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57

钦宗靖康元年十一月辛酉,帝如青城粘没喝军。先是,京城既陷,何栗欲亲率都民巷战,金人宣言议和退师,乃止。帝闻金人欲和而退,命何栗及济王栩使其军以请成,粘没喝、斡离不曰:“自古有南即有北,不可相无也。今之所议,期在割地而己。”戊午,何栗还,言金人欲邀上皇出郊。帝曰:“上皇惊忧而疾,必欲之出,朕当亲往。”自乙卯雪不止,是日霁,夜有白气出太微,彗星见。庚申,日出如血,无光。辛酉,帝如青城,何栗、陈过庭、孙傅等从,奉表请降。以金遣二帅还报云:“其主欲立贤君,宜族中别立一人以为宋国主,仍去帝号。”帝默然。

十二月壬戌朔,帝留青城。粘没喝遣萧庆入城,居尚书省,检视府库帑藏,凡朝廷之事,必先关白。

癸亥,帝至自金营,士庶及太学士迎谒,帝掩面大哭曰:“宰相误我父子。”观者无不流涕。

帝诣延福宫朝太上皇,奏曰:“金人以别立贤君为言,可且以弟康王为主,以延祖宗社稷。”时康王母韦妃在侧,言曰:“金人必不止于立贤,祸有不可胜言者。”时,金遣使来索金一千万锭,银二千万锭,帛一千万匹,于是大括金银。定京师米价,劝粜以赈民,纵民伐紫筠馆花木以为薪。

丙寅,金人索京城骡马,御马而下七千匹悉归之。又索少女一千五百人,充后宫祇应,宫嫔不肯出宫,赴池水死者甚众。

遣刘韐、陈过庭、折彦质等为割地使,如河东、北,割地以畀金。又分遣欧阳珣等二十人持诏往。珣至深州城下,痛哭谓城上人曰:“朝廷为奸臣所误至此,吾已办死来矣。汝等宜勉为忠义报国。”金人怒,执送燕,焚杀之。

时范致虚会陕西兵十万人入援,至颍昌,闻汴京破,西道总管王襄南遁,致虚独与西道副总管孙昭远、环庆帅王似、熙河帅王倚帅步骑号二十万,赴汴。出武关,至邓州千秋镇,金将娄室以精骑冲之,皆不战而溃。王似、王倚、孙昭远等留陕府,致虚收馀兵入潼关。

二年春正月辛卯朔,帝朝太上皇于延福宫。粘没喝遣其子真珠同虏使八人入贺,帝命济王栩如金营报谢。壬辰,遣聂昌、耿南仲出割两河地降金。民坚守,不奉诏。

庚子,金人索金帛急,且再邀帝至营。帝有难色,何栗、李若水以为无虞,劝帝行。帝乃命孙傅、谢克家辅太子监国,而与栗、若水等复如青城。阁门宣赞舍人吴革白曰:“天文帝座甚倾,车驾若出,必堕虏计。”不听。帝出城,百姓数万人挽车驾曰:“陛下不可出。”号泣不与行,帝亦泣下。范琼曰:“皇帝旦出,暮即返矣。”百姓投瓦砾击之,琼遂以刃断挽者之手。车驾至郊,张叔夜犹叩马而谏,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以字呼之曰:“嵇仲努力。”

丙午,割地使刘韐至金营,金人使仆射韩正馆之僧舍,谓韐曰:“国相知君,今用君矣。”韐曰:“偷生以事二姓,有死不为也。”正曰:“军中议立异姓,欲以君为正代。与其徒死,不若北去取富贵。”韐仰天大呼曰:“有是乎?”乃手书片纸曰:“忠臣不事二君,必死矣。”使亲信持归,报其子子羽等,即沐浴更衣,酌卮酒而缢。燕人叹其忠,瘗之寺西冈上。

