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國語卷第十一

  晉語五

  1 臼季使,舍於冀野〔一〕。冀缺薅〔二〕,其妻饁之〔三〕,敬,相待如賓〔四〕。從而問之,冀芮之子也,與之歸;既復命,而進之曰:「臣得賢人,敢以告。」文公曰:「其父有罪,可乎〔五〕?」對曰:「國之良也,滅其前惡〔六〕,是故舜之刑也殛鯀,其舉也興禹〔七〕。今君之所聞也。齊桓公親舉管敬子,其賊也〔八〕。」公曰:「子何以知其賢也?」對曰:「臣見其不忘敬也。夫敬,德之恪也。恪於德以臨事,其何不濟!」公見之,使為下軍大夫〔九〕。

  〔一〕 臼季,胥臣也。冀,晉邑。郊外曰野。

  〔二〕 案:「薅」,公序本作「耨」,注同。

  〔三〕 冀缺,郤成子也。薅,耘也。野饋曰饁,詩曰:「饁彼南畝。」 案:「耘」,公序本作「茠」。

  〔四〕 夫婦相敬如賓。

  〔五〕 文公元年,冀芮畏偪,與呂甥謀弒公,焚公宮,秦伯殺之是也。

  〔六〕 滅,除也。

  〔七〕 殛,誅也。鯀,禹父。

  〔八〕 敬子,管仲之謚。

  〔九〕 在文公時,而於此言之者,以襄公能繼父志,用冀缺。傳曰:「襄公以再命賞胥臣,曰:『舉郤缺,子之功也。』以一命,命郤缺為卿,復與之冀。」故曰冀缺。


  2 陽處父如衛,反,過甯〔一〕,舍於逆旅甯嬴氏〔二〕。嬴謂其妻曰:「吾求君子久矣,今乃得之。」舉而從之〔三〕,陽子道與之語,及山而還〔四〕。其妻曰:「子得所求而不從之,何其懷也!〔五〕」曰:「吾見其貌而欲之,聞其言而惡之。夫貌,情之華也;〔六〕言,貌之機也〔七〕。身為情〔八〕,成於中。言,身之文也。言文而發之,合而後行,離則有釁〔九〕。今陽子之貌濟,其言匱,非其實也〔一0〕。若中不濟,而外彊之〔一一〕,其卒將復〔一二〕,中以外易矣〔一三〕。若內外類,而言反之,瀆其信也〔一四〕。夫言以昭信,奉之如機〔一五〕,歷時而發之〔一六〕,胡可瀆也!今陽子之情譓矣〔一七〕,以濟蓋也〔一八〕,且剛而主能〔一九〕,不本而犯,怨之所聚也〔二0〕。吾懼未獲其利而及其難,是故去之。」期年,乃有賈季之難,陽子死之〔二一〕。

  〔一〕 處父,晉太傅陽子也。如衛,聘衛也,在魯文五年。甯,晉邑,今河內修武是也。

  〔二〕 旅,客也。逆客而舍之也。嬴,其姓。

  〔三〕 舉,起也。

  〔四〕 山,河內溫山也。傳曰:「及溫而還。」

  〔五〕 懷,思也。

  〔六〕 言容貌者,情之華采。

  〔七〕 言語者,容貌之樞機。

  〔八〕 情生於身。

  〔九〕 合,謂情、言、貌也,三者合而後行之。釁,瑕也。

  〔一0〕濟,成也。言不副貌為匱。匱,乏也。

  〔一一〕謂情不足,而貌彊為之。

  〔一二〕復,反也,反其情也。

  〔一三〕易,猶異也。

  〔一四〕類,善也。瀆,輕也。

  〔一五〕如樞機之相應。

  〔一六〕言思察之詳熟。

  〔一七〕譓,辯察也。

  〔一八〕濟,成也,成其容貌,以蓋其短。

  〔一九〕主,上也。言性剛直,而高上其材能。

  〔二0〕不本,行不本仁義也。犯,犯人也。

  〔二一〕賈季,晉大夫,狐偃之子射姑也。食邑於賈,字季佗。唐尚書云:「晉蒐于夷,舍二軍。」昭謂:初,晉作五軍。魯文五年,晉四卿卒。至六年,晉蒐于夷,舍二軍,復成國之制。狐射姑將中軍,趙盾佐之。陽子至自溫,改蒐于董,使趙盾將中軍,射姑佐之,射姑怨陽子之易其班,使狐鞫居殺陽處父而奔狄。 案發正卷二:「賈季即狐射姑之字,非季佗也。」


