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十年

(壬午)二十年大明崇祯十四年

春正月

1月2日

○壬申,也春住胡億送阿告飢索糧,令本道量給穀物。

1月3日

○癸酉,憲府啓曰:「守令署經之法,載於令甲,雖累經州縣之人,更爲署經,然後乃敢辭朝,此是祖宗朝古規。其意誠以字牧之爲任極重,苟非其人,則不可以已經,而仍送也。經亂之後,急於省弊,初授人外,已經之人,則雖以不治見敗者,皆免署經,冗雜奸濫之徒,無所懲畏,或有今日除拜,明日辭朝者,此豈法典本意哉?請自今,一依舊例,無論已經與新授,竝令署經後發送。三曹郞官,乃蔭官之極選,而近來雜授苟充,殊無愼簡之意,物議皆以爲非,請令該曹澄汰。成川非他邑之比,自前爲府使者,皆宰臣與文武有聲稱人,堂下則以曾經臺、侍,已行準職之人差送,其意有在,而新府使李碩望以四品蔭官,卒然陞授,政體顚倒,李碩望請命遞差。」答曰:「依啓。署經事,議于大臣。」大臣以爲:「署經者,祖宗之法制也。近因搶攘,兩司多故,曾經守令者,不復署經,此是一時之權宜也。臺諫所啓,實爲得體,無容別議。」上從之。

1月4日

○甲戌,統制使柳琳以前日錦州衛領兵大將,陞資憲階,從淸國之令也。

1月5日

○乙亥,上下敎曰:「備局募粟事目中,常赦所不原者,勿許事目。」卽納粟錦州,許通免罪等定式也。

1月6日

○丙子,瀋陽宰臣等馳啓曰:「鄭命壽來到館所,請世子進往衙門,與押頭、大頭具勒等,坐於諸王所會處,龍骨大、皮牌、加隣、於士巨、鄭譯等,傳汗言于世子前曰:『金尙憲死有餘罪,而今聞病重。其餘諸人,皆有疾病云,且隨來之人,辛苦可矜。尙憲雖年老,而能文則必有才智。欲送錦州,使之立功,亦欲還送義州而囚之,兩處孰優?』世子曰:『諸人之至今生存,無非帝恩。處決惟在於帝,何敢有所陳說?』龍骨大等卽入去,以汗言還告曰:『當竝囚于義州,而使价往來時,使之點檢矣。』世子曰:『帝德如天,無以爲謝。』翌日出送金尙憲、朴潢、申得淵、曺漢英、蔡以恒等五人,貳師李景奭亦令出去曰:『宣川女人所告舡人五名中,必有首謀之人,與監司、兵使,一處推閱,觀其結末而來。前府使李烓,亦使拘留於義州而待之。』云。」

○諫院啓曰:「柳震立之爲海南倅,前後僅三月耳。到任之初,卽定一官人,持官木數同,入送濟州,貿得駿馬及各樣雜物未回,而震立先罷,且有査問之擧,震立之當初所送官人,恐其得罪,如馬匹等物,煩人耳目者,則盡爲轉賣,貿輕裝而來,此則其時濟州牧使所目見也。如此明白之事,猶且容貸,則貪官汚吏,何所懼而懲戢乎?請命削去仕版。」從之。

1月7日

○丁丑,流星出天棓星下,入天津星上。

○備局啓曰:「金尙憲等出送之擧,出於意外,安州囚人亦不送差査處,誠爲多幸。李烓則給刷馬下送,而安州囚人,則令貳師與監司、兵使,相議科斷爲當。」從之。〈李烓在宣川時,有與漢人通貨之迹,故淸國之致責以此云。〉 ○吏曹判書南以雄陳疏乞遞,許之。

1月8日

○戊寅,東萊府使丁好恕馳啓曰:「館守平智連言:『自江戶差送前奉行倭平成幸,與洪喜男、李長生有相議事。』其意則關白生子,擧國方賀,島主欲得我國相問,以爲生光之地。差倭且言:『去冬唐船始來於長崎等地,傳言:「大明皇帝徵天下兵馬,盡討淸兵後,許放南兵,故爲市貿出來。」此言傳播江戶,則大君必責島主以「汝島接連朝鮮,此等事何不報知?」欲詳知此事,然後預報大君。』云。請令備局,明白指揮,俾無失對之患。」備局請以禮曹佐郞李泰運差接慰官以遣之,上從之。

○平安監司鄭太和馳啓曰:「五臣之竝留灣上,又出於淸國之分付。金尙憲等拘繫異城,亦得生還,一國之人孰不爲喜,而義州物力,決無獨當接濟之勢。雖各置於沿路之官,亦可使淸使之往來者見之矣。昌洲僉使崔得男,自前最親於鄭譯,今宜定差員入瀋,以義州難支之勢,使之私說於鄭譯,則不無動聽之望,請令備局指揮。」備局回啓,依此施行爲當,上從之。

