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
洪武十三年二月壬戌朔,诏郡县举聦明、正直、孝弟、力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及精通术数者以名闻。
以嘉兴知府薛祥为工部尚书。祥,庐州无为人岁。乙未,从渡江,为枢密院知印。洪武元年,授京畿都漕运司使。八年,擢工部尚书。九年,迁北平布政使。十二年,坐营造扰民,罚输作,寻宥之,降知嘉兴府。至是,复以为工部尚书。
发丹符,验天下金榖之数。
丙寅,皇第八孙有勋生,周王第二子也。
诏安陆卫指挥佥事柳依率兵守汉中。
丁卯,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敕谕天下巡检曰:“古者,设官分职,不以崇卑,一善之及人,人受其利焉。朕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然自设置以来,未闻其举职者。今特遣使分视各处,谕以巡防有道,讥察有方、有能,坚守是职,镇静一方,秩满来朝,朕必嘉焉。”
筑兖州城。
有风自西北来,大有声。
戊辰,祭太社、太稷。
命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给以诰敕。
己巳,改作在京街衢及军民庐舍。
夜,有流星赤色有光,起自张宿,西南行至云中没。
辛未,遣官祀历代帝王。
上谕皇太子、诸王曰:“吾持身谨行,汝辈所亲见,吾平日无优伶暬近之狎,无酣歌夜饮之娱,正宫无自纵之权,妃嫔无宠幸之昵,或有浮词之妇,察其言非,即加诘责,故各自脩饬,无有妒忌。至若朝廷政事,稽于众论,参决可否,惟善是从,或燕闲之际,一人之言,尤加审察,故言无偏听,政无阿私。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虑患防危,如履渊冰,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持,犹恐不及,故与尔等言之,使知持守之道。”
壬申,朝日。
以吏部尚书偰斯为礼部尚书。
暴风。
上以故元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率众万余屯于和林,恐为边患,命西平侯沐英率陕西兵往讨之。
癸酉,四川都匀、定云土酋夭金緫等来归,上其故元所授安抚符印及山川形势之图。
乙亥,暴风自东北来。
遣应天府官祀历代忠臣汉蒋子文、晋卞壸、南唐刘仁赡、宋曹彬、元福寿,凡五庙。
夜,有流星赤色,起自东南游气中,行至近浊没。
丙子,祭大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月将、城隍诸神。遣官祭先农及旗纛。
诏建潭王宫殿于长沙。
广西泗城州知州岑善忠之子振作乱,寇利州,广西都司发兵讨平之。
丁丑,命户部以重定内外文武官岁给禄米俸钞之制勒于石。敕曰:“稽古建官必有等第,其余品级次序,自汉以上未闻有是,所以汉官之制以食禄列等差,其品之名始于魏,唐因之,以辨服色,禄之轻重亦法品以赐焉。朕观古之无品也,则以禄为式,是尚质也,惟魏之定品,是尚文也,其于文质之道,虽华朴之有殊,亦模范之可经,守之不紊,履之不烦。今也,任官惟贤,食禄、法品勒石昭示,命户曹司之,毋紊轻重之条,依期而给与之,斯至公之良哉。”其制:以岁计正一品禄米千石,从一品九百石,正二品八百石,从二品七百石,正三品六百石,从三品五百石,正四品四百石,从四品三百石,皆给与俸钞三百贯,正五品二百二十石,从五品一百七十石,俸钞皆一百五十贯,正六品一百二十石,从六品一百一十石,俸钞皆九十贯,正七品百石,从七品九十石,俸钞皆六十贯,正八品七十五石,从八品七十石,俸钞皆四十五贯,正九品六十五石,从九品六十石,俸钞皆三十贯。
庚辰,赏四川所属从征将校二万五千七百余人绮帛、银钞各有差。
辛巳,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以年老养疾,奏还原,给仪仗户二十家,上从之。
壬午,命礼部尚书偰斯:“凡贤良、方正、孝弟、力田、文学之士举至京者,月给廪饩,以主事一人掌之。”
丙戌,罢江阴守御千户所。
保靖军民宣慰使彭万里遣其弟万通来朝,贡马。
