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百三 列传二百九十

  ◎艺术二

  王澍蒋衡 徐用锡王文治 梁巘 梁同书 邓石如钱伯坰 吴育 杨沂孙吴熙载梅植之 杨亮

  王澍,字若林,号虚舟,江南金坛人。绩学工文,尤以书名。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入翰林,累迁户科给事中。雍正初,诏以六科隶都察院。澍谓科臣掌封驳,品卑任重,傥隶台臣,将废科参,偕同官崔致远、康五端抗疏力争。世宗怒。立召诘之,从容奏对,上意稍解,遂改吏部员外郎。越二年,告归,益耽书,名播海内。摹古名搨殆遍,四体并工。于唐贤欧、褚两家,致力尤深,辄跋尾自道所得。后内阁学士翁方纲持论与异,谓其篆书得古法,行书次之,正书又次之。所着题跋及淳化阁帖考正,并行于世。

  自明、清之际,工书者,河北以王铎、傅山为冠,继则江左王鸿绪、姜宸英、何焯、汪士鋐、张照等,接踵而起,多见他传。大抵渊源出于明文徵明、董其昌两家,鸿绪、照为董氏嫡派,焯及澍则于文氏为近。澍论书尤详,一时所宗。

  蒋衡,改名振生,字湘帆,晚号拙老人。与澍同里。键户十二年,写十三经。乾隆中,进上,高宗命刻石国学,授衡国子监学正,终不出。衡早岁好游,足迹半海内,观碑关中,获晋、唐以来名迹,临摹三百馀种,曰拙存堂临古帖。晚与澍相期斫胜,每临一书,相从质证。子骥,孙和,并以书世其家。

  骥尤精分隶,着汉隶譌体集、古帖字体、续书法论各一卷,兼工画。其言曰:“汉、魏字体不同,性情各异。书须悬臂中锋,而用力以和平为主。作画之提顿逆折,参差映带,其理一尔。”皆阐明其先说。

  徐用锡,字坛长,宿迁人,占籍大兴。登乡举,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从李光地游,究心乐律、音韵、历数、书法。五十四年,分校会试,严绝请讬,衔之者反嗾言官劾其把持闱事,圣祖原之,终以浮议罢归。乾隆初,起授翰林院侍读,年已八十。寻告归,卒于家。用锡乡举出姜宸英之门,与何焯同为光地客,论书多与二家相出入。精于鉴别古人,言笔法亦多心得,着字学劄记二卷,载圭美堂集中。

  王文治,字禹卿,江苏丹徒人。生有夙慧,十二岁能诗,即工书。长游京师,从翰林院侍读全魁使琉球,文字播于海外。乾隆三十五年,成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逾三年,大考第一,擢侍读。出为云南临安知府,因事镌级,乞病归。后当复官,厌吏事,遂不出,往来吴、越间,主讲杭州、镇江书院。高宗南巡,至钱塘僧寺,见文治书碑,大赏爱之。内廷有以告,招之出者,亦不应。

  喜声伎,行辄以歌伶一部自随,辨论音律,穷极幽渺。客至张乐,穷朝暮不倦。海内求书者,多有餽遗,率费于声伎。然客散,默然禅定,夜坐,肋未尝至席。持佛戒,自言吾诗与书皆禅理也。卒,年七十三。

  所着诗集外有快雨堂题跋,略见论书之旨。文治书名并时与刘墉相埒,人称之曰“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与姚鼐交最深,论最契,当时书名,鼐不及文治之远播;后包世臣极推鼐书,与刘墉并列上品,名转出文治上。

  梁巘,字闻山,安徽亳州人。乾隆二十七年举人,官四川巴县知县。晚辞官,主讲寿春书院,以工李北海书名于世。初为咸安宫教习,至京师,闻钦天监正何国宗曾以事系刑部,时尚书张照亦以他事在系,得其笔法,因诣家就问。国宗年已八十馀,病不能对客,遣一孙传语。巘质以所闻,国宗答曰:“君已得之矣。”赠以所临米、黄二帖。

