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启蒙之道·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平定江西的动乱后,得胜班师。此文是临行前为晓喻赣南各县父老乡亲,兴立学社而颁布的文告。刘伯颂,生平不详。蒙以养正,意为蒙稚的时候应当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语出《易·蒙彖》。

【原文】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泳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麤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译文】

古时候的教育,讲授的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以后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因而先王的教育之义也就不存在了。现在教育学生,应该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唯一的内容。有关教育的方法,应当通过咏诗唱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借以严肃他们的仪容;教导他们读书,借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今,人们常常认为咏诗习礼不合时宜。这种观点极其庸俗鄙陋,他们又岂能明白古人推行教育的本意。一般而言,少年儿童的性情是爱嬉戏玩耍而讨厌约束,犹如草木刚萌芽,让它舒畅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以至枝繁叶茂;若对其摧残压抑,它们只会衰弱枯竭。今天,对少年儿童实施教育,千万要使他们欢欣鼓舞,内心愉悦,他们的进步自不会停止。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它们抽枝发芽,自会茁壮生长。若经过冰霜的侵袭冻结,其生气受到挫伤,只会逐渐枯萎。所以,通过咏诗唱歌的帮助,不仅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也是为了使他们在咏唱中发泄蹦跳呼喊的情绪,在抑扬顿挫的音节中抒发忧郁呆板的感情,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为了使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强筋健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发他们的智力,也是为了使他们在反复的钻研中修身养性,在抑扬的诵读中明确志向。这一切都是为了在他们的志向上因势利导,在性情中调理保养,通过潜移默化,消除他们的鄙吝和愚顽。这样,渐渐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礼仪标准,但不感到难受,在不知不觉中性情达到合宜适中。这就是先王推行教育的深刻内涵。近代那些教育儿童的人,每天只是督促学生句读和课业练习,要求他们约束自己,而不知道以礼仪来诱导他们;只希望他们聪明灵巧,却不知道以善来培养他们;把犯错的学生当囚犯看待,只知道鞭打绳捆。如此,少年儿童只把学校当成监狱而不肯上学,把老师当成仇人而不想看到。于是,他们就借机逃学,以便嬉戏耍闹,撒谎捣蛋,以便能肆意顽皮,逐渐趋向轻薄下流。如此,就在无意中驱使他们作恶,但又希望他们为善,二者只会抵触,岂能行得通?我的教学观点,其用意正在此处。我忧虑世人不理解,把我当成迂腐。再者,我即将离开此地,所以,我特地再三叮嘱,希望你们这些为人师表者,一定要理解我的用意,并永远遵守,不要因为世俗的言论而更改了我制订的规矩,这一切也许能起到“蒙以养正”的功效。 千万谨记在心!

〔评析〕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王阳明平定江西农民暴动后,在赣南各地订立乡约,兴办社学并颁布此文晓喻乡民。王阳明认为明代中叶的社会政治危机是圣学不明,人们不能信守固有的良知。因此,他一生以弘扬圣学为己任,怀抱着“辅君淑民”的目的,讲学不辍,听到之处,或立“乡约”、或兴“社学”,或创“书院”。在几十年讲学实践中,也总结了一套教学经验心得,对于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序·江永
  卷二·陈士元
  卷九·胡广
  卷四·李明复
  卷五十·冯复京
  卷十三·王樵
  卷一百十八·秦蕙田
  卷七·刘敞
  卷三百八十·佚名
  卷五十二·佚名
  中国今后之文化·太虚
  卷第十四·佚名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五·佚名
  添品妙法莲华经卷第五·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曾慥·唐圭璋

      慥字端伯,自号至游子,晋江人。历仓部员外郎、江西转运判官。知虔州、荆门、庐州。绍兴二十五年(1155),终右文殿修撰。著类说五十卷,又有皇宋诗选、乐府雅词诸书。皇宋诗选今不传。   浣溪沙   别样清芬扑鼻来。  

  • 八重子·戴望舒

    八重子是永远地忧郁着的,我怕她会郁瘦了她的青春。是的,我为她的健康挂虑着,尤其是为她的沉思的眸子。发的香味是簪着辽远的恋情,辽远到要使人流泪;

  • 松陵集巻九·陆龟蒙

    今体五七言诗八十六首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并序】 顔 萱萱与故张处士祜世家通旧尚忆孩稚之歳与伯氏尝承处士抚抱之仁目管辂为神童期孔融于伟器光隂徂谢二纪于兹适经其故居已易他主访遗孤之所止则距故居之右二十余步

