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世宗纪二

显德二年春正月辛未朔,帝不受朝贺。辛卯,诏:“在朝文班,各举堪为令录者一人,虽姻族近亲,亦无妨嫌。授官之日,各署举主姓名,若在官贪浊不任、懦弱不理,并量事状重轻,连坐举主。”乙未,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庄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如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如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其近北地诸州,应有陷蕃人户,自蕃界来归业者:五周年内来者,三分交还二分;十周年内来者,交还一半;十五周年来者,三分交还一分;十五周年外来者,不在交还之限。”

二月戊申,遣使赴西京,赐太子太师致仕侯益、白文珂、宋彦筠等茶药钱帛各有差,仍降诏存问。壬戌,诏曰:

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虽尧、舜、禹、汤之上圣,文、武、成康之至明,尚犹思逆耳之言,求苦口之药,何况后人之不逮哉!

朕承先帝之灵,居至尊之位,涉道犹浅,经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自临宸极,已过周星,至于刑政取舍之间,国家措置之事,岂能尽是,须有未周,朕犹自知,人岂不察。而在位者未有一人指朕躬之过失,食禄者曾无一言论时政之是非,岂朕之寡昧不足与言耶?岂人之循默未肯尽心耶?岂左右前后有所畏忌耶?岂高卑疏近自生间别耶?

古人云:“君子大言受大禄,小言受小禄。”又云:“官箴王阙。”则是士大夫之有禄位,无不言之人。然则为人上者,不能感其心而致其言,此朕之过也。得不求骨鲠之辞,询正直之议,共申裨益,庶洽治平。朕于卿大夫才不能尽知,面不能尽识,若不采其言而观其行,审其意而察其忠,则何以见器量之深浅,知任用之当否?若言之不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将谁执!

应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方求名实,岂尚虚华,苟或素不工文,但可直书其事。辞有谬误者,固当舍短,言涉伤忤者,必与留中,所冀尽情,免至多虑。诸有司局公事者,各宜举职,事有不便者,革之可也,理有可行者,举之可也,勿务因循,渐成讹谬。臣僚有出使在外回者,苟或知黎庶之利病,闻官吏之优劣,当具敷奏,以广听闻。班行职位之中,迁除改转之际,即当考陈力之轻重,较言事之否臧,奉公切直者当议甄升,临事蓄缩者须期抑退。翰林学士、两省官职居侍从,乃论思谏诤之司;御史台官任处宪纲,是击搏纠弹之地。论其职分,尤异群臣,如逐任官内,所献替启发弹举者,至月限满合迁转时,宜令中书门下先奏取进止。

三月辛未,以李晏口为静安军,其军南距冀州百里,北距深州三十里,夹胡卢河为垒。 《通鉴》:浚胡卢河在正月,至三月始建军额。 先是,贝、冀之境密迩北疆,居常敌骑涉河而南,驰突往来洞无阻碍,北鄙之地民不安居。帝乃按图定策,遣许州节度使王彦超、曹州节度使韩通等领兵他徙,筑垒于李晏口,以兵戍守,功未毕,契丹众寻至,彦超等击退之。及垒成,颇扼要害,自是敌骑虽至,不敢涉河,边民稍得耕牧焉。壬辰,尚书礼部贡院进新及第进士李覃等一十六人所试诗赋、文论、策文等。诏曰:“国家设贡举之司,求英俊之士,务询文行,方中科名。比闻近年以来,多有滥进,或以年劳而得第,或因媒势以出身。今岁所放举人,试令看验,果见纰缪,须至去留。其李覃、何?严、杨徽之、赵邻几等四人,宜放及第。其严说、武允成、王汾、闾邱舜卿、任惟吉、周度、张慎徽、王翥、马文、刘选、程浩然、李震等一十二人,艺学未精,并宜勾落,且令苦学,以俟再来。礼部侍郎刘温叟失于选士,颇属因循,据其过尤,合行谴谪,尚视宽恕,特与矜容,刘温叟放罪,其将来贡举公事,仍令所司别具条理以闻。”

