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看淡红尘纷扰,内心自在安闲

世间庸人多自扰,只要心中自在,看淡红尘纷扰,走到哪里不逍遥。

心头的纷扰都是杂草

很多时候,你觉得心里的情绪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你无奈又无力,其实那些纷扰都是杂草。只有除去心头的杂草,播种美德和智慧,你才能获得一份宁静。

除去心头杂草就要自我约束,佛家称之为戒。弘一法师说:“佛法之中,是以戒为根本的。所以佛经说:‘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

但是受戒容易,得戒为难,持戒不犯更为难。今若能依照药师法门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圆满的戒。假使于所受之戒有毁犯时,但能至心诚恳持念药师佛号并礼敬供养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还得清净,不至再堕落在三恶道中。”

人们想要培植美德成就自身,就不要让外界环境成为你的绊脚石。慧能禅师有一个弟子,只知每日打坐。

于是禅师问道:“能否告诉我,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啊!”

弟子回答道:“师父,我在用心参禅。”

“可是参禅和打坐是两码事啊!”禅师不解地说。

弟子解释到:“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说,要控制住容易迷失的本心,清净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禅师微笑着说:“你会错意了,打坐不是参禅,而是在虐待你的身体。”

弟子听后迷茫了。

禅师继续解释到:“禅定不是打坐,而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宁静、清明,可以让你的身心都离开尘世。如果你无法摆脱外界的干扰,内心不安而散乱,即使是终日打坐也于事无补。”

弟子问:“那么要怎样才能保持内心的清净安宁呢?”

“不被外界外物相迷惑困扰,心里总是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念中就会只有善念,相反,你就会活得愚昧迷失。切记,心生智慧,处处都是乐土;心生愚痴,则处处都是苦海。”

清明和痴迷本就是形影相随的孪生兄弟,都受人类意志的支配。

其实人的本性都是清明的,很多时候人之所以会迷失自我,是因为受到了外界的干扰,让心灵蒙上了灰尘。

生命的本源就是生命的终点,结局也就是开始,何必为了于己不利的外因而给自己添堵。心体澄彻,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常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

想让心灵不荒芜,就要修养美德;除去内心杂草,就要耕种美德。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弟子们围坐在禅师的周围,等待师父告诉他们人生和宇宙的奥秘。

可是禅师却一直紧闭双目,良久之后他问弟子:“你们有办法将旷野上的杂草都除掉吗?”

一个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用铲子就可以了!”

禅师微微笑了笑,没有说话。

另一个弟子说:“可以用火。”

禅师依旧是微笑不语。

第三个弟子说:“用石灰也许更好!”

禅师的脸上仍旧保持那副微笑的表情。

第四个弟子说:“你们的方法根本不行,斩草要除根,只有把根挖出来才是最好的办法。”

禅师示意弟子们不用再争论了,等他们安静下来之后,说:“你们讲的都有道理。从明天开始,你们把寺院后面的草地划分成块,然后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着除去杂草,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讨论。”

转眼一年过去了,弟子们再次聚在一起,寺院后面原来的杂草丛早已变成了金灿灿的庄稼。原来,他们用尽了各种办法都没有把杂草除掉,于是只好种上了庄家。可是让他们吃惊的是,杂草不再生长。

原来除掉杂草的最好办法就是种上庄稼。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想让心灵不荒芜,唯一的方法就是修养美德。

与人为善,要留一颗清净心

心怀善念做善事是不求回报的,那是发自内心的真善美,是人性中退去贪婪后的一种质朴。人在善恶之间做选择的时候,要留一份善心给他人,留一份质朴的人性之美、一颗清净之心给自己。

弘一法师说,“常人见僧尼唯知弘扬佛法,而于建立大规模之学校、医院、善堂等利益社会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学佛法者废弃慈善事业,此说不然。”

依佛经所载,布施有两种,一日财施,二日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为主,故应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种慈善事业。

若在家之佛徒,则财施与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做种种慈善事业。

梁武帝是一代国君,但却一向笃信佛教,早已皈依佛门。他在全国修建大小佛寺二千八百多座,亲手剃度的僧尼就有八万两千多人,组织文人学士翻译佛经三百多卷。

普通年间(520年-527年),达摩大师来到中国传播印度佛教禅学,梁武帝召见了他。

梁武帝问他:“我在江南建了那么多座寺庙,度出家人数万,我的功德大不大?”

