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

钦定四库全书

明会典卷六

官制四

吏部五

吏【旧隶本司掌行今归验封司】

国初因前代之制令有司设司吏许各保贴书二名其後定设掾史令史书吏司吏典吏俱视政事繁简为额及政事益繁又设提控都吏人吏胥吏狱典攅典事简者则裁减之所设各数今各注诸司职掌本文之下其所未载衙门亦增书於後云

诸司职掌

在京衙门该设吏典【今将名数各注于下】

宗人府

提控一名     典吏一名

中军都督府

提控二名     掾史六名

典吏一十九名   门吏

承发       架阁库典吏

掌关防文簿典吏已上後俱革

左右前後军都督府

提控各二名    掾史【各六名後府添五名】

典吏【左府一十四名 右府一十八名前府一十四名 後府二十五名】

承发       架阁库典吏

掌关防文簿典吏已上後俱革

吏礼兵工部

都吏各四名

令史【吏礼部各七名 兵部二十六名工部一十六名】

典吏【吏部三十四名 礼部三十五名兵部一百三十四名 工部七十九名】承发【吏部四名   礼部二名兵部三名   工部五名】

架阁库典吏【吏部一名礼兵工部後俱革】

兵部所属衙门【後添设】

大胜关

司吏一名     典吏一名

工部所属衙门【後添设】

文思院

司吏一名     典吏三名

营膳所

司吏三名     典吏十一名

作皮局

司吏一名     典吏一名

宝源局

司吏一名     典吏一名

鞍辔局

司吏一名

军器局

司吏二名     典吏一名

柴炭局

攅典四名

织染所

典吏二名

台基厰

攅典二名

大通关提举司

司吏一名     典吏一名

通州抽分竹木局

攅典二名

芦沟桥抽分竹木局

攅典三名

通积抽分竹木局

攅典一名

白河抽分竹木局

攅典一名

广积抽分竹木局

攅典一名

芦沟桥北抽分厰

攅典一名

磨石口抽分厰

攅典一名

户部

都吏十三名    令史四十一名

典吏一百四名   承发

架阁库典吏【後革】

照磨所

司吏二名     典吏十二名

所属衙门

宝钞提举司

司吏一名     典吏一名

抄纸局

典吏一名

印钞局

典吏一名

宝钞广惠库

司吏一名     攅典四名

广积库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罚库

司吏一名     攅典四名

承运库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甲字库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乙字库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丙字库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丁字库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戊字库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广盈库