丁亥,户部奏定文移减繁之式。凡天下郡县,如岁终所报户口,户绝者明言其故,有析合者有司裁定之,不必申请,但五年一具册申部。若租税、课程则通类申部,徵收既足,则别具通关申报,改科者则具所由,其各卫所给军士粮草则以簿籍军士之名,及听支之数,有司库藏所收,每以岁终起解至京,畿内郡县径送内藏达数于部,在外税课司局官考满,就以任内所徵课数申呈郡县,郡县稽其籍以次申部注代。天下有司仓库金榖钱帛,其陕西、北平、四川、山东、山西五布政司供给军需者,两月一报其余,布政司并直隶府州半年一报。大军盐粮、口粮、学生、乐舞生食米按月齐支,各卫军士凡有赐给之物,都府籍其名数送部,转下仓库支给,如转输粮储,各布政司会计缺粮之处,以邻近有余者拨运,不须申请,惟以所拨郡县之数具报。从之。
戊子,罢蓝靛所。
己丑,召故真人张正常子宇初赴阙。敕曰:“尔祖自汉至今,名传海内不泯者,以有御灾捍患之功,故国家崇重锡以褒封。今尔服制已终,当起领教事。敕至,率其徒以来,能不贰乃心,则朕将尔嘉矣。”宇初既立,命嗣为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真人。
辛卯,诏预刊明年《大统历》,仍以十月朔进,其诸王及在京文武百官、直隶府州俱于钦天监印造颁给,十二布政司则钦天监预以历本及印分授之,使刊印以授郡县,颁之民间,自是岁以为常。
给山西、陕西诸卫将校万九百余人钞有差。
三月壬辰朔,命户部减苏、松、嘉、湖四府重租粮额。上谓之曰:“天地生物,所以养民,上之取民,不可尽其利也。夫民犹树也,树利土以生,民利食以养,养民而尽其利,犹种树而去其土也。比年,苏、松各郡之民衣食不给,皆为重租所困,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其赋之重者,宜悉减之。”于是旧额田亩科七斗五升至四斗四升者减十之二,四斗三升至三斗六升者俱止徵,三斗五升以下仍旧,自今年为始,通行改科。
置德州守御千户所。
癸巳,诏以京卫军士充公侯仪仗户。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皆二十户,曹国公李文忠等皆十九户,侯皆十五户。先是,以京民充之,近因善长以老疾辞仪从,故命易以军士,仍给之。
丙申,以故宁河武顺王邓愈子镇袭封申国公。诰曰:“朕闻昔列圣之驭宇内,必贤能以辅之,是以佐命创业,摧坚抚顺,忠君泽民者,生则威振华夷,殁则名彰后世,斯善于前者也。至于御灾捍患,推诚效力,斯守昇平之良臣也。朕初率师东征,尔镇之父愈年虽甚少,状貌精英,遂肩群将之列,耀武扬威,转战豪雄,神风凛然,立俘囚于麾下,每战有之,所以行赏验功,亦居乎最,故生受公爵,殁后王封,此实朕法先圣之典。今尔服已除,朕思愈劳,命尔袭封申国公,恪守前业,思绍勋劳,是善成于后者也,尔惟钦哉。”
命湖广崇山卫指挥佥事杨仲名督将士屯田。
改各州儒学正为未入流官。先是,学正秩从九品,至是改之。
戊戌,革户部印引局,其印造茶盐引由、契本,以照磨兼掌之。
辛丑,擢嘉兴县知县徐本为广东布政使。
建鲁王宫殿于兖州。
壬寅,今上之国,给赐燕山中、左二护卫侍从将士五千七百七十人,钞二万七千七百七十一锭。
乙巳,陕西兰州卫指挥同知王德卒,命礼部遣官致祭,仍赐物赡其家。
丁未,改中军都督府断事官为五军都督府断事官。
戊申,定六部官制。凡设官吏五百四十八人,官一百五人:尚书六人、侍郎七人、郎中二十四人、员外郎二十四人、主事四十四人,比唐制减三十二人,比旧制减七十一人;吏四百四十三人:都吏二十四人、令史百三十四人、典吏二百八十五人,比唐制减四百二十六人,比旧制减三百四十五人。吏部:尚书、侍郎各一人,总掌天下官吏铨选、勋封、考课之政令,其属有四部焉:曰总部,掌天下文选、吏役及开设、革并衙门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六人,典吏十二人;曰司封,掌天下封爵,凡封赠、诰敕、承袭、礼仪、印信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二人,典史四人;曰司勋,掌天下文职、勋级、月俸、升转、资格、品级、官制、贴黄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曰考功,掌天下官吏之考课,凡朝觐、任满、给由、起复官吏、考其功过、别其善最、奏请黜陟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四人,典吏八人,承发典吏一人,架阁兼勾销典吏一人。