达摩摇头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不解地问:“那么怎么才算有功德呢?”

达摩说:“持戒是功夫,得定、得清净心是德,清净心是功夫,开智慧是德,功德是戒定慧啊!你出一点钱,你的戒就得到了吗?

出一点钱你就得到定了吗?出一点钱就开智慧了吗?功德不是福德,出钱出力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如果出钱能够帮助一个人得到戒定慧,那么他的行为也是功德。如果不能,就只能算是福德。”

如果我们所做的善事中包含着执着、妄想,那就不是真正的行善,我们必须要无私地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无欲无求,有一颗清净心,这种善才是人性中最光辉的善,才是人们在灵魂深处做出的最质朴最真实的选择。

打败你的是内心的浮躁

躁动总是让人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当遇到事情想要发作时,先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只有不急躁,保持冷静才能应万变。

弘一法师在给俗家朋友谈性情时曾说:“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

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人的躁动不安有时候是因为心中有鬼。心中无鬼,世则无鬼,人就会保持淡定。

在一座深山之中隐藏着一座寺庙,在这座古刹中,有一处偏僻的小屋,寺众和香客都对这个小屋敬而远之,原来这个小屋不但阴冷潮湿,而且时常闹鬼,使来往挂单的客僧不能安心修行,所以只好将其搁置不住。

一天,有一位客僧前来挂单时,所有的客房都已住满了,带路的小和尚只好将他安排在了那座传说中的屋子里,并对他说:“传说这个屋子里有鬼,经常出来吓人,你一定要当心啊!”

这位客僧觉得自己经常四处云游,什么鬼狐仙怪没有见过,就对他说:“这里的小鬼没有什么可怕的,要是他真的出来了,看我怎么收拾他!”说完就进房休息去了。

晚些时候,又有一位客僧前来挂单,小和尚只好也把他带到了这间小屋里,也同样嘱咐他说:“这屋子闹鬼,住的时候一定小心!”

这位后来的僧人也是见多识广之人,他对小和尚说:“好了,我知道了,要是有鬼出来我一定能降伏它。”

先进去的那位僧客正在打坐,等着鬼怪出来,听见有人轻轻地敲门,以为是鬼怪出来了,所以就坐着没动,没想到那后来的僧人见门总是不开,便越发用力。一个使劲地敲,一个就是不开,两个人就这样僵持着。最后还是外面的僧人力气大,把门撞开了。

里面的僧人抄起门杠就打,二人一直扭打到天亮才认出了对方。

原来他们还是曾经在一起学佛法的旧相识呢,二人把自己疑神疑鬼的事情说了一遍,彼此又是道歉又是愧疚。

只要我们心中无鬼,世界也不会有鬼。人的思想和观念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只要心中淡定当然不会躁动不安。

淡定自若的人从来都不会孤立无援。这种援助来源于智慧,来源于人的定力和感召力。

有一天晚上,一个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他和菩萨并肩在一个沙滩上行走着。天空中忽然闪现了他一生中的点点滴滴,他发现在每一个镜头里,沙滩上都有两对脚印,一对是他的,另一对是菩萨的。

当最后一个梦境划过之后,他再次回头看的时候,发现沙滩上只有一对脚印了,而且好多时候都是这样!而且他还发现那些日子刚好是他生命中最谷底、最难过的时候。

他很困惑,于是前去问菩萨:“您不是曾经答应过我吗,您说您会寻声救苦的,如果我发誓一生一世地追随您,您就会一直在我身边护佑我。但是为什么我发现,在我生命中最难受、最痛苦的时候,沙滩上却只有我的脚印而已啊?那时候您去了哪里啊?”

之后,他继续痛苦地说:“我不明白,您那么慈悲,为什么在我最需要您安慰和帮助的时候,偏偏舍我而去呢?”

菩萨默默地听完了他的抱怨后,温和地回答说:“我当然惦记着你、护佑着你,而且始终都不曾离开过你!在那些你最困难、最痛苦的时候,你所看到的、仅有的那一对脚印,是我抱着你走时所留下的……”

当我们经历人生磨难的时候,不要以为自己一直在孤军奋战,事实上当我们静下心来回头看时,就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人一直都在旁边陪着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坚强。如果你败了,不是败给困难,不是未曾获得帮助,而是败给了你心中的浮躁。

有内涵方能泯然一笑

泯然一笑,以一颗轻松自在心从容面对一切,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需要涵养与智慧,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弘一法师在寺院讲佛时曾对世人的涵养评论有佳:

“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有涵养的人都能自尊自爱,有句话说得好:“自爱才能爱人,自度才能度人。”有一位不论是财富、地位、能力、权力,还是漂亮的外表都无人能及的女士,觉得自己非常孤独,连个谈心的人都找不到。

有一天,郁郁寡欢的她来向无德禅师请教:“禅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赢得别人的喜欢。”

无德禅师说:“如果施主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通力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多讲一些禅话,多听一些禅音,多做一些禅事,多用一些禅心,那么慢慢就能成为魅力四射的人。”

“大师,禅话怎么讲呢?”她疑惑地问。

无德禅师答道:“所谓的禅话,也就是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有利于别人的话。”

女施主又问道:“那么禅音又是怎么听的呢?”

无德禅师回答说:“禅音就是把一切的音声当作美妙的音声,把辱骂的声音转为慈悲的祝福,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祈祷。”

女施主继续问道:“那么禅事该怎么去做呢?”

无德禅师慢慢地说:“禅事就是指布施的事,用慈善的心去做的事情,为别人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道:“那么你所说的禅心又该怎么用呢?”

无德禅师答道:“我所说的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听后,如获至宝。

从那以后,她不再炫耀自己的财富和美丽,对人谦恭有礼,对亲戚朋友体恤关怀。渐渐地,她身边的朋友多了起来,生活逐渐快乐了起来。

由此看来,人的魅力,来自于真诚与善良。在珍爱自己的时候,同时也会获得别人的尊敬;爱别人的同时,也会获得别人的爱。所以能不能快乐,能不能被别人爱戴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怎么待它,它就会怎么回报你。赢得他人的喜欢,靠的是自己的内涵。

做人应该谦虚躬行是人有内涵的一种体现。有一天,盘珪禅师让一个侍者去买一批上等的纸料。这位侍者非常聪明,而且擅长辩论,但他有个毛病,那就是自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盘珪禅师才把买纸料的任务交给了他,想借机会开悟他。

侍者仗着自己聪明,也没有问盘珪禅师对纸料的要求就买了回来。

盘珪禅师看了后,冷冷地说:“这种纸料不行,你必须去重买。”

侍者非常不乐意,但是师父吩咐了,也只好服从。

等侍者第二次回来的时候,他想无论如何这次师父应该满意了。

谁知当他把重新买回来的纸料拿给师父看时,盘珪禅师冷冷地瞟了一眼,挥挥手说:“不行,不行,拿去重买。”

当时的交通非常不方便,路途又遥远,侍者觉得师父太不通情理了,但是他又不得不去。等他再一次把买来的纸料给师父看的时候,盘珪禅师依然摇着头说:“不行,不行,重买。”

于是侍者问道:“师父想要什么样的纸料,请告诉我,我重新去买,希望这次能够让师父满意。”

盘珪禅师冷冷地说:“不行。”

侍者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自以为是,赶忙向师父道歉。

盘珪禅师见状,说:“其实你第一次买回来的纸料已经非常好了。我就是想让你看到自己的缺点。”

自负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做人应该保持谦虚躬行,不要太过自负。

自负的人锋芒太露,容易遭到别人的攻击和排挤,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一定要破除心中的迷思,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谦恭是一种真正的涵养,谦恭的人更坚定、更自信、更有自我,更能体现他的内涵。

心静才能突破困境

突破困境要用一种超越常规的智慧,这智慧里面有佛禅的玄机。这智慧体现了一个人卓越不凡的思维方式,但方法永远是工具,关键是你要静心去想如何突破。

对于突破困境这件事,弘一法师的教化更加发人深省,他借用某位大师的话来开示众人:“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这一教化说出了智慧的根源。

大师是教化世人如何避免陷入困境,然而一旦真的陷入困境,佛家的智慧也能超越众生。

一天,一位信徒找到一休大师说:“我要自杀,请师父超度我吧!”

“那你能否告诉我,为什么要寻短见呢?”一休大师问道。

“不瞒禅师,我经商失败了,借了许多的外债,每天被债主们逼得生不如死,已经走投无路了,所以想一死了之!”信徒回道。

“难道除了死你就没有想过其他的办法吗?”一休大师问道。

信徒痛苦地说:“师父,现在我除了年幼的女儿外,什么都没有了。”

一休大师惊喜道:“哦,我有办法了,你可以将你的女儿嫁人,找一个乘龙快婿,帮你还债啊!”