  3 趙宣子言韓獻子於靈公,以為司馬〔一〕。河曲之役〔二〕,趙孟使人以其乘車干行〔三〕,獻子執而戮之。眾咸曰:「韓厥必不沒矣〔四〕。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車〔五〕,其誰安之!」宣子召而禮之,曰:「吾聞事君者比而不黨〔六〕。夫周以舉義,比也〔七〕;舉以其私,黨也。夫軍事無犯,犯而不隱,義也〔八〕。吾言女於君,懼女不能也。舉而不能,黨孰大焉!事君而黨,吾何以從政?吾故以是觀女〔九〕。女勉之。苟從是行也〔一0〕。臨長晉國者,非女其誰〔一一〕?」皆告諸大夫曰:「二三子可以賀我矣!吾舉厥也而中,吾乃今知免於罪矣。」

  〔一〕 宣子,晉正卿,趙衰之子宣孟盾也。獻子,韓萬之玄孫子輿之子厥也。靈公,襄公之子夷皋也。司馬,掌軍大夫。

  〔二〕 河曲,晉地。魯文十二年,秦伐晉,戰于河曲。

  〔三〕 趙孟,宣子。干,犯也。行,軍列。

  〔四〕 沒,終也。

  〔五〕 主,主人。車,車僕也。獻子因趙盾以為主,盾升之於公。朝暮,喻速也。

  〔六〕 比,比義也。阿私曰黨。

  〔七〕 忠信曰周。

  〔八〕 在公為義。

  〔九〕 觀女能否。

  〔一0〕勉之,勸終其志。是行,令所行也。

  〔一一〕臨,監也。長,帥也。


  4 宋人弒昭公〔一〕,趙宣子請師於靈公以伐宋,公曰:「非晉國之急也。」對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為明訓也〔二〕。今宋人弒其君,是反天地而逆民則也〔三〕,天必誅焉。晉為盟主,而不修天罰〔四〕,將懼及焉。」公許之。乃發令于太廟,召軍吏而戒樂正〔五〕,令三軍之鍾鼓必備。趙同曰:「國有大役〔六〕,不鎮撫民而備鍾鼓,何也?」宣子曰:「大罪伐之,小罪憚之〔七〕。襲侵之事,陵也〔八〕。是故伐備鍾鼓,聲其罪也〔九〕;戰以錞于、丁寧,儆其民也〔一0〕。襲侵密聲,為蹔事也〔一一〕。今宋人弒其君,罪莫大焉!明聲之,猶恐其不聞也。吾備鍾鼓,為君故也。〔一二〕」乃使旁告於諸侯,治兵振旅,鳴鍾鼓,以至于宋〔一三〕。

  〔一〕 宋人,宋成公之子文公鮑也。昭公,鮑之兄杵臼也。弒昭公在魯文十六年。

  〔二〕 言尊卑各得其所,以明教訓。

  〔三〕 則,法也。

  〔四〕 修,行也。

  〔五〕 正,長也。軍吏,主師旅。樂正,主鍾鼓。

  〔六〕 役,事也。趙同,盾弟晉大夫原同。

  〔七〕 憚,懼也。

  〔八〕 輕曰襲。無鍾鼓曰侵。陵,以大陵小也。

  〔九〕 以聲張其罪。

  〔一0〕錞于,形如碓頭,與鼓相和。丁寧者,謂鉦也。儆,戒也。唐尚書云「錞于,鐲也」,非也。鐲與錞于各異物。

  〔一一〕蹔其無備。

  〔一二〕為欲尊明君道也。

  〔一三〕振,奮也。伐宋在魯文十七年。


  5 靈公虐,趙宣子驟諫〔一〕,公患之〔二〕,使鉏麑賊之〔三〕,晨往,則寑門辟矣〔四〕,盛服將朝,早而假寐〔五〕。麑退,歎而言曰:「趙孟敬哉〔六〕!夫不忘恭敬,社稷之鎮也〔七〕。賊國之鎮不忠,受命而廢之不信,享一名於此,不如死〔八〕。」觸庭之槐而死〔九〕。靈公將殺趙盾,不克〔一0〕。趙穿攻公於桃園,〔一一〕逆公子黑臀而立之,實為成公〔一二〕。