  后巘以语金坛段玉裁曰:“执笔之法,指以运臂,臂以运身。凡捉笔,以大指尖与食指尖相对,笔正直在两指尖之间,两指尖相接如环,两指本以上平,可安酒杯。平其肘,腕不附几,肘圆而两指与笔正当胸,令全身之力,行于臂而凑于两指尖。两指尖不圆如环,或如环而不平,则捉之也不紧,臂之力尚不能出,而况于身?紧则身之力全凑于指尖,而何有于臂?古人知指之不能运臂也,故使指顶相接以固笔,笔管可断,指锲痛不可胜,而后字中有力。其以大指与食指也,谓之单勾;其以大指与食指中指也,谓之双勾;中指者,所以辅食指之力也,总谓之‘拨镫法’。王献之七、八岁时学书,右军从旁掣其笔不得,即谓此法。舍此法,皆旁门外道。二王以后,至唐、宋、元、明诸大家,口口相传如是,董宗伯以授王司农鸿绪,司农以授张文敏,吾闻而知之。本朝但有一张文敏耳,他未为善。王虚舟用笔祗得一半,蒋湘帆知握笔而少作字乐趣。世人但言无火气,不知火气使尽,而后可言无火气也。如此捉笔,则笔心不偏,中心透纸,纸上飒飒有声。直画粗者浓墨两分,中如有丝界,笔心为之主也。如此捉笔,则必坚纸作字,软薄纸当之易破。其横、直、撇、捺皆与今人殊,笔锋所指,方向迥异,笔心总在每笔之中,无少偏也。古人所谓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者,于此可悟入。”巘少着述,所传绪论仅此。当时与梁同书并称,巘曰“北梁”,同书曰“南梁”。

  梁同书,字元颖,晚号山舟,浙江钱塘人,大学士诗正子。乾隆十七年,会试未第,高宗特赐与殿试,入翰林,大考,擢侍讲。淡于荣利,未老,因疾不出。晚年重宴鹿鸣,加侍讲学士衔。卒,年九十三。好书出天性,十二岁能为擘窠大字。初法颜、柳,中年用米法,七十后乃变化。名满天下,求书者纸日数束,日本、琉球皆重之。

  尝与张燕昌论书,略曰:“古人云‘笔力直透纸背’,当与天马行空参看。今人误认透纸,便如药山所云‘看穿牛皮’,终无是处。盖透纸者,状其精气结撰墨光浮溢耳,彼用笔如游丝者,何尝不透纸背耶?用腕力使极软之笔自见,譬如人持一彊者,使之直,则无所用力;持一弱者,欲不使之偃,则全腕之力,自然集于两指端。其实书者只知指运,而不知有腕力也。藏锋之说,非笔如钝锥之谓,自来书家从无不出锋者,只是处处留得笔住,不使直走。笔耍软,软则遒;笔要长,长则灵;笔耍饱,饱则腴;落笔耍快,快则意出。书家燥锋曰渴笔,画家亦有枯笔,二字判然不同。渴则不润,枯则死矣。今人喜用硬笔故枯。帖教人看,不教人摹。今人只是刻舟求剑,将古人书摹画如小儿写仿本,就便形似,岂复有我?字耍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有势,大小、长短、高下、欹整,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却着不得丝毫摆布,熟后自知。中锋之法,笔提得起,自然中,亦未尝无兼用侧锋处,总为我一缕笔尖所使,虽不中亦中。乱头粗服非字也,求逸则野,求旧则拙,此处不可有半点名心在。”同书平生书旨,与梁巘之异同,具见于此。

  邓石如,初名避仁宗讳,遂以字行,改字顽伯,安徽怀宁人。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少产僻乡,鲜闻见,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弱冠孤贫,游寿州,梁巘见其篆书,惊为笔势浑鸷,而未尽得古法。介谒江宁梅镠,都御史瑴成子也。家多弆藏金石善本,尽出示之,为具衣食楮墨,使专肄习。

  好石鼓文,李斯峄山碑、泰山刻石,汉开母石阙,敦煌太守碑,吴苏建国山碑,皇象天发神谶碑,唐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记,每种临摹各百本。又苦篆体不备,写说文解字二十本。帝搜三代钟鼎,秦、汉瓦当、碑额。五年,篆书成。乃学汉分,临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张迁,潘校官,孔羡,受禅,大飨诸碑,各五十本。三年,分书成。石如篆法以二李为宗,纵横辟阖,得之史籀,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字体微方,与秦、汉当额为近。分书结体严重,约峄山、国山之法而为之。自谓:“吾篆未及阳冰,而分不减梁鹄。”