信徒失望地说:“大师,我的女儿只是8岁的幼童啊,怎么可以现在就嫁人呢?”

一休大师道:“怎么不可以呢,你可以将你的女儿嫁给我啊!我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

“这……这是行不通的,你是出家人,怎么可以做我的女婿呢?”

信徒大惊失色地说。

一休大师胸有成竹地摆了摆手,说道:“好了,好了!我已经决定了,你现在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情吧!到迎亲那天,我就到你家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好了,好了!赶快回去吧!”

这位信徒很敬重一休大师,于是立刻回家宣布了婚事。这个消息一经传出,马上轰动了全城。到了迎亲的那天,看热闹的人把信徒的家围得水泄不通。

一休大师到达后,吩咐信徒在门前搬一张桌子,置上文房四宝,写起了书法。大家看一休的书法写得很好,就争相购买,反而忘了今天是一休大师给人家做女婿的日子,看热闹的人也忘了自己是为什么来这里的。结果,一整天一休大师都在忙着写字,看热闹的人则疯狂购买,很快卖字的钱积攒了几箩筐。

“这些钱够你还债了吗?”一休大师问信徒。

信徒惊喜地跪倒在地说:“够了,够了……你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就赚到了这么多钱!”

一休大师拂袖于背道:“好了,你的问题解决了,你的女婿我也不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

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出现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不要坐以待毙。“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只要肯想办法,就一定能克服暂时的困难。

心灵的皈依

人生几十年只在瞬息之间,纠缠于蝇营小事中却忘了生命无常。其实,有时候生命很脆弱,脆弱到我们没有任何的准备去承受它的生死,所以在活着的每个瞬间,就要活出真正的自己,不拘束于他人如何看待,不受制于浮华声色与金钱利益。一旦确定了内心的想法,就去尝试和行动。

弘一法师比喻说,“人命无常,如闪电之刹那生灭。”《金刚经》

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乾闼婆城是幻象,非真实。世间万法无常,如执着有我有常就痛苦了。

起心动念,顺自己意思,生欢喜心;不合自己意思,生嗔心。不知道一切事都是假的,一场梦而已。

弘一法师看破一切幻想,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他选择了出家。面对众人的不解,大师自述了出家的起因。

导致我出家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不乏小时候的家庭熏染,而有一些应该归功于我在浙江师范的经历。那种忙碌而充实的生活,将我在年轻时沾染上的一些所谓的名士习气洗刷干净,让我更加注重的是为人师表的道德修养的磨炼。因此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清静和平淡,一种空灵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升起,并充斥到我的全身,就像小时候读佛经时的感觉,但比那时更清澈和明朗了。

民国初期,我来到杭州虎跑寺进行断食修炼,并于此间感悟到思想境界,于是便受具足戒,从此成为一介“比丘”,与孤灯、佛像、经书终日相伴。如果谈到我为何要选择在他人看来正是名声鹊起、该急流勇进的时候出家,我自己也说不太清楚,但我记得导致我下定出家决心的是我的朋友夏丐尊,他对我讲了一件事。他说他在一本日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绝食修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身心进行更新,从而达到除旧换新、改恶向善的目的,使人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他还告诉了我一些实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给了我一本参考书。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想找机会尝试一下,看看对自己的身心修养有没有帮助。这个念头产生后,就再也控制不了了,于是在当年暑假期间我就到寺中进行了三个星期的断食修炼。

修炼的过程还是很顺利的。第一个星期逐渐减少食量到不食,第二个星期除喝水以外不吃任何食物,第三个星期由喝粥逐渐增加到正常饮食。断食期间,并没有任何痛苦,也没有感到任何的不适,更没有心力憔悴、软弱无力的感觉。反而觉得身心轻快了很多、空灵了很多,心的感受力比以往更加灵敏了,并且颇有文思和洞察力,感觉就像脱胎换骨了一样。

断食修炼后不久的一天,由一个朋友介绍来的彭先生,也来到寺里住下,不成想他只住了几天,就感悟到身心的舒适,竟由主持为其剃度,出家当了和尚。我看了这一切,受到极大的撞击和感染,于是由了悟禅师为我定了法名为演音,法号是弘一。但是我只归依了三宝,没有剃度,成为一个在家修行的居士。我本想就此以居士的身份住在寺里进行修持,因为我也曾经考虑到出家的种种困难。

