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金有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如篱[竺-二+冉]。与药叉□□□金刚手俱。

尔时天百施往世尊所。到已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已。天帝百施白佛言。世尊。我入战阵而斗战时。以阿修罗幻惑咒术药力堕于负处□已不。唯然愿世尊。慈愍于我为令摧伏阿修罗众幻惑咒术及药力故。善说最胜大密之咒。时薄伽梵告天帝百施曰。憍尸迦如是如是。与阿修罗而斗战时。实以明咒秘咒药力而堕负处。憍尸迦。为哀愍故今说明咒。欲令幻惑时咒退散斗战诤讼悉皆消灭。一切秘咒及诸药等而得断除。说于明咒。尔时薄伽梵说大金有明咒曰。我今为说三无数劫。诸余外道行者遍游挂形。而起恶思作诸障碍。我从彼来所有幻惑一切明咒悉能降伏。六度圆满。断除诸余外道行者遍游挂形诸恼乱。因明咒秘咒药及一切诸魔朋党大明之咒。憍尸迦。汝当摄受诸有情故受持最胜大秘密咒。天帝白言。如是世尊。唯然受教。尔时世尊。即说金有大明咒曰。

怛也他唵 希你希你 希离希离 命离命离 希明离 你希你希 你希啰秘你 干佐那波羝 哺羝哆满怛啰 阿地讫梨羝 闭羝闭羝 闭哆满怛啰 阿地迦啰羝 诃那诃那 诃婆诃婆 亲驮亲驮 频那频那 薄伽跋羝 佐曳秘佐曳 攒婆你悉谈婆你 畔驮你 牟诃你 阿牟伽烁羝 驮啰你 讫利那讫梨那 迦多奈磨那婆 攒婆也攒婆也 畔佐也畔佐也 悉谈婆也 悉啖婆也 畔驮也畔驮也 牟诃也牟诃也

所有一切。若天幻惑。若龙幻惑。若药叉幻惑。若罗刹幻惑。若紧那罗幻惑。若乾闼婆幻惑。若阿修罗幻惑。若莫呼洛迦幻惑。若大腹行幻惑。若持明咒幻惑。若持明咒成就王幻惑。若仙幻惑。若持一切明咒幻惑。若群生幻惑。若一切幻惑。

啰罗啰罗啰佐也啰佐也 妒磨睹磨 妒妒磨 啰婆啰婆 啰婆那 作割兰单 伽兰他你 诃那诃那 萨婆鞞哆 奢咄嚧难 悉谈婆也 秀延悉谈婆也 苏南悉谈婆也 婆嚧难悉谈婆也 恶你寅悉谈婆也 郁干 哆梨哆梨 梨驮 啰羝惟 驮啰宁 波奢诃悉羝 弊奢他也婆世那 若有于我能为怨敌诸贼嗔恚具恶心斗诤极诤欲作一切无利益者 诃那诃那 哆诃哆诃 波佐波佐 半佐也半佐也 攒婆也攒婆也 悉谈婆也悉谈婆也 半驮也半驮也 牟诃也牟诃也 摩诃牟诃你 薄伽跋羝[卄/娑]诃 于一切怖畏娆恼疾疫愿守护我叺驮[卄/娑]诃

憍尸迦。若善男子若善女人。若王若王大臣。能忆念此金有明咒者。彼无他怖畏。于彼部党他所敌军不能侵恼。亦非天亦非龙。亦非药叉亦非乾闼婆。亦非阿修罗。亦非紧那罗。亦非莫呼洛迦。亦非持明咒者。亦非飞空母等。亦不非时而持寿命明咒秘咒一切诸药不能为害。他所敌军不能侵绕。他所敌军而不伤命。刀不能害。水火毒药明咒秘咒一切诸药而不能侵。还著于彼自作教随喜造罪彼之处所。憍尸迦。是故净信苾刍苾刍尼。乌波索迦乌波斯迦。善男子善女人等。以此明咒咒水七遍。自洗其身能护于身。若有欲令于一切怖畏一切娆恼一切疫疾一切明咒一切秘咒一切诸药一切厌蛊而超过者。当念此金有明咒。若王若王大臣。若欲摧他军众伏他军众。亦当念此金有明咒。若咒线七遍作七结已系于身上。若咒水七遍能护自身。若有书写于一切怖畏无障碍陀罗尼。或能受持。或系胫下若置高幢入军阵者。善安得脱。以此金咒威神之力。内族眷嘱善安超过。未成能成。若欲摧伏诸明咒者。于白线上咒七遍已作七结者。能系摧伏。若欲摧诸幻惑者。取冢间土咒七遍已而散掷者。能摧幻惑。论竞之时欲禁其口。取秦萩蓠咒七遍已而啮嚼者。一切言论悉能对答。受持读诵而称赞者。一切诸罪悉皆消灭。却往于彼造作之者及思惟所。或系于绳及水自护者。于彼身。上。一切明咒秘咒诸药不能为害。未成辨者悉能成辨。彼所求事一切顺从。时薄伽梵说是经已。天帝百施闻佛所说信受奉行。

金有陀罗尼经一卷

猜你喜欢
  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三十六卷·李通玄
  禅门宝藏录卷中·真静天頙
  答尚法圆问(三则)·太虚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二(论本第三第四第五)·窥基
  卷第五·佚名
  舍利弗问经·佚名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二卷·圆照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一·佚名
  卷第十·佚名
  卷三百三十四·佚名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十四·明佺
  贡高品第二十一·佚名
  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卷第六·丈雪通醉
  卷第七·丈雪通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序·吴衡照

