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七节 剿夷派崩溃

林则徐死了,徐广缙离开广东去打太平天国去了。在广东负外交重责的是叶名琛。他十分轻视外人,自然不肯退让。在外人方面,他们感觉已得的权利不够,他们希望加开通商口岸。旧有的五口只包括江、浙、闽、粤四省海岸,现在他们要深入长江,要到华北,其次他们要派公使驻北京。此外他们希望中国地方官吏不拒绝与外国公使领事往来。最后他们要求减轻关税并废除厘金。这些要求除最后一项外,并没有什么严重的性质。但是咸丰年间的中国人反而觉得税收一项倒可通融,至于北京驻使,长江及华北通商及官吏与外人往来各项简直有关国家的生死存亡,绝对不可妥协的。

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英美两国联合要求修改条约。当时中国没有外交部,所有的外交都由两广总督办。叶名琛的对付方法就是不交涉。外人要求见他,他也不肯接见。英美两国的代表跑到江苏去找两江总督,他劝他们回广东去找叶名琛。他们后来到天津,地方当局只允奏请皇帝施恩稍为减免各种税收,其余一概拒绝。总而言之,外人简直无门可入。他们知道要修改条约只有战争一条路。

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叶名琛派兵登香港注册之亚罗船上去搜海盗,这一举给了英国人开战的口实。不久,法国传教士马神父在广西西林被杀,叶名琛不好好处理,又得罪了法国。于是英法联军来和我们算总账。

七年冬天,英法联军首先进攻广东。士大夫阶级所依赖的民心竟毫无力量。英法不但打进广州,而且把总督巡抚都俘虏了。叶后来押送印度,死在喀尔喀塔(即加尔各荅)。巡抚柏贵出来作英法的傀儡维持地方治安。民众不但不抵抗,且帮助英国人把藩台衙门的库银抬上英船。

八年,英法联军到大沽口。交涉失败,于是进攻。我们迫不得已与订《天津条约》,接受英法的要求。于是英法撤退军队。

清廷对于北京驻使及长江通商始终不甘心,总要想法挽回,清廷派桂良和花沙纳到上海,名为交涉海关细则,实则想取消《天津条约》。为达到这个目的,清廷准备出很大的代价。只要英法放弃北京驻使,长江开通商口岸,清廷愿意以后全不收海关税。幸而桂良及何桂清反对这个办法;所以《天津条约》,未得挽回。清廷另一方面派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大沽布防。僧格林沁是当时著名勇将之一,办事极认真。

九年,英法各国代表又到大沽,预备进京去交换《天津条约》的批准证书。他们事先略闻中国要修改《天津条约》,并在大沽设防,所以他们北上的时候,随带相当海军。到了大沽口,看见海河已堵塞,他们啧啧不平,责中国失信,并派船拔取防御设备,僧格林沁就令两岸的炮台出其不意同时开炮。英法的船只竟无法抵抗。陆战队陷于海滩的深泥,亦不能登岸。他们只有宣告失败,等国内增派军队。

咸丰九年的冬季及十年的春季,正是清廷与太平天国内战最紧急的时候。苏州被太平军包围,危在旦夕。江、浙的官吏及上海、苏州一带的绅士听见北方又与英、法开战,简直惊慌极了,因为他们正竭力寻求英法的援助来对付太平军。所以他们对北京再三请求抚夷,说明外人兵力之可畏及长江下游局势之险急。清廷虽不许他们求外人的援助,恐怕示弱于人,但外交政策并不因大沽口的胜利而转强硬。北京此时反愿意承认《天津条约》。关于大沽的战事,清廷的辩护亦极有理。倘使英法各国代表的真意旨是在进京换约,何必随带重兵?海河既为中国领河,中国自有设防的权,而这种防御或者是对太平军,并非对外仇视的表示。海河虽阻塞,外国代表尚可在北塘上岸,有陆路进北京。我国根据以上理论的宣传颇生效力。大沽之役以后,英法并不坚持要报复,要雪耻。他们只要求赔偿损失及其他不关重要之条约解释与修改。这种《天津条约》以外的要求遂成为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的起因。

