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錄

○成化六年庚寅二月,受命出草。至七年辛卯十二月,撰《世祖實錄》訖,始撰八年壬辰五月畢。

纂修官〈前後官幷錄〉

領館事:輸忠協策靖難同德佐翼保社炳幾定難翊戴純誠明亮經濟弘化佐理功臣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領議政兼領經筵藝文館弘文館觀象監事禮曹判書高靈府院君臣申叔舟。

領館事:輸忠衛社協策靖難同德佐翼保社炳幾定難翊戴純誠明亮經濟弘化佐理功臣大匡輔國崇祿大夫上黨府院君兼領經筵事兵曹判書臣韓明澮。

監館事:輸忠衛社協贊靖難佐翼純誠明亮經濟弘化佐理功臣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左議政兼領經筵事寧城府院君臣崔恒。

知館事:推忠定難翊戴純誠明亮佐理功臣崇政大夫判敦寧府事兼知經筵事晋山君臣姜希孟。

知館事:純誠明亮佐理功臣資憲大夫知中樞府事兼弘文館提學南原君臣梁誠之。

同知館事:純誠佐理功臣嘉靖大夫同知中樞府事東萊君臣鄭蘭宗。

同知館事:純誠佐理功臣嘉靖大夫工曹參判福昌君臣金壽寧。

同知館事:嘉善大夫行義興衛護軍臣芮承錫。

修撰官:通政大夫藝文館副提學知製敎兼經筵參贊官臣金之慶。

修撰官:通政大夫藝文館副提學知製敎兼經筵贊參官臣柳睠。

編修官:中直大夫守藝文館直提學知製敎兼經筵侍講官承文院參校臣金紐。

編修官:通訓大夫尙衣院正臣高台鼎。

編修官:通訓大夫行藝文館典翰知製敎兼經筵侍講官弘文館典翰承文院參校臣任士洪。

編修官:通訓大夫行承文院參校臣成俶。

編修官:通訓大夫行藝文館應敎知製敎兼經筵侍講官承文院校勘臣朴始亨。

編修官: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副中郞司直臣金新。

編修官:通訓大夫行藝文館副應敎知製敎兼經筵侍講官臣崔敬止。

編修官:通訓大夫行藝文館副應敎知製敎兼經筵侍講官承文院校勘臣盧公弼。

記注官:通訓大夫行藝文館校理知製敎兼經筵侍讀官承文院校理臣鄭徽。

記注官:通訓大夫行成均館典籍臣柳自汾。

記注官:中訓大夫行藝文館校理知製敎兼經筵侍讀官承文院校理臣盧昐。

記注官:中訓大夫行藝文館副校理知製敎兼經筵侍讀官承文院校理臣金克儉。

記注官:中訓大夫行藝文館副校理知製敎兼經筵侍讀官承文院校理臣崔淑精。

記注官:奉正大夫行藝文館校理知製敎兼經筵侍讀官承文院校理臣朴時衡。

記注官:通訓大夫行藝文館副校理知製敎兼經筵侍讀官承文院校理臣金潤宗。

記注官:奉正大夫行藝文館修撰知製敎兼經筵檢討官承文院校檢臣孫比長。

記注官:通善郞行藝文館副校理知製敎兼經筵侍讀官承文院校理臣南季堂。

記事官:朝奉大夫行藝文館修撰知製敎兼經筵檢討官承文院校檢臣南潤宗。

記事官:朝奉大夫行司憲府監察兼承文院校檢臣金仲演。

記事官:奉訓郞行司憲府監察臣崔哲寬。

記事官:奉直郞行藝文館副修撰知製敎兼經筵檢討官臣安琛。

記事官:奉直郞行藝文館副修撰知製敎兼經筵檢討官臣蔡壽。

記事官:奉訓郞行藝文館副修撰知製敎兼經筵檢討官承文院校檢臣金崙。

記事官:承議郞承政院注書臣金禮源。

記事官:奉直郞行藝文館奉敎兼經筵司經臣孫昌。

記事官:奉直郞行藝文館奉敎兼經筵司經弘文館博士臣楊子由。

記事官:承訓郞行藝文館待敎兼經筵說經弘文館著作臣金悰。

記事官:承訓郞行藝文館待敎兼經筵說經臣金楣。

記事官:宣敎郞行藝文館檢閱兼經筵典經弘文館正字臣姜居孝。

記事官:宣敎郞行藝文館檢閱兼經筵典經臣安晋生。

記事官:通仕郞行藝文館檢閱兼經筵典經弘文館正字臣鄭以僑。

記事官:通仕郞行藝文館檢閱兼經筵典經弘文館正字臣朴處綸。

記事官:啓功郞行藝文館檢閱兼經筵典經弘文館正字臣金直孫。

記事官:通仕郞行藝文館檢閱兼經筵典經臣李博。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一十二·表第三·脱脱
  卷七十四·毕沅
  东林列传卷八·陈鼎
  卷之一百六十六·佚名
  第五十回 沪宁站宋教仁中弹亡身·黄士衡
  卷之三百七十九·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五·佚名
  ●王弇州崇论卷之一·李衷纯
  第七节共有·佚名
  卫康叔世家第七·司马迁
  一 三十五年的回忆·许寿裳
  李益传·刘昫
  张弘范传·宋濂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卷一·允禄
  卽位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巻三·元好问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鼓吹卷三元 郝天挺 注陆龟防【字鲁望举进士不第遂放浪山水间号江湖散人又号天随子甫里先生后以高人征不就今有笠泽丛书三卷并诗文十六卷行于世】忆白菊我怜贞白重寒芳前后丛生夹小堂月朶并开无絶艳