1月9日

○己卯,前判書金尙憲等來到義州,上疏曰:

臣等羈繫異域,載罹寒暑,枯形危喘,日與死期。伏蒙我天地父母之仁,德動遠邇,誠感上下,脫之於鼎鑊刀俎之間,還之於乳哺袵席之內,再生之恩,如骨而肉,非臣等之力所能仰報。玉關雖入,長安尙隔,不得趨詣闕庭,少伸微悃,無任瞻天望日,感激流涕之至。謹具尺疏,昧死以聞。

答曰:「卿等生還,予日望之,今幸得釋,喜不自勝。」仍下敎曰:「此人等敗家之餘,久在異域,其所齎去之物,亦必匱乏。其令該曹,賜以衣資。」

○以暗行御史鄭致和書啓,新溪縣令鄭基豐賜表裏一襲,鳳山郡守鄭元弼、兎山縣監朴潤緖下獄治罪。

○備局啓曰:「安州之事,人莫不憂,而終不至大段。今見貳師李景奭狀啓,則鄭譯多有自功之色,願得一資云。所望不至重大,更加一資,亦似無妨。」上從之。

1月10日

○庚辰,日暈,蒼黑雲二道,挾日貫暈,長各竟天。

○先是,大提學李植上疏曰:

及第應講之規,《易經》倍畫,以其音釋、章句,最難誦過故也。今則《易》文新口訣,平平易誦,而所誦傳頭文字,舊例則多至數行,今則不過十餘字,甚至四五字而謂之中格。自是擧子利其便捷,皆舍《春秋》而務救倍畫,《春秋》之學未久將厥。自今《易》講,若不倍畫,則一偏之弊可矯,而《春秋》之學不廢矣。

上下禮曹議之。大提學李明漢以爲:「《易》、《春秋》變通之論,固出於矯弊之好意,而第以難易言之,則《春秋》易,而《易》難,今若不許倍畫,則孰肯舍其易,而趨其難哉?必不久而《易》學又廢。誦傳頭四五字而謂之中格,責在試官,不但爲擧子之失也。應講文字,加其字數與行數,且以曉解旨意者爲取,而倍畫之規,請依前勿廢。」從之。

○加鄭命壽正憲階。

1月12日

○壬午,以李明漢爲吏曹判書,以從二品陞授,大臣薦之也。南以雄爲大司憲,朴遾爲執義,趙壽益爲應敎。

1月14日

○甲申,備局啓曰:「今見平安道暗行御史鄭維城書啓,西土潰裂之狀,不覺寒心。飢民賑救,館軍搜括等事,令本道料理施行。死事人恤典、使客支供等事,令三道更加申飭。」上從之。仍下敎曰:「支供豐侈,誠極痛駭。三道監司竝推考。」

○前縣監安夢正於甲子之變,迎附賊适,賊敗詐死逃匿,至是捕得誅之。賞其捕得者銀百兩,罪其容匿者定配。

1月16日

○丙戌,上引見戶曹判書李溟,問之曰:「瀋中農作之難,本曹所陳頗詳,而與予所見似異矣。積穀灣上,各自輸運之說,雖出於不得已,而宰臣、質子猶或爲之,自國家使之自運,似涉太薄。禁軍等人皆無奴馬,何以運致?雖或有馬,每月輸致,勢所難支。且一年放糧甚多,苟善耕穫,則不無所補,而但初頭糜費,必極浩大矣。」溟曰:「旣耕之後,如或失稔,而終不免運糧,則不如初自運糧之爲得也。且管餉之任,監司不可兼察,別出管餉使之專管,則恐或有益。」上曰:「令廟堂議處。」備局請待秋成,極擇有計慮者,差遣管餉使,上從之。

○以金自點爲兵曹判書,特旨也。河溍爲正言,鄭致和爲東萊府使,陞通政階。

1月17日

○丁亥,宣惠廳請於春等收米特減二斗,以示朝廷一分之惠,從之。

1月18日

○戊子,雨雹。

○茂長居故縣令吳晪養老父,事繼母,皆以至誠,服喪盡禮,竟以哀毁死。校生康貴中母病氣絶,斷指傾血以進,遂得甦。本邑士人丁宗亮等疏陳其狀,命竝旌閭。

1月19日

○己丑,以李植爲大司諫,朴宗阜爲獻納,全益禧爲正言。

1月22日

○壬辰,月入氐星。

○以元斗杓爲刑曹判書,李基祚爲大司諫,趙壽益爲司諫。

1月24日

○甲午,上引見柳琳問之曰:「卿之遞統制以來不久,南邊有何所聞之事乎?」琳對曰:「洪喜男之往來對馬島也,擇送鎭下人以去,探問日本消息,則深處商倭,亦已知世子、大君,人質瀋陽,至有思欲爲報仇者云矣。」