十年,英法的军队由侧面进攻大沽炮台,僧格林沁不能支持,连天津都不守了。清廷又派桂良等出面在天津交涉。格外的要求答应了。但到签字的时候,一则英法代表要求率卫队进京,二则因为他们以为桂良的全权的证书不合格式,疑他的交涉不过是中国的缓兵之计,所以又决裂了。英法的军队直向北京推进。清廷改派怡亲王载垣为钦差大臣,在通州交涉。条件又讲好了,但英使的代表巴夏礼在签字之前声明英使到北京后,必须向中国皇帝面递国书。这是国际间应行的礼节,但那时中国人认为这是外夷的狂悖。其居心厄测,中国绝不能容忍。载垣乃令军队捕拿英法代表到通州来交涉人员。这一举激怒外人,军事又起了。

咸丰帝原想"亲统六师,直抵通州,以伸天讨,而张挞伐"。可是通州决裂以后,他就逃避热河,派恭亲王奕䜣留守北京。奕䜣是咸丰的亲弟,这时只二十八岁。他当然毫无新知识。八年天津交涉的时候,他竭力反对长江通商。捕拿外国交涉代表最初也是他提议的,所以他也是属于剿夷派的。但他是个有血性的人,且真心为国图谋。他是清朝后百年宗室中之贤者。在道咸时代,一般士大夫不明天下大势是可原谅的,但是战败以后而仍旧虚骄,如附和林则徐的剿夷派,或是服输而不图振作,不图改革,如附和耆英的抚夷派,那就不可救药了。恭亲王把握政权以后,天下大势为之一变,他虽缺乏魄力,他有文祥作他的助手。文祥虽是亲贵,但他的品格可说是中国文化的最优代表,他为人十分廉洁,最尽孝道。他可以作督抚,但因为有老母在堂,不愿远行,所以坚辞。他办事负责而认真,且不怕别人的批评。我们如细读《文文忠年谱》,我们觉得他真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政治家。

奕䜣与文祥在元首逃难,京都将要失守的时候,接受大命。他们最初因无外交经验,不免举棋不定。后来把情势看清楚了,他们就毅然决然承认外人的要求,与英法订立《北京条约》。条约签定以后,英法退军,中国并没丧失一寸土地。咸丰六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是三年的战争和交涉的结果。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奕䜣与文祥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们大着胆向前进,到国际生活中去找新出路。我们研究近代史的人所痛心的就是这种新精神不能出现于鸦片战争以后而出现于二十年后的咸末同初。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如此。

猜你喜欢
  卷一·应劭
  东都事畧卷一百十三·王称
  第八十九回 覆全军元显受诛 夺大位桓玄行逆·蔡东藩
  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五)·陈寅恪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六·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三·佚名
  ○皇朝平吴录中·佚名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巻七·刘时举
  第三三二认充状道光二十三年五月十一日一二二○二--九·佚名
  史记集解卷十·裴骃
  阚[马因]传·魏收
  世宗本纪·脱脱
  卷十九·鄂尔泰
  纲鉴易知录卷八十·吴楚材
  十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古乐府巻十·左克明

    元 左克明 撰杂曲歌辞汉魏之世歌咏杂兴而诗之流乃有八曰行引歌謡吟咏怨叹者皆诗人六义之余也如三曹七子犹有古之遗风焉自晋楚江左下逮六朝风化防薄繁音日滋新声炽而雅音废矣故齐陈隋之将亡也有伴侣无愁玉树后庭花泛

  • 卷三十八·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三十八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沈辽云巢诗钞沈辽字睿达以兄遘任入官为审官西院主簿出监明州市舶司迁太常奏礼郎改杭州军资库挕华亭县事夺官徙永州元丰八年二月卒於池州辽畜声伎

  • 卷十四·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十四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石介徂徕诗钞石介字守道兖洲奉符人年二十六举进士甲科为郓州观察推官历官至国子监直讲庆历中进用韩范富杜诸臣介跃然喜曰此盛事也雅颂吾职其可已乎

  • 卷二十六·施元之

    钦定四库全书卷 施注苏诗卷二十六 宋 苏轼 撰 施元之原注 武进邵长蘅删补 诗四十九首 【时官翰林作施注缺今补】 书晁补之所藏文与可墨竹三首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

