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门人陈九川录

  〔1〕正德乙亥,九川初见先生于龙江。先生与甘泉先生论“格物”之说。甘泉持旧说。先生日;“是求之于外了,”甘泉曰:“若以格物理为外,是自小其心也。”九川甚喜旧说之是。先生又论“尽心”一章,九川一闻却遂无疑。后家居,复以“格物”遗质。先生答云:“但能实地用功,久当自释。”山间乃自录《大学》旧本读之,觉朱子“格物”之说非是:然亦疑先生以意之所在为物,物字未明。巳卯归自京师,再见先生于洪都。先生兵务倥偬,乘隙讲授,首问:“近年用功何如?”九川曰:“近年体验得‘明明德’功夫只是‘诚意’。自‘明明德于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诚意’上再去不得,如何以前又有‘格致’工夫?后又体验,觉得意之诚伪必先知觉乃可,以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为证,豁然若无疑:却又多了‘格物’工夫。又思来吾心之灵何有不知意之善恶?只是物欲蔽了:须格去物欲,始能如颜子未尝不知耳。又自疑功夫颠倒,与‘诚意’不成片段。后问希颜。希颜曰:‘先生谓格物致知是诚意功夫,极好。’九川曰:如何是诚意功夫?而希颜令再思体看。九川终不悟,请问。”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浚所举颜子事便是了。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九川乃释然破数年之疑。又问:“甘泉近亦信用《大学》古本,谓‘格物’犹言‘造道’,又谓穷理如穷其巢穴之穷,以身至之也,故格物亦只是随处体认天理:似与先生之说渐同。”先生曰:“甘泉用功,所以转得来。当时与说“亲民”字不须改,他亦不信今论‘格物”亦近但不须换物字作理字,只还他一物字便是。”后有人问九川曰:“今何不疑物字?”曰:《中庸》曰:‘不诚无物。’程子曰:‘物来顺应’又如‘物各付物,胸中无物’之类皆古人常用字也。”他日先生亦云然。

  〔2〕九川问:“近年因厌泛滥之学,每要静坐,求屏息念虑,非惟不能,愈觉扰扰,如何?”先生曰:“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曰:“当自有无念时否?”先生曰:“实无无念时。”曰:“如此却如何言静?”曰:“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戒谨恐惧即是念,何分动静。”曰:“周子何以言“定之以中正,仁而主静?’”曰:“无欲故静,是“静亦定,动亦定’的定字,主其本体也;戒惧之念,是活泼泼地,此是天机不息处,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息便是死,非本体之念即是私念。”

  〔3〕又问:“用功收心时,有声、色在前,如常闻、见,恐不是专一。”曰:“如何欲不闻、见?除是槁木死灰,耳聋、目盲则可。只是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曰:“昔有人静坐,其子隔壁读书,不知其勤惰。程子称其甚敬。何如?”曰:“伊川恐亦是讥他。”

  〔4〕又问:“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歛;遇事又断了,旋起个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先生曰:“此‘格物’之说未透。心何尝有内外?即如惟浚今在此讲论,又岂有一心在内照管?这听讲说时专敬,即是那静坐时心。功夫一贯,何须更起念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歛,而实放溺也。”后在洪都,复与于中国裳论内外之说,渠皆云物自有内外,但要内外并着功夫,不可有间耳,以质先生。曰:“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先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功夫:”是日俱有省。

  〔5〕又问:“陆子之学何如?”先生曰;“濂溪、明道之后,还是象山:只是粗些。”九川曰:“看他论学,篇篇说出骨髓,句句似针膏肓,却不见他粗。”先生曰:“然他心上用过功夫,与揣摹依仿、求之文义自不同,但细看有粗处。用功久,当见之。”

  〔6〕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间有个诀窍。”曰:“请问如何?”曰:“只是致知。”曰:“如何致知。”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阙。”

  〔7〕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于中乃笑受。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先生曰:“于中如此聪明,地人见不及此。”

  〔8〕先生曰:“这些子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说‘心印’相似,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

