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五)
此期河东君与卧子之关系已如上述,茲附论河东君此期嘉定之游。
就所见材料言之,河东君嘉定之游前后共有二次:一为崇祯七年甲戌暮春至初秋,二为崇祯九年丙子正月初至二月末。今依次论述之。虽论述之时间其次序排列先后有所颠倒,然以材料连用之便利,姑作如此结构,亦足见寅恪使事属文之拙也。
河东君第壹次所以作嘉定之游者,疑与谢三宾所刊之嘉定四君集有关。其中程嘉燧松圆浪淘集首谢三宾序后附记云:“庚午春日莆阳宋书于垫巾楼中。”及马元调为谢氏重刻容斋随笔卷首纪事壹略云:“去年春,明府勾章谢公刻子柔先生等集,工匠稿不应手,屡欲散去。元调实董校勘,始谋翻刻,以寓羁縻。崇祯三年三月朔,嘉定马元调书于僦居之纸窗竹屋。”据此嘉定四君集刻成在崇祯三年春季,崇祯七年河东君在松江,其所居之地距嘉定不远,经过四五年之时日此集必已流布于几社名士之间,河东君自能见及之。如列朝诗集丁壹叁所选娄贡士坚诗,其中有“秋日赴友人席,修微有作同赋”一题,足证嘉定四先生颇喜与当日名姝酬酢往还,河东君得睹此类篇什必然心动,亦思仿效草衣道人之所为。揆以河东君平生之性格及当日之情势,则除其常所往来之几社少年外,更欲纳交于行辈较先之胜流以为标榜,增其身价,并可从之传受文艺。斯复自然之理,无待详论者也。至若嘉定李宜之与王微之关系,可参赵郡西园老人(寅恪案:此乃上海李延眐之别号)南吴旧话录贰肆闺彥门王修微条及附注,茲不详引。又检有学集贰拾李缁仲诗序所言“青楼红粉,未免作有情痴”及申论伶玄“浮乎色,非慧男子不至”之说,疑即暗指李王及后适许誉卿复不终之事实(见明诗综玖捌妓女门微小传),盖为挚友名姝译,其作缁仲诗序亦同斯旨也。
河东君第壹次作嘉定之游虽应有介绍之人,然今既不易考知,亦不必详究,但其作第贰次之游则疑与第壹次有别,即除共嘉定耆宿商讨文艺之外,更具有“观涛”之旨趣。(见后论河东君与汪然明尺牍第贰伍通)故就河东君择婿程序之地域年月之关系约略言之,崇祯八年秋晚以前为松江时期,八年秋晚以后至九年再游嘉定复返盛泽归家院为嘉定盛泽间时期,十一年至十三年十一月为杭州嘉兴时期,此后则至虞山访牧斋于半野堂,遂为一生之归宿。风尘憔悴,奔走于吴越之间几达十年之久,中间离合悲欢,极人生之痛苦,然终于天壤间得值牧斋,可谓不幸中之幸矣。古人有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见战国策陸赵策、史记捌陸刺客豫让传、《汉书》陸贰司马迁传及文选肆壹司马子长报任少卿书等。)河东君以儒士(见牧斋遗事“国朝录用前朝耆旧”条所述牧斋戏称河东君为柳儒士事)而兼侠女,其杀身以殉牧斋,复何足异哉?