夏四月庚戌,以内客省使李彦頵为延州留后。辛亥,诏:“应自外新除御史,未经朝谢,行过州府,不得受馆驿供给及所在公礼。”乙卯,诏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期以来春兴役。戊午,以翰林学士、给事中窦仪为礼部侍郎,依前充职;以礼部侍郎刘温叟为太子詹事。癸亥,以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杨昭俭为御史中丞。是月,诏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帝亲览之。 《宋史·陶蒨传》:世宗谓宰相曰:“朕观历代君臣治平之道,诚为不易,又念唐、晋失德之后,乱臣黠将,僭窃者多。今中原甫定,吴、蜀、幽、并尚未平附,声教未能远被,宣令近臣各为论策,宜导经济之略。”乃命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以进。其略率以修文德、来远人为意,惟蒨与窦仪、杨昭俭、王朴以封疆密迩江、淮,当用师取之。世宗自克高平,常训兵讲武,思混一天下,及览其策,欣然听纳,由是平南之意益坚矣。

五月辛未,回鹘遣使贡方物。凤翔节度使王景上言:“奉诏攻收秦、凤二州,已于今月一日领军由大散关路进军次。”先是,晋末契丹入晋,秦州节度使何建以秦、成、阶三州入蜀,蜀人又取凤州。至是,秦、凤人户怨蜀之苛政,相次诣阙,乞举兵收复旧地,乃诏景与宣徽南院使向训率师赴焉。 《东都事略·王溥传》:世宗将讨秦、凤,溥荐向拱,遂平之。世宗因宴酌卮酒赐之,曰:“成吾边功,卿择帅之力也。” 甲戌,诏曰:

释氏贞宗,圣人妙道,助世劝善,其利甚优。前代以来,累有条贯,近年已降,颇紊规绳。近览诸州奏闻,继有缁徒犯法,盖无科禁,遂至尤违,私度僧尼,日增猥杂,创修寺院,渐至繁多,乡村之中其弊转甚。漏网背军之辈,苟剃削以逃刑;行奸为盗之徒,托住持而隐恶。将隆教法,须辨否臧,宜举旧章,用革前弊。

诸道府州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所有功德佛像及僧尼,并腾并于合留寺院内安置。天下诸县城郭内,若无敕额寺院,只于合停废寺院内,选功德屋宇最多者,或寺院僧尼各留一所,若无尼住,只留僧寺院一所。诸军镇坊郭及二百户已上者,亦依诸县例指挥。如边远州郡无敕额寺院处,于停废寺院内僧尼各留两所。今后并不得创造寺院兰若。王公戚里诸道节刺已下,今后不得奏请创造寺院及请开置戒坛。男子女子如有志愿出家者,并取父母、祖父母处分,已孤者取同居伯叔兄处分,候听许方得出家。男年十五已上,念得经文一百纸,或读得经文五百纸,女年十三已上,念得经文七十纸,或读得经文三百纸者,经本府陈状乞剃头,委录事参军本判官试验经文。其未剃头间,须留发髻,如有私剃头者,却勒还俗,其本师主决重杖勒还俗,仍配役三年。两京、大名府、京兆府、青州各处置戒坛,候受戒时,两京委祠部差官引试,其大名府等三处,只委本判官录事参军引试。如有私受戒者,其本人、师主、临坛三纲、知事僧尼,并同私剃头例科罪。应合剃头受戒人等,逐处闻奏,候敕下,委祠部给付凭由,方得剃头受戒。应男女有父母、祖父母在,别无儿息侍养,不听出家。曾有罪犯,遭官司刑责之人,及弃背父母、逃亡奴婢、奸人细作、恶逆徒党、山林亡命、未获贼徒、负罪潜窜人等,并不得出家剃头。如有寺院辄容受者,其本人及师主、三纲、知事僧尼、邻房同住僧,并仰收捉禁勘,申奏取裁。

