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三十七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

明会典卷一百三十七

刑部十二

收买纸劄

本部纸劄旧例收买应用後令囚人纳纸而各衙门纸劄亦从本部关给各有事例今具列于後

诸司职掌

凡本衙门合用奏啓本案验行移簿籍囚人写招服辩一应纸劄山西部掌行每季会计合用奏啓本等纸各若干估计合用钞若干本部明立文案开付湖广部於?罚钞内照数关支差官前去街市及客商贩卖去处照依时价两平收买数足到部堂上官用印封钤责付库子收领在库听候各部将各季用纸数目呈堂判送湖广部立案照数关支候至季终销用尽絶各部开称为某事用过某色纸若干逐一开付本部将各部花销纸数查理明白将来付附卷其余季分如前施行

事例

洪武二十七年奏准问过罪囚除逃军逃囚全家抄劄起发并刼贼外其余官吏军民人等俱各办纳纸劄一分每年春夏秋冬四季本衙门置立文簿一扇轮流管掌各部追到纸劄俱送该管部分附簿明白着令管库吏典库子收贮每月各部分合用纸劄赴该部关支应用余剩之数季终该部呈缴本部出给长单送赴内府该库交纳取获长单附卷 天顺二年令本部囚人官民纸劄俱收贮在库每季劄委主事一员轮流掌管放支及令照磨所置立印信文簿将日逐大理寺审允回报犯人姓名备写以凭稽考其浙江等十三司亦各立文簿一扇公同收纸令史将囚人纸劄每名追收附簿每日一次将有纸犯人开具手本二本一本送照磨所查名勾销一本连纸送管库主事收库以备各衙门关支其管库主事收放纸劄一季满日将纸数呈堂批送山西司查照 成化二年奏准囚人有力者该折奏本手本榜纸中夹纸张照依时价两平折纳收受入库候各衙门关用每官纸一分榜纸四十张告纸一分勘合纸二十张中夹纸三十张军民纸一分中夹纸五十张奏本纸十张手本纸五张内中夹纸每张折纳手本纸二张每五张折纳榜纸一张每二张半折纳奏本纸一张 十三年奏准各司囚人纸劄各立文卷一宗?令收纸令史呈行收过并送过数目明立文案每五日一次具印信手本仍送管库主事处交收守取印信实收附卷备收其管库主事置立收放纸数文卷一宗收过某司纸劄若干放过某衙门纸劄若干明白立案附卷候管库委官满日连卷呈堂发下照磨所照刷批送山西司收照其各司纸劄文卷亦每月一次送所照刷如有隐漏不报增减纸数者呈堂究问 凡问过囚人发审有名者各纳纸一分文武职官正妻监生生员吏典总小旗知印承差僧道僧道官医生天文生应袭舍人里老俱官纸军校竈匠?役勇士力士及各余丁隂阳人民人妇女俱民纸原告及诉人该纳官纸者仍纳官纸该纳民纸者俱纳民纸供明亦照例纳纸 凡强窃盗死罪逃军民匠囚犯充军遇革释放者并免纳纸凡囚犯纸劄照依时估听其自行买纳若无藉之徒及管押吏典人等通同作弊分外增骗钱物者问罪枷号一个月发落若监追纸劄三个月之上不能完纳者放免 弘治十年奏准吏户礼兵工五部及大理寺岁用纸劄刑部关支不敷於都察院见收类解纸劄内关用如又不敷并刑部题奏本纸俱於两法司支赃罚银买办有余作次年之用

处决重囚

诸司职掌

凡大理寺秋後覆奏处决重囚如本寺牒至即差皂隶照名於司狱司将犯人押赴法塲仍令主事?具手本会请监察御史等官公同处决批囘附卷

事例

洪武元年令处决重刑须从秋後无得非时以伤生意三年令臣民有罪法当死者三覆五奏毋辙行刑

宣德十年令死罪临决须三次覆奏明白然後加刑正统元年令重囚三覆奏毕仍给驾帖付锦衣卫监刑官领校尉诣法司取死囚赴市 凡秋後处决重囚内有诉寃枉者直皷给事中接受本状封进仍批手令校尉前去市曹暂免行刑听候请旨 弘治十三年申明凡律该决不待时重犯鞫问明白曾经大理寺详允奏奉钦依处决者各该部院并该科即便覆奏会官处决不必监至秋後 凡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及支解人为首在监死者除将财产断付被杀者之家妻子流二千里仍剉碎死屍枭首示衆 凡强盗杀伤人放火烧人房屋奸汚人妻女刼牢狱仓库干系城池衙门并积至百人以上不分曾否伤人俱即奏请审决枭首示衆每岁秋後差官分往两直隶处决重囚北直隶一员南直隶江南一员江北一员