河东君首次嘉定之游今仅从程松圆诗中得知其梗概,唐叔达时升虽亦有关涉此事之诗,但嘉定四君集刻成于崇祯三年春季,故唐氏所赋之诗未能收入,殊为可惜。更俟他日详检旧籍,倘获见唐氏诸诗,亦可弥补缺陷也。
上海合众图书馆藏耦耕堂存稿诗钞本上中下三卷,其中卷载有朝云诗叙八首。(孟阳之婿孙石甫介藏钞本,题作“艳诗”。刻本钞补题作“朝云诗”。此原钞本,本题“朝云诗”,旁用朱笔涂改“伎席”二字。孙石甫事迹可参光绪修嘉定县志壹捌金望传,及同书壹玖金献士传并有学集壹捌耦耕堂集序等。)列朝诗集丁壹叁松圆诗老程嘉燧诗虽选朝云诗,但止耦耕堂存稿诗此题之前五首,而无后三首。茲全录耦耕堂存稿诗中此题八首,略就其作成时间及河东君寓居地点并与河东君共相往来训和诸人,分别考述于下。
今综合松圆在崇祯七年甲戌一年內所作诸诗排列次序考之,“朝云诗”八首殊有问题。此题之前诸题,自“甲戌元日闻鸡警悟”,即朝云诗前第拾伍题,为崇祯七年所赋第壹诗,其他诸题如朝云诗前第拾贰题为“花朝谭文学载酒看梅,复邀泛舟,夜归即事”,前第玖题为“三月晦日过张子石留宿,同茂初兄作”,前第陸题为“四月二日过鲁生家作”,此皆注明月日,与诗题排列次序先后符合,甚为正确,绝无疑义。但朝云诗前第贰首“送侯豫章之南史部”,(寅恪案:“章”应作“瞻”。)据侯忠节公(峒曾)集首附其子所编年谱崇祯七年甲戌条云“是冬十一月之官南中”,朝云诗前第壹题为“和韵送国棊汪幼哺同侯铨曹入京,先柬所知”中有“归装岁暮停”之句,又朝云诗后第叁题“邹二水知郡,枉访有赠”题下自注“南皋公孙,由汝上,流寓京口”,据耦耕堂存稿诗自序云“甲戌冬,余展闵氏妹墓于京口王州山下”,初视之,似朝云诗八首乃崇祯七年冬季所作,细绎之,诗中所言景物不与冬季相合。耦耕堂存稿诗钞本朝云诗第柒首上有朱笔眉批云:“八诗自晚春叙及初秋,时序历历可想。”此批虽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但即就此题第壹句“买断铅红为送春”及第柒首第壹句“针楼巧席夜纷纷”之语观之,可证其言正确,不必详察其余诗句也。然则此题诸诗必非一时所赋,乃前后陆续作成者。岂此题诸诗作成之后复加修改,迟至冬季始告完毕,遂编列于崇祯七年冬季耶?
更有可注意者,此题八首中前五首中时节气候相连续,然此后三首中所述款待河东君之主人皆在其城内寓所,主人固非一人,但直接及间接与唐叔达有关。颇疑此题前五首为前一组,此题后三首为后一组,此后一组与此题八首后一题之“今夕行”复有密切相互之关系。牧斋编选列朝诗集择录朝云诗前五首,而遗去朝云诗后三首及“今夕行”,何以不为孟阳讳,转为叔达讳,其故今未敢臆测。然“朝云诗”后三首及“今夕行”与“朝云诗”前五首所赋咏者有别,亦可据此以推知矣。
今欲考此次河东君嘉定之游所居住游宴之地,必先就程孟阳嘉燧、唐叔达时升、张鲁生崇儒、张子石鸿磐、李茂初元芳、孙火车元化诸人居宅或别墅所在约略推定,然后松圆为河东君此次游练川所作绮怀诸诗始能通解也。
程松圆嘉燧耦耕堂集自序云:
天启(五年)乙丑五月由新安至嘉定,居香浮阁。宋比玉(万历四十八年)庚申度岁于此,梅花时所题也。(崇祯三年)庚午四月携琴书至拂水,比玉适偕。钱受之嘱宋作八分书耦耕堂,自为之记。(崇祯五年)壬申春,二子移居西城。余偶归,而唐兄叔达适至,因取杜诗“相逢成二老,来往亦风流”之句,颜西斋曰成老亭。先是(崇祯四年)辛未冬娄兄物故,已不及见移居。(崇祯七年)甲戌冬,余展闵氏妹墓于京口五州山下,过江还,则已逼除,因感老成之无几相见,遂留此。日夕与唐兄寻花问柳,東邻西圃,如是者二年,而唐兄亦仙去。
光绪修嘉定县志叁拾第宅园亭门云:
垫巾楼,辅文山后,积谷仓前。员外郞汪明际辟,为程嘉燧宋珏辈觞咏之所。
同书壹玖汪明际传略云:
汪明际字无际,一字雪庵。弱冠名籍甚,精易学,工诗画。万历戊午举于乡,选寿昌教谕。(寅恪案:乾隆修严州府拾官职表,载明崇祯间寿昌县教谕,有“汪无际,嘉定人。”)读书魏万山房,倡导古学。迁国子学录,历都察院司务,营缮主事,晋员外郞,督修京仓。以疾告归。给谏邹士楷遗书劝驾,拟特疏荐举,辞。后以同官接管误工,拜杖死。子彥随,字子肩。工画。崇祯六年癸酉副榜。痛父冤殁,终身庐墓。
徐沁明画录伍云:
汪明际字无际,余姚人,占籍华亭。登乡荐。画山水,苍凉历落,笔致秀逸,以士气居胜。
寅恪案:孟阳以新安人侨寓嘉定,虽早欲买田宅于练川,而未能成,(见松圆浪淘集总目“蓬户卷四”目下注云:“万二十三年乙未正月葬毕还吴,同孙三履和至梁宋间。二十四年丙申,二十五年丁酉,皆间居,日从丘子成集张茂仁应武二丈,唐叔达时升娄子柔坚二兄晤言,有蓬户诗。买田城南未成。”及“空斋卷五”载“买田宅未成,戏为俚体”诗首二句云:“城南水竹称幽情,几念还乡买未成。”)故在崇祯五年春移居西城以前往往寄居友人别业,其在嘉定寓居之垫巾楼亦略同于常熟拂水山庄之耦耕堂。耦耕堂之得名已详载于初学集肆伍耦耕堂记,垫巾楼之名亦与此相同,实出孟阳友人所题,而非松圆所自名也。后汉书列传伍捌党锢传郭太传云:“尝于陈梁间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如此。”盖孟阳以山人处士之身份,故可借林宗之故事以相比,若孟阳本人似不应以此名自夸。至于汪无际后来由乡荐,(寅恪案:光绪修嘉定县志壹肆选举科贡门举人栏,万历四十六年戊午载有汪明际之名。)仕至员外郞,其在孟阳僦居之前尚希用世,更不宜即以处士终身之林宗自况,亦甚明矣。然则此楼之名岂汪氏特为松圆而命耶?俟考。
复次,取松圆浪淘集总目“春帆卷十三”下注略云:“(万历四十年)壬子秋僦居城南垫巾楼,与唐子孟先同舍并居。(四十一年)癸丑冬宋比玉(珏)至”,并春帆集中“移居城南送李缁仲(宜之)乡试,并寄(龚)仲和(方中)”、“垫巾楼中宋比玉对雪鼓琴”两题,及“松寥卷十四”“元日同唐孟先垫巾楼晏坐”,又前引浪淘集首谢三宾序后附“庚午春莆阳宋书于垫巾楼中”及孟阳耦耕堂集自序“(崇祯五年)壬申春二子移居之西城寓所”,非同一地,自与河东君嘉定之游不相关涉者也。盖昔人“城南”一词指城墻以外之南方而言,如辛氏三秦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及孟棨本事诗情感类“博陵崔护”条“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等,可为例证。孟阳习于旧籍成语,自故用此界说,至其所谓西城则指城内之西部。由是言之,“城南”与“西城”其间实有城墙之隔离也。此点似无足关轻重,但以与河东君在嘉定居住游宴之问题有关,且孟阳诗中屡见垫巾楼之名,易致混淆,遂不避繁琐先辨之如此。余可参下论唐时升园圃条等。
列朝诗集丁壹叁上唐处士时升小传略云:
时升字叔达,嘉定人。少有异才,未三十,谢去举擧子业,读书汲古,通达世务。居恒笑张空弮、开横口者如木骝泥龙,不适于用。酒酣耳热,往往捋须大言曰:“当世有用我者,决胜千里之外,吾其为李文饶乎?”太原公(寅恪案:指王锡爵)执政,叔达偕其子辰玉读书邸中。(寅恪案:辰玉者,指王锡爵之子衡。见明史贰壹捌王锡爵传。)天下渐多事,上言利病者纷如。叔达私议某得某失,兵农钱谷,具言其始终沿革,若数一二。东西构兵万里外,羽书旁午,独逆断其情形虚实,将师成败,已而果然。先帝即位,作以詹事如召还。叔达为文赠余,备陈有生以来,所见闻兵革之事,谓今日之聚四方之武勇,转九州之税敛,与一县之众角,已十年而不得其要领。国初所以群策群力,定乱略,致乱略,致太平,公之所详也,其可为明主尽言乎?或谓广厦细旃,非论兵之地,则汉之贾谊、唐之李泌陆贽李绛独何人也哉?余未几罪废,不克副其望,而叔达之穷老忧国,为何如也。家贫好施予,锄舍后两畦地,剪韭种松。晚年时闭门止酒,味庄列之微言,以养生尽年。语及国事,盱衡抵掌,所谓精悍之色,犹著见一眉间也。
黄世祚等修嘉定县志附前壹玖人物志文学门唐时升传考证云:
时升工山水。有西隐寺纳凉册六幅,随意挥洒,颇得云林天趣。自题云:“余不善画,亦不工书。(万历十九年)辛卯长夏,避暑西隐之竺林院。山窗无事,用遣岑寂,非敢与前人计争巧拙也。留与元老禅兄一笑。”程庭鹭施锡卫皆有跋。又宋道南曾见先生画幅,石摹子久,树仿云林,颇神似。
光绪修嘉定县志叁拾第宅园亭门“处士唐时升宅”条云:“北城。”其后附张鹏翀(寅恪案:鹏翀嘉定人。事迹见嘉定县志壹陸宦迹门及清史稿伍佰玖艺文传等。又嘉定县志贰柒艺文志别集类载:“南华山人诗钞十六卷,張鹏翀著。”)“过叔达先生故居”云:
吾乡四先生,程李娄与唐。阅世未百年,遗迹多苍茫。惟有唐翁居,犹在北郭旁。今朝好风日,邻曲春酒香。招呼共娱乐,醉步校猎场。(寅恪案:“校猎场”谓演武场也。)回桥俯清溪,新柳三两行。宛然幽人姿,疏梅出颓墙。叩门伫立久,春风为低昂。入门抚奇树,云已百岁强。念此手泽行,剪拜毋敢伤。更有古桂花,四时自芬芳。行生手摩挲,黄雪名其堂。庭之枣纂纂,河之水洋洋。灌园足自给,不藉耕与桑。(下略)
同书同卷“唐氏园”条云:
演武场西。中有梅庵,如晖亭。有土阜名紫萱冈。架石为读书台,亦名琴台。唐时升辟。
同书贰官署门“演武场”条云:
旧在西门外,高僧桥西。今在西城七图。基地三十三亩七分三厘九毫。明正统二年巡抚周忱建广储库,贮官布。嘉庆十五年知县李资刊改演武场。二十三年知县张重增筑外垣,建讲武堂。垣与堂久废。国朝因之。(寅恪案:嘉定县志叁拾古迹门“城头”条附张陈典“寻疁城故址”诗云:“有元于此地,曾设演武场。”可知嘉定县之演武场,乃元代所建,本在城外。明嘉靖十五年改西城內之广储库为演武场。故今嘉定县志卷首县城图所绘演武场,即在城內。唐氏园東之演武场,自应在城內。恐读者误解,特附识于此。又《嘉定县志》叁贰轶事门载崇祯中诸生王绂“同朱介繁观演武场团练”诗,并可参阅,以资谈助。)
同书叁壹寺观门县城西隐寺条略云:
西城七图。元泰定元年僧悦可建。明万历十八年僧存仁修。徐学谟张其廉增建竺林院藏经阁。
列朝诗集丁壹叁唐处士时升“园中”十首,其二云:
自为灌园子,职在耒耜间。秋来耕耨罢,独往仍独还。河水清且涟,紫蓼被其湾。踌躇落日下,聊用娱心颜。瓠叶黄以萎,其下生茅菅。遂恐穿堤岸,嘉蔬受扳援。丁宁戒童仆,耰锄当宿闲。宴安不可为,古称稼穑艰。
其六云:
昔我游京华,达者日晤言。著书三公第,开宴七贵园。中心既无营,澹若蓬筚门。归来治环堵,无计以自温。批疏兼平圃,种薤满高原。不辞人力尽,所苦人事繁。虽有方丈食,不如一壶飧。非力不自食,大哉此道尊。
同书同卷“题娱晖亭”四首(嘉定四君集中三易集,此题原为八首)云:
负郭家家水竹,残春处处烟花。开尊欲栖鸟雀,举网频得鱼虾。
春霁耰锄札札,书长棋局登登。行就南邻酒伴,立谈北寺归僧。(寅恪案:“北寺”当指西隐寺。)
风抝藤丝脱树,雨余柳絮为萍。闲居莫来莫往,小酌半醉半醒。
鹊喜携尊新客,鱼欢迎食小僮。冈腰暮霭凝碧(寅恪案:此指紫萱冈),水面残阳漾红。
耦耕堂存稿诗卷中“赠西邻唐隐君”诗云:
西家清池贯长薄,中垒岑隅望青郭。仲长豈羡帝王门,樊须自习丘园乐。春前土菘美如玉,雨后露茄甘胜酪。邻翁拾果换金钱,溪鸟衔鱼佐杯勺。君家老兄山泽儒,诗文咳唾成玑珠。长篇短句杂谣咏,名(如?)君乐事世所无。山中旧业今乌有,十年衣依常奔走。归来虽曰耦耕人,儿女东西不糊口。茅斋稻畦村弄东,花时招我邻舍翁。今析春秋富佳日,药兰芰沼连桂业。安得逐君种鱼翦韭仍披葱,不愿吹竽列鼎兼鸣钟。
寅恪案:牧斋言叔达“锄舍后两畦地,剪韭种菘”,可知其园圃与居舍相连接,实为一地,其地乃位于嘉定县城内之西北区。嘉定县志所载“唐时升宅”条谓在北城,张抑斋诗谓在“北郭旁”,但同书“演武场”条及“西隐寺”条谓演武场及西隐寺俱在西城,盖唐氏宅圃之位置实在城内之西北区,故可言在北城,亦可言在西城也。孟阳崇祯五年春以后移居西城作叔达兄弟之东邻,(此据松圆崇祯七年甲戌所赋“赠西邻唐隐君”诗,假定唐隐君为叔达之兄弟行,因而推得之结论。如唐隐君非叔达之兄弟行,则须更考也。又前引孟阳耦耕堂集自序云:“日夕与唐兄寻花问柳,东邻西圃,如是者二年。”“东邻”孟阳自指,“西圃”指叔达。斯亦孟阳所居实在叔达园圃东之一旁证也。又孟阳序中所谓“寻花问柳”疑别有含义耶?一笑!)又据孟阳今夕行“南邻玉盘过(送)八珍”,(见下引此诗全文并附论。)则孟阳所居复在叔达宅圃之北,若详确方言之,则叔达实为孟阳之西南邻,不过孟阳省去“西”字耳。昔人赋咏中涉及方位地望者,以文字声律字句之关系往往省略一字,如三国志伍肆吴书玖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述黄盖诈降曹操事云:“时东南风争。”全唐诗第捌函杜牧肆“赤壁”七绝云:“东风不与周郞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盖牧之赋七言诗,以字数之限制不得不省“东南风”为“东风”,实则当时曹军在江北,孙军在江南,“东”字可省,而“南”字不可略。今里俗“借东风”之语,已成口头禅,殊不知若止借东风则何能烧走曹军?傥更是东北风者,则公瑾公覆转如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所谓“灰飞烟灭”,而阿瞒大可锁闭二乔于铜雀台矣。一笑!茲因考定孟阳与叔达居宅所在,附辨流俗之误于此,博识通人或不以枝蔓见讥耶?
光绪修嘉定县志叁拾第宅园亭门“薖园”条(参张承先南翔镇志壹壹园亭门薖园条)云:
鹤槎山西。张崇儒辟。为程嘉燧宋珏辈觞咏之所。亭名招隐,植桂数十株。(南翔镇志作“老桂四十株”。)宝珠山花样,百余年物。程嘉燧诗:“秋月当门秋水深,岸花寂历野虫吟。西窗旧事人谁在,溪雨酲风夜罢琴。”(寅恪案:此诗见松圆浪淘集春帆壹叁,题作“八月夜过鲁生题扇”。)
张承先南翔镇志陸文学门张廷棫传略云:
张廷棫字子薪,兵部郞楙族子。工诗文,与李孝廉流芳、程山人嘉燧为友。族孙崇儒字鲁生,筑築招隐亭,名流多过从觞咏,风致可想见云。
同书壹壹园亭门“薖园”条附杨世清“薖园耆英会诗序”略云:
溪北三里张氏薖园在焉。中有招隐亭,杆桂数十本,间以梅杏,环以翠筿,真幽人之居也。昔长琴山人雅与松园(圆)诗老长蘅先生辈善,时时过从,觞咏弗绝。所谓数十株者,固已干霄合抱,偃蹇连蜷。花时一林黄雪,香闻数里。予时一寓目,窃叹前辈宴游,未觏此盛。予屡欲偕耆年过之,毎届花时,辄以他阻。(康熙三十年)已未秋闰乃得邀集庵诸老偿宿愿焉。
光绪修嘉定县志叁拾第宅园亭门“孙中丞元化宅”条云:
西城城拱六图,天香桥。孙致弥“友人见访,不识敝居”诗:“平桥业桂近诸天,小弄垂杨记隐仙。雨过清池常贮月,云深乔木不知年。抱琴人立香花外,洗砚僮归草色边。迟尔清尊同啸咏,莫因兴尽又回船。”原注:“桥因薖园业桂得名,西有法华庵。”据此,则隐仙弄别有薖园,未详谁筑。
同书壹陸宦迹门孙致弥传略云:
孙致弥初名翙,字恺似,一字松坪,明登莱巡抚元化孙。父和斗,字九野,一字钟陵。笃于孝友,埋名著述,不与世故。元化旧部曲多贵显,讽之仕,不应。尝经理侯峒曾家事,计脱陈子龙遗孤,有古人风致,弥才思藻逸,书法逼似董文敏,诗词跌宕流逸。总纂佩文韵府,书垂成而卒,年六十八。
寅恪案:佩文韵府首载清圣祖序云:“(康熙)五十年十月全书告成。”又孙和斗计脱陈子龙遗孤事可参杨陆荣编三藩纪事本末肆杂乱门“顺治四年丁亥四月松江提督吴兆胜据城以叛”条,其文云:“二十四日大兵至松江,执子龙于广富林。子龙乘间赴水死。出其尸戮之。子特陈方五岁,亦论杀。”据陈忠裕全集王沄续卧子年谱及沄撰“张孺人三世苦节传”,卧子之子名嶷,字孝岐,生于崇祯十七年甲申冬。今杨氏书以特陈为子龙子之名,又谓顺治四年其年“方五岁”,皆与王氏所言不同,自是讹误。三世苦节传又云:“(张孺人)抱孤儿,变姓氏,毁容羸服,远避山野,如是者累岁,嶷始成立。孺人乃还故乡。”则疑张孺人实避居嘉定,而九野乃保存陈氏孤儿之人。特胜时作传时,有所忌讳,不欲显方言之耳。
志传言九野父之旧部曲多贵显,讽之仕,终不应。盖元化旧部如孔有德耿仲明等皆为辽东人于明末降清者,且初阳官登萊巡抚,以用辽人之故,遂有孔耿之叛,竟坐此弃市。及建州入关,此辈辽人降将在新朝为显贵,九野虽不仕清,当亦可间接借其势力以庇护陈氏遗孤也。复据清史稿贰肆拾耿仲明传,仲明以部卒匿逃人,畏罪自经死,然则清初法制严酷如此,王氏隐讳保存陈氏遗孤者之姓名更有不得已之苦衷也。
检初学集伍壹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徐公墓志铭”,其文略云:
公姓徐氏,嘉兴海盐人也。讳从治,字仲华。崇祯四年辛未起山东武德道兵备,及淮,而孔有德叛,攻陷济南六邑。倍道宵征赴监军之命于莱。无何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二月朔与莱抚谢公琏同日受事,即日贼已抵城下。四月十六日贼徒架(孙)元化所遗西洋大炮,攒击城西南隅,势甚厉。公方简阅丁壮,指麾出战,炮中颡额,身仆血膋中。莱抚驰而抚之,绝矣。
考牧斋此文乃据方拱乾所撰仲华行状而作,与管葛山人即海盐彭孙遹之山中闻见录“徐从治传”俱出一源,惟骏孙作传兼采钱氏之文,故微有不同耳。仲华主剿,初阳主抚,旨趣大异,于此姑不置论,所可注意者,则徐氏之死实因孙氏所遗之大炮所致一事也。又初阳用辽丁三千驻防登州之本末,可参嘉定县志叁贰轶事门关于孙中丞元化诸条,其中引赵俞之言曰:“火攻之法,用有奇效。我之所长,转为厉阶。”此数语实为明清兴亡之一大关键,以其越出本文范围,茲不具论。至满洲语所以称“汉军”为“乌珍超哈”而不称为“尼堪超哈”者,推原其故,盖清初夺取明室守御辽东边城之仿制西洋火炮并用降将管领使用,所以有此名号。此点可参清文献通考柒柒职官考及壹柒玖兵考、清史列传肆佟养性传及柒捌祝世昌传、清史稿贰叁柒佟养性传及贰肆伍祝世昌传,并花样余客话陸“红衣炮”条等。傥读者复取儿女英雄传第肆拾回中安老爷以“乌珍”之名命长姐儿之描述互证之,则更于民族兴亡之大事及家庭琐屑之末节皆能通解矣。又偶检梅村家茂稿贰捌“宋直方(徵舆)林屋诗草序”,其中以嵇康比陈卧子,山涛比宋辕文,自比向秀阮籍。据此推知,辕文当有暗中协助卧子遗孤之事。王胜时与辕文关系颇密,宋氏协助之事或由王氏间接为之耶?
