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三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明会典卷一百三十四

刑部九

比科

诸司职掌

律令

户役    田宅    仓库

课程    钱债    市?

  户役

明律

脱漏户口

凡一户全不附籍有赋役者家长杖一百无赋役者杖八十附籍当差 若将他人隐蔽在户不报及相冒合户附籍有赋役者亦杖一百无赋役者亦杖八十若将另居亲属隐蔽在户不报及相冒合户附籍者各减二等所隐之人并与同罪改正立户别籍当差其同宗伯叔弟侄及婿自来不曾分居者不在此限 其见在官役使办事者虽脱户止依漏口法 若隐漏自已成丁人口不附籍及增减年状妄作老幼废疾以免差役者一口至三口家长杖六十每三口加一等罪止杖一百不成丁三口至五口笞四十每五口加一等罪止杖七十入籍当差 若隐蔽他人丁口不附籍者罪亦如之所隐之人与同罪?还本户附籍当差 若里长失於取勘致有脱户者一户至五户笞五十每五户加一等罪止杖一百漏口者一口至十口笞三十每十口加一等罪止笞五十本县提调正官首领官吏脱户者十户笞四十每十户加一等罪止杖八十漏口者十口笞二十每三十口加一等罪止笞四十知情者并与犯人同罪受?者计?以枉法从重论若官吏曾经三次立案取勘已责里长文状叮咛省谕者事发罪坐里长

人户以籍为定

凡军民驿竈医卜工乐诸色人户并以籍为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板籍者罪同 若诈称各卫军人不当军民差役者杖一百?边远充军

私创庵院及私度僧道

凡寺观庵院除见在处所外不许私自创建增置违者杖一百还俗僧道?边远充军尼僧女冠入官为奴若僧道不给度牒私自簪剃者杖八十若由家长家长当罪寺观住持及受业师私度者与同罪并还俗

立嫡子违法

凡立嫡子违法者杖八十其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得立庶长子不立长子者罪亦同 若养同宗之人为子所养父母无子而舍去者杖一百发付所养父母收管若有亲生子及本生父母无子欲还者听 其乞养异姓义子以乱宗族者杖六十若以子与异姓人为嗣者罪同其子归宗 其遗弃小儿年三岁以下虽异姓仍听收养即从其姓 若立嗣虽系同宗而尊卑失序者罪亦如之其子亦归宗改立应继之人 若庶民之家存养奴婢者杖一百即放从良

收留迷失子女

凡收留人家迷失子女不送官司而卖为奴婢者杖一百徒三年为妻妾子孙者杖九十徒二年半若得迷失奴婢而卖者各减良人罪一等被卖之人不坐给亲完聚 若收留在逃子女而卖为奴婢者杖九十徒二年半为妻妾子孙者杖八十徒二年若得在逃奴婢而卖者各减良人罪一等其被卖在逃之人又各减一等若在逃之罪重者自从重论 其自收留为奴婢妻妾子孙者罪亦如之隐藏在家者并杖八十 若买者及牙保知情减犯人罪一等追价入官不知者俱不坐追价还主 若冒认良人为奴婢者杖一百徒三年为妻妾子孙者杖九十徒二年半冒认他人奴婢者杖一百

赋役不均

凡有司科徵税粮及摊泛差役各验籍内户口田粮定立等第科差若放富差贫那移作弊者许被告贫民赴拘该上司自下而上陈告当该官吏各杖一百若上司不为受理者杖八十受财者计?以枉法从重论

丁夫差遣不平

凡应差丁夫杂匠而差遣不均平者一人笞二十每五人加一等罪止杖六十 若丁夫杂匠承差而稽留不着役及在役日满而所司不放回者一日笞一十每三日加一等罪止笞五十

隐蔽差役

凡豪民令子孙弟侄跟随官员隐蔽差役者家长杖一百官员容隐者与同罪受财者计赃以枉法从重论跟随之人免罪充军 其功臣容隐者初犯免罪附过再犯住支俸给一半三犯全不支给四犯依律论罪

禁革主保里长

凡各处人民每一百户内议设里长一名甲首一十名轮年应役催办钱粮勾摄公事若有妄称主保小里长保长主首等项名色生事扰民者杖一百迁徙 其合设耆老须於本乡年高有德衆所推服人内选充不许罢闲吏卒及有过之人充应违者杖六十当该官吏笞四十