  〔9〕先生曰:“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10〕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11〕先生问:“九川于‘致知’之说体验如何?”九川曰:“自觉不同:往时操持常不得个恰好处,此乃是恰好处。”先生曰:“可知是体来与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又曰:“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见到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12〕九川问曰:“伊川说到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处,门人已说是泄天机:先生‘致知’之说,莫亦泄天机太甚否?”先生曰:“圣人已指以示人,只为后人掩匿,我发明耳,何故说泄?此是人人自有的,觉来甚不打紧一般,然与不用实功人说,亦甚轻忽,可惜彼此无益;无实用功而不得其要者,提撕之甚沛然得力。”

  〔13〕又曰:“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然不知则遂沦埋。”

  〔14〕先生曰:“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后又戒九川云:“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15〕九川卧病虔州。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对曰:“功夫甚难。”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16〕九川问:“自省念虑,或涉邪妄,或预料理天下事,思到极处,井井有味,便缱绻难屏,觉得早则易觉迟则难,用力克治,愈觉扞格,惟稍迁念他事,则随两忘。如此廓清,亦似无害。”先生曰:“何须如此,只要在良知上着功夫。”九川曰:“正谓那一时不知。”先生曰:“我这里自有功夫,何缘得他来:只为尔功夫断了,便蔽其知。既断了,则继续旧功便是,何必如此?”九川曰:“直是难鏖,虽知丢他不去。”先生曰:“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17〕九川问:“此功夫却于心上体验明白,只解书不通。”先生曰:“只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若心上不通,只要书上文义通,却自生意见。”

  〔18〕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

  〔19〕虔州将归,有诗别先生云:“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恨,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先生曰:“若未来讲此学,不知说好恶从之从个甚么?”敷英在座曰:“诚然。尝读先生大学古本序,不知所说何事。及来听讲许时,乃稍知大意。”

  〔20〕于中、国裳辈同侍食,先生曰︰“凡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横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

  〔21〕先生日:“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问曰︰“何如?”曰︰“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只是生的分数多,所谓之‘生知、安行’;众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只是障蔽多,然本体之知自难泯息,虽问学克冶,也只凭他,只是学的分数多,所以谓之‘学知、利行’。”

猜你喜欢
  卷七十八·陈祥道
  卷三十三·陈经
  卷九十六·卫湜
  卷四·江永
  卷四十八·胡广
  卷四十·盛世佐
  卷首上·顺治
  第15章 子罕篇第九(1)·孔子
  诗说·顾镇
  卷一百一十七·佚名
  卷十七·佚名
  卷九·佚名
  阿惟越致品第十五·佚名
  诣严炽王品第四·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八·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正名·叶小纨

    (正名)三仙子吟赏凤凰台 吕真人点破鸳鸯梦(西王母引队开上)(云)阆苑仙家白锦袍,海中银阙宴蟠桃。三更月下鸾声远,万里峰头玉树遥。子童乃西王母是也。前者因蟠桃会返,群仙邀游林屋洞天。其时有子童侍女文琴、上元夫人侍女飞玖

  • 卷二百二十七·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二十七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一百四 释浄端 赠吴少卿入山 友人相访入柴关云水寛闲溪涧寒莫道山家无可待老松修竹任君看 和友人入山韵 闲来无事对山屏古涧

  • 卷十七·乾隆

    卷十七襄阳杜甫诗九移居夔州郭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春知催柳别。江与放船清。农事闻人说。山光见鸟情。禹功饶断石。且就土微平。原选者评。黄庭坚曰。好作奇语自是文章一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词顺。文章自然

  • 卷一百二十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二十七舟类四言古舟楫铭         【汉】李 尤舟楫之利譬犹舆马辇重歴逺以济天下相风视波穷防川野安审惧慎终无不可舟赞          【宋】王叔之致逺任重各因

  • 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班固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