僧尼俗士,自前多有舍身、烧臂、炼指、钉截手足、带铃挂灯、诸般毁坏身体、戏弄道具、符禁左道、妄称变现还魂坐化、圣水圣灯妖幻之类,皆是聚众眩惑流俗,今后一切止绝。如有此色人,仰所在严断,递配边远,仍勒归俗,其所犯罪重者,准格律处分。每年造僧帐两本,其一本奏闻,一本申祠部,逐年四月十五日后,勒诸县取索管界寺院僧尼数目申州,州司攒帐,至五月终已前文帐到京,僧尼籍帐内无名者,并勒还俗。其巡礼行脚,出入往来,一切取便。

是岁,诸道供到帐籍,所存寺院凡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废寺院凡三万三百三十六,僧尼系籍者六万一千二百人。戊寅,以刑部侍郎边光范为户部侍郎,以前御史中丞裴巽为刑部侍郎。己卯,刑部员外郎陈渥赐死,坐检齐州临邑县民田失实也。渥为人清苦,临事有守,以微累而当极刑,时论惜之。戊子,以沙州留后曹元忠为沙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丙申,礼部侍郎窦仪奏,请废童子、明经二科及条贯考试次第,从之。

六月己酉,以曹州节度使韩通充西南面行营都虞候。丙辰,以亳州防御使陈思让为邢州留后。庚申,诏:“两京及诸道府州,不得奏荐留守判官、两使判官、少尹、防御团练军事判官,如是随幕已曾任此职者听奏。防御团练刺史州,各置推官一员。”辛酉,废景州为定远军。癸亥,以前延州节度使袁鳷为沧州节度使,以前邢州节度使田景咸为邓州节度使。

秋七月丁卯朔,以凤翔节度使王景兼西南面行营都招讨使,以宣徽南院使、镇安军节度使向训兼西南面行营都监。戊辰,太子太傅、鲁国公和凝卒。

八月癸卯,兵部尚书张昭、太常卿田敏等奏,议减祠祭所用牺牲之数,由是圜丘、方泽及太庙即用太牢,余皆以羊代之。丁未,中书侍郎、平章事、判三司景范罢判三司,加银青光禄大夫,依前中书侍郎、平章事,进封开国伯;以枢密院承旨张美权判三司。辛亥,诏:“今后应有病患老弱马,并送同州沙苑监、卫州牧马监,就彼水草,以尽饮龁之性。”庚子,太子太师致仕赵晖卒。乙丑,诏曰:“今后诸处祠祭,应有牲牢、香币、馔料、供具等,仰委本司官吏躬亲检校,务在精至。行事仪式,依附《礼经》,大祠祭合用乐者,仍须祀前教习。凡关祀事,宜令太常博士及监察御史用心点检,稍或因循,必行朝典。”

九月丙寅朔,诏禁天下铜器,始议立监铸钱。癸未,以太子宾客赵上交为吏部侍郎,以吏部侍郎于德辰、司徒诩并为太子宾客。乙酉,诏文武百僚,今后遇天清节,依近臣例各赐衣服。辛卯,西南面招讨使王景,部送所获西川军校姜晖已下三百人至阙。甲午,潞州部送先擒到河东兵马监押程支等二百人至阙。诏所获西川、河东军校已下并释之,各赐钱帛有差。