逃避差役

凡民户逃往隣境州县躱避差役者杖一百?还原籍当差其亲管里长提调官吏故纵及隣境人户隐蔽在已者各与同罪若里长知而不逐遣及原管官司不移文起取若移文起取而所在官司占恡不?者各杖六十其在洪武七年十月以前流移他郡曾经附籍当差者勿论限外逃者论如律 若丁夫杂匠在役及工乐杂户逃者一日笞一十每五日加一等罪止笞五十提调官吏故纵者各与同罪受财者计赃以枉法从重论不觉逃者五人笞二十每五人加一等罪止笞四十不及五名者免罪

点差狱卒

凡各处狱卒於相应惯熟人内点差应役令人代替者笞四十

私役部民夫匠

凡有司官私役使部民及监工官私役使夫匠出百里之外及久占在家使唤者一名笞四十每五名加一等罪止杖八十每名计一日追给雇工钱六十文 若有吉凶及在家借使杂役者勿论其所使人数不得过五十名每名不得使过三日违者以私役论

别籍异财

凡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 若居父母丧而兄弟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八十

卑幼私擅用财

凡同居卑幼不由尊长私擅用本家财物者二十贯笞二十每二十贯加一等罪止杖一百 若同居尊长应分家财不均平者罪亦如之

收养孤老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尅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田宅

明律

欺隐田粮

凡欺隐田粮脱漏版籍者一亩至五亩笞四十每五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其田入官所隐税粮依数徵纳若将田土移坵换段那易等则以高作下减瞒粮额及诡寄田粮影射差役并受寄者罪亦如之其田改正收科当差 里长知而不举与犯人同罪 其还乡复业人民丁力少而旧田多者听从尽力耕种报官入籍计田纳粮当差若多余占田而荒芜者三亩至十亩笞三十每十亩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其田入官若丁力多而旧田少者告官於附近荒田内验力拨付耕种

检踏灾伤田粮

凡部内有水旱霜雹及蝗蝻为害一应灾伤田粮有司官吏应准告而不即受理申报检踏及本管上司不与委官覆踏者各杖八十若初覆检踏官吏不行亲诣田所及虽诣田所不为用心从实检踏止凭里长甲首?胧供报中间以熟作荒以荒作熟增减分数通同作弊瞒官害民者各杖一百罢职役不叙若致枉有所徵免粮数计赃重者坐赃论里长甲首各与同罪受财者并计赃以枉法从重论 其检踏官吏及里长甲首失於关防致有不实者计田十亩以下免罪十亩以上至二十亩笞二十每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若人户将成熟田地移坵换段冒告灾伤者一亩至五亩笞四十每五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合纳税粮依数追徵入官

功臣田土

凡功臣之家除拨赐公田外但有田土从管庄人尽数报官入籍纳粮当差违者一亩至三亩杖六十每三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徒三年罪坐管庄之人其田入官所隐税粮依数徵纳若里长及有司官吏踏勘不实及知而不举者与同罪不知者不坐

盗卖田宅

凡盗卖换易及冒认若虚钱实契典卖及侵占他人田宅者田一亩屋一间以下笞五十每田五亩屋三间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徒二年系官者各加二等 若强占官民山塲湖泊茶园芦荡及金银铜塲铁冶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若将互争及他人田产妄作已业朦胧投献官豪势要之人与者受者各杖一百徒三年 田产及盗卖过田价并递年所得花利各还官给主 若功臣初犯免罪附过再犯住支俸给一半三犯全不支给四犯与庶人同罪

任所置买田宅

凡有司官吏不得於见任处所置买田宅违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

典买田宅

凡典买田宅不税契者笞五十仍追田宅价钱一半入官不过割者一亩至五亩笞四十每五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其田入官 若将已典卖与人田宅?胧重复典卖者以所得价钱计赃准窃盗论免刺追价还主田宅从原典买主为业若重复典买之人及牙保知情者与犯人同罪追价入官不知者不坐 其所典田宅园林碾磨等物年限已满业主备价取赎若典主托故不肯放赎者笞四十限外递年所得花利追徵给主依价取赎其年限虽满业主无力取赎者不拘此律

