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
(己丑)元年大明成化五年
春正月
1月1日
○丙辰朔,上詣永昌殿,行朔祭。是日二嚴後,司僕猶未進輦,兼司僕、內禁衛列庭者少,命囚兵曹正郞孫次綿、佐郞崔八俊、內乘禹晨,又令承政院,問內禁衛將桃平君末生、兼司僕將新孝伯,尋命勿論。
○議政府率百官用吉服,進誕日及正朝表裏方物,奉箋稱賀,不受賀。上進表裏于太妃殿,謂都承旨權瑊曰:「不進賀箋,無乃不可乎?」瑊對曰:「禮曹以無舊例不進。」
○命權瑊傳于曾經政丞等曰:「父母遷葬,在人情甚切,平安道觀察使李克培,遞之何如?」高靈君申叔舟等啓曰:「今明使之來已逼,李仁孫墳在園陵靑龍北,宜待明使到京,遞任遷葬。」上令承政院馳書于克培曰:「卿之父母墳,當遷葬,故向諭卿速來,然明使且至,卿其姑留措辨,支待諸事。」
○諭平安中道節度使吳子慶、東道節度使黃斯允、西道節度使金堅壽曰:「今唐人押解官石蟾往遼東,可抄護送軍五十人以遣。」
○傳于承政院曰:「今來明使支待,一依姜玉、金輔例,以司贍寺正崔永潾、禮賓寺副正金信蒙、成均司成高台鼎、通禮院相禮李塾、司宰監副正盧好愼、奉常寺僉正任士洪、前南陽府使金磧、戶曹正郞金軺、成均館直講金春卿、前護軍申沚、前川寧縣監尹坦爲分禮賓寺,加定郞廳,又以茂松君尹子雲爲遠接使,李尹仁都司宣慰使,又遣宣慰使戶曹參判鄭蘭宗于義州,行護軍李皎然于安州,左參贊柳洙于平壤,工曹參判成允文于黃州,左贊成金國光于開城府,別遣宣慰使左承旨李克增于平安道,同副承旨鄭孝常于開城府。」上曰:「子雲近來數數往來,亦甚勞苦,然此大事,非子雲不可。」
○吏曹啓:「驪興府使鄭六孫、利川府使裵止訥,未受前任解由,請改差。」從之。
1月2日
○丁巳,命停春場取士,以明使來也。
○承政院奉旨馳書于平安、黃海、京畿觀察使曰:
審此事目,以待明使。一,明使到境,所在守令及差使員皆出迎,當宴亦宜奔走盡禮。一,明使所過諸邑諸驛,塗窓戶及壁,勿用書字紙,已塗者改。一,明使若欲見曆日,辭以唐曆未來,勿見鄕曆。
又馳書于黃海道觀察使曰:「信川入朝宦官鄭通,今奉使而來,其族親生存者,備細訪問,且審活計貧富、先塋完毁、家舍間架以啓。」
○以李克培爲議政府右參贊,韓堢琅城君,李承召禮曹參判,李皎然漢城府左尹,許琮平安道觀察使,魚有沼兼五衛將。
○日本國對馬州太守宗貞國,遣使來獻土物。
1月3日
○戊午,遠接使尹子雲啓事目:
一,所過諸邑諸驛,盡去法令文書。一,遠接使詔勑肅拜,用吉服,明使相會,用白衣、烏紗帽、黑角帶,外方使臣守令同。一,若問康純、南怡謀亂,以實對。一,鄭通若欲歷見信川本家,語曰:「到王京頒勑,回程時歷見未晩。」一,宴享勿用樂。一,蕃國儀注一件齎去。
從之。
○禮曹啓:「世祖大王以園陵石室有害無益,遺命勿用石室及莎臺石。今於光陵已遵遺敎,請於英陵亦依光陵制度。」從之。
○兵曹啓:「舊例醫員,常仕本衙門試才,中格者除職。今議政府、忠勳府、都摠府、六曹醫員,於本衙門旣不得試才,又無祿而仕,實所不堪。請自今每衙門一員一等,相遞授職。」從之。
1月4日
○己未,命召高靈君申叔舟、上黨君韓明澮、綾城君具致寬、戶曹判書盧思愼、禮曹判書任元濬、兵曹判書朴仲善、平安道觀察使許琮、蘂城君魚有沼、行護軍李克均、武靈君柳子光等,議西征將士及兵食。叔舟等議曰:「調發番上騎兵五千,及平安、黃海、咸吉道兵一萬足矣。」
1月5日
○庚申,石城縣監閔孝曾上書,言號牌不便,上曰:「號牌乃先王之法,行之已久,孝曾當其時不言,今遽以爲不便,必有情由。令其道觀察使,詳鞫以聞。」
○傳于承政院曰:「自今堂上官有疾者,勿須啓稟,卽令給藥療治。」
○承政院啓曰:「功臣奴婢,掌隷院至今不能磨勘,請以諸司外居奴婢,從功臣所望賜給。」從之。仍命宦官李存命、徐敬生,往掌隷院同議給之,慮官吏不公也。