1月27日

○丁酉,承文院啓曰:「國家雖在搶攘之際,文事固未嘗廢,祖宗朝右文作士之方,不一其科。如儒生不時課製庭試、謁聖、殿講之擧,出於一時特典,至於文臣庭試、吏文庭試、書堂朔製、月課等事,無非作育之盛意,而經亂之後,皆廢不行。月課之製,有其名而無其實,率多臨時猝辦,間或代述塞責,怠慢成習,誠可寒心。宣廟朝及癸亥、甲子年間,抄出文官有文才者,稱以槐院製述官,或稱別知製敎,時令製述,試其能否,意非偶然。今亦毋論堂上、堂下,隨才廣抄以啓,常加勸課,以遵先朝儲養人才之意。」從之。

二月

2月2日

○壬寅,流星出敗苽星上,入東方。

○正言河溍上疏曰:

紀綱之於國家,猶人之有元氣,所恃而存者也。元氣旣敗,則四體委頓,轉運不應,而心腹無所保;紀綱旣壞,則百隷解惰,奸巧百出,而政令無所施。殿下以今日立紀綱爲何如耶?上自大臣,下至庶僚,皆以全軀保妻子爲上,無肯爲國家費一分心力,平居無事,則競趨利祿,如餓虎之視肉;一遇事變,則爭占安便,如奔兎之脫網。甚者至於諂媚敵人,公行賄賂,求免險地。前之申景琥以舟師副將爲憚,則因鄭譯而得遞;後之李敏樹以義州府尹爲危,則又因鄭譯而獲罷。國人之視鄭譯,不啻如國猘之反噬,咸懷憤嫉,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而此輦乃以食厚祿,居重任之人,顧爲之甘心,乞憐於仇敵之手,遂其私計,而略不愧恥,此皆知國綱之蕩然,而曾無所畏忌也,其罪可勝誅哉?里巷孺婦莫不洞知而憤罵,獨殿下未之聞也。殿下之紀綱如此,則雖欲一有所爲,其何以發號行令,維持上下哉?言之至此,不覺痛哭。國不可一日無衛,故聖人不能去兵。亨豫之時,猶且張皇,危亂之日,當復如何?而近日廟堂,諱言兵事,備禦板蕩,邊圉空虛,是猶千金之璧,暮夜棄之街衢,而無人看守,觀者莫不寒心。議者乃謂,竭力事彼,可保無虞,而訓師鍊兵,或逆彼意,嗚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惟我列聖,際會皇明,明德恤小,地育天涵,數千里封域,如赤子之在慈母懷中,恃以無恐,而內壯京師,外固藩屛,築城設鎭,選將養兵,汲汲如目前之有急,誠以倉卒之變,出於念慮之外,而陰雨之備,不可不豫也。矧今外敵方張,內憂方殷,徵求無已,財力有限。旣往猶可彌縫,此後何以繼之?虎狼之性,不噬則不已,其所以暫戢竝呑之謀,示以操縱之術者,豈眞愛我而然哉?方讎大邦,力有不暇,而狺然東噬之志,固未嘗須臾忘也。愚氓且固垣墻以備盜,鳥獸且有瓜牙以衛身,況於堂堂千乘之國,而其可束手安坐,以待外侮乎?往在壬辰,海寇豕突,而一隅龍灣,父母孔邇,故卒乃轉敗爲功,有國無之,今者豺狼塞路,天日隔海,而助虐犯順,不但包茅之不貢,則一朝天意不測,禍變忽生,殿下坐守空國,尙誰扳乎?言之至此,不覺痛哭。興亡之機,在於人心離合,人心固結,則危可使安,亂可使治;人心橫潰,則危者益危,亂者愈亂,此必然之理也。歷代興亡,昭在方策,殿下固已洞觀其機,而今日之失人心,亦已多矣。喪亂之後,加以水旱,飢饉連仍,流殍相望,而仁恩不加,賦役愈重。催剝聚斂者,謂之忠於國;慈祥撫恤者,謂之黨於民,判民國而二之。國之於民,猶毛之於皮,皮之旣盡,毛將安傅?如此而望民之愛戴於上,難矣。被俘之人,思念鄕土,逾越山谷,百計逃還,尋其父母妻子,悲慰之聲未絶,刷送之擧旋迫,而猶不惜死,以父母之國爲必可還,相繼來歸,至于鴨綠江邊,則邊帥畏禁,居氓懼罪,晝夜拒守,使不得渡。此輩痛哭江岸,進退無所,或投江而死,或結項而死,或飢餓而死。昌、朔綠江上下,白骨相枕,凡在瞻聆,莫不隕涕,爲其父母妻子者,其行號巷哭,皇皇抑塞之狀,尙忍言哉?然此則蓋有所拘,猶可諉也。至於己未渡遼,丁卯被虜,丙子戰亡者,考諸軍案,此類太半,而朝廷不惟不加之憐恤,反徵闕布於其父兄、隣族,使之不復聊生,流移轉徙,十室九空。