  •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班固

    自古帝王之兴,曷尝不建辅弼之臣所与共成天功者乎!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之岁,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即皇帝位。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时大城名都民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七·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十年秋七月按是月壬寅朔癸卯武义大夫合门宣赞舍人马秦为右武大夫忠州防御使张俊之得宿州也从政郎权蕲县于跃杀敌之在邑中者率其民来归诏跃改右宣教郎知县事于跃事以林待聘外制集所书附入 是日湖北京

  • 读礼通考卷六十·徐乾学

    丧仪节二十三含礼杂记诸侯使人吊其次含襚赗临皆同日而毕事者也其次如此也【注言五者相次同时 疏诸侯使人吊邻国先行吊礼宣君命人以饮食为急故含次之食后须衣故襚次之有衣即须车马故赗次之君事既毕则臣私行已礼故临在

  • 卷之七十·佚名

    洪武四年十二月庚辰朔○辛巳 上命礼部今岁各处乡试取中举人俱免会试悉起赴京用之时吏部奏天下官多缺员故有是命○壬午改高邮守御千户所为高邮卫○置扬州卫○暹罗斛国王参烈昭毗牙遣其臣柰思俚侪剌识悉替等来朝进金叶

  • 卷之三十五·佚名

    光绪二年。丙子。六月。乙巳。谕内阁。前因都察院奏、吉林贡生陈献廷、以恶绅刘鸿恩窝贼开赌肆扰等词具控。当谕令崇实、岐元、查明究办。兹据崇实等将刘鸿恩被控各节讯明。定拟具奏。此案都司刘鸿恩、被控窝藏马贼

  • 卷之二十四·佚名

    光绪元年。乙亥。十二月。己卯。署盛京将军崇实等奏。派员保护。永陵明堂前土堤洎岸。报闻。摺包  ○署盛京工部侍郎岐元奏。盛京工部京察。请展缓。允之。摺包  ○库伦办事大臣志刚等。奏、变通额设备用马匹。

  • 吴芉传·脱脱

    吴瞞字唐卿,吴..的弟弟。年少时爱好骑马射箭,随从吴..征战,立功升官到..门宣赞舍人。绍兴元年(1131),箭瞞关之战时,隔断没立与乌鲁折合的部队,使他们不能会合,金兵北逃,吴瞞立功最多,朝廷破格提升他为和尚原兵马统制,于是吴..驻

  • 卷四十·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四十盛事【十六 辟雍一】【臣】等谨案诗歌育才必务以人君之夀为颂如泮水三章以芹茆喻多士之景从即继之曰锡难老顺长道盖以祈君多夀乃获恒承教泽咸顺此

  • 第十四章 两广革命武力之初步合作·李宗仁

    一黄绍竑,字季宽,容县山嘴村人。生于书香之家,天资敏慧,为人干练,并富冒险精神。他原是我的陆小同学,他是第四期,低我一班。辛亥革命时,他随学生军北上到南京。嗣后在武昌进第二陆军预备学校,毕业后,又入保定军官学校。

  • 卷六十三·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六十三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春秋左氏传成公经元年公即位注无传【注字毛本误在无传下】无冰注书冬温【冬监本误多】疏彼春无月云云此亦应竟春无冰【月毛本误冰监本脱此字】作丘甲节音义甸徒

  • 卷十六·佚名

    △耶输陀罗梦品下尔时国师。有於一子。名优陀夷(隋言聪辩)。聪明智慧。众论辩巧。时净饭王。即遣唤彼优陀夷来。来已王语作如是言:汝优陀夷。黠慧多智。今可往侍悉达太子。以方便力。教我太子。令心安隐。爱乐宫中。勿使

  •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四·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四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二已说二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三种。谓依十相三门三种及与三根。于诸有情发起邪行。能令有情堕诸恶趣。言十相者。谓坏生命。财物。妻妾。若坏实义。善友。

  • 语文零拾·朱自清

    语文零拾,收文14篇,其中书评8篇,译稿4篇,读书笔记2篇,前有作者自序,1948年4月上海名山书局出版。

  • 法喜志·夏树芳

    四卷。全称《名公法喜志》。明代夏树芳撰,冯定校阅。约成书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是一部辑录历代名儒百官和忠孝节义之士的持佛态度及言行事迹的传记体著作。所收人物始自汉武帝时的东方曼倩(即东方朔),终于元末明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