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43.皇太极施反间计

努尔哈赤受重伤死去以后,袁崇焕为了探听后金的动静,特地派使者到沈阳去吊丧。皇太极对袁崇焕窝了一肚子的怨恨,但是因为后金刚打败仗,需要休整,再说也想试探一下明朝的态度;所以,不但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还派使者到宁远去表示答谢。双方表面上缓和下来,背地里都在加紧准备下一步的战斗。

到了第二年,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明军。后金军分兵三路南下,先把锦州城包围起来。袁崇焕料定皇太极的目标是宁远,决定自己留在宁远,派部将带领四千骑兵援救锦州。果然,援兵还没出发,皇太极已经分兵攻打宁远。袁崇焕亲自到城头上督率将士守城,用大炮猛轰后金军;城外的明军援军也和城里内外夹击,把后金军赶跑了。

皇太极又把人马撤到锦州,但是锦州的明军守得严严实实,加上天气转暖,后金军士气低落。皇太极只好退兵。

袁崇焕又打了一个大胜仗。可是,魏忠贤阉党却把功劳记在自己名下,反而责怪袁崇焕没有亲自救锦州是失职。袁崇焕知道魏忠贤有心跟他为难,只好辞职。

公元1627年,昏庸的明熹宗死去,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就是明思宗,也叫崇祯帝(崇祯是年号)。

崇祯帝早就了解魏忠贤作恶多端,民愤太大。他一即位,就宣布了魏忠贤的罪状,把魏忠贤充军到凤阳。魏忠贤自己知道活不成,走到半路上自杀了。

崇祯帝惩办了阉党,又给杨涟、左光斗等人平反了冤狱,很想振作一番。许多大臣请求把袁崇焕召回朝廷。崇祯帝接受了这个意见,提拔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负责指挥整个河北、辽东的军事。崇祯帝还亲自召见袁崇焕,问他有什么计划。袁崇焕说:“只要给我指挥权,朝廷各部一致配合,不出五年,可以恢复辽东。”

崇祯帝听了十分兴奋,给袁崇焕一口尚方宝剑,准许他全权行事。

袁崇焕重新回到宁远,选拔将才,整顿队伍,军纪严明,士气振奋。东江总兵毛文龙作战不力,虚报军功,不服从袁崇焕的指挥。袁崇焕使用尚方剑,把毛文龙杀了。

皇太极打了败仗,当然不肯罢休,他知道宁远、锦州防守严密,决定改变进兵路线。他作好一切准备,公元1629年十月,率领几十万后金军,从龙井关、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绕到河北,直扑明朝京城北京。

这一着可出乎袁崇焕的意外。袁崇焕赶快出兵,想在半路上把后金军拦住,已经来不及了。后金军乘虚而入,到了北京郊外。袁崇焕得到情报,心急火燎带着明军赶了两天两夜,到了北京,没顾上休息,就和后金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别路明军,也陆续赶到,投入战斗。

后金军突然进攻北京,引起了全城震动。崇祯帝更是急得心慌意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后来听说袁崇焕带兵赶到,心才定了一些。他亲自召见袁崇焕,慰劳了一番。但是一些魏忠贤的余党却散布谣言,说这次后金兵绕道进京,完全是袁崇焕引进来的,说不定里面还有什么阴谋呢。

崇祯帝是个猜疑心极重的人,听了这些谣言,也有些怀疑起来。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被金兵俘虏去的太监从金营逃了回来,向崇祯帝密告,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订下密约,要出卖北京。这个消息简直像晴天霹雳,把崇祯帝惊呆了。

原来,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被关在金营里。有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

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

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

姓杨的太监偷听了这番对话,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来,赶快跑回皇宫,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帝听了也信以为真。他哪里知道,这个情报完全是假的。两个金兵的谈话是皇太极预先布置的。

崇祯帝命令袁崇焕马上进宫。袁崇焕接到命令,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匆忙进了宫。崇祯帝拉长了脸,责问说:“袁崇焕,你为什么要擅自杀死大将毛文龙?为什么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还迟迟不来?”

袁崇焕不禁怔了一下,这些话都是从哪儿说起?他正想答辩,崇祯帝已经喝令锦衣卫把袁崇焕捆绑起来,押进大牢。

有个大臣知道袁崇焕平日忠心为国,觉得事情蹊跷,劝崇祯帝说:“请陛下慎重考虑啊!”