臣曾忝騎省,閱其文簿,海西尤甚,餘丁之布,亦甚無謂。不此之思,點名督納,守令無處着手,分徵居民。此時生靈,其所應賦,尙且不給,況此橫侵乎?尺土莫非王土,一民莫非王民,守禦、摠戎、忠勳各衙門,私置農所,廣占民田,召集逃役之人丁,復其役,減其賦,而其所收入,一毫無補於國。且墾田旣久,則所當還諸本主,而因以不許此,乃昏朝權勢攘奪橫占之遺習也。以成均館首善之地,亦且爲之,尤可痛也。近者又創一名,稱以智異山二十三峯別將,僧尼、巫覡,盡爲收布,山谷火田,一切刷徵,此豈盛世之事哉?凡此數者,皆失人心之大者,而無一人爲殿下言之,殿下深居九重,安得而知之?閭巷之間,怨讟徹天;道路之上,號呼沸日,如水之橫流四決,渙渙無所底止,殿下以此人心,當此危急,將誰與爲君哉?言之至此,不覺痛哭。賞罰,人君之大柄也。施得其宜,則賞一人而千萬人勸,罰一人而千萬人懲,施不得其宜,則一切反是,不可不愼也。噫!三臣論事,謂之不量時勢則有之,而堂堂之論,忠直之誠,靑史無愧。今其老母、妻子,伶仃淪替,無所依歸,而餽遺不繼。鄭蘊忠直,在古猶罕,從君急難,益著忠憤。雖退而在家,耿耿寸心,至死愈篤,而齎志入地之後,恩賻無聞,此何以爲人臣之勸哉?金自點身爲元帥,手握重兵,使君父窘於去國,國勢阽於顚危,罪通于天,萬死難贖。殿下貸其首領,薄示竄罰,曾未數年,反加寵用,畀以司馬之長。夫司馬之長,責任極重,名望不稱,則不可以居;公議不與,則不可以居;勳勞未著,則不可以居;將士不附,則不可以居。自點果是何人,而敢居之哉?以言乎名望,則廟堂之所不擧擬;以言乎公論,則一國之所共憤疾,縱賊遺君,則不可謂之有勳勞也;積失人心,則不可謂之得士心也,殿下何所取而擢用之不疑也?譬如已試之庸醫,後雖有華、扁妙術,人不信也。不信則慢易之,慢易則不從其言,如此而可以號令諸將,進退人物乎?以自點之罪之重,而尊寵而重任之,則死者有知,張紳、金慶徵之遺魂,必且號咷於泉壤之下矣。何以爲人臣之懲哉?人心由此而憤惋,士卒由此而怨叛,殿下以眇然一身,孤立於上,誰與爲國?嗚呼!四者之弊,有一於此,足以危亡,況於俱備者乎?臣竊見,殿下之國危於累卵,急於焚宇,禍敗之至,迫在朝夕,如萬丈朽木,立於衝颷之中,而殿下未之覺耳。以殿下聰睿之資,聖哲之質,洞覽古今之興廢,豈不早見乎此,而何其拱默深宮,無一猷爲於其間乎?古昔聖王,當治定績熙之日,尙猶延接臣僚,察納謨猷,不敢晷刻自安,況於憂危之際乎?殿下之罕御經筵,今幾年矣。九重如天,堂陛千里,雖以貴大之臣、親密之僚,猶罕進見,踈外之臣,復何望乎?所以危亡之形,不陳於前;忠讜之言,不盡於下,而至於愚智之所共憫痛,如四弊者,亦不得聞於殿下之耳也。噫!經筵之設,豈偶然哉?其以朝講焉,晝講焉,夕講焉,夜對焉,蓋爲輔導君德也,講究朝政也。延訪之際,可以考見得失;承對之間,可以辨別忠佞;討論談話,可以開廣聰明;出入起居,可以宣暢志氣。思慮旣定,德業漸進,怠慢之心,無自以或入;敬謹之志,無時而或息矣。今也玉堂群僚,徒備員數,白日晴窓,相對閑睡,皆以久隔天顔爲恨,而殿下之所常親者,宦官、宮妾;所常聞者,冗雜鄙瑣,朝政之得失,何自以知;生民之疾苦,何自以知?聖德日卑,聖志日怠,而精神心慮,又從而滯鬱。無惑乎痼弊之益滋,國勢之益危,而玉候靡寧,經年未快者,臣恐不獨爲積勞所感,沈憂所發也。伏願殿下,毋以深宮爲安,毋以愆候爲念,晉接儒臣,一遵故事,或於便殿,或於寢閤,講討古昔,博問事務,策勵心志,勉强治道。如此則大而朝政之廢弛,小而民間之疾苦,靡不畢陳於前,而紀綱可以整頓,守備可以鞏固,人心自結,賞罰自明,轉危爲安之機,亶在於是矣。

不報。

2月3日

○癸卯,令三品以上,薦守令、邊將、吏任可合人,單子三百十九張。按,式年薦擧之法,是祖宗朝美意,而近年以來,公道不行,薦擧者不免循私,注擬者不用其薦,其名雖存,其實則亡,何以得人材而用之乎?