闰月壬子,西南面招讨使王景奏,大破西川贼军于黄花谷,擒伪命都监王峦、孙韬等一千五百余人。 《九国志·李廷珪传》:周师攻秦、凤,以廷珪为北路行营都统,高彦俦、吕彦珂为招讨。廷珪遣先锋指挥使李进以兵据马岭,分兵出斜谷,营于白涧,将腹背以攻周师;又遣染院使王峦领兵出唐仓,与周师遇,蜀师败走,王峦死之。而马岭、斜谷之兵闻之皆退奔,高彦俦与诸将谋退守青泥岭。由是秦、凤、阶、成之地,皆陷于周矣。 癸丑,秦州伪命观察判官赵玭以本城降,诏以玭为郢州刺史。 《宋史·赵玭传》:高彦俦出师救援,未至,闻军败,因溃归。玭闭门不纳,召官属谕之曰:“今中朝兵甲无敌于天下,自用师西征,战无不胜,蜀中所遣将皆武勇者,卒皆骁健者,然杀戮遁逃之外,几无孑遗。我辈安忍坐受其祸,去危就安,当在今日。”众皆俯伏听命,玭遂以城归顺。世宗欲命以籓镇,宰相范质不可,乃授郢州刺史。 先是,帝以西师久次,艰于粮运,命今上乘驿赴军前,以观攻战之势。及回,具以事势上奏,帝甚悦,至是果成功焉。甲子,秘书少监许逊责授蔡州别驾,坐先假窦氏图书隐而不还也。

冬十月庚午,召近臣射于苑中,赐金器鞍马有差。辛未,成州归顺。癸酉,以给事中王敏为工部侍郎。戊寅,高丽国遣使朝贡。丁丑,右散骑常侍康澄责授环州别驾,左司郎中史又元责授商州长史,左骁卫大将军元霸责授均州别驾,右骁卫将军林延禔责授登州长史。澄等奉使浙中,回日以私便停留,逾时复命,故有是责。右谏议大夫李知损配流沙门岛,坐妄贡章疏,斥讟贵近,及求使两浙故也。己丑,前太常卿边蔚卒。是月始议南征。

十一月乙未朔,以宰臣李穀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知庐、寿等州行府事;以许州节度使王彦超为行营副部署;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一十二将,各带征行之号以从焉。己亥,谕淮南州县,诏曰:

朕自缵承基构,统御寰瀛,方当恭己临朝,诞修文德,岂欲兴兵动众,专耀武功!顾兹昏乱之邦,须举吊伐之义。蠢尔淮甸,敢拒大帮,因唐室之陵迟,接黄寇之纷乱,飞扬跋扈,垂六十年,盗据一方,僭称伪号。幸数朝之多事,与北境以交通,厚启兵端,诱为边患。晋、汉之代,寰海未宁,而乃招纳叛亡,朋助凶慝,李金全之据安陆,李守贞之叛河中,大起师徒,来为应援,攻侵高密,杀掠吏民,迫夺闽、越之封疆,涂炭湘、潭之士庶。以至我朝启运,东鲁不庭,发兵而应接叛臣,观衅而凭凌徐部。沭阳之役,曲直可知,尚示包荒,犹稽问罪。迩后维扬一境,连岁阻饥,我国家念彼灾荒,大许籴易。前后擒获将士,皆遣放还,自来禁戢边兵,不令侵挠。我无所负,彼实多奸,勾诱契丹至今未已,结连并寇与我为雠,罪恶难名,人神共愤。

今则推轮命将,鸣鼓出师,征浙右之楼船,下朗陵之戈甲,东西合势,水陆齐攻。吴孙皓之计穷,自当归命;陈叔宝之数尽,何处偷生!应淮南将士军人百姓等,久隔朝廷,莫闻声教,虽从伪俗,应乐华风,必须善择安危,早图去就。如能投戈献款,举郡来降,具牛酒以犒师,纳圭符而请命,车服玉帛岂吝旌酬,土地山河诚无爱惜。刑赏之令,信若丹青,苟或执迷,宁免后悔。王师所至,军政甚明,不犯秋毫,有如时雨,百姓父老各务安居,剽掳焚烧必令禁止云。