○以中樞府同知事魚孝瞻、茂松君尹子雲、戶曹判書盧思愼爲明使館伴。
○兼禮曹判書朴元亨有疾,以高靈君申叔舟代之。
1月6日
○辛酉,召高靈君申叔舟、上黨君韓明澮、綾城君具致寬、戶曹判書盧思愼、禮曹判書任元濬、兵曹判書朴仲善、蘂城君魚有沼、武靈君柳子光、行護軍李克均,更議征西事。
○上有足疾,久未痊,令祈禱于木覔、白岳、漢江、圓覺寺、福世菴。都承旨權瑊亦受香,往內佛堂。申叔舟、韓明澮等問安曰:「曩者傳曰:『以足疾未得引見。』今祈禱,驚惶無地。」上曰:「予自少,足有微痒處,寒深始痛,然今已差愈矣。」仍令饋酒。叔舟等啓曰:「今平安道巡察使,則金礩、金國光皆可,而礩尤可。」上然之。
○徵慶尙道晋州人金繼貞、鄭以禮、昆陽人許熙、金山人宋仲文、咸安人李居仁、咸昌人李拱、固城人文孟孫、星州人李末丁、龍宮人高壽延、高壽永、尙州人權枰、金謹、大丘人李潤根、草溪人李遇良,全羅道全州人崔湔、崔進岡、寶城人李叔貞、南原人梁湑、沃溝人潘世鱗,忠淸道公州人閔孝幹、忠州人金沔、沃川人權期、沔川人金奉先、金奉元、金奉曾、洪州人崔潤從、崔洧從、崔汭從、延豐人池仲孫、池亨孫,京畿利川人徐綬、徐超、楊州人洪純老、金瑞衡、洪仲孫、洪孝同、長湍人魚得淮,黃海道平山人金孝孫、申繼仁,平安道平壤人崔崇石,江原道原州人元仲秬,及他閑散武士,令具軍裝,騎載馬而來,慮有大明徵兵之命也。
1月7日
○壬戌,移御于廣世殿,觀放砲。
○召高靈君申叔舟、上黨君韓明澮、綾城君具致寬、兵曹判書朴仲善等,議西征抄軍諸事。
○以左議政金礩爲平安道都體察使。
○監察朴叔楙啓曰:「今日頒祿時,兵曹不送禁盜軍。頒賜未畢,日已暮,雜人群聚,臣恐被盜。」承政院啓曰:「是監察不能檢擧之過也。請囚鞫叔楙及軍資監官吏、兵曹當該郞官。且遣軍士看守。」從之。卽命注書南季堂,率禁軍百人往守之。
1月8日
○癸亥,都承旨權瑊啓曰:「昨日頒祿官吏等,不能禁雜人,被盜甚多,請搜左右行廊傍近人家,且軍資監官吏待畢頒祿,兵曹官待習陣訖囚之。」從之。卽命兼司僕二人、都摠府郞官二人,各率衛士二十人往搜之,得所盜米二車以啓,命刑曹鞫之。
○以具致寬爲征西主將,魚有沼、宣烱爲左右將。致寬啓曰:「臣旣年老,未堪往征。」傳曰:「已令金礩爲體察使,卿但往平安道調兵耳。」致寬曰:「臣與礩共往一道,慮恐騷擾,請臣獨往任之。武靈君柳子光,曾入建州,知道路迂直,行護軍具謙,有武才且臣之姪,請率行。」從之。
○安州人前驛丞朴節上書曰:
本州牧使李守義、節度使吳子慶、前節度使李克培等,曾以營田給康純,又養純馬,且前年稱聚武士,又於中道留屯軍士,此是黨純者也。
命承政院按問,皆無實。政院以啓,上曰:「汝之封事無實,當囚汝與克培面質,置之極刑。若此則恐後無進言者,姑宥之。」
1月9日
○甲子,以朴之蕃、李仲英、李仲孫、權愼、李拱爲領將,各率京軍士一千人,往平安道。
○綾城君具致寬啓曰:「行署令鄭忻、行副司直金偁、獻納曺幹、典籍成健,請以從事官率行。」從之。
1月10日
○乙丑,賜兵曹參知韓㠖內廐馬一匹。
○分遣朝官,徵忠淸道驍勇騎兵一千,全羅道二千,慶尙左右道各一千。仍諭忠淸道節度使成貴達、全羅道節度使許亨孫、慶尙左道節度使韓致義、右道節度使崔有臨曰:「今明使到京日近,衛士數少,其聽敬差官言,刻日調兵以遣。」
○上黨君韓明澮啓曰:「亂臣妻妾子女,給付功臣爲奴,律文所載。世祖朝其妻妾子女及田,皆給功臣,請今亂臣妻妾,亦分賜功臣。」從之。
1月11日
○丙寅,御札以具致寬爲征西大將軍,魚有沼討逆將軍,宣烱征虜將軍,柳子光鷹揚將軍,具謙虎賁將軍,示承旨及院相,皆曰:「允當。」遂下兵曹。
○平安道觀察使許琮辭,賜弓箭。
○賜具致寬衣一襲、貂裘一領,魚有沼、宣烱、柳子光、具謙衣各一襲。
