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避嫌疑
礼仪分别嫌疑,是为了防止淫乱。古人同胞兄妹到了八岁,就开始分桌吃饭。内室言语尚且不泄露到外面,外面的言语不传入到内部,又何况其他呢,现在看到近世的人家,每有招致触犯淫秽,都是由于防闲不密,内外不分,男女混杂,不避嫌疑,以至于酿成丑事,败坏门风,特别可耻。因为嫌疑二字,本是为了自我制约,也可以制人。在家庭之间,这就是锁钥。淫邪和水相似,稍不提防,就流溢出来。流出之后,就沿道行走,由此及彼,渐渐到泛滥没有边际了。最好的方法都不如识别嫌疑,知道有嫌疑,就会规矩森严,人们自然不可违犯。无奈各地的风俗,又很多可笑之事。比如僮仆进入内室,婢女乳母抱着孩子出去玩耍,做工的佣人出入不禁止,表兄弟与表姊妹,成人后不相避。小叔和嫂子,侄儿和婶子,时刻闲谈。姊夫妹夫。常见大姨小姨。所有戚族邻里,互相往来,动辄引入内室。而且有自称通家好友的,家中女眷,都要相见。而近时的女子,以直接接见男客作为大方的表现,更把相聚赌钱当作正务,并肩杂坐,不以为耻。年老的如此,年少的都跟着仿效。不嫌不疑,以至于此。大抵男女相见,开始时彬彬有礼,渐渐互相熟悉,熟悉之后,必有长谈,有了长谈,必有笑语。有了笑语,必生机趣。有了机趣,便成勾引。此后就会有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了。大概人们总因为自己痴愚,以为断不会有此事,谁知竟然就有了此事。以为断然没有妨碍,而谁知竟然有了妨碍。以为至近亲戚断然不忍如此,谁知竟然忍心如此。以为至交好友,断然做不出此事,谁知竟然做出了此事。以为极其卑贱之人,断然不敢做出此事,谁知竟然敢做此事。唉,都是由于不避嫌疑,所以导致这种局面。所以一般人家规矩应当极严,门户应当十分谨慎。内外要分别,早晚要留心。忙乱时,生病时,婚丧摆设酒宴时,生辰节令时,月夕花朝时,都有弊端漏洞,不可不仔细审查,详尽检点,细察情形。邪人远离,俊仆赶走。让大龄婢女嫁人,把三姑六婆屏绝。对子弟要时刻训导教诲,务必杜绝根源,泯灭萌芽。至于入庙烧香,舟车游览,观灯看会,踏月赏花。更须严加戒备。若是妻子已有了儿子,便不可再纳姬妾;如家中有守寡妇女,更应谨慎防范。若是延请塾师,以及管理文书,切莫找浮荡青年。至于家中的男女仆妇,各管职业,勤习女红,莫让他们悠闲安逸。而最根本的地方,要先数自身修养。自身一旦修好,则治理家业之道,也不外乎这些了。
古人识别嫌疑,辨明幽微。男女之间的防范,从五六岁开始,授讲《曲礼》、《内则》等文章。所以大处的防范,要从非常纤细的地方出发。现在人苟且从简,把一切都放在一边不讲。岂知治理河流的,一线的缝隙,足可崩溃数十丈的河堤。淫邪方面的事情,起端也很细小,考虑到危险而预加防范,自然如泡沫易灭。况且内外有别,家法清肃,本应如此。若在此处不谨慎,男女杂处同游,既然互相接触交谈,必然就有传递交流,于是导致情生于熟悉,爱起于效劳,语妙在双关,机藏在一字。甚至于手能领会心意,眉目可传递话语。当局者可能把无意硬当作有心,旁观者也会把传言确认为实事。招致祸端,引起争斗,还有难以说下去的。都不明白是嫌疑所误导的。祸端大都起于细微处,隐患容易生在忽视时。难道不可畏惧吗。
《孔子家语》记载:鲁国有个独居一室的男子,邻居有个寡妇也是独居一室。夜里,风雨交加,寡妇的房子淋坏了,急忙到男子处避雨。男子闭着门不让进。寡妇从窗户处责问;“你为什么不讲仁义把我放进去,”男子道:“我听说男女间不到六十不可同处一室,现在你年纪轻,我也年纪轻,所以不让你进来。”寡妇说;“你为什么不学一下柳下惠,”男子说:“柳下惠能做到,我做不到。我要用我的做不到,学习柳下惠的能做到。”孔子听说此事后,感叹道;“太好了,要学柳下惠,没有比这更出色的了。”
王石隐说:“‘淫’这个字,根据篆书上解释,是接近而相亲昵的意思。假使狂男和淫女,一个身在南海,一个身在北海,怎能出现淫乱之事,只有亲密接触,才成男女私情。难道不是经典之言吗,远离色欲方法有两个:识别嫌疑,辨清幽微,彼此断绝来往,这是身体上的远离;不看美女,用约束眼睛来镇伏心念,这是眼睛的远离。”
猜你喜欢 诸侯章第三·佚名 卷三·李世民 论语稽求篇卷一·毛奇龄 第十四章 4·辜鸿铭 卷一百四十九·卫湜 卷四·叶梦得 书经集传序·蔡沈 《論語十一篇讀》敘·欧阳竟无 卷上·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十五·唐慧琳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百·玄奘 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太虚 起世因本经卷第九·佚名 佛说摩诃衍宝严经(一名大迦叶品)·佚名 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