高丽国王王昭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依前使持节元菟州都督、大义军使,王如故。辛亥,以前沧州节度使李晖为邠州节度使。壬子,潞州奏,破河东贼军于祁县。癸丑,西南面行营都部署王景奏,收复凤州,获伪命节度使王环。乙卯。曲赦秦、凤、阶、成等州管内罪人,自显德二年十一月已前,凡有罪犯,无问轻重,一切释放。丁巳,前邠州节度使折从阮卒。己未,邢州奏,河东刘崇死。壬戌,淮南前军都部署李穀奏,先锋都指挥使白延遇破淮贼于来远镇。

十二月丙寅,以左金吾大将军盖万为右监门上将军。丁卯,淄州奏,前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景范卒。庚午,右金吾卫上将军王守恩卒。辛未,安州奏,盗杀防御使张颖。是日,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卒。甲戌,李穀奏,破淮贼二千人于寿州城下。丙子,以左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事王朴为左散骑常侍,充端明殿学士,依前权知开封府事。永兴军奏,节度使刘词卒。己卯,李穀奏,破淮贼千余人于山口镇。丙戌,枢密使郑仁诲卒。辛卯,西南面行营都部署王景,差人部送所获伪凤翔节度使王环至阙。诏释之,仍赐鞍马衣服,寻授右骁卫 按:原本阙一字。 大将军。是冬,命起居郎陶文举征残租于宋州。文举本酷吏也,宋民被其刑者凡数千,冤号之声闻于道路,有悼髦之辈,不胜其刑而死者数人,物议以为不允。

猜你喜欢
  卷四百三 列传一百九十·赵尔巽
  卷四十七下·朱熹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一十一·佚名
  卷之五十三·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七·佚名
  第一卷 缪稿目录·缪荃孙
  通志卷五十五·郑樵
  八二一 军机大臣奏陈辉祖前进书内并无《体孝录》等书谨拟询问谕旨进呈片·佚名
  六八四 谕内阁陆费墀着解任交英廉等审讯并着英廉另简派提调·佚名
  卷三十七·鄂尔泰
  卷六十八·班固
  田弘传·令狐德棻
  卷九十五·阿桂
  卷四十八·雍正
  十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彭泰翁·唐圭璋

      泰翁字会心,安成(在今江西安福县境内)人。   念奴娇   秋日牡丹   九华惊觉,又偷承雨露,羞匀春色。岸蓼汀蘋成色界,未必天香人识。粉涴脂凝,霜销雾薄,娇颤浑无力。黄昏月掩,山城那更闻笛。   应是未了尘缘,重来迟暮

  • ◆侍郎伯颜(子中集)·顾嗣立

    伯颜,字子中,西域人。其祖父宦江西,因家进贤。五举至正乡荐,辟东湖书院山长,改建昌路教授。壬辰兵起,行省以便宜授赣州路知事,升经历。参政全普庵撒里守赣,辟为都事。戊戌,伪汉陈友谅遣将来攻,伯颜出募兵应援。会城陷,间道奔闽,右

  • 第三十五回 谋弑父射死单于 求脱围赂遗番后·蔡东藩

      却说叔孙通规定朝仪,适合上意,遂由高祖特别加赏,进官奉常,官名。赐金五百斤。通入朝谢恩,且乘机进言道:“诸儒生及臣弟子,随臣已久,共起朝仪,愿陛下俯念微劳,各赐一官。”高祖因皆授官为郎。通受金趋出,见了诸生,便悉数分给,

  • 第十三回 回酋投荒窜死孤岛 雄师追寇穷极遐方·蔡东藩

      却说夏天雨雪,煞是奇怪,独有人谓系杀敌预兆。这人为谁?乃是辽皇族耶律楚材。楚材曾仕金员外郎,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至蒙古南征,中都残破,适楚材在中都,为成吉思汗所闻知,召为掾属。每有谘询,无不通晓,令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六十四·佚名

    万历三十七年十一月戊寅朔狭西兰州金县知县师兆吉揭其知州李传声用印信公文投进考功吏部请行该抚按尽法究拟以正揭害本管之罪旨是之○以克军殃民罪革宽奠参将李泽任仍行巡按御史提问○己卯浙江巡按韩浚以海防废弛查参