  客梅氏八年,学既成,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游黄山,至歙,鬻篆于贾肆。编修张惠言故深究秦篆,时馆修撰金榜家,偶见石如书,语榜曰:“今日得见上蔡真迹。”乃冒雨同访于荒寺,榜备礼客之于家。荐于尚书曹文埴,偕至京师,大学士刘墉、副都御史陆锡熊皆惊异曰:“千数百年无此作矣!”时京师论篆、分者,多宗内阁学士翁方纲,方纲以石如不至其门,力诋之。石如乃去,客两湖总督毕沅,沅故好客,吴中名士多集节署,裘马都丽,石如独布衣徒步。居三年,辞归,沅为置田宅,俾终老。濒行,觞之,曰:“山人,吾幕府一服清凉散也!”石如年四十六始娶,常往来江、淮间,卒,年六十三。

  子传密,初名廷玺,字守之。从李兆洛学,晚客曾国藩幕。能以篆书世其家。

  当乾、嘉之间,嘉定钱坫、阳湖钱伯坰,皆以书名。坫自负其篆直接阳冰,尝游焦山,见壁间篆书心经,叹为阳冰之亚。既而知为石如所作,摭其不合六书者以为诋。伯坰故服石如篆、分为绝业,及见其行、草,叹曰:“此杨少师神境也!”复与论笔法不合,遂助坫诋之尤力。坫见儒林传。

  伯坰,字鲁斯,自号仆射山人,尚书维城从子。少孤,力学,工诗嗜酒,广交游,以国子监生终。书学颜平原、李北海,尝曰:“古人用兔毫,故书有中线,今用羊毫,其精者乃成双钩。吾躭此五十年,才十得三四。”论者谓自刘墉殁,正、行书以伯坰为第一。其执笔,虚小指,以三指包管外,与大指相拒,侧毫入纸,助怒张之势。指腕皆不动,以肘来去,斥古今相承拨镫之说。石如作书,则悬腕双钩,管随指转,两家法大殊。

  吴育,字山子,江苏吴江人。与包世臣、李兆洛游,能文,工书。谓:“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面圆足,此阳冰篆法,书家真秘密语。”世臣取其说。育篆书尤工,法与石如差近。

  杨沂孙,字咏春,江苏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官安徽凤阳知府。父忧归,遂不出,自号濠叟,少学于李兆洛,治周、秦诸子。耽书法,尤致力于篆、籀,着文字解说问譌,欲补苴段玉裁、王筠所未备。又考上古逮史籀、李斯,折衷于许慎,作在昔篇。篆、隶宗石如,而多自得。尝曰:“吾书篆、籀,颉颃邓氏,得意处或过之;分、隶则不能及也。”光绪七年,卒,年六十九。沂孙同时工篆、籀者,又推吴大澂,自有传。

  吴熙载,初名廷飏,以字行,后又字让之,江苏仪徵人。先世居江宁,父明煌,始游扬州,善相人术。熙载为诸生,博学多能,从包世臣学书。世臣创明北朝书派,溯源穷流,为一家之学。其笔法兼采同时黄乙生、王良士、吴育、朱昂之、邓石如诸人之说。执笔,食指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中指内钩,小指贴名指外拒,管向左迤,后稍偃,若指鼻准。运锋,使笔毫平铺纸上,笔笔断而后起。结字计白当黑,使左右牝牡相得,自谓合古人八法、九宫之旨。熙载恪守师法,世臣真、行、藁草无不工,嗜篆、分而未致力,熙载篆、分功力尤深。复纵笔作画,亦有士气。咸丰中,卒。

  与熙载同受包氏法者,江都梅植之蕴生,甘泉杨亮季子,高凉黄洵修存,馀姚毛长龄仰苏,旌德姚配中仲虞,松桃杨承汪挹之。配中详儒林传。

  植之,道光十九年举人。通经,以诗鸣,世臣尤称其书。谓其跌宕遒丽,段炼旧搨,血脉精气,奔赴腕下,熙载未之敢先。又得琴法于吴思伯之女弟子颜夫人,独具神解。纠正思伯传谱,于古操制曲之故,辄能知之。自署所居曰嵇庵。配中与有同嗜,着琴学二卷。植之五十而卒,琴法未有传书。