○以鄭榏爲慶尙右兵使。

2月6日

○丙午,咸鏡監司呂爾徵啓請南道三手軍,除防作米,又令該曹,加送免講帖,募粟以賑饑,上許之。

2月10日

○庚戌,以李䅘爲持平,南翧爲正言。

○上下敎曰:「金尙憲等,令本官給料,以除支供之弊似當,未知備局,雖不啓稟,旣已分付耶?」備局回啓曰:「臣等固知諸人必有艱食之患,義州亦不無受弊之端,而自下啓請給料,亦似未安,故未及處置矣。今承聖敎,誠極允當。請令本道,依品料以給之。」上從之。

2月11日

○辛亥,忠淸監司鄭良弼馳啓曰:「民間已自仲冬,饘粥不繼,歲飜之後,流離行乞,不知其幾。大槪辛巳田結之多於庚辰者,六千三百餘結,恒定徭役之外,自上年至今正月,科外結布出定,通計六萬五千三百五十七匹內,三運交替軍、運載刷馬、農軍資裝等木,合八千八百六十餘匹。此乃兩南所無,而本道獨行之役也。況喪亂之後,凶歉今已四年。救荒之政,蠲役爲上,請以本道稅鹽一千三百餘石,許貿數千匹之綿布,以充雇馬之價,則可以小紓民力,而爲救荒之一大助也。」上從之。

○慶尙右兵使鄭榏辭朝,上召見之,問以南方事,對曰:「臣赴任之後,若有施設小事,與監司議處;大事當啓稟于朝廷矣。」

2月13日

○癸丑,上引見大臣及備局堂上,謂之曰:「頃者,承旨洪茂績以在外人擬望事爲請,故從之,而新進之輩,再三下諭之後,方始上來,盤桓數日,旋卽下鄕,君臣之分,豈容如是?且臺諫無備員之時,爲守令者,至過四十日而不得署經。此輩如不欲仕,則該曹何必擬望乎?」領議政李聖求曰:「若施罰,則適遂其下鄕之願,而至於外任,則求之如渴,巧圖自便之狀,有難掩也。」副提學金堉曰:「經亂以後,士大夫流落遐方,生計甚艱,雖承召命,必備奴馬、贏糧而發,勢必甚難。侍從往來之時,必有先文,各邑若皆供饋,則可以單騎得達矣。」上不答。左議政申景禛曰:「宮官差出之時,則人皆故犯罷職,誠極寒心。」上曰:「罷職者竝擬。」堉曰:「西民迫於飢餓,奚暇治禮義,而但念西方文敎久廢,人不向學。頃者成川儒生朴大德,欲以書院之事陳疏,而政院却之。大德,老人也。頗知古事言:『祖宗朝命建書院於成川,賜鶴嶺精舍之額,壬辰以後,廢爲丘墟。今始重建,以鄭逑、曺好益享祀。二人皆以名儒爲府官,故享之,欲上達此意,而不得。』云。南方則書院固有弊矣,西路則只有仁賢書院一處而已。士子無講學之所,不可無勸奬之道也。」上曰:「勸奬儒士,自有鄕校,何必書院?士子皆蔑視鄕校,而爭趨書院,實是弊風也。」堉曰:「朴大德欲得四書三經,置於書院。雖捐所乘之馬,必欲買之云矣。」上曰:「令該曹給之。」

○忠勳府啓曰:「曾有功臣妻子限秋成給料之敎,兩年依此例施行,故功臣妻子得免溝壑,皆聖恩也。今玉山君張暾、順原君朴孝立、麟城君李佑、鰲川君文晦等妻,相繼呈狀,願得照例付料。請令該曹,依例給料,此後如有來呈者,隨後入啓施行爲當」答曰:「元勳妻子,雖不呈訢,亦令給料。」

2月14日

○甲寅,設式年監試,取生員趙顯陽等,進士李冕夏等二百人。顯陽,翼之子;冕夏,植之子也。

2月18日

○戊午,右議政姜碩期呈辭至二十五度,上許之。

○以姜碩期爲判中樞府事,朴宗阜爲吏曹佐郞,趙復陽爲持平,鄭知和爲吏曹正郞,鄭泰齊爲獻納,申濡爲副校理,徐祥履爲修撰。

○日本國日光山社堂成,倭差來請扁額及詩文,朝廷許之。初,島主平義成送差平幸成言曰:「日光山有家康廟堂,堂後創立社堂,棟樑、四壁,皆以石玲瓏飾之,華侈無比。願得國王御筆及詩文,以爲萬代流傳之寶。」且求撞鐘及序銘,接慰官李泰運以此啓聞,上議于廟堂,命先朝王子義昌君珖,寫扁額日光凈界四大字,且令鑄鐘以送之,李明漢作序,李植作銘,吳竣書之。又抄詩文製述人,金瑬、崔鳴吉、李植、洪瑞鳳、李明漢、李聖求、李慶全、申翊聖、沈器遠、金蓍國等預焉。上令大提學李明漢,先製七言律一首,被抄諸臣和之,令明漢加製五言排律,以爲隣國榮耀之地。瑬以父汝岉死於倭亂,辭不製。