○日本國對馬州太守宗貞國,遣使來獻土物。
1月12日
○丁卯,骨看兀狄哈李多弄介等九人,斡朶里馬多弄哈等八人,女眞元好時乃等七人,來獻土物。
1月13日
○戊辰,賜亂臣康純妻仲非、閔叙妾女子末今于柳子光,康純妾月非、卞自義妾女子召央加于申叔舟,南怡女子求乙金、洪亨生妾若非于韓明澮,南怡妾卓文兒于申雲,康純妾心方于韓繼純,南怡妾李德于密城君琛,閔叙妾仲非于德源君曙,盧守同妾好斤莊于永順君溥,崔瑗妻權非于龜城君浚,李仲淳妻金光于沈澮,卞英守妻石非于朴元亨,妾七月于鄭顯祖,洪亨生妻卜非于居平君復,南愈妻根非于李克增,文孝良妻德伊于朴之蕃,李鐵柱妻孝道于鄭麟趾,趙穎達妻仲伊加于鄭昌孫,趙穎達妾者斤德于曺錫文,金昌孫妻金蘭于韓伯倫,趙淑妻同叱伊于韓繼禧,孟佛生妻許非于盧思愼,朴自田妾每邑加于朴仲善,陳者斤知妻麻今于洪應,盧敬孫妻性求之于康袞,吳致權妻孝非于趙得琳,金元賢妾白德于愼承善,趙順宗妻干阿之于權瑊,曺敬治妻孝養于魚世謙,姜利敬妻末非于尹繼謙,文致彬妻銀非于鄭孝常,高福老妾阿只于安仲敬,文致彬妾千年于權攅,康純妾女子貴德于趙益貞,康碩孫妻欣非于徐敬生,曺閏身妾義非于柳漢。
○昌寧君曺錫文啓曰:「頒祿本廣興倉所掌,今一委軍資監,無一人往參者,請竝推鞫。」從之。
○先是,司諫院啓請考除授人告身,上令院相及六曹議之。至是,承政院啓曰:「世祖慮軍士未得及時受祿,令卽給告身,待受祿後考準前資,乃署經。然軍士旣出告身,又受其祿,考準者百無一二,難以盡懲。臣等謂憲府則公務甚劇,諫院官閑,請自今軍士告身,除授後限五十日,畢考前級署經,勿移文憲府,直報兵曹,兵曹卽給告身頒祿。其未考準前資者,京中及近道,限五十日,遠道限百日,督令考準。若限內不考準者,竝追奪前階改正,且東西班朝士告身,依舊例待臺諫署經,方許出給。」從之。
○遷陵都監啓事目:
一,遷陵時無返虞節次,用素儀仗。一,誌石、哀冊勿改造用舊,只於誌石蓋石內面,略記遷陵顚末。一,明器服玩年久不可用,竝改造,但今不用石室,一依光陵例,盛櫃埋陵前及左右。
從之。
1月14日
○己巳,告訃請諡使李石亨、請承襲使李坡,回自大明。
○以金吉通兼義禁府知事,李崇元掌隷院判決事。
○命刊經都監郞官、司饔院官吏等,依三都監例加階,以與於殯殿及佛事也。
1月15日
○庚午,高靈君申叔舟啓曰:「今征西諸將,皆以征討爲號,征討非諸侯所得稱。若上國聞之,則恐有嫌,請去征討之號。且下至偏裨,皆有將軍之號,臣恐各立名號,權分勢散,無所統一,請三大將外,勿稱將軍號。」上許之。叔舟請改征西爲鎭西,征虜爲平虜,討逆爲破虜,從之。
○賜綾城君具致寬鞍具馬一匹,敎曰:「分閫推轂,古今通規。今以卿爲鎭西大將軍,往鎭西道,節度將士,如有違令,一以軍法論斷,軍民事務,亦皆便宜從事,以紓西顧之憂。」致寬啓曰:「山陵之役比,下玄宮事更多,非數月可辦。吏曹謂功役垂畢,以都監郞官尹龜山授坡州牧使,若爾非徒廢事,夫匠亦怠。請改龜山職,自今限事畢,都監郞官勿除他職。」從之。
○先是,觀象監啓:「本月十四日丑時月食。」至期不食,承政院取招以啓,命勿論。都承旨權瑊啓曰:「古稱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今觀象監官吏,失占天象,其罪匪輕,請囚鞫然後上裁。」傳曰:「姑待今夜驗之。」是夜果食,命勿問。
○有人告陽川、衿川、果川、江華地界群盜刦掠,命兼司僕韓奉連,率衛士往捕之。
○遣宦官于具致寬第,餞慰。
1月16日
○辛未,鎭西將軍綾城君具致寬辭,上曰:「柳子光,予所鄭重者,卿於閫外,亦當信任之。但卿與魚有沼、宣炯皆帶將軍號,而獨子光無號,不其嫌乎?」致寬曰:「昨日申叔舟所啓,臣未知始末,然我國諸將之號,上國焉得而知之?」上曰:「子光、具謙,復用鷹揚、虎賁之號。」命都承旨權瑊,齎宣醞往餞于慕華館。