  亮,世为将家,袭骑都尉世职。笃学敦行,江、淮间士大夫多称之。书亚于熙载。

  合肥沈用熙最后出,至光绪末始卒,年近八十。毕生守师法,最为包门老弟子。

  世臣叙次清一代书人为五品,分九等:“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逐迹寻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神品一人,邓石如隶及篆书。妙品上一人,邓石如分及真书;妙品下二人,刘墉小真书,姚鼐行草书。能品上七人,释邱山真及行书,宋玨分榜书,傅山草书,姜宸英行书,邓石如草书,刘墉榜书,黄乙生行榜书;能品下二十三人,王铎草书,周亮工草书,笪重光行书,吴大来草书,赵润草榜书,张照行书,刘绍庭草榜书,吴襄行书,翟赐履草书,王澍行书,周于礼行书,梁巘真及行书,翁方纲行书,于令行书,巴慰祖分书,顾光旭行书,张惠言篆书,王文治方寸真书,刘墉行书,汪庭桂分书,钱伯坰行及榜书,陈希祖行书,黄乙生小真行书。逸品上十五人,顾炎武正书,萧云从行书,释雪浪行书,郑簠分及行书,高其佩行书,陈洪绶行书,程邃行书,纪映锺行书,金农分书,张鹏翀行书,袁枚行书,朱筠藁书,朱珪真书,邓石如行书,宋镕行书;逸品下十六人,王时敏行及分书,朱彝尊分及行书,程京萼行书,释道济行书,赵青藜真及行书,钱载行书,程瑶田小真书,巴慰祖行书,汪中行书,毕涵行书,陈淮行书,姚鼐小真书,程世淳行书,李天澂行书,伊秉绶行书,张桂岩行书。佳品上二十二人,沈荃真书,王鸿绪行书,先着行书,查士标行书,汪士鋐真书,何焯小真书,陈奕禧行书,陈鹏年行书,徐良行书,蒋衡真书,于振行书,赵知希草书,孔继涑行书,稽璜真书,钱澧行书,桂馥分书,翁方纲小真书,张燕昌小真书,康基田行书,钱坫篆书,谷际岐行书,洪梧小真书;佳品下十人,郑来行书,林佶小真书,方观承行书,董邦达行书,华嵒行书,秦大士行书,高方小真书,金榜真书,吴俊行书,陈崇本小真书。”九品共九十七人,重见者六人,实九十一人。复增能品上一人,张琦真、行及分书;能品下三人,于书佃行书,段玉立小真及草书,吴德旋行书。佳品上六人,吴育篆及行书,方履籛分书,梅植之行书,朱昂之行书,李兆洛行书,徐准宜真书。

  其后包氏之学盛行,咸、同以来,以书名者,何绍基、张裕钊、翁同龢三家最着,并见他传。绍基宗颜平原法,晚复出入汉分;裕钊源出于包氏;同龢规模闳变,不为诸家所囿,为一代后劲云。

猜你喜欢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成宗三·宋濂
  ●东征集卷六·蓝鼎元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五·徐乾学
  第十五回 田野之欣赏·德龄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五·佚名
  卷二十四·佚名
  一○一三 谕内阁皇长孙绵德生子着晋封固山贝子并将此旨入于《储贰金鉴》·佚名
  卷之一·林时对
  第二十二节 第一国会·梁启超
  四、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老子辨·钱穆
  汉纪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年(丙申、36)·司马光
  卷十四·黄训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五·佚名
  卷三十六·佚名
  邝煦堃·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七十六·彭定求

        卷476_1 【至日荷李常侍过郊居】熊孺登   贱子守柴荆,谁人记姓名。风云千骑降,草木一阳生。   礼异江河动,欢殊里巷惊。称觞容侍坐,看竹许同行。   遇觉沧溟浅,恩疑太岳轻。尽搜天地物,无谕此时情。   卷

  • 皇明诗选卷之九·陈子龙

    李雯舒章氏云间陈子龙卧子氏同撰宋征舆辕文氏五言律诗三五言排律五言律诗三王世贞谢榛徐中行吴国伦宗臣梁有誉刘凤张家胤沈炼高岱张九一栗应宏卢柟徐渭张问仁余有丁黎民表欧大任胡应

  • 卷四十三·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四十三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独乐园稿【二】喜雨二首呈景仁侍郎兼献大尹宣徽累日増烦暑通宵结薄隂苍茫变风色散漫作春霖野店垂柳重僧房緑篠深疎慵尤得趣闭户拥重衾漠漠春隂合爞爞旱