○吏曹啓曰:「前者李直彦、鄭光績皆以年滿八十,因筵臣所啓,竝蒙超資。今此全湜,乃嘉善也。加資與超資,伏候上裁。」答曰:「陞品。」以領議政李聖求,曾於筵中白之故也。

2月20日

○庚申,禮曹啓曰:「今者有以陳久檀香,分給百官之敎,群下之情,莫不感激,而但許多臣僚,不可遍給,且國家祀典所用之香,用之於私家,亦似未妥。請令藏置戶曹,分送于各官鄕校。」從之。按,分給之敎,甚盛意也,而禮曹强請藏置。旣云不可用於宗廟,則獨可用於聖廟乎?

2月21日

○辛酉,慶尙監司具鳳瑞以病辭。時,鳳瑞瓜期將迫,上下敎曰:「限麥秋仍任。」

2月23日

○癸亥,上引見備局堂上,問之曰:「差倭之來,無別情耶?」領議政李聖求曰:「倭人巧詐,難以揣得其情。但所請,專爲日光社堂之事,皆非難從。至於提起淸國者,似是恐嚇之意也。」

2月25日

○乙丑,前注書李有淐上疏曰:

天災疊出,民困比極,敬天勤民,求所以圖回之術,則民怨可去,天災可弭矣。

又曰:

「都監、軍器寺功役不熄,餼廩太繁,各衙門軍官、京砲手受料冗雜,姑停工役,移濟貧民。明査入直之數,以杜冗食之弊,則不無萬一之助。

又曰:

殺身成仁,死而無悔者,洪翼漢之精忠也。靑天白日,元氣國家者,金尙憲之氣節也。殿下朝廷,二人而已。

又曰:

日開經幄,廣詢群賢,則德日起,而治道興矣。

又曰:

元孫春秋漸長,宜擇經明行修之士,而敎導之,以盡蒙養之方。

上嘉納之。

2月26日

○丙寅,以趙絅爲典翰,洪處大爲奉敎。

2月28日

○戊辰,大司憲南以雄、大司諫李基祚皆纔遞銓官,因筵中有吏曹承傳冊不修正之敎,竝引避。執義沈東龜、持平李䅘等,於處置之時,欲請竝遞,掌令朴守文別生營護以雄之意,不欲請遞,以此僚議不一,亦皆引避。司諫尹絳啓曰:「吏曹承傳冊久不修正,雖非一人之責,而纔經銓長,不可仍在執法之地。曾爲佐貳之官,則不能檢飭之失,似難獨免。憲府處置之際,取考文書,相議請遞,深得論事之體。前後銓官,俱有所失,而別生意見,語涉苟且。請南以雄、李基祚、朴守文遞差,沈東龜、李䅘出仕。」上從之。

○赴西領兵將金大乾辭朝,上召見之。

三月

3月1日

○朔庚午,流星出天倉星上,入乾方。

3月2日

○辛未,流星出角星下,入軫星上。

3月3日

○壬申,上引見大臣及備局堂上,問之曰:「今以淸國咨文,論議各異,何者爲是?」領議政李聖求曰:「關西之人,亦以倭情有騷屑之端云,瀋中豈有不知之理?臣則以爲,據實移咨爲當。」上曰:「彼之求見文書者,其意欲知日本山川、道里及人物之如何耳。」聖求曰:日本之請使,亦非爲通信也,必欲聞淸國事情也。「上曰:」頃日徐己金淸人初欲殺之,己金對之以直,終得免焉。無知常漢尙且如此,況以宰秩之人,奉使而出,雖鈇鉞當前,不可廻避。申得淵遽自走還,多陷朝臣,厥罪難貸,而其不卽施罰者,以事係淸國也。反以宰臣例給俸,豈不可駭?「聖求曰:」得淵素稱堅剛,而臨事若此,人固未易知也。第姑無施罰之事,故例給月俸矣。「戶曹判書李溟曰:」得淵之罪,該曹非不知之,而自朝廷無施罰之事,故依他頒料矣。「上曰:」削其官爵。「聖求曰:」旣已削奪,給料事何以爲之?「上曰:」依蔡以恒例給之。「溟曰:」旣削其官,則不可給料。「上曰:」斟酌爲之。「聖求又曰:」朋黨之習,近來益甚,至於史官之薦,年少輩皆以相切者爲之,雖有才望學識者,不得預焉。新薦皆無名之人,請削其薦,當該史官推考。「上從之。於是,史官洪處大稱病闕直,上命罷處大,而令聖求薦之,聖求亦不敢薦,上箚辭。

