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88

宁宗庆元四年八月,京镗等以帝未有嗣,请择宗室子育之。诏育太祖后燕懿王德昭九世孙与愿于宫中,年六岁矣。寻以为福州观察使,赐名曮,封卫国公。

开禧元年五月乙亥,诏立卫国公曮为皇子,进封荣王。

二年五月,诏以宗室子均为沂靖惠王柄嗣,赐名贵和。柄,孝宗孙,魏惠献王恺之子。均之父曰希瞿,太祖九世孙也。

三年十一月丁亥,诏立荣王曮为皇太子,更名懤,又更名询。

嘉定十三年八月癸亥,皇太子询卒,谥曰景献。

十四年六月,立沂王嗣子贵和为皇子,更名竑,寻以宗室子贵诚为秉义郎。贵诚初名与莒,燕懿王德昭之后希瓐之子也。母全氏,家于绍兴之山阴。初,庆年余天锡为史弥远府童子师,性谨愿,弥远器重之。弥远在相位久,以帝未有储嗣,而沂王于帝为近属,亦未有后,欲借沂王置后为名,[阴]〈据《续纲目》、薛《鉴》补。〉择宗室中可立者,以备皇子之选。会天锡告还鄕秋试,弥远密语之曰:“今沂王无后,宗室子贤厚者,幸具以来。”天锡渡浙,舟抵越西门,会天大雨。过全保长家避雨,保长知其为丞相客,具鸡黍甚肃。须臾,有二子侍立,天锡异而问之,保长曰:“此吾外甥也,日者尝言二儿后极贵。”问其姓,长曰赵与莒,次曰与芮。天锡因忆弥远言,及还临安,以告之。弥远命召二子来,保长大喜,鬻田治衣冠,集姻党送之,且诧其遇。及见,弥远善相,大奇之,恐事泄不便,遽使复归。保长大惭,其鄕人亦窃笑之。逾年,弥远忽谓天锡曰:“二子可复来乎?”天锡召之,保长辞谢不遣。弥远乃遣天锡密谕保长曰:“二子长者最贵,宜还抚于其父家。”遂载至临安。及贵和立为皇子,乃补与莒秉义郎,赐名贵诚,年十七矣。

十五年夏四月丁巳,进封子竑为济国公,以贵诚为邵州防御使。竑好鼓琴,史弥远买美人善鼓琴者纳诸竑,而厚抚其家,使瞷竑动息。美人知书,慧黠,竑嬖之。时杨皇后专国政,弥远用事久,宰执、侍从、台谏、藩阃皆所引荐,莫敢谁何,权势熏灼。竑心不能平,尝书杨后及弥远之事于几上,曰:“弥远当决配八千里。”又尝指宫壁舆地图琼、崖,曰:“吾他日得志,置史弥远于此。”又尝呼弥远为“新恩”,以他日非新州则恩州也。弥远闻之,大惧,思以处竑,而竑不知。真德秀时秉宫教,谏竑曰:“皇子若能孝于慈母而敬大臣,则天命归之矣,否则深可虑也。”竑不听。一日,弥远为其父浩饭僧净慈寺,与国子学录郑清之登慧日阁,屏人语曰:“皇子不堪负荷,闻后沂邸者甚贤,今欲择讲官,君其善训导之。事成,弥远之座即君座也。然出言于弥远之口,入于君之耳,若一语泄,吾与君皆族矣。”清之曰:“不敢。”乃以清之兼魏惠宪王府学教授。清之日教贵诚为文,又购高宗御书,俾习焉。清之见弥远,即示以贵诚诗文翰墨,誉之不容口。弥远尝问清之曰:“吾闻皇侄之贤已熟,大要究竟何如?”清之曰:“其人之贤,更仆不能数,然一言以断之曰,‘不凡’。”弥远颔之再三,策立之意益坚,乃日媒孽竑之失,言于帝,觊帝废竑立贵诚,而帝不悟其意。真德秀闻其事,力辞宫教,去位。

十七年八月丙戌,帝不豫。史弥远遣郑清之往沂王府,告贵诚以将立之意,贵诚默不应。清之曰:“丞相以清之从游久,故使布腹心,今不答一语,则清之将何以答丞相?”贵诚始拱手徐言曰:“绍兴老母在。”清之以告弥远,益相与叹其不凡。