然而我一个好朋友说的一句话让我彻底下了出家为僧的决心。

在我成为居士并住在寺里后,我的那位好朋友,再三邀请我到南京高师教课,我推辞不过,于是经常在杭州和南京两地奔走,有时一个月要数次。朋友劝我不要这样劳苦,我说:“这是信仰的事情,不比寻常的名利,是不可以随便迁就或更改的。”我的朋友后悔不该强行邀请我在高师任教,于是我就经常安慰他,这反倒使他更加苦闷了。终于,有一天他对我说:“与其这样做居士究竟不彻底,不如索性出家做了和尚,倒清爽!”这句话对我犹如醍醐灌顶,一语就警醒了我。是呀,做事做彻底,不干不净的很麻烦。于是在这年暑假,我就把我在学校的一些东西分给了朋友和校工们,仅带了几件衣物和日常用品,回到虎跑寺剃度作了和尚。

有很多人猜测我出家的原因,而且争议颇多。我并不想去昭告天下我为何出家。因为每个人做事,有每个人的原则、兴趣、方式、方法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这些本就永远不会相同,就是说了他人也不会理解,所以干脆不说,慢慢他人就会淡忘的。至于我当时的心境,我想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一种更高、更理想的方式,以教化自己和世人!

弘一大师追求的是一种更高的理想和内心的归属,世间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在上下求索,你想要得到内心的清爽与纯净不一定要像大师一样皈依佛门,但要有勇气追求自己的真实理想。

让世情淡一分

世情常常牵扯着人们,让人们左右难舍、举棋不定。

其实,在人生路上挣扎的人们看不清,世情浓一分,心就沉重一些。所以在生活之中要懂得培植轻松的心情,把世情看淡一分。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弘一法师也告诫世人:“世情要看破看淡,不为世间情爱所累。不求奢侈丰盛,心在道上,不要为了顾念人情世故,让道心退失。”

顾念人情世故是一种外在的心态,人有时候就会被这种外在的心态所束缚而让自己的决定左右摇摆,苦累其心。

来看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的父亲去世后,他找到佛光禅师说:

“久闻大师慈悲,请你为我的父亲超度吧!”

佛光禅师欣然同意了,并开始筹备香花素果之类的供品,这个人看到这些东西之后想到了诵经的费用,于是不停地追问禅师诵一卷《阿弥陀经》需要多少钱?

佛光禅师知道他是一个吝啬鬼,所以想教训他一番,答道:“诵一卷《阿弥陀经》要十两银子。”

“十两银子太贵了,禅师看在我一片孝心的份上,还是打个折吧!

给你八两银子,怎么样啊?”

禅师点头道:“好吧!”

诵经如期开始了,只听禅师念念有词地道:“十方诸佛菩萨,请将今天诵经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亡者,让他能往生东方世界。”

这位“孝子”听了后感觉不对,于是打断禅师问道:“禅师,你不会是在开玩笑吧,只听说人死后会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怎么让父亲到东方世界呢?”

禅师回答道:“施主有所不知,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需要十两银子,你坚持要给八两,只好超度他到东方世界去啦!”

孝子不得已说道:“我再加二两好了,还是麻烦你超度我父亲到西方世界吧!”

这时,棺木里的父亲突然发起火来:“你这个不孝子,为了省几两银子,害得我一下子到东方,一下子到西方,让我东奔西跑,好不辛苦啊!”

佛法不是商品,怎么能够用金钱衡量呢?佛经上说:“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同样,施舍也不能因为受者的价值不同而千差万别。

佛法无价,不能以金钱的多寡来决定功德的大小,同样,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也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亲情、爱情、友谊、公益事业、爱心……都是无价之宝,都值得我们付出。但付出一定要是真心的,如果像故事中的这位“孝子”一样,既顾念金钱、之后又顾念世情,你的心最终会被累到筋疲力尽。

不为情绪所动

人如果让自己的情绪牵着鼻子走,事情必然会纷扰不断。情绪就如生长的杂草,时时刻刻试图吸收我们的智慧,改变我们的生长方向,因此,只有克制自己不为情绪所动,你才能修得一颗宁静之心。

弘一大师引用某大师之语来阐述修佛的定力:“子等归向极乐。

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困;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

“子”,古时对男子之尊称。既然发愿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必须要有一副铁石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烦恼所动,此谓之铁石心肠,禅宗称之为禅定。色、声、香、味、触是外尘,法是内尘。世间法不能沾染,出世间法亦不能诱惑我们,心才能定。修行有此觉观功夫与心态,必成无疑。