帝自如青城,都人日出迎驾,粘没喝、斡离不留不遣。太学生徐揆诣南薰门,以书抵二酋,请车驾还阙,其略曰:“昔楚庄王入陈,欲以为县,申叔时谏,复封之。后世君子莫不多叔时之善谏,楚子之从谏,千百载之下,犹想其风采。本朝失信大国,背盟致讨,元帅之职也。都城失守,社稷几亡而存,元帅之德也。兵不血刃,市不易肆,生灵几死而活,元帅之仁也,虽楚子存陈之功,未能有过。我皇帝亲屈万乘,两造辕门,越在草莽,国中喁喁,跂望属车之尘者屡矣。道路之言,乃谓以金银未足,故天子未返,揆窃惑之。今国家帑藏既空,编民一妾妇之饰,一器用之微,无不输之公上,商贾绝迹不来,京邑区区,岂足以偿需索之数。有存社稷之德,活生灵之仁,而以金帛之故,质留君父,是犹爱人之子弟,而辱其父祖,与不爱无择,元帅必不为也。愿推恻隐之心,存始终之惠,反其君父,班师振旅,缓以时日,使求之四方,然后遣使人奉献,则楚封之功不足道也。”二酋见书,使以马载揆至军诘难,揆厉声抗论,为其所杀。

金主吴乞买得帝降表,遂废帝及太上皇帝为庶人。知枢密院事刘彦宗请复立赵氏,不许。

时金人根括津搬,络绎道路。上遣使归云:“朕拘留在此,候金银数足,方可还。”于是再增侍从郎中二十四员,再行根括,又分遣搜掘戚里、宗室、内侍、僧道、伎术之家,凡八日,得金三十万八千两、银六百万两、表段一百万,诏令权贮纳。时根括己申了绝,二月军前取过。教坊人及内侍蓝忻等言“各有窖藏金银,乞搜出。”二酋怒甚。于是开封府复立赏限,大行根括,凡十八日,城内复得金七万、银一百十四万,并表段四万,纳军前。二酋以金银不足,杀提举官梅执礼等四人,馀各杖数百。乃下令曰:“根括已正典刑,金银尚或未足,当纵兵。”于是再括。

丁巳,金人索郊天仪制及图籍。

戊午,金索大成乐器、太常礼制器用以至戏玩图画等物,尽置金营,凡四日,乃止。二月辛酉朔,帝在青城。丙寅,金人堑南薰门路。

丁卯,金人邀上皇出城,诣军前。上皇将行,张叔夜谏曰:“皇帝一出不复归,陛下不可再出。臣当率励精兵,护驾突围而出,庶几侥幸于万一。天不祚宋,死于封疆,不犹胜生陷夷狄乎?”上皇迟疑未行,欲饮药,为范琼所夺。琼遂逼上皇与太后御犊车出宫。郓王楷及诸妃、公主、驸马、六宫有位号者皆行,独元祐皇后孟氏以废居私第获免。初,金人以内侍邓述所具诸王、皇孙、妃、主名,檄开封尹徐秉哲尽取之。秉哲令坊巷五家为保,毋得藏匿,前后凡得三千馀人,秉哲率令衣袂相联属而往。

金人逼帝及上皇易服,李若水抱帝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若水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粘没喝令铁骑十馀守视之,曰:“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不可为者,公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慰解之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当复顾家矣。”

金人又逼上皇召皇后、太子,孙傅留太子不遣。统制吴革欲以所募士微服卫太子溃围而出,傅不从,而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太子者及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伤,误中太子,因率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吴幵、莫俦督胁甚急,范琼以危言詟卫士,遂拥皇后、太子共车而出。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死生。”遂以留守事付王时雍,从太子出。百官军吏奔随太子号哭,太子亦呼云:“百姓救我。”哭声震天。至南薰门,范琼力止傅,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遂宿门下以待命。

若水在金营旬日,粘没喝召问立异姓状,若水骂之。粘没喝令拥去,若水反顾,骂益甚。监军挝破其唇,噀血复骂,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金人相与言曰:“辽国之亡,死义者十数,南朝惟李侍郎一人。”