壬辰,帝疾笃。弥远称诏以贵诚为皇子,改赐名昀,授武泰军节度使,封成国公。

闰月丁酉,帝崩。弥远遣皇后兄子谷、石,以废立事白后。后不可,曰:“皇子竑先帝所立,岂敢擅变!”谷等一夜七往返,后终不许。谷等乃拜泣曰:“内外军民皆已归心,苟不立之,祸变必生,则杨氏无噍类矣!”后默然良久,曰:“其人安在?”弥远即于禁中遣快行宣昀,令之曰:“今所宣是沂(清)[靖]惠王〈据《宋史》二四六《宗室传》、《续纲目》、薛《鉴》改。〉府皇子,非万岁巷皇子。苟误,则汝皆处斩!”皇子竑时闻帝崩,跂足以需宣召,久而不至,乃属目墙壁间,见快行过其府而不入,疑焉,已而拥一人径过,天暝不知为谁,甚惑之。昀入宫见后,后拊其背,曰:“汝今为吾子矣。”弥远引昀至柩前,举哀毕,然后召竑。竑闻命即赴,至则每过宫门,禁卫拒其从者,弥远亦引竑至柩前,举哀毕,引出帷,殿帅夏震守之。遂召百官立班,听遗制,则引竑至旧班。竑愕然曰:“今日之事,我岂当仍在此班?”震绐之曰:“未宣制前当在,宣制后乃即位。”竑以为然,已而遥见殿上烛影中有人在御座,则昀已即位矣。宣制毕,阁门宣赞呼百官拜贺,竑不肯拜,震捽其首下拜。遂称遗诏,以竑为开府仪同三司,封济阳郡王,判宁国府。尊杨皇后曰皇太后,垂帘同听政。诏遵孝宗故事,宫中自服三年丧。寻进封竑为济王,出居湖州。

史臣曰:宁宗恭俭守文,初年以旧学辅导之功,召用宿儒,引拔善类,其政可观。中更韩侂胄[内]〈据《宋史》四0《宁宗纪》、《续纲目》补。〉蓄(养)群奸,指正为伪,外挑强邻,流毒淮甸,函首求成,国体亏矣。及史弥远擅权,幸帝耄荒,窃弄威福,至于皇储国统,亦得乘机伺间,遂其废立之私,他可知也。

九月,帝追封所生父希瓐为荣王,生母全氏为国夫人,而以弟与芮嗣之。

理宗宝庆元年春正月庚午,湖州人潘壬与其从兄甫、弟丙,以史弥远废立,不平,乃遣甫密告谋立济王意于李全。全欲坐致成败,阳与之期日进兵应接,而实无意也。壬等信之,遂部分其众以待。及期,全兵不至,壬等惧事泄,乃以其党杂贩盐盗千馀人,结束如全军状,扬言自山东来,夜入州城,求济王。王闻变,匿水窦中。壬寻得之,拥至州治,以黄袍加王身。王号泣不从,壬等强之,王不得已,乃与约曰:“汝能勿伤太后、官家乎?”众许诺,遂发军资库金帛、会子犒军。知州谢周卿率官属入贺。壬子,伪为李全榜,揭于门,数史弥远废立罪,且曰:“今领精兵二十万,水陆并进。”人皆耸动。比明视之,则皆太湖渔人及巡尉兵卒耳。王知事不成,乃遣王元春告于朝,而帅州兵讨壬。壬变姓名走楚州,甫、丙皆死。元春至行在,史弥远惧甚,急召殿司将彭任帅师赴之,至执事平矣。壬至楚,将渡淮,为小校明亮所获,送临安,斩之。弥远忌竑,诈言竑有疾,令(余)[秦]天锡〈据《宋史》四一《理宗纪》、又二四六《宗室传》改。〉召医入湖州视之。天锡至,谕旨,逼竑缢于州治,以疾薨闻。寻诏追贬为巴陵郡公,又降为县公。改湖州为安吉州。

起居郎魏了翁、考功员外郎洪咨夔相继言竑之冤。及礼部侍郎、直学士院真德秀入见,奏曰:“三纲五常,扶持宇宙之栋干,奠安生民之柱石。晋废三纲而刘、石之变兴,唐废三纲而安禄山之难作。我朝立国,根本仁义,先正名分。陛下初膺大宝,不幸处人伦之变,有所未尽,流闻四方,所损非浅。霅川之变非济王本志,前有避匿之迹,后闻捕讨之谋,情状本末,灼然可考。愿诏有司讨论雍熙追封秦邸舍罪恤孤故事,斟酌行之。虽济王未有子息,兴灭继绝,在陛下耳。”帝曰:“朝廷待济王亦至矣。”德秀曰:“若论此事处置尽善,臣未敢以为然。观舜所以处象,则陛下不及舜明甚。人主但当以二帝、三王为师,秦、汉而下,人君举动不皆合理,难以为法。”帝曰:“亦是一时仓卒耳。”德秀曰:“此已往之咎。惟陛下知有此失,益讲学进德,以赎前愆,以收人心。”