同书叁壹寺观门县城“西隐寺”条云:
西城七图。
同书贰街弄门“隐仙弄”条云:
西隐寺西南。
同书同郑津梁门“天香桥”条云:
演武场西南。跨清镜塘。
又“听莺桥”条云:西隐寺前跨东库泾,名宝莲。元僧悦可建。明僧秉厚重建。和嘉燧更今名。
同书叁拾古迹门“鹤槎山”条云:
南翔北三里。韩世忠所筑烽墩。建炎四年世忠由平江移军海上县境中,营势联络,故多遗迹。土人掘地得甁名韩甁,云是军中酒器。黄渡朱家邨旁新河底尤多。
同书同卷同门“城头”条云:
龚志云,在县南二十里,周围二顷。中有殿址,旧传风雨之夕尝闻音乐,或见仙女环走。未详何人所筑。今俗呼城头。
列朝诗集丁壹叁唐处士时升“田家即事”四首之一云:
江村女儿喜行舟,江上人家吉贝秋。缘岸荻花三四里,石桥南去见城头。
嘉定县志壹市镇门“南境南翔镇”条略云:
县治南二十四里。宋元间建。以寺名。东西五里,南北三里。布商辏集,富甲诸镇。其地有上槎中槎下槎三浦,故又名槎溪。或言張骞乘槎至此,附会之说也。
松圆浪淘集雪江壹伍“八月过薖斋留宿”云:
江浅潮仍涨,城南放舸轻。园林长偃卧,水竹自逢迎。桂满华轮缺,畦香白露盈。酒阑闻曲后,愁绝独潬缨。
耦耕堂存稿诗中“(崇祯七年甲戌)四月二日过鲁生家作”云:
多年不复到南村,水木依然竹亚门。胜客旧题留几阁,故人兼味具盘餐。莺啼乔木知春晚,蜂绕藤花得日喧。同上小航重笑语,前溪纤月正黄昏。
同书下“(崇祯十二年己卯)四月同潘方儒郑彥逸再过鲁生薖斋”(寅恪案:此题前第伍题为“元旦和牧斋韵”,前第肆题为“同泰和季公惜别用前韵”,前第贰题为“瞿稼轩五十”,前第壹题为“送别萧伯玉”。检初学集丙捨诗集上牧斋皆有与孟阳此四题相关之作。故知崇祯十二年己卯春间孟阳亦在常熟,是年首夏,则已返嘉定矣。)云:
经过已是数年余,又值清和四月初。小艇渔湾浑昔梦,空梁歌馆半成墟。孤怀自怯看遗画,老眼犹堪强细书。他日村酤不须设,只赏林果擿园蔬。
嘉定县志叁拾第宅园亭门“嘉隐园”条云:
鹤槎山北。刑部郞张景韶辟。
同书壹陸宦迹门张任传附景韶传略云:
景韶字公绍,以荫授南太仆典簿。(仕至)刑部云南司郞中。崇祯(六年)癸酉以公事牵连下狱。久之,放归。邑漕永折与有力焉。
同书壹玖文学门张凝元传略云:
张凝元字抚五,一字桐山,居南翔。明刑部郞景韶子。诸生。幼嗜学,为侯黄两忠节所器重。覃精古籍,日事梭仇。诗出入唐宋,尤神似范陆。癸亥卒,年六十五。
同书叁拾第宅园亭门“张氏园”条云:
南门外西南。太学生张士悫辟。士悫字实甫,参政恒子。(寅恪案:恒事迹见嘉定县志壹陸宦迹门张恒传。)
耦耕堂存稿诗中“三月晦日过张子石留宿,同茂初兄作”云:
晓雨看消弄陌尘,茶香次第酒清醇。深房喜帙仍留宿,秉烛为欢又送春。凭仗风流皤腹客,料量诗酒白头人。明朝更逐东园会,蔬筍盘筵不厌频。
嘉定县志叁拾第宅园亭门“枸杞园”条云:
南翔镇。诸生张鸿磐辟。中有只鹤亭、芳讯阁。枸杞树大可数围,故名。
同书壹玖文学门张鸿磐传云:
张鸿磐字子石,侍郞任从孙。诸生。书法苍劲,诗古文词有向先正典型。游浙闽,与范景文黄道周酬唱。道周和诗有“圣朝何日下干旌”句。(寅恪案:依南翔镇志陸张鸿磐传所附道周和诗“干旌”当作“旌竿”。盖鸿磐原诗本是“竿”字韵脚也。)性好义,天启末,前邑令胡士容以不拜珰祠被逮,拟重辟。鸿磐鸠千金,赴京营救,得免。崇祯末,部议复邑漕。鸿磐与侯汸申荃芳伏阙上书,得永折。刑部尚书徐石麒以人才荐,固辞。乙酉后,冒万死周旋侯氏家难,尤人所难。康熙间举乡饮大宾。戊午卒,年八十六。(南翔镇志陸文学门张鸿磐传略云:“康熙間,举乡饮大宾。年八十七。”与此微异。又可参松圆浪淘集雪江壹伍“寿张子石母夫人”诗,有学集壹玖“张子石西楼诗序”,同书肆陸“书张子石临兰亭卷”,同书贰叁及牧斋外集拾“嘉定张子石六十序”并外集贰伍“题张子石湘游篇小引”等。)