每月禁刑日期

初一日    初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十八日    二十三日

二十四日   二十八日

二十九日   三十日

详拟罪名

诸司职掌

凡各布政司并直隶府州遇有问拟刑名笞杖就彼决断徒流迁徙充军杂犯死罪解部审録发落其合的决绞斩凌迟处死罪名各处开坐备细招罪事由照行事理呈部详议比律允当者则开缘由具本发大理寺覆拟如覆拟平允行移各该衙门如法监收听候依时差官审决如有决不待时重囚详拟允当随即具奏差官前去审决其有情词不明或出入人罪失出入者驳回改正再问若故出入情弊显然具奏连原问官吏提问

审録罪囚

明祖训

凡听狱讼要明不明则刑罚不中罪加良善久则天必怒焉或有大狱必当面讯庶免构陷鍜链之弊

事例

洪武三十年令五府六部都察院六科通政司?事府详审罪囚 三十一年令军民人等犯徒流以下俱不申详止将死罪并应议文武官员不分罪名轻重俱监候具由申呈合干上司转达待报发落 三十二年令徒流杂犯死罪充军囚犯仍复申详但止将原发招由转呈候审允讫行令照依原拟发落 永乐十七年令在外死罪重囚悉送京师会官审録 洪熙元年令公侯伯五府六部堂上官内阁学士及给事中会审重囚可疑者仍令再问 天顺二年令每岁霜降後该决重囚三法司会多官审録永为定例 成化元年奏准内阁不必会同审囚 十四年奏准凡真犯死罪重囚推情取具招辩依律拟罪明白具本连证佐干连人卷俱发大理寺审録如有招情未明拟罪不当称寃不肯服辩者俱驳囘再问若招情明白拟罪合律输情服辩者本寺将审允缘由奏奉钦依准拟依律处决方才回报原问衙门监候照例具奏将犯人引赴承天门外会同多官审録其审録之时原问原审并接管官员仍带原卷听审情真无词者覆奏处决如遇囚番异称寃有词各官仍亲一一照卷陈其始末来历并原先问审过缘由听从多官从公参详果有可矜可疑或应合再与勘问通行备由奏请定夺 弘治七年命三法司锦衣卫堂上官凡捕获强盗绑赴御前引奏者仍在午门前会问明白追?拟罪如律备由具奏奉有钦依刑科覆奏随即处决中间果有情可矜疑者明白上请定夺或有寃枉亦与辩明

差官审録

明令

凡所在重刑须要追勘一切完备在京申御史台在外从监察御史提刑按察司审録无寃有司结案待报若犯人番异或家属称寃听牒移推

事例

洪武十四年差监察御史分按各道罪囚凡罪重者悉送京师 二十四年差刑部官及监察御史清理天下狱讼 二十五年令刑部详审在外呈详狱囚务得真情然後差官审决惟云南路远令本处会官详审处决永乐元年各布政司所属死罪重囚至百人以上者

差御史审决 正统三年令各处巡抚侍郎审録罪囚无巡抚者巡按清军御史审録 四年令都布按三司每岁委官会巡按御史审録罪囚 六年令监察御史及刑部大理寺官分往各处会同先差审囚官及巡按御史按察司官详审疑狱 十二年差刑部大理寺官往南北直隶及十三布政司会同巡按御史三司官审録死罪可矜可疑及事无证佐可结正者具奏处置徒流以下减等发落若御史别有公务督同所在有司审録原问官故入等罪俱不追究 弘治二年令法司每年立秋时将在外监候听决重囚不分有无诉讼备查各囚籍贯姓名及在外见监问有无招拟一应死罪囚犯通行具奏转行各该巡按御史会同都布按三司并分巡分守南北直隶行移差去审刑主事会同巡按御史督同都司府卫从公研审除情真罪当者照例处决果有寃抑者即与辩理情可矜疑者径自具奏定夺其未转详者责令转详未问结者督同问结俱要遍历衙门逐一研审着为定例