  • ◎“以毒攻毒”·恽逸群

    上海的三民主义青年团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以前,曾经过几次破坏,特别是奚培文的叛变,把所有的团员都出卖了。奚培文是三青团上海支团部的书记,他拿上海全部团员的名册向汪精卫的“特工总部”卖了二十万块钱,另外当然还得

  • 第十四卷 宋·缪荃孙

    重修英烈庙记在宜兴拓本,高五尺,广二尺九寸。分书十六行,行四十字,字径寸许。侯庙食本末,厥既有考,不复枝出。吴兴沈德远言:乾道八年夏,自枢密院检详去国,屏居家山之斗堂。十一月望,拜守秀州命。越三夕,梦谒侯庙,周视壁间,画列宿天

  • 一○一八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稽核冬季所进第三分全书记过次数请将提调等交议折·佚名

    一○一八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稽核冬季所进第三分全书记过次数请将提调等交议折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二十二日*臣和<珅>等谨奏:查四库全书馆进过书籍,前经奉旨:将指出错误之处,每三月查核一次,其总裁错至三次、覆校错至两次者,

  • 卷十五·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十五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丙寅以办理新疆经费事宜宣谕中外军机大臣奏言臣舒赫徳钦奉谕防于回京之便将新疆一切经费通盘合计较从前有无节省臣随将经过城邑台站需用之项查明并行文各处驻

  • 提要·胡一桂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五十七史纂古今通要   史评类提要【臣】等谨案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十七卷元胡一桂撰一桂有易本义附録纂疏已着録是书自三皇以迄五代裒集史事附以论断前有大德壬寅自序并地理世系等十三图

  • 黄尊素传·张廷玉

    黄尊素,字真长,浙江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任命为宁国推官,精敏强干。天启二年(1622)提拔御史,请假回家。第二年冬天回到朝廷,上疏请求召回余懋衡、曹于汴、刘宗周、周洪谟、王纪、邹元标、冯从吾,而弹劾尚书赵秉忠

  • 成公·孔子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无冰。三月,作丘甲。夏,臧孙许及晋侯盟于赤棘。秋,王师败绩于茅戎。冬十月。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夏四月丙戌,卫孙良夫帅师及齐师战于新筑,卫师败绩。六月癸酉,季孙行父、臧孙许、

  • □□第五十七(阙)·墨子

    (阙)

  • 卷十六·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卷十六宋 朱子 撰论语先进第十一【凡二十五章】或问首章之説曰以夫子所以答林放之意考之则似当以程伯子谢氏或范氏杨氏説为正如何曰彼亦以奢俭对言则俭为本故与其过而失之奢则宁不及而失之俭

  • 卷二百二十七·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二十七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宾礼八天子遣使诸侯国蕙田案周礼大行人有间问归赈贺庆致禬之礼而皇华一诗有咨亲咨礼咨事咨难之敎盖天子遣使诸侯非特以联上下之交通和

  • 卷七十五·佚名

    △初分无生品第二十之二舍利子,布施波罗蜜多是已生法。我不欲令生。何以故?以自性空故。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是已生法。我不欲令生。何以故?以自性空故。舍利子,四静虑是已生法。我不欲令生。何以故?以自性空故。

  •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四(之二)·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集二释庆喜难缘起二。一伸疑四。一叙所闻。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如文 二正生难。斯则因缘皎然明白。

  • 卷之十五·佚名

    高峯龙泉院因师集贤语录卷之十五自陈情词门因师自叙野释比丘德因。命属丙申月居乙未。癸酉临日癸亥直时。丙戌生胎年庚多蹇。夙植德本幸处中华。荷父母之生成。感乾坤之覆盖。幼年十岁严君违背以早亡。持服五冬慈母抛

  • 淳熙三山志·梁克家

    简称《三山志》。南宋地方志。又名《长乐志》。淳熙九年(1182)成书。知福州事梁克家撰。原40卷,今本42卷。三山指今福建福州。此书采择庆历三年(1043)林世程所修的《福州志》资料,增入以后139年事,分地理、公廨、版籍、

  • 中华民国解·章太炎

    《中华民国解》是为驳斥杨度关于“中国”和“中华”的看法,章太炎在1907年7月5日《民报》第十五号上,作了一篇“中华民国解”的文章,对孙中山提出的“中华民国”国号进行了解释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