○兀良哈副司正金大伊乃等八人,來獻土物。
○兵曹啓:「曾降傳旨,凡除職者,立限給告身頒祿,違者追奪前職科罪。然臣等以爲,諸道留鎭軍士及兩界元居防戍者,不可以考驗告身,擅離戍所,又不可以限內未受告身,遽奪其職。況遠方軍士,累年所受告身,爭先考準,贏糧往來,實爲騷擾。請除前此受職者外,自今受職者,依新法施行。」從之。
1月17日
○壬申,兀良哈中樞府知事柳尙冬哈等九人,來獻土物。
○五衛都摠府啓:「全羅道長城縣正兵金貴丁,以其子僧信雲代送,而縣監李牛平、節度使許亨孫不點察以送。請令其道觀察使推覈以聞。」從之。
○兼司僕韓奉連告楊州、富平有盜成群,公行刦掠,請捕之。上命奉連及內禁衛李德山、權旨等,率兵往捕之。得白丁崔海等九人,幷現贓以啓,命下刑曹鞫之。
1月18日
○癸酉,江原道觀察使啓:「前此,本道諸邑田稅,橫城、原州、寧越、平昌、旌善、江陵、三陟、蔚珍、平海等邑,則納原州興原倉;襄陽、杆城、高城、通川、歙谷、淮陽、金城、平康、伊川、安陜、鐵原、金化、狼川、春川、楊口、麟蹄、洪川等邑,則納京倉。今新定《大典》漕轉條註云:『原州興原倉、春川昭陽江倉,竝收江原道田稅。』臣據此參詳,鐵原距京三日程,昭陽江則四日程,金化距京及昭陽江竝三日程。安峽、伊川距京四日程,昭陽江則五日程,金城、平康距京及昭陽江竝四日程,淮陽距京及昭陽江竝五日程,其道里遠近雖同,而抵京之路坦夷,昭陽江之路間有大嶺大川爲阻,每天日寒凍,人馬顚仆,辛勤跋涉,民甚苦之。請淮陽、金城、金化、平康、伊川、安峽、鐵原等七邑之民,願納京倉者聽。」命下戶曹議之,戶曹請依啓本施行,從之。
1月20日
○乙亥,高靈君申叔舟啓曰:「頃者禮曹宴客使時,柳冬尙哈、李多弄介等言曰:『吾輩欲速還,殿下見我輩乎?』臣答曰:『殿下今方居憂,賜見汝輩,裁自聖心,未敢知也。』臣觀其勢,野人投化居京者,得無以西征事相通耶。臣意以爲當語曰:『殿下將欲引見。』乃拘留彼輩,以待上國徵兵。且世祖之待野人也,不必備儀仗,或於內苑,或於交泰殿,時時引見,故野人感悅。今亦如此引見,以悅其心,以緩其行何如?」上曰:「然。」又啓曰:「今野人等請受祿,欲貿其土所無之物。野人給祿,世祖一時之權宜,然其受祿者數亦不多。今尙冬哈等可從請給祿,使之感悅,且緩其行。」上曰:「是。」
1月21日
○丙子,野人中樞府同知事權豆等九人,來獻土物。
○臨瀛大君璆卒。璆字獻之,世宗第四子。天性割達,精曉物理,武藝絶倫,又涉文史,議論超越,世祖嘗稱有儒者之風。事世祖,凡聞朝政得失,民間利害,莫不啓達,由是眷愛偏隆。常好儉約,不營財産,待人以誠,略無巧僞。至是病卒,年五十二。上悼甚,命輟朝五日,致賻優厚。諡貞簡:淸白守節,貞;恭敬行善,簡。男九,澍、浚、淳、淨、澄、涵、潾、濯、沃。涵以下,側室出也。
○傳曰:「亂臣南怡籍沒金銀,給淨業院。」
1月22日
○丁丑,初,李石亨、李坡之回自大明也,八站路上雪深,迎來軍卒凍餒,人馬物故者太半。至是上聞之,諭鎭西大將軍具致寬曰:「今聞李石亨等迎來人馬,於八站路上,多所倒損,此必邊將及領將,不能救恤之所致。卿宜詳覈物故人馬之數以聞。」
○領議政朴元亨卒。元亨字之衢,歲甲寅中親試第三人,累轉司僕判官。時文宗爲世子,夜與諸君,釣慶會樓池,召司僕官元亨入見。文宗顧左右曰:「初謂兼官直宿,斯人也。」上亦敬待,不可與爲戲,卽謝遣之。及卽位,轉判司僕寺。事世祖靖難,拜同副承旨,曁受禪陞都承旨,賜佐翼功臣號。遷吏曹參判,封延城君,歷戶、刑、吏、禮四曹判書,陞議政府右贊成。丙戌拜右議政,明年平逆賊李施愛,遣元亨存撫本道,進左議政,睿宗卽位,又與翊戴功臣。至是有疾沈綿,召子安性,令進酒口號云:「今夜燈前酒一巡,汝生三十六靑春。吾家舊物惟淸白,好把流傳無限人。」卒年五十九。訃聞,上震悼,輟朝三日,致弔祭。元亨器度簡重,平居無疾言遽色,處事決疑,毅然持正。每群議各執所見,徐以一言定之,動合事宜。又善辭命,明使至國,必爲儐相,儀觀甚度。早喪母,事繼母如事所生。然城府深,人莫之窺,又能揣摩承迎,與世低昻。性好潔,每赴公朝,雖倉卒,必照鏡視衣,有塵汚拂去乃出。諡文憲:博聞多見,文;薦可替否,憲。子二,安命、安性。