○以李行遠爲大司憲,金堉爲大司諫,沈大孚爲獻納,鄭泰齊爲吏曹佐郞。

3月4日

○癸酉,初,世子宮及從官,皆自瀋中給料,至是淸人割沙河堡土田,使耕作以自食。我國之調送農軍,自此始。

3月8日

○丁丑,備局請許令流配罪人,納米錦州,以贖其罪,上從之。

3月9日

○戊寅,命給臨海、順和、仁城三王子夫人一品料,以爲恒式。

3月10日

○己卯,雨雹。以金光炫爲副提學,沈演爲平安監司。

3月11日

○庚辰,倭差恕首座、藤智繩來。

3月12日

○辛巳,江原道有吳天國者,詐稱御史,騎驛馬,橫行州郡,事覺,命本道誅之。

3月13日

○壬午,上引見備局堂上。上曰:「都監軍幾何?」具宏進曰:「過六千矣。」上曰:「馬軍不滿五哨耶?」宏曰:「人數則滿,而馬不備矣。」上曰:「三手中射手幾何?」宏曰:「三哨也。」上曰:「戰必短兵接,而我國之兵不知短兵接,故見敗於逆适,殺手亦不可輕視。」上問沈器遠曰:「山城糧餉幾何?」器遠曰:「一萬七千餘石,豆五千石,雜穀數千石。」上又問山城軍器,器遠曰:「鳥銃已備千柄,而舊所存者,又五六百柄,弓千餘張,矢幾至二萬部矣。」宏曰:「臣嘗觀之,弓皆不可用也。」

3月14日

○癸未,慶尙監司具鳳瑞馳啓曰:「本道饑饉若此,嶺底官三色米,請待秋成收捧。」上命竝與稅米而待秋收捧。

3月15日

○甲申,接慰官李泰運馳啓曰:「以書契兩度,傳給差倭,則恕僧言:『答書中有交好之語,改交字爲修字,末端添入幸諒示三字。且別書中有奉復二字,又有象官回承別示六字,願以獲承抵象官處別示改之。』云。」上下其議。禮曹以爲:「象官回承別示等字,依願改之,而幸諒示三字,亦添入無妨。至於請改交字,意甚難測,不可許也。請令接慰官及東萊府使,更爲開諭。」上從之。

3月18日

○丁亥,瀋陽宰臣馳啓曰:「淸兵陷松山,錦州援兵已絶,饑困日甚,祖大壽遂降於淸國云。」

3月20日

○己丑,雨雹。

3月21日

○庚寅,備局請別遣內官於淸國,賀得錦州,從之。

3月23日

○壬辰,義州城中失火,延燒百餘家。

3月27日

○丙申,以閔聖徽爲戶曹參判,趙緯韓爲禮曹參判,皆特除也。

○開城留守睦叙欽上疏,極言朋黨之害,答曰:「觀卿上疏,嘉卿憂國之忠。所陳之事,恰似時態,可謂善形容矣。」

3月29日

○戊戌,雨雹。

夏四月

4月1日

○朔庚子,吏曹郞官申冕、朴宗阜、鄭泰齊、沈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 元坦 元斌 元孝友 元晖业 元弼 元韶·李百药
  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二十六·宋濂
  卷七十六 大中祥符四年(辛亥,1011)·李焘
  卷第一百五十六·胡三省
  卷之五十九·佚名
  四十九 江宁织造曹寅奏报全唐诗集本月内可以刻完摺·佚名
  弁言·佚名
  西粤语一(查东山笔、沈仲方阅)·查继佐
  卷四 邻交志上一·黄遵宪
  ·开港议·丁曰健
  三国史记卷第十六。·金富轼
  王敬弘传·沈约
  张邦昌传·脱脱
  卷十四·佚名
  卷之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之五·魏庆之

      口 诀   三不可   危稹逢吉曰:诗不可强作,不可徒作,不可苟作。强作则无意,徒作则无益,苟作则无功。骊塘文集   八句法   方回言,学诗于前辈,得八句法:平澹不流于浅俗;奇古不邻于怪僻;题咏不窘于物象;叙事不病于声律

  • ◆欧阳承旨玄(圭斋集)·顾嗣立

    玄字原功,宋执政文忠公同族,迁于潭州之浏阳。生十岁,有黄冠者见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当以文章冠世。」延佑乙卯,以乡贡首荐登进士第。除同知平江州事,调芜湖、武冈二县尹。召为国子博士,迁翰林待制。天历初,授艺文少监

  • 第四折·关汉卿

    (石府尹引张千上,诗云)三载为官卧治过,别无一事系心窝。唯余故友鸳鸯会,金线池头竟若何?老夫石好问,为兄弟韩辅臣、杜蕊娘,在金线池上着他两口儿成合。这早晚不见来回话,多咱是圆和了也。张千,抬放告牌出去。(韩辅臣上,云)门上的,与