攅典一名

张家湾检校批验所

攅典一名

御马仓

司吏二名     攅典一名

东安门仓

攅典二名

西安门仓

攅典一名

北安门仓

攅典一名

长安门仓

攅典一名

旛竿寺

司吏一名

蜡烛寺

司吏一名

刑部

都吏一十三名   令史二十六名

典吏一百十八名  承发四名

架阁库典吏【後革】  掌簿籍典吏四名

照磨所

司吏【後革】      典吏十二名

司狱司【後添设】

狱典六名

都察院

都吏二名     令史六名

典吏二十二名   看奏本典吏

承发【後俱革】     巡按书吏【见後】

巡抚【增】

令史各二名    典吏各二名

十二道【今十三道】

书吏       典吏

承发【後革】

浙江道

书吏四名     典吏七名

江西道

书吏四名     典吏七名

福建道

书吏四名     典吏七名

湖广道

书吏二名     典吏七名

广东道

书吏二名     典吏七名

广西道

书吏二名     典吏七名

河南道

书吏二名     典吏七名

山东道

书吏二名     典吏七名

山西道

书吏二名     典吏七名

陕西道

书吏二名     典吏七名

四川道

书吏二名     典吏七名

云南道

书吏一名     典吏八名

贵州道

书吏一名     典吏十八名

巡按书吏各二名

巡盐书吏各二名

清军人吏十三名

提督学校书吏各一名

刷卷人吏

通政使司

令史六名     典吏十九名

大理寺

胥史八名     典吏二十二名

承发四名     架阁库典吏一名

五军都督府断事官【後革】

司吏       典吏

承发       架阁库典吏

五司【後革】

司吏       典吏

太常司【今为太常寺】

司吏【後改令史二名】   典吏四名

祠祭署

司吏【後革】

牺牲所【後添设】

司吏一名

国子监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典簿厅

典吏一名

光禄司【今为光禄寺】

令史二名     典吏四名

大官等署

司吏各一名    典吏各二名【大官署添一名】司牲司

司吏二名

司牧局【後添设】

司吏二名

王府典膳所

司吏

太医院

司吏二名     典吏四名

惠民局

司吏二名

生药库

司吏【後改攅典一名】

钦天监

司吏二名     典吏二名

五官司历

司吏【後革】

翰林院

司吏一名

仪礼司【今为鸿胪寺】

司吏二名     典吏四名【後添设】

司仪署【後添设】

司吏一名

司宾署【後添设】

司吏一名

会同馆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後添设】

行人司

司吏一名

铸印局

司吏一名

太仆寺

今史七名     典吏十四名

常盈库【後添设】

攅典一名

各牧监

司吏       各羣司吏【後俱革】

应天府

令史八名     典吏三十名

承发一名     架阁库典吏一名

经历司

典吏

司狱司

狱典一名

上元县

司吏       典吏共三十九名

铺长

江宁县

司吏       典吏共四十二名

承发       书状

铺长

本府儒学

司吏一名

顔料局

司吏

龙江递运所

司吏       典吏

龙江龙潭税课局

司吏       攅典

都税司

司吏       典吏

聚宝门龙江宣课司

司吏       攅典

太平门税课司

司吏       攅典

织染局

司吏       典吏

秣陵镇等巡检司

司吏

东阳等驿

驿吏

龙江石灰山大胜关

司吏

东西南北中城兵马司

司吏       典吏

甲乙丙丁戊字赃罚广惠承运广积库

司吏       攅典

宝钞提举司

司吏       典吏

抄纸印钞局

司吏       典吏

军储仓

攅典

龙江盐仓批验所批验茶引所

攅典

典牧所

司吏

司牧局

司吏

牧马千户所金驼羣养马看山百户所

司吏

午门端门承天门东上门东中门东安门西上门西中门西安门北上门北中门北安门

门吏

军器局

司吏

龙江提举司

司吏

营缮所文思院

司吏       典吏

巾?针工局

攅典

龙江大胜港抽分竹木局

司吏

宝源皮作鞍辔局

司吏       典吏

顺天府【已下俱後添设】

令史十六名    典吏三十五名

经历司

典吏

照磨所

典吏四名

本府库

攅典一名

司狱司

狱典一名

宛平县

司吏十三名    典吏二十六名

大兴县

司吏十三名    典吏二十六名

广源闸双丰闸

闸吏

芦沟桥王平口石港口齐家庄四巡检司

司吏各一名

芦沟桥宣课司

司吏一名     攅典二名

都税司

司吏二名     攅典二名

正阳门宣课司

司吏二名     攅典三名

德胜门分司

攅典一名

崇文门分司

司吏一名     攅典二名

批验茶引所

攅典一名

张家湾宣课司

司吏一名     攅典二名

安定门税课司

司吏一名     攅典二名

大兴县递运所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郑家庄马房仓

汤山草场仓

明智房草场

台基厰草塲

黄土仓

安仁坊草场

北草场

北新草场

攅典各二名

义河仓

坝上南仓

坝上北马仓

石桥南仓

东直门里牛房仓

南石渠仓

吴家驼牛房仓

胡渠马房仓

坝上北仓

北高仓

芦沟桥抽分

东直门外牛房仓

南石渠西仓

坝上东马房仓

金盏儿甸仓

坝上仓

攅典各一名

西城等草场

攅典共十一名

东西南北中城五兵马司

司吏各一名    典吏各五名【中兵马司添一名】东上门

门吏二名

东上北门

门吏一名

东上南门

门吏一名

北上门

门吏四名

长安左门

门吏二名

北中门

门吏二名

西上门

门吏二名

长安右门

门吏二名

北安门

门吏四名

东安门

门吏三名

西安门

门吏四名

端门

门吏四名

承天门

门吏三名

午门

门吏四名

西中门

门吏四名

东中门

门吏一名

詹事府

令史二名     典吏二名

左右春坊

司吏各一名

司经局

司吏一名

上林苑监

司吏二名     典吏七名

林衡良牧嘉蔬蕃育四署

司吏各一名    典吏各二名

明会典卷六

猜你喜欢
  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脱脱
  卷四 乾德元年(癸亥,963)·李焘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十四·杨仲良
  ●自序·周密
  卷二·李斗
  卷之一百六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九·佚名
  卷之一百三·祁韵士
  诸葛忠武书卷二·杨时伟
  李远传·张廷玉
  卷四十一·雍正
  欽定勝朝殉職諸臣錄卷十二·佚名
  十年·
  十六年·佚名
  四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俞克成·唐圭璋

      蝶恋花   怀旧   梦断池塘惊乍晓。百舌无端,故作枝头闹。报道不禁寒料峭。未教舒展闲花草。   尽日帘垂人不到。老去情疏,底事伤春瘦。相对一樽归计早。玉山不减巫山好。

  • 许庭·唐圭璋

      庭字伯扬,濠梁(今安徽凤阳)人。   临江仙   柳   不见昭阳宫内柳,黄金齐捻轻柔。东君昨夜到皇州。王阶金井,无处不风流。   怅望翠华春欲暮,六宫都锁春愁。暖风吹动绣帘钩。飞花委地,时转玉香球。   又   不

  • 编订说明·唐圭璋

      旧版《全宋词》在一九三一年着手编纂,至一九三七年初稿竣事,商务印书馆曾予排印,一九四○年抗战时期在长沙出版。这部书的印数无多,流传不广,而且存在着很多缺点。最严重的,就是由于条件和时代的限制,在材料上有许多书不