  〔一〕 虐,厚斂以雕牆,支解宰夫之屬。

  〔二〕 患,疾也。

  〔三〕 鉏麑,力士。賊,殺也。

  〔四〕 辟,開也。

  〔五〕 不脫冠帶而寐曰假寐。

  〔六〕 言夙興敬恪。

  〔七〕 鎮,重也。

  〔八〕 享,受也。殺之為不忠,不殺為不信,故得一名。

  〔九〕 庭,外朝之庭也。周禮「王之外朝三槐,三公位焉」,則諸侯之朝三槐,三卿位焉。

  〔一0〕魯宣二年秋,晉侯飲盾酒,伏甲將攻之,盾覺而走,故不克。

  〔一一〕趙穿,晉大夫,趙夙之孫、趙盾從父昆弟武子穿也。桃園,園名。 案攷異卷三引汪繩祖說:「穿謚武子未見所出,疑『武子』即『之子』之誤。」發正卷一一說:「『武子』當作『之子』。」

  〔一二〕逆,迎也。迎於周也。黑臀,晉文公子、襄公弟成公也。


  6 郤獻子聘于齊〔一〕,齊頃公使婦人觀而笑之〔二〕。郤獻子怒,歸,請伐齊。范武子退自朝〔三〕,曰:「燮乎,吾聞之〔四〕,干人之怒,必獲毒焉。夫郤子之怒甚矣,不逞於齊,必發諸晉國。〔五〕不得政,何以逞怒〔六〕?余將致政焉,以成其怒〔七〕,無以內易外也。爾勉從二三子,以承君命,唯敬〔八〕。」乃老〔九〕。

  〔一〕 獻子,晉卿,郤缺之子克也。聘,在魯宣十七年。

  〔二〕 郤子跛,齊頃公帷婦人使觀之。郤子將升,婦人笑于房。

  〔三〕 武子,晉正卿士會。

  〔四〕 燮,武子之子文子也。

  〔五〕 逞,快也。不快心以伐齊,必發怒於晉國。

  〔六〕 得政,為政也。

  〔七〕 致,歸也。

  〔八〕 二三子,晉諸卿。承,奉也。

  〔九〕 乃告老。


  7 范文子暮退於朝。武子曰:「何暮也?」對曰:「有秦客廋辭於朝〔一〕,大夫莫之能對也,吾知三焉〔二〕。」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讓父兄也〔三〕。爾童子,而三掩人於朝〔四〕。吾不在晉國,亡無日矣。」擊之以杖,折委笄〔五〕。

  〔一〕 廋,隱也。謂以隱伏譎詭之言問於朝也。東方朔曰:「非敢詆之,與為隱耳。」

  〔二〕 解其三事。

  〔三〕 父兄,長老也。

  〔四〕 掩,蓋也。

  〔五〕 委,委貌冠。笄,簪也。


  8 靡笄之役,韓獻子將斬人〔一〕。郤獻子駕,將救之,至,則既斬之矣。郤獻子請以徇,其僕曰:「子不將救之乎?」獻子曰:「

  敢不分謗乎〔二〕!」

  〔一〕 靡笄,齊山名。魯成二年,晉郤克伐齊,從齊師於靡笄之下,戰於鞌。獻子時為司馬,將斬人以為戮,罪在可赦。

  〔二〕 言欲與韓子分謗共非也。言能如此,故從事不乖。


  9 靡笄之役,郤獻子傷〔一〕,曰:「余病喙〔二〕。」張侯御,曰:「三軍之心,在此車也〔三〕。其耳目在於旗鼓〔四〕。車無退表,鼓無退聲〔五〕,軍事集焉〔六〕。吾子忍之,不可以言病。受命於廟〔七〕,受脤於社〔八〕,甲冑而效死,戎之政也〔九〕。病未若死,祗以解志〔一0〕。」乃左并轡,右援枹而鼓之,馬逸不能止,三軍從之〔一一〕。齊師大敗,逐之,三周華不注之山〔一二〕。