1月23日
○戊寅,以韓明澮爲領議政,寧城君崔恒兼春秋館領事同知中樞府事,李石亨進階輔國崇祿大夫,吳子慶寶山君,吳伯昌兼都摠府都摠管,李恕長咸吉道觀察使,李蕃全州府尹,崔適兼五衛將僉知中樞府事,李坡進階嘉靖大夫。是日,召都承旨權瑊于內,上曰:「予欲以申叔舟或韓明澮、具致寬,復爲首相,何如?」瑊對曰:「上敎允當。」卽命以明澮爲領議政,批下,明澮適以院相在政院,辭曰:「臣已年老,今方國家多事。且去年咸吉道之事,雖不道達,聖上所悉。請收成命,俾保餘齡。」上曰:「丁亥之事,若有可疑,寧有今日?其勿復言。」明澮頓首謝。
○司憲府啓:「爵賞者,人主所以勸有德賞有功,雖一資半級,不可虛假。若有功者後,無功者先,則干請暗行,是非易位。故必須隨其功勞輕重而爵賞之,然後賞不濫而人亦懋功。今三都監官吏,有勞者居後,無功者反居其上,是則該司官吏不無用情。雖事已經赦,不得追論,然請收無功者濫受資級,且供進監造等事,皆臣子分內微勞,請竝改正。」傳曰:「皆稟睿旨,何爲監受也?」
○詳定所條列革弊事目以啓:「一,平安道節度使,罷中道只置東、西二道。一,罷諸道節度副使。一,革咸吉北道觀察使。一,復置驛丞,以書吏去官者除授,且給書吏餘丁。一,自立號牌後新得奴婢者,令司憲府辨正。」從之。
1月24日
○己卯,木稼。
○歸厚署提調李永垠啓曰:「本署木工役於長生殿者,已曾除下,至今任置不還,臣以爲不可。」上謂承政院曰:「兩處之事,孰重孰輕?事雖無輕重,長生殿無受敎而任置啓下之事,其官吏等當下義禁府鞫之。」長生殿提調金禮蒙、金吉通、李承召等來啓曰:「臣等非任置啓下事,但遷陵日迫,梓宮事急,恐其不及。已將不還木工事由,呈單子于承政院。」又啓曰:「若囚官吏,則亦恐無監造者。」命勿推官吏。
○初,內醫院正金元謹,娶楊元忠女爲妻,雇工則金又奸元忠妻,生女德恩,都正蒳以爲妾。後元忠棄其妻,則金因以爲妻,隨元謹而居,服事有年。至是,元謹惡而黜之,蒳夜多率家僮,到元謹家言曰:「則金實是家主,汝反黜之何也?」因相詰,敺元忠、元謹及元謹女壻姜繼叔,則金亦助之。元謹以啓,命承政院,召蒳問之。蒳對曰:「元謹臣妾異父同生兄夫,且朝士也,安敢毆之?」傳旨義禁府曰:「蒳家僮等,成群毆金元謹,則金以元謹雇工,累年隨居,而一朝反敺其主,其鞫問以啓。」義禁府問則金,則金曰:「元謹卽吾義女壻,乃元謹隨予居,非予隨元謹也。」義禁府以啓,傳曰:「不鞫予所問,而反鞫予所不問,甚不可。」知事金吉通、同知事高台弼等請待罪,傳曰:「姑置之,後勿爾也。」
○慶尙左道節度使韓致義上書曰:
本年正月十四日,宣傳官李義亨齎到諭書內:「明使之來且近,衛士寡少,其抄發騎兵一千以遣。」臣敬此卽令知會整齊,然臣竊觀兵政有云:「發兵符篆,刻文而中分,右符頒諸營鎭,左符藏於大內,若徵兵則降左符及敎書,合驗然後應徵。」今義亨不齎左符,但齎諭書而至,臣心以爲義亨,非徒手擎諭書至,親傳上敎,臣非疑其矯僞,竊慮兵政設符取信之法,有所未愜,應徵大事,未敢擅便,仰瀆天聰。
上問承政院曰:「世祖之廢兵符何也?」院相金國光對曰:「世祖嘗曰:『平時則用兵符徵兵善矣,若有奸僞,兵符亦不足恃也。徵兵旣有內降諭書,又有兵曹勘合關文,雖廢之可也。』遂於兵政,親自抹之,卽令收兵符、密符于諸道。」上又問院相申叔舟曰:「不廢兵符何如?」叔舟對曰:「有兵符有諭書,兩般勘驗,必不得作僞於其間矣。」