  • 卷七十四·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七十四目録【一百二字】水龙吟【上】柳永苏轼【四首】秦观晁补之【四首】李之仪章楶孔平仲孔武仲【二首】周紫芝【二首】周邦彦晁端礼李祁吕渭老【二首

  • 卷三十八·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三十八明 梅鼎祚 编杂曲歌辞【梁】东飞伯劳歌【一云绍古歌玉台艺文乐府作古辞】梁武帝东飞伯劳西飞鷰黄姑织女时相见谁家儿女对门居开顔发艳照里闾南牕北牖桂月光罗帷绮帐脂粉香女儿年几十五六

  • 卷四百四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五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并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来命仆继和其间瘀?四百字车斜二十篇者流皆韵剧辞殚瓌奇怪谲又题云奉烦只此一度乞不见辞意欲定霸取威置仆於穷地耳大凡依次

  • 明臣諡考订误·鲍应鳌

    诸书所载諡号互有异同稍为订正大略以国史阁籍为据而以诸书叅之间有国史与阁籍互异则并存以竢考武城侯王聪按正史諡威毅阁籍具存臣諡类钞封爵考諡法考諡法通考俱误作武毅元帅孙兴祖按正史諡忠愍臣諡类钞误作武愍隆平侯

  • 卷六·张廷玉

    <史部,编年类,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卷六 【起庚寅明成祖永乐八年尽己亥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凡十年 【庚寅】八年春正月免扬州淮安凤阳陈州水灾田租【掦

  • 卷二十一·佚名

    六月十九日(乙卯),孙士毅奏言:探闻往来船户称:五月十五日以前,常青带领闽、粤官兵,亲身督阵,痛加剿杀。该匪等畏惧官兵勇猛,计穷力竭。林爽文之母,闻已自缢;其父亦已潜逃等语。现虽未接军营捷报,传闻当必有因。逆犯既已穷蹙,势必四

  • 张司马定浙二乱志·王世贞

    万历十年之四月兵部右侍郎铜梁张公肖甫兼右佥都御史来视浙师浙故有幕府亲兵四千五百人其人多括苍诸郡民家子颇选而故胡少保倚之起战功饷赉至糜县官廪不訾故赵尚书来代稍稍为裁缩然犹月一金而其兵分营九岁率以七营防海

  • 樊山政书卷二十·樊增祥

    恩施樊增祥嘉父批甘泉县典史禀(宁藩任内稾)批东台兴化烟酒捐陶令铸尧禀批宝应县禀批职员汤宜震禀批徐州府详批职员丁杰路禀词批仪邑监生潘祖栋禀词批江宁县孀妇杨李氏控词批甘泉县职员姜嵩年等控词批章从九墀禀批江宁府

  • ●瀛海偕亡记卷上·洪弃生

    海东洪弃生纂清光绪二十有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西历一八九五年)三月,遣李鸿章同五国西使航东洋议和,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畀日本,偿兵费二万万。先是我军败于朝鲜,退鸭绿江,丧九连城、凤凰城,西及营口,南及旅顺口,东南及威海卫

  • 备知第十三·鹖冠子

    天高而可知,地大而可宰,万物安之,人情安取。伯夷叔齐能无盗,而不能使人不意已。申徒狄以为世溷浊不可居,故负石自投于河,不知水中之乱有逾甚者。德之盛,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舟车不通,何者?其民犹赤子也。有知者不以相欺役

  • 门人陈九川录·王守仁

      〔1〕正德乙亥,九川初见先生于龙江。先生与甘泉先生论“格物”之说。甘泉持旧说。先生日;“是求之于外了,”甘泉曰:“若以格物理为外,是自小其心也。”九川甚喜旧说之是。先生又论“尽心”一章,九川一闻却遂无疑。后家

  • 卷之七·佚名

    刘子卷之七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注贵一赛第三十一越剑性锐,必托槌砧,以成纯钩;楚拓质劲,必资旁檠上步萌反,下音竞。旁檠,造子之器物,正弓所用,以定曲直,矫而不正者也。以成弹弓弴;丁么丁昆二切。画弓,天子所用之弓也。人性虽敏,必藉

  • 卷十三·胡广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大全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大全卷十三明 胡广等 撰玉藻第十三此篇记天子诸侯服冕笏佩诸制及行礼之容节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龙卷以祭玉冕前後垂旒之玉也藻杂采丝绳之贯玉者也以藻穿玉以

  •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复次于色界中。初静虑地受生诸天。即受彼地离生喜乐。第二静虑地诸天。受定生喜乐。第三静虑地诸天。受离喜妙乐。第四静虑地诸天。受舍念清净寂静无动之

  • 爱眉小札·徐志摩

    书信、日记集。徐志摩遗作。1936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包括《小曼序》、《志摩日记》、《志摩书信》、《小曼日记》四个部分。《志摩日记》收1925年8月9日至8月31日写于北京的日记和1925年9月5日至9月17日写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