  • 歴代诗话卷六十八·吴景旭

      壬后集中之上  元诗  焚香  柯敬仲赠倪元镇云夜推篷写松石焚香何处独题诗  吴旦生曰元镇自号沧浪漫士又号浄名庵主悉散其家产与人盖田既散而税未及推入催科者坌集遂逃去潜于芦苇中爇龙涎香竟踪迹得之又

  • 卷五十三·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五十三明 高棅 编七言絶句八正变李商隐汉宫词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宫词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

  • 山谷内集诗注卷十二·黄庭坚

    钦定四库全书 山谷内集诗注卷十二  宋 黄庭坚 撰 任 渊 注 竹枝词二首【并跋】 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言山路险絶如此即後诗所谓蛇倒退胡孙愁也郭璞注尔雅云蝮蛇细颈大头焦尾一名返鼻楚辞曰攀天阶而

  • 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张廷玉

        茹瑺 严震直 张紞 王钝 郑赐 郭资 吕震 李至刚方宾 吴中 刘观   茹瑺,衡山人。洪武中,由监生除承敕郎,历通政使。勤于职,太祖贤之。二十三年拜右副都御史,又试兵部尚书,寻实授,加太子少保。及惠帝即位,改吏

  • 第五十三回 伍文定纵火擒国贼 王守仁押俘至杭州·蔡东藩

      却说宸濠围攻安庆,相持半月有余,尚不能下,正拟督兵填濠,期在必克,忽接到南昌被围消息,不免心慌意乱,急令撤兵还救。李士实进谏道:“南昌守兵单弱,敌不过王守仁,我若还救,恐已不及了。”也有见识。宸濠道:“丞相欲再攻安庆么?

  • 卷之二百四十四·佚名

    洪武二十九年春正月庚申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赐群臣晏于奉天殿○壬戌以詹事府丞杜泽为吏部尚书左春坊左赞善门克新为礼部尚书泽莒州沂水人繇本县儒学训导授司经局试校书升詹事府丞至是与克新并升尚书○夜有流星青赤色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七 文苑传四·纪昀

    文苑传宋 【一】○宋一宋白聂崇义 邢昺崔颂【曥】 尹拙田敏辛文悦 梁周翰 胡旦郭忠恕 朱昂赵邻几【何承裕】郑起【郭昱 马应】和岘【■〈山蒙〉】 冯吉宋白聂崇义邢昺崔颂 【崔曥】尹拙田敏辛文悦梁周翰胡旦

  • 六一四 署湖广总督郑大进奏查办违碍书籍板片情形折·佚名

    六一四 署湖广总督郑大进奏查办违碍书籍板片情形折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十六日暂署湖广总督 湖北巡抚臣郑大进跪奏,为收缴应毁书籍,现饬务访板片,以净根源,仰祈圣鉴事。窃查遗留违碍各书,连年遍示首缴,并钦遵前奉谕旨,派令分发

  • 纲鉴易知录卷二十·吴楚材

    东汉纪光武皇帝纲 丙戌,二年,春正月朔,日食。纲 悉封诸功臣为列侯。目 梁侯邓禹、广平侯吴汉,皆食四县。阴乡侯阴识,贵人之兄也,以军功当增封,识曰:“臣托属掖庭,仍加爵邑,此为亲戚受赏,国人计功也。”帝从之。吏郎

  • 第十二章 23·辜鸿铭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问如何对待朋友。孔子回答:“对待朋友要言而有信!循循善诱地去引导朋友;如果觉得自己引导不了,应马上停止。不要同朋友发生争执,免得受到伤害。

  • 管子轻重三·马非百

    问乘马(亡)张佩纶云:“按《巨乘马篇》首云:‘请问乘马。’此篇名‘问乘马’,与彼重複,未详所以名篇之旨。浅人伪立此名以足篇数,而后目之为亡篇,可谓工于作伪。”庞树典云:“《巨乘马》首

  • 佛地经论卷第一·佚名

        亲光菩萨等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稽首无上良福田  三身二谛一乘众  我今随力造此论  为法久住济群生  览诸师意我已净  恐余劣智未能通  为令彼净生胜德  故我略释牟尼地  

  • 第七十六則 丹霞喫飯還具眼麼·胡兰成

    第七十六則丹霞喫飯還具眼麼舉:丹霞禪師問僧甚處來?僧云:山下來。霞云:喫飯了也未?僧云:喫飯了。霞云:將飯來與汝喫的人還具眼麼?僧無語。長慶問保福:將飯與人喫,報恩有分,為什麼不具眼?福云:施者受者兩俱瞎漢。長慶云:盡其機來。還

  • 摄大乘论释 第十三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 第十三卷世亲菩萨释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释学果寂灭胜相第九论曰。如此已说依慧学差别。云何应知寂灭差别释曰。菩萨道与二乘道既有差别。由道得灭。菩萨灭与二乘灭亦应有差别。云何可知论曰。诸菩萨惑

  • 金有陀罗尼经·佚名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如篱[竺-二+冉]。与药叉□□□金刚手俱。尔时天百施往世尊所。到已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已。天帝百施白佛言。世尊。我入战阵而斗战时。以阿修罗幻惑咒术药力堕于负处□已不。唯然愿世尊。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