  • 七九二 谕内阁承办《热河志》之纂修褚廷璋等着照例议叙·佚名

    七九二 谕内阁承办《热河志》之纂修褚廷璋等着照例议叙乾隆四十六年闰五月初四日乾隆四十六年闰五月初四日内阁奉上谕:现在《热河志》办理完竣,所有承办之纂修褚廷璋、戴衢亨、汪学金,俱着加恩照例议叙。钦此。(军机处上

  • 三七三 军机大臣奏遵旨将总裁等错误次数查核并交部察议片·佚名

    三七三 军机大臣奏遵旨将总裁等错误次数查核并交部察议片乾隆四十二年四月初六日臣等奉旨,令将四库全书处进过书籍,从今年正月起,所有指出错讹记过之处,通行查核。其分校、覆校错至两次,总裁名下错至三次者,均着查明,交部议

  • 卷一百六十一·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六十一明 杨士奇等 撰建官宋哲宗元佑元年门下侍郎司马光上疏曰臣等闻三王不相袭礼五帝不相沿乐况国家设官分职张立治具上下相维修饰明备何

  • 121.王羲之写字换鹅·林汉达

    在“王马共天下”的东晋时期,王氏是高级的士族。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都当上了大小的官员,他们大多数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个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他就是王羲之(羲音xī)。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

  • 外篇鲁缪公第七·汪晫

    凡十一章鲁缪公问于子思曰。吾国可兴乎。子思对曰。可。公曰。为之奈何。曰。茍君与大夫慕周公伯禽之治。行其政化。开公家之惠。枉(云尘子按:上海古籍出版社本作“杜”)私门之利。结恩百姓。脩礼邻国。其兴也勃矣。子思

  • 卷三·李光坡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述注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述注卷三安溪 李光坡 撰士相见礼第三郑目録云士以职位相亲始承挚相见之礼○疏曰篇内含卿大夫相见以其新升为士或士自相见或士往见卿大夫或卿大夫下见士或见已国君或士

  • 卷三十六·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三十六春秋纲领春秋只是直载当时之事要见当时治乱兴衰非是于一字上定褒贬初间王政不行天下都无统属及五伯出来扶持方有统属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后来五伯又衰政自

  • 刹利依止轮相品第八·佚名

    复次善男子,十种依止行轮。一切声闻辟支佛。乃至如来皆与同等。若有成就依止轮者,真善刹利。乃至真善妇女。速疾得成声闻法器辟支佛种。亦能成就如来法器何等为十。族姓子所谓真善刹利。乃至真善妇女。身口意业净修法行

  • 佛说无所希望经·佚名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菩萨六万。一切大圣神通已达。逮得总持所成辩才而无挂碍。颁宣经道常无二言。神足变化不可思议。众行备悉普无不入。其名曰无损进菩萨。度响

  • 卷第三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三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贤圣品第七之五已说学位预流果等有多差别。为阿罗汉亦有多种差别相耶。亦有云何。颂曰。阿罗汉有六  谓退至不动前五信解生  总名时解脱后不时解脱 

  • 卷第七·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七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梁 天监三年四月八日。帝率道俗二万余人升重云殿。亲制文发愿。乞凭佛力永弃道教不在崇奉。略曰。经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一切散善不得为喻。弟子比经荒逆耽事

  • 睒子经·佚名

    睒子为童子之名。佛说往昔为睒子童子,孝养瞽亲之事。有二译:一失译,附于西晋录,谓为菩萨睒子经。一乞伏秦圣贤译,名为佛说睒子经。出于六度集经。

  •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宗密

    凡十八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圆觉经修证仪、圆觉广修证仪、圆觉修证仪。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八册。内容记载关于礼忏禅观等之修行仪则。本书系根据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经),以阐明佛教修行者于实际上之修行及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