修行修的是心,心不动则万物不动。佛家潜心修行之人甚多,来看看云居禅师的修行吧。

为了潜心修行,云居禅师每晚都会到寺院后面的山洞里坐禅。

山下的几个调皮年轻人一直想找机会跟云居禅师开个玩笑,看看他到底悟道了没有。

一天晚上,他们藏在了禅师上山的必经之路上,等禅师经过时,一个年轻人从石头后伸出手放在了禅师的头上。

他们原以为禅师会吓得大叫,可是没有想到的是,禅师竟然站着没动,反而把他们吓了一跳,于是急忙缩回了手,灰溜溜向山下跑去。而禅师却又若无其事地向山上走去。

第二天,几个年轻人一起到寺院找禅师,并问他:“大师,听说寺院后的山上经常闹鬼,你觉得是真的吗?”

云居禅师微笑着说:“怎么可能会有这回事,你们不要信以为真。”

“是吗?可是我们却听说,昨天晚上你就遇到了鬼,而且还被鬼按住了头。”年轻人继续说。

云居禅师听后哈哈大笑,说:“我昨晚在山上被按住了头是有其事,不过按我头的并不是鬼怪,而是一些调皮的孩子在跟我开玩笑。”

“你为什么这样说呢?难道当时你就没有害怕吗?”年轻人不解地问。

禅师回答道:“鬼怪的手是不会有那么厚实和温暖的!我又怎么会害怕!即使真的是鬼怪也无需害怕,你们没有听说过吗,将军之勇是临阵不惧,猎人之勇是不惧虎狼,渔人之勇是不惧蛟龙,而和尚的勇是就是一个‘悟’。我连生死都看透了,又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人生在世不称意的事情十有八九,祸福无常,无论遇到了什么危险和困难都要处变不惊,不为情绪和外物所动,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更多化险为夷的机会。

放下心中的“怕”

人们的内心时常会被恐惧所笼罩,其实“怕”或者“不怕”又能改变什么呢?我们“怕”,只是因为我们放不下。

弘一法师最初出家也是因为身体常常有病弱之相。他皈依佛门之后,就曾对众生说:“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贪、嗔、痴三毒是病根,常常发作,身体衰弱,心常恐惧,都是心中有毒,心理影响生理,但能把一句佛号认真地念,工夫得力,使贪嗔的习气消除,才是究竟彻底的治疗宿疾之法。

导致一个人恐惧的信息来自外界,想要真正消除恐惧,就要会辨识外界的信息,找到可以安心的一点,这样心安自在其中。

一个学僧去拜访行海禅师,希望禅师可以为他讲解《临济录》。

行海禅师道:“如果你真的想有所开悟,不妨去找圆觉寺的洪川禅师,他讲解的《临济录》是最好的。”

学僧说道:“不瞒禅师,我已经听过他的讲述了,你是天龙寺滴水禅师的真传弟子,我现在想听听你的讲解。”

行海禅师见推辞不得,于是示意学僧跟着他走。他把学僧带到了平时僧人们操练的武场,并教了学僧一套剑法,直到学僧练得大汗淋漓才带他回禅房。

行海禅师看着不断擦汗的学僧问:“你觉得我讲解的《临济录》

如何?”

学僧大惊,答道:“禅师何曾讲解过《临济录》,不是一直都在练剑吗?”

行海禅师说:“我就是在讲解《临济录》,你觉得讲得如何?”

学僧不解地问道:“难道禅师的《临济录》就是一套剑谱吗?”

行海禅师恳切地开示道:“我本来就善于剑道,所以我只能讲解剑道,我虽然是滴水禅师的弟子,但是并没有学习一般禅者的作为。

但是《临济录》绝非纸上谈兵,根本不可能从语言口舌上去了解,师父虽然讲过,但是我不是传声筒,所以没有办法学!”

学僧不以为然地说道:“照禅师这种说法,历代祖师传法传心的功德岂不都成了传声筒了吗?”