户部:尚书一人,侍郎二人,总掌天下户口、土田之政令,凡徭赋、职贡之方,经费、赒给之筭,藏货、赢缩之准,悉以咨之,其属有四部焉:曰总部,掌天下贡赋、户婚、田土、农桑、经理、赋役、水旱、灾伤、赈济、蠲免、过割、存恤、会计、漕运、时估之属,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都吏一人,令史十二人,典吏二十五人;曰度支,掌度支、国用、租赋多寡之数、物产丰约之宜及禄秩、赏赐、支拨、钱钞、粮盐、料草、改革、考较、杂支之属,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三人,都吏一人,令史十三人,典吏二十四人;曰金部,掌天下库藏、出纳、金帛、财货及岁贡、营运、市舶、课程、钱钞、茶盐之法、契本、赃罚、租赁之属,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三人,都吏一人,令史十三人,典吏二十七人;曰仓部,掌天下仓廪、徵收、税粮、马草、斛斗、称尺之属,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都吏一人,令史十二人,典吏二十七人,承发典吏一人,架阁勾销典吏各一人。礼部:尚书、侍郎各一人,总掌制诰、天下礼仪、祠祭、宴享、贡举之政令,其属有四部焉:曰总部,掌礼仪、表笺、历日、赠谥、公式、印信、学校、贡举、图籍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曰祠部,掌祠祀、享祭及乐律、祭器、牺牲、医学、释道、优给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曰膳部,掌宴享、牲豆、酒膳及孳牲、器物、杂支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曰主客,掌朝聘、进贡及诸蕃来朝、建言、宾客、赏劳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承发典吏一人,架阁兼勾销典吏一人。兵部:尚书、侍郎各一人,总掌天下武官、勋禄、品命之政令,山川险易之图,厩牧甲仗之数,其属有四部焉:曰总部,掌武官、勋禄、品命、诰敕及军户版籍、符验、盘诘、巡防、公隶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曰职方,掌天下地图及城隍、镇戍、烽堠之数,关防、路引、火禁之设,四夷归化之类,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曰驾部,掌车辇及卤簿、仪仗、马政、驿传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曰库部,掌军戎、器械、甲胄、矛盾及纸劄、药饵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承发典吏一人,架阁兼勾销典吏一人。刑部:尚书、侍郎各一人,总掌天下之刑法及徒隶、勾覆、关禁之政令,其属有四部焉:曰总部,掌格律及人命、贼盗、欧詈、称冤、狱具、公式、职制之属,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都吏一人,令史十人,典吏二十人;曰都官,掌配没人口及诈伪、工役、徒流、逋逃、屯户过名、诫谕之属,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都吏一人,令史七人,典吏十四人;曰比部,掌赃赎、勾覆及钱粮、户役、婚姻、田土、茶盐、纸劄、俸给、囚粮、断狱、诸奸之属,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都吏一人,令史八人,典吏十六人;曰司门,掌门禁及关渡、邮驿、军政、捕亡、孳牧、营造、略诱、杂行之属,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都吏一人,令史七人,典吏十四人,书状典吏一人,承发典吏一人,架阁兼勾销典吏一人。工部:尚书、侍郎各一人,总掌天下百工、屯田、虞衡、川泽之政令,其属有四部焉:曰总部,掌天下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脩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多寡、程式之经度及工匠口给赏劳之属,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都吏一人,令史五人,典吏十人;曰屯部,掌天下屯田之事,凡军马守镇之处,其有转运不给,则设屯以益军储,其规办、营造、木植、城砖、石灰、战衣、耕牛及军