  〔一〕 傷於矢也。傳曰:「流血及屨,未絕鼓音。」

  〔二〕 喙,短氣貌。

  〔三〕 張侯,晉大夫解張也。在此車,謂車進則進、車退則退。

  〔四〕 耳聽鼓音,目視旗表。

  〔五〕 表,旍旗也。車表鼓音,進退異數。

  〔六〕 集,成也。

  〔七〕 將行,告廟受戒命。

  〔八〕 脤,宜社之肉,盛以蜃器。

  〔九〕 帶甲纓冑,死而後已,此兵之常政。

  〔一0〕祗,適也。

  〔一一〕逸,奔也。

  〔一二〕周,匝也。華,齊地。不注,山名。


  10靡笄之役,郤獻子師勝而返,范文子後入〔一〕。武子曰:「

  燮乎,女亦知吾望爾也乎〔二〕?」對曰:「夫師,郤子之師也〔三〕,其事臧〔四〕。若先,則恐國人之屬耳目於我也,故不敢〔五〕。」武子曰:「吾知免矣〔六〕。」

  〔一〕 文子時佐上軍。

  〔二〕 兵凶事,文子後入,故憂望。

  〔三〕 郤子請伐齊,又為元帥。

  〔四〕 臧,善也。謂師有功。

  〔五〕 屬,猶注也。

  〔六〕 知免於咎。


  11靡笄之役,郤獻子見,公曰:「子之力也夫〔一〕!」對曰:「克也以君命命三軍之士,三軍之士用命,克也何力之有焉?」范文子見,公曰:「子之力也夫!」對曰:「燮也受命於中軍,以命上軍之士,上軍之士用命,燮也何力之有焉?」欒武子見〔二〕,公曰:「子之力也夫!」對曰:「書也受命於上軍,以命下軍之士,下軍之士用命,書也何力之有焉?」

  〔一〕 力,功也。

  〔二〕 武子,晉卿,欒枝之孫、欒盾之子書也,時將下軍。


  12靡笄之役也,郤獻子伐齊。齊侯來〔一〕,獻之以得殞命之禮〔二〕,曰:「寡君使克也,不腆弊邑之禮,為君之辱,敢歸諸下執政,以整〔三〕御人〔四〕。」苗棼皇曰:「郤子勇而不知禮〔五〕,矜其伐而恥國君〔六〕,其與幾何〔七〕!」

  〔一〕 齊侯以靡笄之役,故服而朝晉,在魯成三年。

  〔二〕 獻,致饗也。獻籩豆之數,如征伐所獲國君之獻禮。以得,言不得也。伐國獲君,若秦獲晉惠,是為殞命。今齊雖敗,頃公不見得,非殞命也。故苗賁皇以郤克不知禮。司馬法曰:「其有殞命,行禮如會所,爭義不爭利。」 案:「苗賁皇」,公序本作「苗棼皇」。

  〔三〕 案:「整」,公序本作「憖」。

  〔四〕 歸,饋也。執政,執事也。整,頓也。御人,婦人。願以此報君御人之笑己者。 案:「整,頓也」,公序本作「憖,願也」。

  〔五〕 棼皇,晉大夫,楚鬥椒之子。

  〔六〕 矜,大也。伐,功也。

  〔七〕 言將不終命。


  13梁山崩〔一〕,以傳召伯宗〔二〕,遇大車當道而覆,立而辟之,曰:「避傳〔三〕。」對曰:「傳為速也,若俟吾避,則加遲矣〔四〕,不如捷而行〔五〕。」伯宗喜,問其居,曰:「絳人也〔六〕。」伯宗曰:「何聞?」曰:「梁山崩而以傳召伯宗。」伯宗問曰:「乃將若何?」對曰:「山有朽壤而崩,將若何〔七〕?夫國主山川〔八〕,故川涸山崩,君為之降服、出次〔九〕,乘縵、不舉,策於上帝〔一0〕,國三日哭,以禮焉〔一一〕。雖伯宗亦如是而已,其若之何?」問其名,不告;請以見,不許〔一二〕。伯宗及絳,以告,而從之〔一三〕。