夏月録囚

事例

永乐二年四月谕三法司官天气向热狱囚淹久令五府六部六科给事中协同疏决死罪狱成者秋後处决轻罪随即决遣有未能决者令出狱聼候 四年五月谕三法司天气已热除犯斩绞罪外徒流以下皆令知在听候?落 宣德二年五月六月七月节谕三法司天气炎热见监罪囚作急问断该运土运砖者照例?落干碍奏请者一月一次类奏 三年谕法司及北京刑部今天气暄热狱中一应罪囚禁锢日久即将轻重罪犯具奏?落不许时刻迟滞 正统十四年春夏旱灾命内臣一员公同三法司堂上官会审见监听决罪囚情重者具实类奏处置 天顺四年令法司将见监罪囚累诉寃枉者会同三法司堂上官刑科给事中各一员审録 成化四年令司礼监太监会同三法司堂上官审録罪囚 二十一年命两京法司锦衣卫天气炎热会审见监罪囚徒流以下减等?落重囚有可矜疑及枷号者具奏定夺 二十二年谕法司见今雨泽少降天气向热内外衙门见监罪囚恐有寃抑两京令司礼监太监守备太监同三法司堂上官会审两直隶差刑部郎中各一员会同巡按御史各处在城令巡抚巡按同三司掌印官各府州卫所令巡按御史同分巡分守官逐一审録死罪情可矜疑者具奏处置徒流以下减等?落不许迟慢 弘治元年夏令两法司锦衣卫将见监罪囚情可矜疑者俱开写来看自後岁以为常

岁报罪囚

诸司职掌

凡本部问?罪囚每遇年终各该部分开称自洪武某年正月初一日为始至十二月终本部通问?过囚人若干内凌迟若干斩若干绞若干斩罪免死终身工役若干绞罪免死终身工役若干流罪若干徒罪若干充军若干随营若干杖罪若干笞罪若干疎放宁家若干俱付山东部通类如前案呈本部开坐奏闻

事例

凡法司问过轻重罪囚每年十二月开报刑科具本类奏

明会典卷一百三十七

猜你喜欢
  世宗纪二·薛居正
  卷十一·吴广成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二十一·徐乾学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二十四·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三·佚名
  ◎汤济武先生之被刺·刘以芬
  古今列女传原序·解缙
  第十八卷 宋·缪荃孙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纪昀
  通志卷六十九·郑樵
  世家卷第二十九 高丽史二十九·郑麟趾
  卷五十·佚名
  何远传·姚思廉
  薛虎子传·魏收
  卷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宋自逊·唐圭璋

      自逊字谦父,号壶山,金华人,居南昌。所著乐府,名渔樵笛谱,不传,有赵万里辑本。   蓦山溪   自述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客来便请,随

  • 第二折·佚名

    (搽旦上,云)自家李二嫂便是。自从伯伯亡过已后,那嫂嫂领着神奴儿另住。如今止有神奴儿那小厮,还不称我的意。我一心则待要所算了那小厮,家私便都是我两口儿的。(李德义抱僝儿上、醉科,云)二嫂开门来。(搽旦云)李二回来了,我

  • 卷九十五·徐世昌

    伯麟伯麟,字玉亭,号梅坪,满洲旗人。乾隆辛卯繙译举人,由笔帖式官至大学士、太子太保。谥文慎。有《退思斋吟草》。晋阳示诸牧令马疲思解缰,鱼涸思得水。鸟倦思栖枝,蜂饥思觅蕊。物性如斯夫,人情可知矣。跛者

  •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班固

    张苍,阳武人也,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有罪,亡归。及沛公略地过阳武,苍以客从攻南阳。苍当斩,解衣伏质,身长大,肥白如瓠,时王陵见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斩。遂西入武关,至咸阳。 沛公立为汉王,入汉中,还定三秦。陈馀