  • 月屋漫稿·黄庚

    (元)黄庚 撰○古风拟古畹中有幽兰风露饱清抱含章不求闻坐见九秋老夫君日已逺佩饰为谁好何如敛余芳山林养枯槁骊龙有明珠竒气乆磅礴一为蛟人采夜半泣海若至宝谅难得珍藏思逺托如何贱所贵用之以弹雀弹雀亦何惜一去恐流落

  • 卷三十六·谷应泰

      ○曹石之变   英宗正统六年春正月,以定西侯蒋贵为征蛮将军,太监曹吉祥监军,兵部尚书王骥提督军务,郎中侯、主事杨宁随军赞画,讨思任发。吉祥,栾州人,出王振门下。至是监军,号都督,多选降   丁骑射以从。此内臣总兵之

  • ●卷二百五十·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五十。   起强兴三十二年闰二月,尽四月二十一日丁巳。   闰二月洪迈充通金人使副书。   《书》曰:迈等咨目顿首再拜国信骠骑国信郎侍讲服德誉之久南北阻绝无缘良会下情但工钦仰即日春寒伏惟台候

  • 第八十回 宇文妇醉酒失身 尉迟公登城誓众·蔡东藩

      却说周主赟嗣位改元,即封皇子衍为鲁王,未几立衍为太子。又未几即欲传位与衍。看官听着!赟年方逾冠,太子衍甫及七龄,如何骤欲内禅?这岂非出人意外的奇事!其实他的意见,是因耽恋酒色,不愿早起视朝,所以将帝座传与幼儿。诸王

  • 魏纪·方诗铭

    [一]按《纪年》:……(燕)简公立十三年,而三晋命邑为诸侯。《史记·燕世家》索隐案:《存真》、《辑校》列于晋烈公九年,《订补》云:‘当在晋烈公十三年。’案应列于魏文侯四十三年。《太平御览》卷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六·佚名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庚寅朔○辛卯以山东都司掌印署都都指挥佥事贾席充右参将协理漕运○壬辰授服阕庶吉士林树声为翰林院编修○癸巳 慈孝献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沈王胤栘为其世子恬烄乞 祖训敬一箴及五经四书大学衍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纪昀

    宋纪 【十五】度宗○度宗度宗皇帝讳禥父与芮嗣荣王理宗母弟也理宗在位岁久无子乃属意于帝初赐名孟启授贵州刺史厯庆远军节度使封益国公旋改 名孜进建安郡王宝佑元年立为皇子 【宋史作立为皇太子考理宗纪帝于宝佑元年

  • 卷七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七十 【起丁未唐文宗太和元年○止己卯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凡三十三年 表例说 见第六十六及六十七六十八卷 <史部,别史类,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七十>

  • 卷七之一·佚名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七之一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列国都邑表世尝谓三代行封建至秦汉乃为郡县而宋儒防语更谓后世不复封建井田肉刑三者而言治皆茍道呜呼此皆读书泥古未尝深观其故而明其所以

  • 张稷传·李延寿

    张稷字公乔,幼年时就有孝顺的品德。他的生母刘氏不受宠爱,得了疾病。当时张稷十一岁,侍养母亲衣不解带,每当病重时,则一连几夜不睡。母亲去世以后,他哀伤过人,拄着拐杖才能起来。见了年辈相同的幼童,就哽咽流泪,州里的人们称他

  • 卷二十一·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十一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二十一祈谷蕙田案祈谷之礼见于月令春秋传郊祀上帝与冬至圜丘礼同一是正祭一是祈祭但圜丘用日至不卜日而祈谷则用辛郊特牲家语及春秋所

  • 卷十七·李光坡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述注卷十七安溪 李光坡 撰有司彻第十七郑目録云少牢之下篇也上大夫既祭傧尸于堂之礼若下大夫祭毕礼尸于室中无别行傧尸于堂之事天子诸侯之祭明日而绎有司彻注曰彻室中之馈及祝佐食之爼卿大夫既祭而

  • 佛说菩萨逝经·佚名

    西晋沙门白法祖译  佛在鹞山中。与诸比丘五百人。皆阿罗汉。平旦皆著衣持钵。入城各行求食。时城中有一豪富长者。国中第一所居高燥舍宅楼观甚好。垣墙周匝七重门。字檀尼加柰。檀尼加柰有子。字逝年十六。檀尼加柰

  • 逃避自由·弗洛姆

    弗罗姆(ErichFromm,1900—1980)著。1941年初版。通过对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根源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对人、社会的独特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把法西斯主义的产生归结为是资产阶级经济

  • 金华黄先生文集·黄溍

    诗文别集。元黄溍著。四十三卷。其中初稿三卷,续稿四十卷。据卷前贡师泰序,可知初稿三卷为黄溍登科前所作,由危素编次;续稿四十卷,为登科后所作,由门人王袆、宋濂编次。初稿卷一、卷二为诗,卷三为文;续稿前三卷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