  • 列传第十二·刘昫

    ○李纲 子少植 少植子安仁 郑善果 从兄元璹  杨恭仁 子思训思训孙睿交 恭仁从孙执柔 恭仁少弟师道 皇甫无逸 孙忠 李大亮 族孙迥秀 李纲,字文纪,观州蓚人也。祖元则,后魏清河太守。父制,周车骑大将军。纲少慷慨有

  • 卷三百三十七 元豐六年(癸亥,1083)·李焘

      起神宗元豐六年七月盡其月   秋七月乙巳,提點寺務司言:「已令大相國寺六十二院,以其二為禪院,餘為律院。其舊院名及試經恩例,乞並罷。」從之。   禮部言:「淨因院僧道臻奉詔選舉蘇州瑞光院僧宗本、江州東林院僧常總

  • ◎货税所统捐局·费行简

    是皆厘金之变名,百弊丛伏,等于清代唯值米禁期中,能卖放大宗私运,数万金可以立致,则清代委员所无也。其胆大者,并敢贿放私土,故米禁、烟禁愈严,税局弊端愈大,其大局希冀留差者,枯月则筹款垫解亦有由司书等凑资者,然不免受其挟制矣

  • 第三四红禀光绪四年三月二十七日一一二○四-六·佚名

    工总书许廉,禀报原灰匠首及炭匠首误差,并分别举金万和及柯永求接充具禀案下工总书许廉,为妥选举充,加结佥请,给赐牌戳,以便奉公事。缘本衙额设各匠,均要在城居住,以便呼唤,供应差务。兹因灰匠首金长春,居住

  • 王义传·宋濂

    王义,字宜之,真定宁晋人,其家世代务农。义有胆有智,沉默寡言,读书知义。金朝迁都汴京,河北人民掀起反金斗争,宁晋县人为保全家室也组织起来,推王义为首,代行县衙政务,称为都统。太师、国王木华黎兵至城下,义率众归顺蒙古。入见太

  • 王麟阁·周诒春

    王麟阁 字麟阁。年三十八岁。生于北京。已婚。子一。光緖三十年。以官费游美。入北加罗来那大学。习经济学。民国元年。回国。任湖北交涉司科长。民国二年。任烟台交涉员。民国三年至五年。任外交部特派天津交涉员。

  • 卷八十二·湛若水

    <子部,儒家类,格物通>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八十二    明 湛若水 撰 屯田上【受闲田水利附】 国语周语虢文公曰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

  • 卷二·王应麟

    王 《郑氏谱》曰:王者,周东都王城畿内方六百里之地。其封域在《禹贡》豫州太华、外方之间,北得河阳,渐冀州之南。始,武王作邑于镐京,谓之宗周,是为西都。周公摄政,五年,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既成,谓之王城,是为东都,今

  • 叙意·黄镇成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通考叙意书载二帝三王之政政者心与事之所形也是故道德仁圣统乎心制作名物逹于事内外之道合而帝王之政备矣然统乎心者先后古今脗合无二逹于事者仪章器物因革无存故求帝王之心易而考帝王之事难矧后儒稽

  • 仲春纪第二·吕不韦

    仲春原文: 一曰: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包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夹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始雨 水,桃李华,苍庚鸣,鹰化为鸠。天子居青陽太庙,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

  • 论语正义卷八·刘宝楠

    述而第七集解凡三十八章正义曰:《释文》云:「旧三十九章,今三十八章。」所云「旧」,当谓六朝旧本。所多一章,疑分「子路问三军」为一章也。《释文》又云:「『子于是日』以下,旧别为章,今宜合前章。『亡而为有』以下,旧为别章,今

  • 藤阴杂记·戴璐

    地理杂志。清戴璐撰。十二卷。戴璐字敏夫,号菔塘。一号吟梅居士。浙江归安人。乾隆进士。历官都察院给事中、太仆寺卿。辑著有《国朝六科汉给事中题名禄》、《吴兴诗话》等。作者弱冠入都,留心掌故,尝阅王渔洋《池北

  •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三部不动使者之仪轨。佛为执金刚,说念诵悉底哩真言成就事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