○命還給㝓告身。高靈君申叔舟及承旨等啓曰:「初上以㝓無與姦黨,只流外方竄逐,未久以孝寧大君故召還,恩亦至矣。今復還告身,此事甚大,不可容易。」傳曰:「可殺則殺,可生則生。旣已召還而不給告身,則人必以我爲疑,㝓亦以爲見疑。人主賞罰,豈宜若是?予意以爲許之可也。」
○諭咸吉北道節度使金嶠曰:「前冬以有兀狄哈聲息,遣助戰諸將,率京軍官,往聽卿節度。今更細探,觀其形勢,如無所事。留連有弊,則可還送,其或全送,或減送,或皆仍留,在卿斟耳。且南道節度使李淑琦,亦領兵而往,其還其留,亦量宜施行。兀狄哈敗還,豈無報復之謀?不煩探訪以聞。」
1月25日
○庚辰,諭鎭西大將軍具致寬曰:「已革平安中道節度使,以中和、平壤、江西、龍岡、三和、咸從、甑山、永柔、順安、肅川、博川、嘉山、定州、龜城、郭山、宣川、鐵山、龍川、義州、昌城屬西道,以祥原、三登、成川、殷山、慈山、順川、价川、德川、陽德、孟山、寧遠、熙川、寧邊、雲山、泰川、碧潼、理山、渭源、江界屬東道。卿欲用吳子慶,則仍留之,無所用則送之,任卿斟酌施行。」
○蘂城君魚有沼上備邊策曰:
臣累年防戍,兩界之事,備嘗知之,謹條陳于後,伏望上裁施行。一,咸吉道五鎭居民,以城內地窄,恐火爲災,凡所收之穀,委積城外,積聚相連。又人皆入保城內,接屋連墻,凡有挾恨者,若火一處,則延及他家,牛馬、兵仗、衣糧盡就燒燬。如此之事,年年有之,民日困弊。自今以五家爲一統,分更巡行,若得燒火者,卽行重典。一,野人牛馬,從長城頹圮處逸入五鎭,居民藏匿,守令或不刷還,因此結怨,自今必皆刷還。一,彼人爭欲上京,冀蒙其賜,守令不均上送,因此生釁,自今錄人數及所居地方,輪次上送。一,平安道境連上國,護送防禦等事,倍於他道。每當冬節,南道防戍軍士,臨時督送,雪深草枯,不得飼馬,馬之生還者蓋寡,騎兵日減,儻有賊變,難以應之。自今南道某軍於某處,預先分定防戍。
命示申叔舟、韓明澮,叔舟、明澮議啓曰:「第一條禁火事,此俗雖睚眦之忿,必火人房屋積聚,宜設法痛禁。第二條刷還牛馬事,凡盜彼此一也,邊將不責我而責彼,甚不可,痛懲我姦民,使彼知不可犯,然後責彼可也。第三條輪次上京事,彼人等欲上京,最所爭先,邊將以功勞輕重,族勢强弱爲先後,以勸勵彼之誠款,不可例以輪送。但强弱功勞同,而先後不均,則生釁必矣,此在邊將。宜下諭,責其審處,使彼心服。第四條預定赴防處所事,屯兵之法,因事變形勢,不可局定。」
○忠淸道林泉郡産白雉,觀察使安哲孫捕而獻之,雉死於道,遂齎來獻。
○兵曹啓:「今奉傳敎,曾經朝士之屬正兵者,別立一衛,稱勵精衛。請以東班六品以上,西班四品以上文武科出身,生員、進士、有蔭子孫等屬本衛。京中則漢城府,外方則節度使,磨勘抄定,悉數以聞。依他軍士例,分四番相遞番休,其遞兒職,令詳定所擬議施行。」從之。
○命還給徠告身。
1月26日
○辛巳,成均生員李汝舟等上書曰:
伏聞闡揚王化,在乎儒術,而立天下之大法,成天下之大經,爲萬代禮樂之宗主者,自生民以來,未有如夫子也。是以古先帝王,莫不以殷禮祀之。臣等謹稽前史,漢高過魯,祀以大牢,先儒謂:「四百年之漢,實基於此。」自是厥後,遂爲盛典。至光武建武中,以大牢祀;明帝永平中,以大牢祀;章帝元和中,以大牢祀。晋武泰始中,以三牲竝祭四時;明帝太寧中,四時之祀,亦如泰始故事。唐開元中,春秋釋奠,亦用牲牢。宋朝初,春秋二丁,皆用大牢。逮至大明,其文愈備,其儀愈隆,以犢一、豕一、羊一,尊祀焉。觀其職掌祠部,蓋可攷矣。惟我東方,列聖相承,凡所施爲,一遵華制,褒尊宣聖,享祀有儀。於春秋兩仲之奠,樂數牲牢,皆從王者之禮,其尊師重道之意,視古無讓矣。而比年以來,犧牛之用,廢而不擧,臣等竊惑焉。《易》曰:「東隣殺牛,不如西隣之禴祭。」今日誠敬之祀,何嫌於一牛之存亡?然於尊祀先聖之禮,恐有虧焉。