  〔一〕 梁山,晉望也。崩在魯成五年。

  〔二〕 傳,驛也。伯宗,晉大夫孫伯糾之子。

  〔三〕 大車,牛車也。辟,使下道避車也。

  〔四〕 加,益也。

  〔五〕 旁出為捷。

  〔六〕 絳,晉國都。

  〔七〕 朽,腐也。不言政失所為而稱朽壤,言遜也。

  〔八〕 為山川主。孔子曰:「夫顓臾為東蒙主。」

  〔九〕 涸,竭也。川竭山崩,君降服縞素,出次於郊。

  〔一0〕縵,車無文。不舉,不舉樂。策於上帝,以簡策之文告天也。周禮:「四鎮五嶽崩,命去樂。」

  〔一一〕以禮於神也。周禮:「國有大災,三日哭。」

  〔一二〕以見於君。

  〔一三〕以車者之言告君,君從之。


  14伯宗朝,以喜歸〔一〕。其妻曰:「子貌有喜,何也?」曰:「吾言於朝,諸大夫皆謂我智似陽子〔二〕。」對曰:「陽子華而不實,主言而無謀〔三〕,是以難及其身。子何喜焉?」伯宗曰:「吾飲諸大夫酒,而與之語,爾試聽之。」曰:「諾。」既飲,其妻曰:「諸大夫莫子若也。然而民不能戴其上久矣〔四〕,難必及子乎!盍亟索士整庇州犁焉〔五〕。」得畢陽〔六〕。

  〔一〕 朝罷而歸,有喜色。

  〔二〕 智辯如陽子處父。

  〔三〕 主,尚也。

  〔四〕 戴,奉也。上,賢也,才在人上也。

  〔五〕 亟,疾也。整,整頓也。庇,覆也。州犁,伯宗子伯州犁。 案:「整,整頓也」,公序本作「索,求也。憖,願也」。

  〔六〕 畢陽,晉士。


  及欒弗忌之難,諸大夫害伯宗,將謀而殺之〔一〕。畢陽實送州犁于荊〔二〕。

  〔一〕 欒弗忌,晉大夫,伯宗之黨。三郤害弗忌,故譖伯宗并殺之。在魯成十五年。

  〔二〕 荊,楚也。犁奔楚為太宰。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八·魏徵
  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五·柯劭忞
  卷四百五十四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卷四十五·黄以周
  序·李贤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六·徐乾学
  卷十八·佚名
  卷之二百二十六·佚名
  卷之五百二十四·佚名
  一百五十五 江西巡抚郎廷极奏请以曹寅之子曹(禺页)仍为织造摺·佚名
  第八卷 同治(下)·缪荃孙
  卷十二·班固
  南唐书目録·陆游
  进表·阿桂
  唐纪五十八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中长庆元年(辛丑、821)·司马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王安石

    <集部,总集类,唐百家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唐百家诗选卷七 宋 王安石 编 戴叔伦四十七首 酬赠张衆甫 野人无本意散木任天材分向空山老何言上苑来迢遥千里道依倚九层台出处宁知命轮辕岂自媒更慙张处士相与别蒿莱 客舍

  • 卷一百一十·志第六十三·礼十三等·脱脱

        ◎礼十三   ○上尊号仪 高宗内禅仪 上皇太后皇太妃册宝仪   旧史以饮食、婚冠、宾射、飨宴、脤膰、庆贺之礼为嘉礼,又以岁时朝会、养老、宣赦、拜表、临轩命官附之,今依《政和礼》,分朝会为宾礼,余如

  • 卷二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十三·张廷玉

        张瀚 王国光 梁梦龙 杨巍 李戴 赵焕 郑继之   张瀚,字子文,仁和人。嘉靖十四年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历庐州知府,改大名。俺答围京师,诏遣兵部郎中征畿辅民兵入卫。瀚立阅户籍,三十丁简一人,而以二十九人

  • ●奉天靖难记四·佚名

    三十五年正月甲申朔,李远至藁城,果遇德州贼将都指挥葛进领马步一万余为前锋,步兵过滹沱河,远乘其半渡,率所部进击之。贼见远军少,敛退下骑,系于林间,步来接战。远佯却,贼来追,乃分兵潜出其后,纵其马,遂奋击之。贼退已失马,遂大败,斩