崇祯帝说:“什么慎重不慎重?慎重只会误事。”

崇祯帝拒绝大臣的劝告,一些魏忠贤余党又趁机诬陷。到了第二年,崇祯帝终于下令把袁崇焕杀害。

皇太极用反间计除了对手袁崇焕,退兵回到盛京。打那以后,后金越来越强大。到了公元1635年,皇太极把女真改称满洲:又过了一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叫清。这就是清太宗。

猜你喜欢
  卷三十二 张耳陈馀传第二·班固
  卷一 杂事第一·刘向
  第七十七回 殷仲堪倒柄授桓玄 张贵人逞凶弑孝武·蔡东藩
  第四十四回 受主知三老承顾命 逢君恶八竖逞谗言·蔡东藩
  第五节 义师之初兴·陈匪石
  卷之九百三十一·佚名
  尚史卷五十九·李锴
  第四卷晋(二)·缪荃孙
  通志卷六下·郑樵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十·阿桂
  卷二·吴缜
  南唐书卷三十·马令
  毕再遇传·脱脱
  郑善夫传·张廷玉
  199.头鱼宴上的阿骨打·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八十三·彭定求

        卷283_1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卷283_2 【赋得垣衣】李益   漠漠复霏霏,为君垣上衣。

  • 高登·唐圭璋

      登字彦先,漳浦人。宣和间为太学生。绍兴二年(1132)登第,授富川主簿,迁古田县令。后以事忤秦桧,编管漳州。绍兴十八年(1148)卒。有东溪集。   多丽   人间世,偶然攘臂来游。何须恁、乾坤角抵,又成冷笑俳优。且宽心、待他

  • 卷七百三十六·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三十六王仁裕王仁裕字德辇天水人初爲秦州判官入蜀爲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历唐晋汉终户部尚书罢爲太子少保周显德初卒仁裕晓音律喜爲诗尝集平生所作诗爲西江集今编爲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九十一·佚名

    嘉靖三十九年十二月壬辰朔 初密云管粮户部郎中刘廓与兵备副使张子顺常阴求其短欲以中之会廓改命山西管粮治装买四羸以行子顺因驰奏廓装中皆宝货廓亦讦子顺克扣军粮诏锦衣卫各捕下狱讯之俱无状坐奏事诈不以实俱黜为民

  • 卷之三百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一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卷一百十三·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一百十三 唐 张守节 撰 南越尉佗列传第五十三  史记一百十三 南越王【都广州南海县】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夏禹九州本属杨州故云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

  • 高隆之传·李百药

    高隆之,字延兴,本姓徐,自称本家的郡望是高平金乡。父干,魏朝白水郡郡守。因干被姑父高氏收养,所以就随了姑父的姓。隆之富贵后,魏朝赠干司徒公、雍州刺史。隆之后来立有辅佐之功,高祖请他做了叔伯弟弟,故称他是渤海..地人氏。

  • 晋纪三十八 安皇帝辛义熙七年(辛亥、411)·司马光

    晋纪三十八 晋安帝义熙七年(辛亥、公元411年) [1]春,正月,己未,刘裕还建康。 [1]春季,正月,己未(十二日),刘裕回到建康。 [2]秦广平公弼有宠于秦王兴,为雍州刺史,镇安定。姜纪谄附于弼,劝弼结兴左右以求入朝。兴征弼为尚书令、侍中

  •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释】 ①兵:在《论语》、《孟子》和

  • 看淡红尘纷扰,内心自在安闲·李叔同

    世间庸人多自扰,只要心中自在,看淡红尘纷扰,走到哪里不逍遥。心头的纷扰都是杂草很多时候,你觉得心里的情绪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你无奈又无力,其实那些纷扰都是杂草。只有除去心头的杂草,播种美德和智慧,你才能获得一份宁静。

  • 第七章 避嫌疑·佚名

    礼仪分别嫌疑,是为了防止淫乱。古人同胞兄妹到了八岁,就开始分桌吃饭。内室言语尚且不泄露到外面,外面的言语不传入到内部,又何况其他呢,现在看到近世的人家,每有招致触犯淫秽,都是由于防闲不密,内外不分,男女混杂,不避嫌疑,以

  • ·启蒙之道··王守仁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明&middot;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平定江西的动乱后,得胜班师。此文是临行前为晓喻赣南各县父老乡亲,兴立学社而颁布的文告。刘伯颂,生平不详。蒙以养正,意为蒙稚的时候应当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

  • 佛说雨宝陀罗尼经·佚名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憍睒弥国建吒迦林。与大苾刍众五百人俱。又与多诸大菩萨摩诃萨俱。时憍睒弥国中有一长者。名曰妙月。诸根寂静心意寂静。多有男女及多僮仆。净信成就

  • 卷十五·彭绍升

    居士传十五李长者传李长者。名通元。唐宗室子也。为人美须髯。朗眉目。丹唇紫肌。天禀超特而学无常师。迹不可测。少留情易道。妙尽微旨。年四十余专精内典。甞游五台。入善住院。逢异僧授以华严大旨。将别。长者曰。

  • 上清北极天心正法·佚名

    引北宋末年张虚静天师之言,本法当出自南宋。述符咒、印式、三光、天罡诸捉鬼、治病法。

  • 古诗十九首·佚名

    组诗名。南朝梁萧统辑,载《文选》。作者不详,但非一人所作,约创作于东汉末年桓、灵时期。或谓枚乘、傅毅作,不可信。共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 菩萨五法忏悔文·佚名

    一卷,失译。于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之五悔各作偈语,盖西土贤圣之撰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