初学集伍叁“嘉定张君墓志铭”略云:
崇祯六年十二月嘉定张鸿磐合葬其父母于南翔龚家浜之新阡,泣而乞铭于余曰:鸿磐之先世自祥符徙松江,国初居南翔。嘉靖中有名任者,起家,官开府,而其从弟以军功授陉阳驿丞,以卑官自著称者,吾祖也。
南翔镇志壹贰轶事门云:
张徵君(鸿磐)书法妙天下,在本邑方驾娄(坚)李(流芳)。真迹流布,人多藏动量弆。而其精神团结最为遒劲者,则云翔寺楹间两联。尝有客过之,瞻仰良久曰:此颜鲁公得意之笔也。翌日又视之,曰:笔力更过鲁公矣。抠衣再拜,低徊不能去。此客不知何如人,意必具法眼藏者。
光绪修嘉定县志叁拾第宅园亭门“张中丞任宅”条云:
一在南翔镇南街。堂曰承庆,嘉庆,具庆。任曾祖清建。一在城隍祠东,任官知府时筑。
同书同卷同门“檀园”条云:
南翔金黄桥南。举人李流芳辟。有泡庵,罗壑,剑蜕斋,慎娱室,次醉阁,翏翏亭,春雨廊,山雨楼,宝尊堂,芙蓉沜。
同书同卷同门“猗园”条略云:
南翔镇。通判闵士籍辟。位置树石,出朱三松手。后归李宜之。中有丰乐亭,合祠檀园(李流芳)缁仲(李宜之)子石(张鸿磐)三先生。
同书同卷同门“三老园”条云:
南翔镇。赠公李文邦辟。以枫柏桂为三老。曾孙宜之作三园记。三园者,三老园及檀园猗园也。
同书壹玖文学门李流芳传略云:
李流芳字茂宰,一字长蘅。伯兄无芳字茂初,诸生。工七言长句。卒年七十余。(并可参列朝诗集丁壹叁李先辈流芳小传所附元芳事迹。)仲兄名芳字茂材,幼负异材,顷刻千言,宏丽无比。万历壬辰进士,改庶吉士,卒年二十九。流芳万历丙午举人,画得董巨神髓,纵横酣适,自饶真趣。书法奇伟,一扫寻丈,结构自极谨严。诗文雍容典雅,至性溢诸墨间。崇祯己已卒,年五十五。论者谓四先生诗文书画,照映海內,要皆经明行修,学有根柢,而唐(时升)以文掩,娄(坚)以书掩,程(嘉燧)以诗掩,李(长蘅)以画掩云。
同书同卷同门李宜之传略云:
李宜之字缁仲,诸生,居南翔。庶常名芳子。三岁孤,长负异才,博综今古。遭变,家破子歼。(寅恪案:同书叁贰轶事门略云:“甲申六月逆奴变起,南翔李氏罹其祸。”传文所谓“遭变”即指此。)时宜之客金陵,归寓侯氏东园。世祖曾于海淀览其参定秣陵春曲,问寓园主人何姓名。祭酒吴伟业以嘉定生员李宜之对,而宜之已前卒。(寅恪案:今武进董氏所刊梅村家藏稿后附梅村先生乐府三种,其中秣陵春题灌园主人编次,寓园居士参定。)
有学集贰拾“李缁仲诗序”略云:
缁仲故多风人之致,青楼红粉未免作有情痴。孟阳每呵余:缁仲以父兄事史,而兄不以子弟畜缁仲,狭邪冶游,不少澽止,顾洋洋有喜色者,何也?余曰:不然。伶辫不云乎,淫于色,非慧男子不至也。今孟阳仙游十年所,余年逾七十,缁仲亦冉冉老矣,余衰晚病废,刳心禅诵。见缁仲近刻,为之戚戚心动,追思与孟阳绪言,因牵连书共后。
嘉定县志壹捌孝义门李杭之传略云:
李杭之字僧筏,举人流芳子,诗文书画有父风。性放旷,甫强仕即弃诸生,放浪山水间。乙酉死难。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七·毕沅 卷一·常璩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二·杨仲良 卷四 仁宗·王夫之 第十八回 借寇君颍上迎銮 收高峻陇西平乱·蔡东藩 卷二十五下·朱熹 卷之七十九·佚名 椒生随笔·自序·王之春 卷七十七·杨士奇 卷之一百十二·佚名 弁言·应廷吉 §第一章 论中东战事以前各国经营东方情形·梁启超 食货三八·徐松 卷八十九工艺·冯煦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二·高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