营、官屋之属,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都吏一人,令史六人,典吏十二人;曰虞部,掌天下虞衡、山泽之事,凡采捕畋猎及办造军器、颜料、黑窰、琉璃、砖瓦、纸劄、鼓铸、炉冶之属,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都吏一人,令史五人,典吏十人;曰水部,掌天下川渎、陂池之事,凡河渠、桥梁、道路、牐坝、舟楫、水利及织造、杂支、杂造之属,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都吏一人,令史六人,典吏十二人,承发典吏一人,架阁兼勾销典吏一人。
庚戌,赐辽东都指挥使以下三十四人祭服。
户部奏定吏员月俸等差:一品、二品衙门提控、都吏月俸二石五斗,掾史、令史二石二斗,知印、承差、典吏一石二斗,三品、四品衙门令史、书吏、司吏二石,承差、典吏一石,五品衙门司吏一石二斗,典吏八斗,六品至杂职司吏一石,光禄司等典吏六斗。
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使贡马及方物,使还,诏赐察度织金文绮、纱罗。
壬子,以四川布政司右参政林升为左参政。升,温之平阳人,初以秀才徵,授岳池县丞,未行,改江宁县,迁刑部主事,转都督府断事官。未几,升四川右参政,至是转左参政。
定太常司协律郎为正八品,赞礼郎为正九品,司乐为从九品。
礼部奏以新定官禄勒石,乃言:“天下教官则有学政教谕训导,首领官则有提控、案牍、吏目、典史,近以教官、首领官、未入流品例称杂职。今宜以教官、首领官列于杂职之外,庶不混淆。”于是教官、首领官、杂职官列为三等,亦勒之于石。教官之禄:州学正月米二石五斗,县教谕月米二石,府州县训导月米二石;首领官之禄:凡内外衙门提控、案牍、州吏目、县典史皆月米三石;杂职之禄:凡在京并各处仓库、关场、司局、铁冶、各处递运、批验所大使,月米三石,副使月米二石五斗,河泊所官月米二石,牐坝官月米一石五斗。
西平侯沐英师至灵州,遣候骑侦知脱火赤等兵次亦集乃路。英遂率师渡黄河,经宁夏,历贺兰山,涉流沙,凡七日夜至其境,去穹庐五十里,分军为四道。至夜,衔枚而进,合围之,擒脱火赤、爱足等,尽获其部曲以归。
癸丑,两浙都转运盐使司运使吕本言:“稽之往代,煮海为盐,始于管仲,晏婴继之,西汉专其利而禁私鬻,东汉弛其禁而听入税,唐刘晏设转运之法而盐利益兴,宋仁宗朝给亭户官本而盐法愈密,元承宋制,岁给工本,置转运司,各场置令、丞、管勾掌盐出纳,所给工本有多寡而煎盐有难易。国初,委官稽考,仍依旧额,输官以四百斤为一引,官给工本米一石,以米价低昂为准,兼支钱钞,以资灶民。然其间有丁产多而额盐少者,有丁产少而额盐多者,未经核实,今与各道、分司即盐场所属地方验其丁产之多寡,随其地利之有无,官田草荡,除额免科,薪卤得宜,约量增额,分为等则,逐一详定。永嘉等二十场增盐千四百五十七引,下沙等十一场增盐万七千二百九十引,许村等四场减盐六千八百三十七引。损益相较,实增盐万一千九百引,约量均平,实为民便。”诏从之。
乙卯,诏定公侯称号。上谕礼部臣曰:“自今封公侯,不必加以散官,已授券诰者且仍其旧,若追封公侯,生前曾佩将军印者仍列于衔。”于是礼部奏定其式为三:公侯之衔曰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某公某侯,食禄若干石;世袭者曰世袭某公某侯,食禄若干石;追封者曰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某将军、某公某侯、追封某王某公,谥某。
丁巳,罢南昌卫指挥使司,以其将士置袁州卫指挥使司。
戊午,置长沙护卫、汉中卫二指挥使司。
己未,更定殿廷仪礼司官制,设使一人,副二人,鸣赞二人,序班四十四人。
猜你喜欢 國語卷第十一·韦昭 ●卷九·魏泰 卷第十七·徐鼒 第二十五回 各业艺工·德龄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七·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首卷二 德宗实录凡例·佚名 历代名贤确论卷二十九·佚名 志卷第三十六 高丽史八十二·郑麟趾 卷九十五·张守节 伍子胥列传第六·司马迁 孔颖达传·刘昫 卷之一百六 瀛涯勝覽(明)馬歡 撰·邓士龙 卷二十四 舆服下·龙文彬 卷一百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