五月,邓若水上封事曰:“行大义然后可以弭大谤,收大权然后可以固大位,除大奸然后可以息大难。宁宗皇帝晏驾,济王当继大位者也,废黜不闻于先帝,过失不闻于天下。史弥远不利济王之立,夜矫先帝之命,弃逐济王,并杀皇孙,而奉迎陛下。曾未半年,济王竟不幸死于湖州。揆以《春秋》之法,非弑乎?非篡乎?非攘夺乎?当悖逆之初,天下皆归罪弥远,而不敢归过于陛下者,何也?天下皆知仓卒之间,非陛下所得知,亦谅陛下必无是心也,亦料陛下必能扫清妖氛,以雪先帝、济王父子终天之愤。今逾年矣,而乾刚不决,威断不行,无以大慰天下之望。昔之信陛下之必无者,今或疑其有;昔之信陛下之不知者,今或疑其知。陛下何忍以清明天日,而以此身受此污辱也?盍亦求明是心于天下,而俾有辞于千古乎?为陛下之计,莫若遵泰伯之至德,伯夷之清名,季子之高节,而后陛下之本心明于天下。此臣所谓‘行大义以弭大谤’,策之上也。当其废立之间,威动天下,既立则眇视人主。是故强臣挟恩以陵上,小人恃强以无上,久则内外相为一体,为上者喑默以听其所为,日朘月削,殆有人臣之所不忍言者。威权一去,人主虽欲固其位,保其身,有不可得。宣缯,弥远之肺腑也;王愈,其耳目也;盛章、李知孝,其鹰犬也;冯榯,其爪牙也。弥远之欲行某事,害某人,则此数人者,相与谋之,曷尝有陛下之意行乎其间哉?臣以为不除此数凶,陛下非惟不足以弭谤,亦未可以必安其位。然则陛下何惮久而不为哉?此臣所以谓‘收大权以定大位’,策之次也。次而不行,又有一焉,曰‘除大奸然后可以息大难’。李全,一流民耳,寓食于我,兵非加多,土地非加广,势非特盛也。贾涉为帅,庸人耳,全不敢妄动,何也?名正而言顺也。自陛下即位,乃敢倔强,何也?彼有辞以用其众也。其意必曰︰‘济王,先皇帝之子也,而弥远放弑之;皇孙,先皇帝之孙也,而弥远戕害之。’其辞直,其气壮,是以沿淮数十万之师,而不敢睥睨其锋。虽曰今暂无事,未能必知其不一日羽檄飞驰,以济王为辞,以讨君侧之恶为名。弥远之徒死有馀罪,不可复惜,宗社生灵何辜焉!陛下今日而诛弥远之徒,则全无辞以用其众矣。上而不得,则思其次。次而不得,则思其下。悲夫!”奏上,弥远以笔横抹之。

秋七月,罢工部尚书陈德刚、金部员外郎洪咨夔,以论济王之冤,忤史弥远故也。

窜大理评事胡梦昱于象州。梦昱上言,济王不当废,引晋太子申生、汉戾太子及秦王廷美之事为证,言甚切直。史弥远讽御史李知孝劾之,故窜。

二年八月,追降巴陵郡公竑为县公,从李知孝之请也。

端平元年,诏复故济王竑官爵。太常少卿徐侨尝侍讲,开陈友爱大义。帝悟,乃命复竑官爵,有司检视墓域,以时致祭。时竑妻吴氏自请为尼,特赐号慧静法空大师,绍兴府月给衣资缗钱。

猜你喜欢
  志第十七 五行上·魏徵
  卷一百十八·毕沅
  ●卷九·邵伯温
  第三十八回 弃边城抚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闲游·蔡东藩
  卷四十四·杨士奇
  ●绎史摭遗卷五·温睿临
  钦定续通志卷十三 唐纪十三·纪昀
  卷十一·佚名
  民国元年(1912)九月廿五日至十二月廿八日·胡适
  卷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陈寿
  崔行功传·刘昫
  汉纪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丁未、47)·司马光
  卷十六·雍正
  职官三九·徐松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九·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九目録【起五十五字至五十六字】河传【又一体】温庭筠前调【又一体】温庭筠【二首】前调【又一体】李珣前调【又一体】李珣前调【又一体】孙光

  • 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十八·柯劭忞

      李璮 王文统   李璮,小字松寿,益都潍州人,李全子也。或曰璮本衢州徐氏子,其父尝为扬州司理参军,全盖养之为子。太祖二十一年,全叛宋,举山东州郡归附国王孛罗,承制拜全山东淮南楚州行省,而以其兄福为副元帅。太宗三年,全

  • 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五·焦竑

      都察院二(副都御史)   ◆副都御史   □□御史韓公宜可傳(雷禮)   右副都御史茅公大方傳(鄭曉)   副都御史戈公謙傳(雷禮)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鄧公棨神道碑(陳□)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謚恭靖賈公銓神道碑銘   