  • 剧目索引·钱德苍

    初集副末一卷牧羊记:庆寿、颁诏、小逼、望乡金锁记:送女、探监、法场三国志:刀会二卷邯郸梦:扫花占花魁:劝妆牡丹亭:冥判、拾画、叫画白罗衫:贺喜永团圆:逼离、击鼓、闹宾馆、计代、堂婚三卷琵琶记:辞朝、盘夫西川图:芦花荡一文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二·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五年八月壬寅朔权吏部侍郎张致远言臣窃惟靖康之变议者追咎异时首祸之由故于仕进则有讨论之式于赏典则有泛滥之目中间缘施行过差武臣特免讨论往往以宣和之前所得滥赏陈乞收使虽泛滥之目仍在而有司按文

  • 两汉刋误补遗卷九·吴仁杰

    字误光武纪深略纬文仁杰按文选作纬天恐当从文选为是又冯衍传周宣齐威犹有申伯召虎夷吾吉甫注吉甫谓尹吉甫按吉甫当作成父谓王子成父也若尹吉甫不应序于夷吾之下又黄琼傅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注引法言金口木舌

  • 第二六八呈同治九年十一月十八日一一七○一--七·佚名

    铺户陈恒裕号呈称:该大枋实系己物,催淡水分府查验给领,如有虚词冒认,愿甘坐罪;批:毋庸多渎被告住做状自稿干证住歇家地保住认戳具呈人铺户陈恒裕号,住竹南一保中港街,同安属、离城二十五里经承代书原差

  • 隐太子李建成传·刘昫

    李建成,是高祖的长子。隋炀帝大业末年,高祖在汾州、晋州一带平息暴乱,李建成带着家属暂居在河东。高祖刚举义旗时,派人秘密叫他去,他和弟弟巢王李元吉悄悄赶到太原。李建成来了,高祖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左领军大都督,封为陇西郡

  • 四、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老子辨·钱穆

    阎若璩《四书释地续》云:“《孔子世家》载适周问礼于老子,在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年三十。《庄子》云:孔子年五十一,南见老聃,是为定公九年。《水经注》云:孔子年十七适周,是为昭公七年。《索隐》谓:孟僖子卒,南宫敬叔始事

  • 卷二百二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四经籍考【十四】史【地理 时令 谱牒 目録】御定清凉山新志十卷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惟清凉山古称文殊大士演教之区也兹山耸峙於雁门云中之表接恒岳而俯滹沱横临朔塞藩屏京畿其

  • 思念亲人及家书选录·梁漱溟

    悼亡室黄靖贤夫人在我的夫人故后第三天,我凝敛心神,要写一篇悼亡的文章。因为白话文似较浅露,不如文言能做到深厚沉重的意境,于是就用文言来写。但卒以琐事牵扰,文言又比较费事,现在乃改用白话来写。想先将我和我夫人的感情

  • 卷十三上 尽心章句上(凡四十五章)·孙奭

    (尽心者,人之有心,为精气主,思虑可否,然后行之。犹人法天,天之执持纲维,以正二十八舍者,北辰也。《论语》曰:“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心者,人之北辰也。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故以“尽心”为篇题。)[疏]正义曰:前篇章首论告

  • 卷之六·佚名

    刘子卷之六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注妄瑕第二十六天#1道混然无形,寂然无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非可以影响求#2,不得以毁誉称也。降此以往,则事不双美,名不并盛矣。虽天地之大,三光之明,圣贤之智,犹未免乎訾也。故天有拆之象,地有裂之

  • 卷二十二·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二十二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尚书注疏第十一存旧尚书卷第六古文尚书泰誓上第一周书孔氏传【古木】尚书注疏卷第十【宋板】泰誓上考异古本经今商玉受弗敬弗作不乃夷居弗事上帝同 有罪无罪

  • 卷一·敖继公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説卷一     元 敖继公 撰士冠礼第一郑注曰童子年二十而冠主人?冠朝服则是诸侯之士天子之士朝服皮弁素樍古者四民世事士之子恒为士冠于五礼属嘉礼继公谓此篇主言士冠其适子之礼然此士云者据

  • 众善相品第七·佚名

    尔时金刚藏菩萨。於大众中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长跪叉手合掌向佛。以偈问曰:毁破禁戒失头陀,以造逆故非我灭。如过去佛之所说,破净戒者不入众。诸有一切沙门事,犹如燋炷皆弃舍。三垢所污离解脱,不堪消受国供养。四

  •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佚名

    大乘单译经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刘宋罽宾三藏法师昙摩蜜多译一名普贤经一名出深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重阁讲堂。告诸比丘。却后三月我当般涅槃。尊者阿难。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绕

  •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序·楚圆

    银青光禄大夫行秘书监知汝州军州兼管内营田堤堰桥道劝农使上柱国南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九百户杨亿述昔者白象降生。教兴于权实。青莲视瞬。义著于师承。厥后只履西归一花东布。世系联续。开悟寖广。然而根器各异。宗致

  • 玉笑零音·田艺蘅

    一卷。明田艺蘅撰。名言类书,皆采取新奇故事,纬以俪语。共一百二十八条。有些条目尚颇具道理,有的甚至揭露一些社会不合理的现象,从中多少可以窥见一些社会的黑暗状况。如 “耕,男之职也。今之业耕者,毁其锄犁而诲其子以盗;

  • 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礼·佚名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说礼佛菩萨名号,及忏悔发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