昔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夫子止之曰:「我愛其禮。」蓋聖人之心,亦非不知無實而妄費也,猶且止之者,豈非所費者小而所存者大也?恭惟主上殿下,以天縱之聖,光紹祖宗之烈行,一事必合典禮,施一令必訪古,今修明舊章,尊崇聖道,在殿下一英斷耳。伏願殿下,明勑有司,備詳儀制,乃於釋奠祀以大牢,樂用八佾,使當時後世之人,皆知師道之可尊,此初政一盛擧也。臣等深蒙敎育之恩,愧無絲毫之補,雖朝廷有司之事,尙當言之,況此籩豆之事,其敢含默而不白哉?伏惟殿下留神焉。
上以先王制度,難於紛更,不允。
○傳旨戶曹,賜臨瀛大君璆賻米七十石、黃豆三十石。
○命賜亂臣南怡南陽田于奉保夫人金氏。
○吏曹啓:「前此,歸厚署掌棺槨,禮葬都監掌車轝雜物,分爲二司,今罷禮葬都監,合屬歸厚署,增置別提一員。若國葬事緊,則非徒官員不足,禮葬諸事,固難應辦,故令復置禮葬都監。然禮葬衙門常置不罷,不可以都監稱號。請勿復禮葬都監,仍屬歸厚署,增置別提二員,與歸厚署別提四員和會,每一司各置三員,分掌其任。」從之。
1月27日
○壬午,臺諫啓曰:「㝓、徠父子,罪在萬死,幸蒙上恩,得還京城。今乃還給告身,無以懲後,請勿給。」不允。
○遷陵都監啓事目:
一,大轝於舊例差小造作,且除欄于肩轝勿造。一,誌石兩位,竝用新造一件。一,哀冊非初喪勿移。一,圖書勿改造。一,舊陵誌石、哀冊、圖書、瓦明器、雜象等物,埋之屛處,其餘服玩及木明器等物,燒焚。一,紙牓奉安,依虞主例,造櫃子及座子、倚几。
從之。
○司憲府啓:「自立號牌以後,凡人之新得奴婢,令諸道觀察使,詳悉推刷,如其不用意者,幷其邑守令抵罪。」從之。
○戶曹啓:「曾降傳旨:『自今代納者,勿論宗、宰、功臣,卽置極刑,家産沒官。』然戊子年以前代納,悉從民願受敎而爲之,況民間托人代納,其田稅貢物,不曾備辦。今若移文督納,必貽弊於民,自本年十月十七日傳旨以前,受敎代納之物,請限閏二月晦日,許令人畢代納,官收其直給之。若限內未納一物者,雖已畢納,而濫收價民間者,沒入代納之物及其價于官。」從之。初世祖,凡民間田稅貢物,許令人先納京中,而倍徵其價于民間,謂之代納,又令刊經都監,操代納之權,先受人貨,方許代納,謂之納分。於是豪家巨室,多好之者。富商大賈及僧徒,或托勢家,或依僧信眉、學悅、學祖,爭先趨附。然代納之法,當從民情願,故代納之徒,必先依勢家,請于其邑守令,仍厚賄之,守令畏威懷利,勒令代納,民莫敢違。旣已代納,則守令發吏徵納,若貢稅則旣倍徵於民,而還散米於民間,約以秋來,償以綿布,貧民爭受之,及期限已至,則連群引類,直至民家索之。若不及償,刦奪衣服雜物,其直之高下,隨意以定。然商賈之徵督,不如僧人恣行不法,故老商大賈,必先厚誘僧人,使之助惡。僧人之徵督於民也,必稱大君代身信眉、學悅、學祖弟子,少不如意,便加搥撻。民莫敢仰視,搖手相戒曰:「不如飽其欲而遠之。」由是所求無不穫,所欲無不遂。如是者歲復不已,閭閻苦之,民不聊生,而在上則以爲從民情願,不知其害之至此。及上初卽位,特令革之,中外大悅,至是有是命,民望稍缺。
1月28日
○癸未,賜行大護軍崔適,奴婢幷五口、內廐馬一匹。
○咸吉道節度使金嶠、觀察使李恕長等馳啓:「本月初四日,斡朶里亡子言:『子尼可大歸大明道還云:「蒲州住巨叱巨曰:『往年大明與朝鮮,殺害我父兄,將欲報復,率兵向遼東,路逢大明兵相戰,物故相當。』」且同里住斡朶里甫下、豆里下、李滿住子甫乙古大等云:「解氷前,入寇于平安道。」』」上令議政府、都摠府議之,皆曰:「卽令馳諭鎭西大將軍具致寬及咸吉道節度使,益嚴隄備而已。」從之。遂回諭金嶠曰:「已悉所啓。此雖彼人常談,固不足信,亦不可忽其防禦諸事,卿宜盡心措置。」
1月29日