    诗莫盛于唐,唐人不作诗话。词莫盛于宋,宋人不作词话。其有论词者,类皆附见诗话中,不别自为书,惟周草窗浩然斋雅谈末有词话一卷。国朝毛西河、徐虹亭外,传者亦复寥寥。自李唐迄今,以词名世,不下数百家,而词话独少,非艺林之缺事欤

  • 烂果·闻一多

    我的肉早被黑虫子咬烂了。我睡在冷辣的青苔上,索性让烂的越加烂了,只等烂穿了我的核甲,烂破了我的监牢,我的幽闭的灵魂便穿着豆绿的背心,笑迷迷地要跳出来了!(曾收入《红烛》,1923 年,上海泰东图书局)

  • 卷第七·陈与义

    ○闻葛工部写华严经成随喜赋诗如来性海深复深,著书与世湔蓬心。画沙累土皆佛事,况乃一字能千金。老郎居尘念不起,法中龙象人师子。前身智永心了然,结习未空犹寄此。怪公聚笔如须弥,经成笔尽手不知。凌云题就韦诞老,愿力所到

  • 李羣玉诗后集目録·李群玉

    巻一仙明洲口号送萧十二校书赴郢州婚姻送隐者归罗浮献王中丞赠元复中秋广江驿示韦益九日越台中秋越台防月长沙开元寺昔与故长林许侍御题松石联句伤友法性寺六祖戒坛东湖【二首】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湖阁晩晴寄

  • 卷十八·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十八地理终南山赋         【汉】班 固伊彼终南岿嶻嶙囷槩青宫触紫宸嵚崟郁律萃于霞芬暧防晻霭若鬼若神傍吐飞濑上挺修林元泉落落宻防沉沉荣期绮季此焉恬心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

  • 列传十·薛居正

    谢瞳,字子明,福州人。唐咸通末举进士,因留长安,三岁不中第。广明初,黄巢陷长安,遂投迹于太祖,洎居门下,未尝一日不在左右。及太祖据同州,遂署右职。其年秋,太祖与河中交战,再不利,连上章请兵于巢,伪右军都尉孟楷抑而不进。瞳揣太祖

  •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脱脱

        英宗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讳曙,濮安懿王允让第十三子,母曰仙游县君任氏。明道元年正月三日生于宣平坊第。初,王梦两龙与日并堕,以衣承之。及帝生,赤光满室,或见黄龙游光中。四岁,仁

  • 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三·赵尔巽

      孙玉庭 蒋攸铦 李鸿宾   孙玉庭,字寄圃,山东济宁人。乾隆四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五十一年,出为山西河东道,父忧去,服阕,补广西盐法道。嘉庆初,就迁按察使,历湖南、安徽、湖北布政使,举发道员胡齐仑侵冒军需,诏嘉之。

  • 东汉会要卷七·徐天麟

    礼五【宾礼】封先代后【孔子后】建武二年封周后姬常为周承休公五年封殷后孔安为殷绍嘉公十三年改封常为卫公安为宋公以为汉宾在三公上【百官志】初平帝时王莽秉政乃封孔子后孔均为褒成侯追諡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及莽败失

  • 卷十二·商辂

    <史部,史评类,御批续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续资治通监纲目卷十二 【起戊申宋高宗建炎二年尽庚戌宋高宗建炎四年】凡三年 【戊申】高宗皇帝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春正月金人?邓州

  • 卷之二百三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提要·郑樵

    【臣】等谨案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樵有尔雅注已着録通史之例肇于司马迁故刘知防史通述二体则以史记汉书共为一体述六家则以史记汉书别为两家以一述一代之事一总厯代之事也其例综括千古归一家言非学问足以该通文章足以镕

  • 记归舟过香港时之所感·太虚

    乘德加大自星洲返沪,在香港须停一晚。到时适值重九,遂偕黄孟圭君登太平山绝顶。即晚、多有请书字者,次日、由曾星湖等陪游青山寺,寺主显奇及罗浮僧相空等极尽款待。寺中适开戒,缁白济济,宛然一大丛林,而岭南佛教联合会亦设其

  • 叙·济悟

    叙忆予分守蕲黄赉捧还里。尝路过饶阳。有禅师鹤峰者开路焚修为一方感悦。尚未细悉其为人。迨备藩湖北我友仲子开一来过武昌言。濮上招提有主持福善寺及福寿禅寺者。大畅宗旨。讯之乃即予向所闻之鹤峰也。私心窃向往

  • 名物蒙求·方逢辰

    古代蒙学课本。宋方逢辰编。一卷。内容涉及天文、地理、草木、鸟兽、人事、伦理、衣服、建筑、器具等有关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名物知识,广而不繁。共2720字,采用四言韵语,通俗易懂。有《小四书》本。

  • 上方大洞真元阴阳陟降图书后解·佚名

    释七图。述阴阳陟降、四象、五行、八卦、九宫、七元等,论内丹之理。疑为房中术。与《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似为上下卷,盖亦不早于元。

  • 爰清子至命篇·王庆升

    爰清子至命篇,南宋道士王庆升撰。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编首有淳祐己酉年(1249)作者自序,声称依至人所授金丹口诀,撰成此书。全书分为四篇:第一《至命篇》,引述张伯端《悟真篇》诗数首,解释内丹安炉立鼎、火候法度、野

  • 胜鬘宝窟·吉藏

    凡六卷。又作胜鬘经宝窟。隋代吉藏(549~623)撰,约成书于开皇十八年(598)前后。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系胜鬘经注疏中最详尽之作。首先明示五玄义,即解释经题、叙述缘起、辨别宗旨、阐明教之不同、论释经之分齐等。其次以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