  • 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崔弘度传·魏徵

    崔弘度字摩诃衍,博陵安平人。 祖父崔楷,魏国司空。 父亲崔说,北周敷州刺史。 弘度膂力过人,仪貌魁伟,脸上长满胡须。 他生性严酷。 十七岁时,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之为亲信,继而授他为都督,累次提拔至大都督。 当时,宇文护的儿子

  • 李安传·魏徵

    李安字玄德,陇西狄道人。 父亲李蔚,仕北周为朔、燕、恒三州刺史,襄武县公。 李安很漂亮,善骑马射箭。 北周天和中(566~571),开始作官,任右侍上士,袭爵为襄武公。 不久授仪同、少师右上士。 隋高祖为北周丞相时,把他带到自己身

  • 卷十二·长孙无忌

    <史部,政书类,法令之属,唐律疏义  钦定四库全书唐律疏义卷十二唐 长孙无忌等 撰户婚上【凡一十四条】疏义曰户婚律者汉相萧何承秦六篇律后加廐兴户三篇为九章之律迄至后周皆名户律北斋以婚事附之名为婚户律隋开皇

  • 董显光·周诒春

    董显光 年三十岁。生于浙江寗波。已婚。女三。初学于上海高等学堂。及中西书院。光緖三十三年。自费游美。入巴克学校。习普通科。光緖三十四年。入米苏里大学。习新闻业。宣统三年。得学士学位。入哥仑比亚大学。为

  • 二十八年(下)·佚名

    秋七月7月1日○朔壬申,上在貞陵洞行宮。7月2日○癸酉,司諫院啓曰:「延豐縣監李楠,以關西土兵,軍功發身,雖有弓馬微勞,人物庸劣,不識文字,蘇殘起弊之責,決非此人所堪。請命遞差。」答曰:「李楠,有功之人。又安知庸劣與否?試之可也,不

  • 易本命第八十一·戴德

    子曰:“夫易之生,人、禽、兽、万物昆虫各有以生。或奇或偶,或飞或行,而莫知其情;惟达道德者,能原本之矣。”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承奇,奇主辰,辰主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

  • 管子轻重一·马非百

    巨(筴)乘马管子轻重一〔一〕──巨(筴)乘马〔二〕〔一〕元材案:轻重一词,最早见于《国语周语》。《周语》云:&ldquo;周景王时,患钱轻,将更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古者天降灾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救民。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

  • 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卷上·不空

      此瑜伽经大分为二。初偈颂总相归赞。次长行等自他利行。于诸颂中复分为二。初偈四句普归命三宝(应知)次下别归圣会。于中复为二。先十句归命五分如来。后十句归四大菩萨。初十句中金刚身语意等四句归赞毗卢遮那佛

  •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二·怀感

    西都千福寺大德怀感撰问曰。生彼西方。为过去心生现在心生未来心生。若过去心生。过去心已灭。不可言生。若未来心生。未来心未至。如何说生。若现在心生。现在心不住。复如何生。以此三世求生不得。以何今劝生西方耶

  • 唐梵文字一卷·全真

    夫欲[辦-力+歹]识两国言音者。须是师资相乘。或是西国人亦须晓解悉昙童梵汉之语者。或是博学君子欲得作学汉梵之语者。悉昙文字五天音旨不出此途傅大瑜伽教千岁阿阇梨方傅流通此地并是中天音韵最密要文字出自声明论本

  • 笺记纲目·书玉

    序(三道)  凡例(十则)  纲目(四纸)  笺记(二卷) 上卷  悬谭(五门)  一教兴(具十缘)  二藏摄(开三)   一藏摄 又三(一三藏 二四藏 三二藏)   二乘摄 又二(一五乘 二四乘)   三教摄 又二(

  • 荆川稗编·唐顺之

    《荆川稗编》,凡120卷,明唐顺之撰。全书“辑录历代名贤论文,其体例略仿章如愚《山堂考索》,而大旨欲无所不该,故门目浩博。始之以六经,终之以六官。六经所不能括者,条列以九流之学术,凡为类二十有七。终以六官,六官所

  • 滇载记·杨慎

    地理杂志。又名《滇记》。明杨慎(1488—1566)撰。一卷。此书为杨慎流寓云南期间有关云南历史之主要著作,载云南史事自远古传说以迄明初。内容主要依据《白古通记》、《玄峰年运志》,结合《新唐书》、《资治通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