○甲申,議政府領議政韓明澮等,與都承旨權瑊啓曰:「瑜之罪甚重,不共戴天之讎,今其子尙在國中,鄭悰之子亦在,請皆置法。且吉州,李施愛所居之邑,削地降號爲便。」傳曰:「瑜之子,世祖尙且生之,予何忍置法?悰子及妻入謁,世祖見而憐之,因揮淚,俾予書傳旨,勿許緣坐,今予安敢置法?吉州降號事,可擬議以啓。」明澮等更啓曰:「昔太宗爲靖安君時,懷安君謀害太宗,太宗安置懷安君于全州。其後世宗卽位,群臣咸請曰:『懷安君之子,不共戴天之讎,法當置罪。』世宗不得已從之。懷安君謀害之時,太宗在潛邸,尙且如此,況瑜之事,關係宗社,其子不可寬貸,當置於法。悰則尙不悛心,密結僧徒,謀亂伏誅,其子不宜存之。」傳曰:「愉子事,吾當更思之。悰子事,其勿更言。」
○成均生員李汝舟等復上書曰:
臣等將文廟釋奠大牢事,仰讀天聰,敎曰:「先王之典,不可輕改。」未賜兪允,卽三年無改之盛心也。臣等竊聞,當持守而持守,固繼述也;當變通而變通,亦繼述也。謹按諸古舜,承堯禪二十有八載之間,其禮樂刑政,更張多矣,而舜不以爲嫌,堯不以爲非。豈非守所當守,變所當變而然歟?恭惟主上殿下,以英明冠古之資,纉承丕緖,先王之政,可行則行之,可改則改之。凡所施爲,動合時宜,獨於祀聖一事,重改其制,臣等竊惑焉。臣聞報功,莫重於祀。惟吾夫子繼往聖開來學,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是姑先儒稱之曰:「夫子之道,不啻天地也,不啻父母也。」夫天地父母之恩,雖殫天下之物,何足以報之?特稱殷禮,以寓其誠意耳。觀古之帝王,或祀大牢,或位南面,凡牲幣之數,一依王者之禮,所以致崇極之意也。況我國家,自祖宗以來,用牛之禮,皆已行之,若以爲先王之典,不可改也,則我祖宗不足法歟?是何徒守權宜之制,而不念祖宗經常之法乎?祀之豐約,固無與於先聖,其於盛朝尊師重道之意,恐有虧焉。伏願殿下,依臣等前疏,乃於釋奠祀以大牢,樂用八佾,則吾道幸甚,國家幸甚。
不允。
○義禁府鎭撫金効孟上疏曰:
螻蟻之命至微,雷霆之威至重,以至微之軀,犯莫大之威,惕然恐怖。伏望聖慈寬赦。南怡、康純之不道,天地所不容,賴殿下神聖,宗社所佑,炳幾誅除。當時裨贊聖算,經營畫策者,皆爲聖上駕馭耳,夫豈有一毫出於範圍之外哉?臣適入直,手執枷鎖,與承旨宣傳官等,達曉立掖門,密旨纔出,奔走先後,夜暗無燭,顚而復起。臣於其時,頓踏隳裂,泥汚之衣猶在,手足凍傷,一夜之勤,豈有逾於臣者哉?臣於辛酉擢第,今三十載,歷仕中外,鬚鬢已白,得遇聖明,甄勞定賞。伏望聖慈,特霈鴻恩,得陛一資,則愚臣所以感載聖澤,雖至摩粉,曷足稱報?
上覽之,下承政院。
○日本國對馬州太守宗貞國,遣人來獻土物。
○傳曰:「英陵碑石及雜象、丁字閣、享官廳,幷勿移設,開陵後梓宮移安處,勿用丁字閣,於洞口外別設奉安。」
1月30日
○乙酉,遣宦官嚴敬之,齎宣醞往饋光陵董役提調。
○有人告忠淸道忠州、槐山地面,盜賊竊發,遣都摠府都事洪繼庸,往捕之。
○遠接使尹子雲,奉書于承政院以啓曰:
本月二十六日,押解官石蟾,回自遼東言:「明使太監崔安、鄭同、沈澮等,率京頭目四十六人,前月十六日發北京,本月初十日到遼東,二月十五日二十日間當發。」若東八站雪消,則不待此日起程。
○初,
猜你喜欢 卷八 义勇第八·刘向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二·李心传 第四十九回 设伏甲定谋除恶 纵轻骑入阙行凶·蔡东藩 跋·徐鼒 卷之二百七十九·佚名 卷之三百八十七·佚名 提要·钱时 唐仁祖传·宋濂 卷之一·朱克敬 卷十九·阿桂 卷四上·沈枢 选举九·徐松 乐二·徐松 卷十二·徐天麟 綰等畏耎還走案·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