行海禅师摇头反驳道:“传法传心是传法传心,传声筒是传声筒。”

世间岂止是学禅不能当传声筒,凡事都不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或者知识一定要自我消化,融会贯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才能有所得。学禅是这样,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学会了分辨信息,才能心中有数。人们越趋于理智,离恐惧和无知也就越远。

做真实的自己最安心

人们每天都纠结于事事非非中,其实给自己的空间并不多,这些让人头大的是非对错总是搅扰着人们的心智,让人们很少有时间去思考自己,还原自己。当你遇到是非对错的争执时,要学会看透纷扰、超越是非,做最真实的自己,这样才能获得安心。

弘一法师指点善友看透纷扰:“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这是弘一法师引用的莲池大师的一句话,其意被佛家解为:世间事不容易看破,但是看戏就容易体会是假的。人生如梦境,梦醒之后,想想梦里的境界均非真实。佛在经中常劝我们不要造恶,他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明白这个道理,决定不造恶业。在世间吃亏上当,还是欢欢喜喜地接受,因为知道全是假的。

大师教化:“如此行之,自然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净宗无比殊胜的特点是教我们抓住一个真实的法门,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超越三界,一生成就,为其他任何宗派所无。其他宗派要想一生圆满成就是不可能的。假如有可能的话,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又何必求生净土。中国两千年来,历代祖师大德,禅宗大彻大悟,教下大开圆解,最后都念佛求生净土,此乃彻底觉悟之人。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实的。”

佛家对念佛的崇信如此至深,世人也应该悟透其中道理,还原真我才对。禅宗六祖获得了衣钵心印之后,害怕别人嫉妒、迫害自己,所以连夜逃走了。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众僧侣就得知了这个消息,纷纷追赶而来。

一位叫慧明的僧侣最先追上了禅宗六祖,并假惺惺地说不是为了衣钵而来,而是真诚地为了求法而来,恳请禅宗六祖接见。

禅宗六祖说:“既然你是为了求法而来,那么请先抛弃一切外援,断掉心中所有思恋的念头。”

过了一会儿,禅宗六祖接着说道:“你不要想着善,也不要心存邪恶,你问问你自己,你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

听了禅宗六祖的提示,慧明顿时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接着他又请求禅宗六祖再告诉一下秘密的意思。

禅宗六祖说:“如果我能够告诉你的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如果你能好好反省自己,秘密的意思就在你的心里了。”

慧明听了,感激地说:“我遁入空门已经很长时间了,却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面目。你的指点,使我感觉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现在我了解了自己的心,对自己完全明明白白了。”

想要了解自己的心,要学会时常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矫正自己,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欺骗一生,才会懂得自己的所想所要,才会明确自己心中的最终愿望和理想,才会鼓足勇气一直坚持和努力下去。才能在纷扰繁杂中,超越是非找到真我。

猜你喜欢
  卷四·班固
  慎隙第三十三·佚名
  卷三十五 语录下·陆九渊
  圣人不可毁·孔子
  古文孝经指解序·佚名
  卷六十二·卫湜
  卷七·朱熹
  卷三 决疑论·周梦颜
  卷四百五十八·佚名
  卷三百七十九·佚名
  維摩詰所說經卷下·欧阳竟无
  卷第六十七·佚名
  慈氏菩萨略修愈誐念诵法卷上·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三十三卷·灌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丘仓海传·丘逢甲

    江瑔清政不纲,仁人志士揭橥民主之义,播厥声于寰宇。辛亥倡义,若疾风涤尘垢,不半载而奠共和之局。数千年之帝制,于焉以熄。故言共和之纪元,必推端辛亥焉。然窃谓共和之制,辛亥之前已有行之者,不徒见诸空言,且征诸实行。建总统,开

  • 卷七私情杂体·冯梦龙

    [笃痒]姐儿笃痒无药医。跑到东边跑到西。梅香道姐儿拾了弗烧杓热汤来豁豁。姐道梅香呀。你是晓得个。热汤只豁外头皮。此歌闻之松江傅四,傅亦名姝也。松人谓阴为笃。[田鸡]百样鸟儿百样声。只有青花样个田鸡叫得忒分明

  • 第廿一折 报败·李玉

    【番卜算】[老旦扮太监上]大事费蹰踌,闻报心如疚。咱家织造事他实是也。奉厂爷差驻苏州,同着毛哥等几个心腹,掌管东南兵马钱粮。只等厂爷举动,便接应共成大事。不想里边再不动手。今早忽接小帖,说圣上龙体违和,光景有些不妥

  • 崔国辅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崔国辅(生卒年不详):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开元进士,官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部。天宝间贬为晋陵(今江苏常州)司马。以五言绝句著称。其诗多拟南朝乐府民歌,写宫闺、田园儿女之情,含思婉转,风格清新活泼。原有集,已失传。《