盗耕种官民田

凡盗耕种他人田者一亩以下笞三十每五亩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荒田减一等强者各加一等系官者各又加二等花利归官主

荒芜田地

凡里长部内已入籍纳粮当役田地无故荒芜及应课种桑麻之类而不种者俱以十分为率一分笞二十每一分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县官各减二等长官为首佐职为从人户亦计荒芜田地及不种桑麻之类以五分为率一分笞二十每一分加一等追徵合纳税粮还官

弃毁器物稼穑等

凡弃毁人器物及毁伐树木稼穑者计?准窃盗论免刺官物加二等若遗失及误毁官物者各减三等并验数追偿私物者偿而不坐罪 若毁人坟茔内碑碣石兽者杖八十毁人神主者杖九十若毁损人房屋垣墙之类者计合用修造雇工钱坐赃论各令修立官屋加二等误毁者但令修立不坐罪

擅食田园瓜果

凡於他人田园擅食瓜果之类坐赃论弃毁者罪亦如之其擅将去及食系官田园瓜果若官造酒食者加二等主守之人给与及知而不举者与同罪若主守私自将去者并以监守自盗论

私借官车船

凡监临主守将系官车船店舍碾磨之类私自借用或转借与人及借之者各笞五十验日追雇赁钱入官若讨雇赁钱重者各坐赃论加一等

明会典卷一百三十四

猜你喜欢
  卷五百三 列传二百九十·赵尔巽
  卷三百五十七 元豐八年(乙丑,1085)·李焘
  ●卷九十二·徐梦莘
  东都事略卷三·王称
  卷七十六·杨士奇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七·佚名
  第三六一禀道光二十四年四月三十日一二二○三--二八·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纪昀
  浦阳人物记卷下·宋濂
  七七 祭祀值年·周作人
  七 从章先生学·许寿裳
  元谌传·李延寿
  石普传·宋濂
  显宗传·宋濂
  方域一三·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方回

    钦定四库全书 瀛奎律髓卷十      元 方回 编春日类 春日迟迟我心伤悲见於豳诗目极千里伤春心见於楚辞皆情之所感也浴沂咏归不失其性情之正在於知道之君子 五言【六十首】 奉和圣制立春日剪彩花胜应制 宋之问

  • 二集 二卷·钱德苍

    金貂记北诈疯(外引四小军上)片丹心扶社稷,两条眉锁庙堂忧。老夫徐绩,奉旨取尉迟老将军剿铁勒金牙,不免前去走遭。军士们。(众)有。(外)你们在村口伺候,唤你们纔来。(众)晓得。(外)正是:国家有难思良将,人到中年想子孙。(齐下)(老旦上)天有

  • 卷九十四·志第七十·刑法二·张廷玉

        ◎刑法二   三法司曰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太祖尝曰:“凡有大狱,当面讯,防构陷锻炼之弊。”故其时重案多亲鞫,不委法司。洪武十四年,命刑部听两造之词,议定入奏。既

  • 风俗纪·张瀚

    语云:“相沿为风,相染成俗。”古天子巡狩则观风问俗,所系良重矣。第习俗相沿久远,愚民渐染既深,自非豪杰之士,卓然自信,安能变而更之?今两都,若神京侈靡极矣,金陵值太祖更始,犹有俭朴之遗。至于诸省会,余所历览,率质陋无华,甚至纤啬

  • 卷二·陆以湉

    ◎忠义传卢奕在《忠义传》,其孙元辅以能绍其祖附焉,其子杞乃入《奸臣传》。得罪于名教,虽有贤父令子,不能逭其恶也。◎李方叔苏文忠公典贡举遗李方叔,吕大防有“失此奇才”之叹。文忠殁,方叔哭之恸,且为相地卜兆,作

  • 一七五 吏部尚书官保等题为议得因《永乐大典》案黄寿龄等应分别降级罚俸本·佚名

    一七五 吏部尚书官保等题为议得因《永乐大典》案黄寿龄等应分别降级罚俸本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初二日吏部等衙门经筵讲官 议政大臣 协办大学士 吏部尚书 正红旗满洲都统 步军统领衙门刑名事务臣官保等谨奏,为奏明事。该