三月辛卯朔,帝在青城。

夏四月庚申朔,金人以二帝及太妃、太子、宗戚三千人北去。斡离不胁上皇、太后与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妃嫔及康王母韦贤妃、康王夫人邢氏等由滑州去,粘没喝以帝、后、太子、妃嫔、宗室及何栗、孙傅、张叔夜、陈过庭、司马朴、秦桧等由郑州去,而归冯澥、曹辅、路允迪、孙觌、张澂谭世绩、汪藻、康执权、元当可、沈晦、黄夏卿、邓肃、郭仲荀等于张邦昌。百官遥辞二帝于南薰门,众痛哭,有仆绝者。凡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卤簿、冠服,礼器、法物、大乐、教坊乐器、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府、州、县图及官吏、内人、内侍、伎艺工匠、倡优,府库畜积,为之一空。

上皇离青城,金人以牛车数百乘载诸王、后宫,皆胡人牵驾,不通华言。至邢、赵间,斡离不遣郭药师迎谢,上皇曰:“天时如此,非公之罪。”药师惭而退。

帝自离青城,顶青毡笠,乘马,后有监军随之。自郑门而北,每过一城,辄掩面号泣。至代,工部员外郎滕茂实号泣迎谒,茂实盖尝副路允迪出使者。粘没喝逼茂实胡服,茂实力拒之。茂实请侍旧主俱行,粘没喝不许。帝遂由代渡太和岭至云中。

初,张叔夜闻金人议立异姓,谓孙傅曰:“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移书二酋,请立太子以从民望。二酋怒,追赴军中,被掳北去。叔夜在道中,惟时饮水。度白沟,御者曰:“过界河矣。”叔夜乃矍然起仰天大呼,遂不复语,扼吭而死。何栗、孙傅至燕山,亦相继死。

金人以太上皇及帝以素服见阿骨打庙,遂见金主于乾元殿。金主封太上皇为昏德公,帝为重昏侯。未几,徙之韩州。令下之后,尽空其城,命晋康郡王孝骞等九百馀人至韩州同处,给田十五顷,令种莳以自给。惟秦桧不与徙,依挞兰以居,挞懒亦厚待之。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二 张琼 斛律羌举 尧雄 宋显 王则 慕容绍宗 薛修义 叱列平 步大汗萨 慕容俨·李百药
  卷八十一·毕沅
  第五十三回 宠女侍僭加后服 闻母教才罢弹章·蔡东藩
  ●平吴事略·韩菼
  五代史纂误卷上·吴缜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四·佚名
  卷之一百二·佚名
  卷之七十·佚名
  卷之七十九·佚名
  绎史卷一百十三·马骕
  张献忠传·张廷玉
  卷一百十三·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五·佚名
  同治八年正月十七日·曾国藩
  十九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陈廷敬

    目  录 三十五调七十四体,起四十八字至四十九字三字令二体 山花子一体又名南唐浣溪沙、添字浣溪沙、摊破浣溪沙、感恩多令 忆余杭二体 秋蕊香三体 胡捣练三体又名望仙楼 桃源忆故人二体又名虞美

  • 卷二百五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五十馔类五言律慕容承携素馔见过    【唐】王 维纱防乌皮几间居懒赋诗门看五栁识年算六身知灵夀君王赐雕胡弟子炊空劳酒食馔持底解人颐七言律丁丑五月大旱雩祷上斋居御讲颁

  • 卷三百十·列传第一百九十八·土司·张廷玉

        ◎土司   西南诸蛮,有虞氏之苗,商之鬼方,西汉之夜郎、靡莫、邛、莋、僰、爨之属皆是也。自巴、夔以东及湖、湘、岭峤,盘踞数千里,种类殊别。历代以来,自相君长。原其为王朝役使,自周武王时孟津大会,而庸、蜀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八十八·佚名

    嘉靖三十九年九月甲子朔礼部进明年祀册 上不御殿命尚书吴山捧入 升应天府府尹鲍道南广东左布政使杨伊志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太仆寺少卿刘仑河南右布政使蒋宗鲁俱右佥都御史巡抚各地方道南贵州伊志南赣仑湖广宗鲁云南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六十六·佚名