  • 第二十五回 讨凤翔军帅溃归 入洛阳藩王篡位·蔡东藩

      却说唐主从厚,已改元应顺,尊嫡母曹氏为太后,庶母王氏为太妃,所有藩镇文武臣僚,更一体覃恩,俱给赏赐。独疑忌潞王从珂,听信朱、冯两枢密,出从珂子重吉为亳州团练使。重吉有妹名惠明,在洛为尼,亦召入禁中。从珂闻子被外黜,女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九·佚名

     天启三年十月戊午朔孟冬时享 太庙○钦天监进天启四年大统历 上御皇极殿受之颁赐文武群臣○己未 孝洁肃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彭城伯张嘉猷祭 永陵○兵部署部事左侍郎李瑾等覆万历四十五年以来延绥宁夏甘肃三

  • 卷之一百五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宰惠紀略卷二·柳堂

    縣二堂折獄之所也前縣薛懸循理守法原情六字額能如是聽斷之能事盡之矣雖然此亦就巳成之讞言之耳若當初審理之是非莫判何以循法之輕重未定何以守情之真偽莫知又何以原乎况喬野之夫不識尊卑一至公堂自覺理直任意頂撞臨之

  • 卷三十一·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三十一雍正三年四月上谕十八道初一日谕直隶河南山东督抚朕因两省接壤之区人民杂遝最易藏奸已令直省督抚清理疆界闻曹州西南桃源集地方界聨三省壤接七县而离各州县治又皆辽远文武兵役

  • 卷十一大计·冯煦

    凡大计,三年一次。以寅巳申亥年分举行。吏部于举行之年请旨通行各督抚遵照办理。以上年十二月内具题。其届期督抚新任旧任官未核定者,准奏请展限。布政使到任未及三月亦准奏展。如已核定者,即列旧任官衔名,用印代送,不展限

  • 管子补注卷二·刘绩

      七法第六【谓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    经言六  言是而不防立言非而不防废【谓之是不防立其人而用之谓之非不防废其人而退之】有功而不防赏有罪而不防诛若是而防治民者未之有也是必立非必废有功必赏有罪必

  • 卷五·汪克宽

    <經部,春秋類,春秋胡傳附錄纂疏欽定四庫全書春秋胡傳附録纂疏卷五元 汪克寛 撰桓公中【甲桓王十戊三年】五年【齊僖二十四晉小子二衛宣十二蔡桓八鄭莊三十七曹桓五十陳桓三十八卒杞武四十四宋莊三奉寧九楚武三十四

  • 总论·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大全总论程子曰礼记杂出於汉儒然其间传圣门绪余及格言甚多如礼记学记之类无可议者檀弓表记坊记之类亦甚有至理惟知言者择之如王制礼运礼器其书亦多传古意若闲居燕居三无五起之说文字可疑又曰礼记除中

  • 卷三·叶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究遗卷三左庶子叶酉撰庄公元年春王正月继故不书即位说详桓元年公即位下仍书王正月者与隐公元年同三月夫人孙于齐凡称夫人必称某氏者恒词也专称夫人者着其为夫人以正其罪也公见杀於齐亲莫亲於夫人而乃

  • 抗战四年来之佛教·太虚

    ──三十年七月作──前 言自芦沟桥七七抗战军兴,忽焉将满四年,其实则日本开始侵略甲午之年,而中国亦同肇端其抵抗,迄今已阅五十年矣。虽甲午之后,中国屡经屈辱,然就整个中国民族以言,固无时不在图强御侮之准备中。待临抗战

  • 论贤首与慧苑之判教·太虚

    佛法中古來判教者多矣!從一音不判以至判教為十,無慮二三十家。晚唐來行世者,僅天台四教、賢首五教之二家,共餘皆湮沒無聞。慧苑為賢首之弟子,不善賢首之教判,別判為四教,時在初盛唐;後清涼救賢首之說,而慧苑之四教亦不彰。由今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澄观

    等十别解文义者。然此经。文富义博。势变多端。况一义一文包摄法界。是以古德明十例科判。欲显难思。其第一名本末部类。但显此经无尽非科今文。前已具明。故今略之。加前后钩锁亦有十例。一本部三分科。二问答相属科

  • 四辈经·佚名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四辈弟子经、四辈学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记述昔时佛陀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所说,在家、出家男女之法与非法等教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