉上谕:据吏部奏降调祭酒韦谦恒系由议叙升授之员,若以五品京堂降补,未免尚优,请降等以正六品之中

  • 两汉笔记卷六·钱时

    宋 钱时 撰宣帝初许广汉女适皇曽孙一嵗生子奭数月曽孙立为帝许氏为倢伃是时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拟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劎大臣知防白立许倢伃为皇后十一月壬子立皇后许氏霍光以后父

  • 卷三十六·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三十六宋 赵汝愚 编天道门祥瑞上太宗论麟       徐铉等臣等按春秋传云麏身而有角者麟瑞应图云麟者仁兽也又云麟王者之嘉瑞春秋感精符云麟一角者明海内共一主也伏以陛下道冠百王庆延

  • 符宗朝·周诒春

    符宗朝 字海秋。年二十七岁。生于江苏扬州。父慰祖。初毕业于扬州府中学。肄业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米西根大学。习机器工程。民国四年。得学士学位。在某自动车公司及某机器制造厂。充学习工

  • 提要·戴溪

    【臣】等谨案春秋讲义四卷宋戴溪撰溪有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已著录开禧中溪为资善堂说书累转太子詹事景献太子命类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通鉴各为説以进此即其春秋说也书中如有齐襄迫纪侯去国为托复雠以欺诸侯以秦与楚灭庸为

  • 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钱穆

    中国文化有与并世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绝对相异之一点,即为中国社会有士之一流品,而其他社会无之。夏商周三代,中国乃一贵族封建社会,然其时已有士。如夏代之传说,商代之伊尹,起于版筑畎亩之中,而上登政治至高地位,其详已不可考。

  •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成實論卷第十九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七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苦諦聚行陰論中思品第八十四   經中說[一]思是行陰。問曰.何等爲思。答曰.願求爲思.如經中說下思下求下願。

  • 第四卷·佚名

    秘密印三昧耶品第四之二成就印二手合掌大虚掌内。二头指二无名指。平屈头相拄。二中指微曲竖合头。出二头指二无名指头上一节。二大拇指相并微屈竖。头去二头指侧面一寸四分。二小指各竖。搏无名指侧相去二寸印真言唵

  • 试笔·欧阳修

    一名《欧阳公试笔》《欧公试笔》。一卷。杂著。宋代欧阳修撰。是编可能是后人辑录欧阳修所书或随笔而成,共三十条,每条有标题,书末有苏轼跋。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学书为乐”,它体现的是一种以书斋生活和文房趣味为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