    嘉靖二十九年十月辛酉朔时享 太庙命驸马都尉邬景和代 钦天监进明年大统历颁赐群臣 诏改京营提督官名曰总督京营戎政铸戎政之印给咸宁侯仇鸾赞理文臣曰协理戎政不给关防○壬戌 孝洁皇后忌辰遣定国公徐延德祭 陵寝 免两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九十二·佚名

    万历三十二年正月壬子朔 上不御殿 武百官俱于午门外行五拜三叩头礼三辅臣随诣宫门再行叩头礼赐酒饭及上尊珍馔○甲寅 宣宗章皇帝忌辰遣官祭 景陵○丁巳以孟春时享 太庙遣官恭代○戊午以立春令节赐三辅臣上尊珍馔

  • 卷之三百六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清史列传选三·佚名

    林达泉丁日昌刘步蟾袁保恒岑毓英何璟左宗棠杨岳斌张之洞邓承修孙开华聂士成叶祖珪李元度锡珍杨昌浚刘铭传邵友濂杨岐珍李鸿章林达泉林达泉,广东大埔人;咸丰十一年举人。江苏巡抚丁日昌悉其留心经济,延之幕府。每论古今舆

  • 四三三 谕内阁汉武帝不得直书其名著将《北史》等书内「汉彻」改为「汉武」·佚名

    四三三 谕内阁汉武帝不得直书其名著将《北史》等书内「汉彻」改为「汉武」乾隆四十二年十月初七日乾隆四十二年十月初七日内阁奉上谕:四库全书馆进呈李廌《济南集》,其咏凤凰台一首,有「汉彻方秦政,何乃误至斯」之语,于理

  • 卷七十八·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七十八乾隆二十四年九月癸丑谕定博克达山祀典上谕军机大臣曰努三奏称博克达山在乌鲁木齐之东为西陲重镇前年将军兆惠于察罕郭勒曽经致祭嗣后未见举行请颁祭文香帛令驻劄大臣毎年春季

  • 三国史记卷第十三。·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一三卷高句丽本纪一零零零零高句丽本纪第一。始祖[东明圣王][&琉璃王{瑠璃明王}]。一

  • ●目錄·佚名

    緣起 職名 三通館 總裁 纂修兼總校 纂修兼校對官 滿纂修官 提調官 收掌官 武英殿修書處 總理 總裁 提調 校對 監造 總目 凡例 卷一 食貨一 田制一 民田 卷二 食貨二 田制二

  • 卷一百十·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一百十歌颂五十【生监诸臣一】万寿无疆普天大庆赋监         生【臣】董 伸圣天子御极五十有二年岁次癸巳月纪丙辰卿云昼烂景星夜明醴泉

  • 附錄·佚名

    ○顯宗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大王行狀。國王姓李氏,諱棩,字景直,孝宗大王之子,仁祖大王之孫也。母仁宣王后張氏,議政府右議政維之女。孝宗爲大君時,入質瀋陽,以辛巳二月己酉,生王于瀋館。王幼有異質,自二三歲,動止不凡,四歲先歸本國。

  •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序·朱元璋

    朕本寒微,遭胡运之天,更值群雄之并起,不得自安於乡里,遂从军而保命,几丧其身,而免於是乎。受制不数年,脱他人之所制,获帅诸雄,固守江左,十有三年,而即帝位,奉天以代元,统育黔黎。自即位以来,罔知前代哲王之道,宵昼遑遑,虑穹苍之切。鉴

  • 明因果之事·印光

    ●经云:“菩萨畏因, 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 预先断除恶因, 由是罪障消灭, 功德圆满, 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 欲免恶果, 譬如当日避影, 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 稍作微善, 即望大福。一遇逆境,

  • 卷第一·如卺

    禅宗正脉卷第一 佛祖 【标】释迦牟尼佛 【颂】初生下。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后云门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 【评】【颂】世尊。一日升座

  • 古农佛学答问目录·范古农

    卷一四圣应化门一 释迦佛之事略二 佛德三 佛相四 佛像五 佛身六 佛土七 观世音菩萨八 地藏王菩萨九 一切圣境之研究卷二六凡轮转门一 三善道二 三恶道三 一切神识升沈变化之研究卷三法义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