  • 东林列传卷末上·陈鼎

    ○明附熹宗原本本纪上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讳由校光宗第一子也生于万厯三十三年十一月甲申日母选侍王氏是为孝和皇太后神宗以元孙生诏告天下万厯四十八年九月乙亥朔光宗崩遗诏皇长子嗣位诸臣入

  • 评鉴阐要卷十一·乾隆

    明仁宗帝诏朕若法外用刑法司执奏五奏不允同三公大臣执奏必允乃已目法令之当否详审至于再三斯已可矣即虞廷克允亦惟杀之三宥之三而止必令法司五奏往复虽多徒滋烦冗究之五又何异于三乎且人主详求庶狱反覆披览轻重自无遁

  • 韦冲传·魏徵

    韦冲字世冲。 小时,因是名门子弟,在北周开始当卫公府礼曹参军。 后随大将军元定渡江讨伐陈国,被陈国人抓住。 周武帝用钱把他赎回。 武帝又让韦冲带着千匹良马,出使陈国,赎回开府贺拔华等五十人,以及元定的灵柩。 韦冲会讲

  • 汉纪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前13)·司马光

    汉纪二十四 汉成帝永始四年(戊申,公元前13年) [1]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大赦天下。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 [1]春季,正月,成帝前往甘泉,在泰祭天。大赦天下。三月,又前往河东,祭祀后土神。 [2]夏,大旱。 [2]夏季,大旱。 [3]四月,癸

  • 第三节 藩镇及内乱·吕思勉

    节度使本置于缘边,及安史乱作,中原刺史,兼治军旅者,皆加节度使之号;其不赐旌节者,则称为团练使;又有称都统或大使者,则兼辖诸节度使。跋扈者遂思据地自专;即较庸懦者,亦多坏法自恣矣;而军人睥睨,思篡其主将者尤众。玄宗之入蜀也,以

  • 卷二十·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十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二十圜丘祀天明史恭闵帝本纪建文元年正月庚辰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革朝志帝始郊见上帝如岁祀之礼岁前十二月躬省牲于南郊是月戊寅御奉

  • 庄公·庄公二十二年·左丘明

    【经】二十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癸丑,葬我小君文姜。陈人杀其公子御寇。夏五月。秋七月丙申,及齐高傒盟于防。冬,公如齐纳币。【传】二十二年春,陈人杀其大子御寇,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颛孙自齐来奔。齐侯使敬仲为卿。辞曰

  • 行品第一·佚名

    尔时世尊,为令四众各得欢喜。说是般若波罗蜜经使获利乐。即说伽陀曰:所有菩萨为世间,灭除盖障烦恼垢。发净信心住寂静,当行智度彼岸行。诸江河流阎浮提,华果药草皆得润。龙王主住无热池,彼龙威力流江河。亦如佛子声闻等,说法

  • 中国之佛教·太虚

    一 佛教原来之性质 甲 理论 1. 因缘生果 2. 本性空寂 3. 名相假立 4. 中道真实 乙 事行 1. 神秘倾信 2.&

  • 百论序疏·吉藏

    大业四年十月因讲次直疏出不事访也。肇公是京兆郡人。家贫常以佣书为业。因是历观经史。每读老子庄周之书。喟然叹曰。美则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犹未尽矣。末见古维摩经观喜顶戴谓亲友曰。吾知所归极矣。罗什至京师因

  • 楚辞·屈原

    诗歌总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前340—前278)撰,汉刘向辑。十六卷。原名平,以字传。楚王同姓贵族,楚怀王时官左徒。《史记·屈原列传》称屈原“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而深受怀王信任。“入则图议国事,以出号

  • 文苑英华·李昉

    中国古代诗文总集。北宋李昉等编。太平兴国七年(982)奉敕编撰,雍熙3年(987)成书。后经4次修订,由周必大(1126—1204)等校定,刊刻行世。本书选录上起南朝梁代,下至五代,与《昭明文选》时限恰相衔接,收作家2 200多人,作品近2万

  • 采菲录·姚灵犀

    《采菲录》,副题“中国妇女缠足史料”,共六册,初编、续编由天津时代公司于1936年1月、2月印行,三编、四集由天津书局于1936年12月及1938年2月印行,1941年又有新编和精华录问世。全书收集缠足史料、品莲文学、禁缠放足运动

  • 上方灵宝无极至道开化真经·佚名

    道教经典。分三卷,凡二十四章。该书主旨在结合儒道,调和三教,以宣扬宋儒倡导的纲常名教,而终归于道教之修真炼性。盖出宋元间道流所为。其体裁仿《论语》。卷上八章论君明、臣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女贞

  • 禅苑清规·宗赜慈觉

    凡十卷。宋代禅僧长芦宗赜集。于崇宁二年(1103)完成。又称崇宁清规、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禅规。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有关禅院之组织规程及僧众日常生活之规定,称为清规;最早有唐代百丈怀海(720~814)所撰述之‘百丈古清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