  • 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赵尔巽

      书麟弟广厚 觉罗吉庆 觉罗长麟 费淳 百龄 伯麟   书麟,字绂斋,高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高晋子。初授銮仪卫整仪尉,累迁冠军使,擢西安副都统。乾隆三十八年,大军征金川,命为领队大臣,从参赞大臣丰升额,力战辄先登,克坚碉

  • 第一百五十八回 假纪律浙民遭劫 真变化卢督下台·蔡东藩

      却说陈乐山一时发怒,掣出手枪便向夏超开放,幸喜张载阳的手快,早把陈乐山的手扳住,因此枪口一歪,那子弹只射着旁边一个马弁的肩窝,应声倒地。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陈乐山再要开手枪时,卢永祥早已过来拦阻。陈乐山不平

  • 列传卷第三十一 高丽史一百十八·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赵浚。○赵浚字明仲侍中仁规之曾孙。 自幼倜 有大志。 恭愍王在寿德宫望见浚挟书过宫前召见奇之问其家世卽命属宝马陪指谕。 王使洪伦辈强

  • 列传卷第十七 高丽史一百四·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金方庆[*(金)九容*(金)齐颜*(金) *(金)恂*(金)永旽*(金)永煦*(金)士衡朴球]。 ○金方庆字本然安东人新罗敬顺王之远孙。 父孝印性严毅少志

  • 厍狄士文传·李延寿

    厍狄士文是厍狄干的儿子,他性情孤高正直,即使是邻居和至亲好友,没有人与他嬉戏耍笑的。在北齐,他继承了章武郡王的爵位,官至领军将军。周武帝宇文邕平定北齐,山东的缙绅官宦都出来迎接,惟有他闭门在家。周武帝很器重他,封他为

  • 卷二十八·林之奇

    <经部,书类,尚书全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全觧卷二十八宋 林之奇 撰康诰        周书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康诰史记管蔡世家曰武王既克殷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相

  • 菩萨行与新生活运动·太虚

    ──二十九年四月在星洲中正中学讲──中国平常人的观念,以为菩萨就是偶像的代名词,其实偶像很多不是菩苈,菩萨也不一定有偶像;立像不过表示恭敬的意义。菩萨是略语,正云菩提萨埵。菩提、是对宇宙万有的最高觉悟,萨埵、是有

  • 摩诃止观卷第二下·智顗

    摩诃止观卷第二下次观六作行檀者。观未念行欲行行行已。四运迟速皆不可得。亦不见不可得。反观觉心不外来。不内出不中间。不常自有。无行无行者毕竟空寂。而由心运役故有去来。或为毁戒或为诳他。或为眷属或为胜彼

  • 大乘三聚忏悔经·佚名

    隋开皇年阇那崛多共笈多等于大兴善寺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毗舍梨大光明林。与大比丘众千余人俱。复有无量诸菩萨等。尔时世尊与于无量百千诸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尔时长老舍利弗在彼会坐。承佛威神从坐而起。偏袒

  • 卷第四十四·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四十四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十五世龙门远禅师法嗣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师成都史氏子。初依大慈雅。心醉楞严。逾五秋。南游谒诸尊

  • 目次·佚名

    古林智禅师语录目次卷首序文卷第一盛京般若禅寺语录卷第二辽阳如来禅院语录卷第三辽阳建宁禅寺语录普说卷第四奉天府东前山台大悲禅寺语录机缘颂古小佛事法语卷第五偈上卷第六偈下行状古林智禅师语录目次终

  • 塔子沟纪略·哈达清格

    辽宁地方志。清哈达清格纂。十二卷。作者号素斋,满族镶黄旗人。塔子沟,今约辽宁凌源、建昌、喀喇沁一带。乾隆三年(1738)设直隶厅。三十八年,哈达清格任通判时,就其见闻,参以旧档修成是志。约五万字。冠有一序,舆图一幅。

  • 雍正四川通志·黄廷桂

    四十七卷首一卷,清黄廷桂纂修。黄廷桂(1691-1759),汉军镶红旗人,字丹崖。康熙末以世荫起家,历任宣化总兵,四川提督,甘肃巡抚,两江、四川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等。乾隆二十年(1755)任陕甘总督,时值清军入新疆平阿睦尔撤纳及大小和卓

  • 黄箓五老悼亡仪·佚名

    述度亡仪。礼五方五老,为亡灵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