  • 卷十·司马贞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索隐卷十 唐 司马贞 撰 吴太伯系家第一【系家者系诸侯代系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故孟子曰陈仲子齐之系家又董仲舒曰王者封诸侯非官之也得以代为家也】 吴太伯【国语曰黄池之会晋定公使谓吴王夫差

  • 附录·王之春

    沿海形势略直隶与山东联壤,即墨县南望淮安东海所城,左右相错,如咽喉筦钥。由淮达莱,片帆可至。登莱乃泰山余络,凸生于海,东、南、北三面巨浸;文登营控北山之险,尤海东之尽处也。成山以东,旱门滩、九峰、赤山、白蓬头诸岛纵横,沙

  • 卷二百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五经籍考【五】经【春秋】日讲春秋解义六十四卷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惟春秋者帝王经世之大法史外传心之要典也大义炳若日星而褒贬笔削微显婉章非後世所能窥至其立法谨严宅心一本忠恕

  • 崇儒七·徐松

    经筵【宋会要】高宗建炎二年三月十一日,讲筵所言:「旧例,初御经筵讲读经史,先具奏请点定。」诏讲《论语》,读《资治通鉴》。 四月七日,诏讲读官:「故事,端午谢节料毕罢讲筵,至八月再开。可勿罢。」上谓宰执曰:「朕以寡昧,适兹艰

  • 卷一十九 惠景閒侯者年表第七·司马迁

    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索隐】:便音鞭,县名也。吴浅所封。曰:有以也夫!长沙王者,著令甲,称其忠焉。【集解】:邓展曰:“汉约,非刘氏不王。如芮王,故著令使特王。或曰以芮至忠,故著令也。”瓚曰:“汉以芮忠,故特王之;以非制,故特著令。

  • 同治七年二月十五日·曾国藩

    未黎明,至大程子祠主祭,祭毕回署。早饭后清理文件。见客,坐见者二次,雪琴坐甚久。习字一纸。围棋二局。批校杜诗至未正毕,凡十二叶。中饭后清理文件。至后园一览。写对联五付、挂屏二幅,约二百字。申正核批稿各簿。傍夕小睡

  • 第二品 目真邻陀品·佚名

    一如是我闻。尔时,世尊初成正觉,住优楼比螺尼连禅河畔目真邻陀树下。尔时,世尊结跏趺坐,继续坐享七日间解脱乐。时,非时云起,七日之间,大雨续降,寒风袭来。目真邻陀龙王,由自栖出,来至佛处,以身七层绕世尊,镰首张立,[后于佛顶而思惟

  • 庸盦笔记·薛福成

    清薛福成撰。六卷。薛氏平生见闻随笔记载。光绪十七年(1891)将其同治四年(1865)以来二十七年之笔记择取精蕴成此编。订为史料、轶闻、述异、幽怪四类。其卷一《裕靖节公殉难》、《蒲城王文恪公尸谏》为有关鸦片战争史

  • 内外伤辨惑论·李杲

    三卷。金李杲撰。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保定)人。幼好医药,从学于名医张元素,尽得其传,对《内经》、《难经》等医籍深有研究,脏腑辨证经验丰富,对脾胃内伤机理有所发挥,人称“补土派”,为金元四大医家

  • 牛天赐传·老舍

    老舍著。1936年出版。牛天赐一出身就被父母抛弃,把他丢在商人牛老者的店铺门口。牛老者夫妇年迈无子,发现门口丢弃的男孩时,高兴地抱回家去,认为是天赐给的,取名为牛天赐。作品写了牛天赐出生以来二十年的经历。作者说:“这

  • 中法兵事始末·罗惇曧

    《中法兵事始末》,晚清罗惇曧(一八七一~一九二四)撰。罗氏为清季野史掌故方面的大家,著述丰富,此书即其中的一种,民国时曾被编入《满清野史》丛书中,现据此标点整理。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法藏

    全一卷。略称般若心经略疏。唐代法藏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为般若心经之注疏。书中分教兴、藏摄、宗趣、释题等四门。卷首并附自序。本书之注疏本有题正记三卷(仲希)、连珠记二卷(师会)、探要钞二卷‘普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