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五年

(丁丑)十五年大明崇祯九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辛丑,上在南漢山城行宮。

○上率扈從百官,行望闕禮。

○虜汗合諸軍,結陣于炭川,號三十萬,張黃傘,登城東望月峯,俯瞰城中。

○遣備局郞廳魏山寶,持牛酒,往虜陣,修歲禮,仍覘虜勢。淸將以爲:「皇帝已來,不敢擅受。」多有恐喝之言。山寶持牛酒而還。上引見三公、備局諸臣曰:「虜情如何?」領議政金瑬等曰:「虜勢必不至此。皇帝出來云者,似是誇張矣。」吏曹判書崔鳴吉曰:「彼名雖皇帝,不自持重,安知其不來也?汗若擧國而來,必不無端退師。以我兵力,決難抵當。宜以和好之意,微探彼情,仍遣使臣,持書直送于汗曰:『聞皇帝出來,本國情事,可以畢陳』云,則彼當有酬答矣。」諸臣皆言其不可,久不能決。上竟從鳴吉之言,遂遣金藎國、李景稷,往虜陣請和。虜將馬夫達曰:「皇帝方巡城,徐當稟定,明早不可不遣人。」藎國等還。

○日食。

○命賜烹肉、蒸豆于守堞將卒。

1月2日

○壬寅,上引見大臣、備局諸臣,講定其文書。鳴吉曰:「當以『汗遠臨敞邦,國王差人問安』,爲辭可也。遭此會稽之辱,寧避降屈之言乎?」洪瑞鳳曰:「前日浮議誤事之失,悉言之。香火之約,于今十年,一番謝過,庸何傷乎?」禮曹判書金尙憲執不可。鳴吉厲聲曰:「信如彼言,則是不欲和也。」尙憲曰:「一聞汗來,先自恐怯,預講不忍言之事,臣實痛之。」鳴吉曰:「范蠡、大夫種,爲其君乞和於讐敵。國家保存然後,方可爲臥薪嘗膽之地矣。」尙憲曰:「賊中虛實,不能洞知,而自比於大夫種、范蠡乎?」張維曰:「兵交,使在其間,而書辭則貴在婉曲。」上曰:「强國之於弱國,亦不當慢以待之。況弱國之於强國乎?」鳴吉曰:「名分一款甚重,請會二品以上議定。」上曰:「此一款,最爲重大,商確處之。」

○遣洪瑞鳳、金藎國、李景稷等于虜陣。瑞鳳等受汗書而還。其書曰:

大淸國寬溫仁聖皇帝,誥諭朝鮮官民人等。朕此番來征,原不爲嗜殺貪得,本欲常相和好,爾國君臣,先惹釁端故耳。朕與爾國,從來毫無仇隙,爾國於己未年,協相明朝,起兵害我,朕尙欲全隣國之道,不肯輕動干戈。及得遼東之後,爾國復助明朝,招納我叛亡而獻之,復容彼人於爾地,給以糧餉,協謀圖我。朕赫斯怒,丁卯義師之擧,職此故也。此時,非爾國兵强將勇,能退我師也。蓋朕見生民塗炭,終惜隣交,敦和好而歸耳。邇來十年之間,爾國君臣,納我叛亡,獻之明朝,明將來投,興兵堵截,及我援兵至彼,爾兵對敵,是弄兵之端,又起於爾國。明朝索船侵我,爾國隨卽付之,及朕索船,欲征明朝,輒靳不肯發,是特助明朝,而圖害我也。且信使不令見王,國書竟不開視。朕之使臣,偶得爾國王,與平安道觀察使密書,云:「丁卯之變,權許羈縻,今以正義斷決,閉關修備。曉諭列邑,忠義之士,各效策略」云,其他辭,難以悉數。朕以此故,特擧義兵,爾等塗炭,實非予願。爾國君臣,自令汝輩遭殃耳。然爾等安家樂業,切毋妄自奔逃,罹我鋒鏑。若拒者必戮,順者必懷,逃者必俘,其在城、在野,有傾心歸順者,秋毫無犯,必重養之。諭爾有衆,咸使聞知云。

上卽引見大臣以下曰:「計將安出?」瑞鳳對曰:「彼旣用詔諭字,宜無所答,而漢時亦報冒頓之書,今日覆書,似不當已也。」金瑬曰:「不可不回答。請博詢諸臣而處之。」上令各陳所懷,率皆依違。崔鳴吉曰:「臣意,與領、左相無異。」金尙憲曰:「今雖謝罪,豈解其怒?終必有難從之請。宜以賊書,頒示三軍,激勵士氣。」鳴吉曰:「汗旣出來,抵敵尤難,國必亡矣。」上曰:「守堞宜固,回報宜速。」尙憲以爲:「答書之式,不可輕議。」遂力爭之。鳴吉請於答書,稱以朝鮮國王,瑞鳳請稱彼曰帝兄。上曰:「此誠危急存亡之時。上有宗社,下有生靈,勿爲高談,以失機會。禮判亦勿如前固執也。」尙憲曰:「當此危急,臣亦何心,徒尙高談而不顧存亡乎?臣恐彼賊,意不在於虛套文字,終必有難從之言也。」李聖求請令張維、崔鳴吉、李植撰出答書。時,備局堂上以往復之書,藏諸袖出納,承旨、史官,亦不得見。

○完豐府院君李曙卒于軍中。上爲之痛哭,聲聞于外。賜衣帛斂之,御素膳七日。還都後,特命入殯于其家。曙,孝寧大君

猜你喜欢
  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司马迁
  卷一百三十一·毕沅
  臧榮緒晉書卷八·汤球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七十二·乾隆
  卷之一百六十五·佚名
  卷之五十·佚名
  ◎省公署·费行简
  四十四 内务府奏曹寅等请将购铜银两就近向江苏藩库支领摺·佚名
  一三七九 浙江巡抚福崧奏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部数折·佚名
  三五五 户部尚书丰升额等奏缮写《博物典汇》等书并装订进呈折·佚名
  卷下·佚名
  ●皇朝通典卷三十六·佚名
  卷七十九·佚名
  卷十五·佚名
  卷之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杨慎

      ○神弦曲  “中庭有树自语,梧桐摧枝布叶。”陈後山诗“庭梧尽黄陨,风过自成语”,又“冲风窗自语,涴壁蜗成字”,皆用此事。  ○神氵粪  陈希夷诗:“倏尔火轮煎地脉,愕然神氵粪

  • 槎翁诗集卷七·刘崧

    (明)刘嵩 撰○七言排律题萧静安所藏归隐图髙人归隐定何年一望青山兴杳然桂树髙岩晴雪里桃花流水白云邉桥通絶岸茆堂近路转深林草市连巢父持竿还入海留侯辟榖早归仙偏思骑鹤扪星斗亦拟呼龙种石田此境未知何处有畵图千古

  • 二集卷八十五·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八十五古今体八十五首【己卯三】夜雨【二月二十三日】浓隂入夕雨声稠渐喜廵檐砌水流未至望恩已被泽敢图後乐祗先忧问知润地深三寸数【上声】到残更第五筹诘旦同云

  • 卷十八·汤右曾

    钦定四库全书怀清堂集卷十八吏部侍郎汤右曾撰赠顾九恒时戊戌上元後四日八十翁真壮青云算鹤程赋诗留古意把酒谢时名夜雨灯前话春风陇上耕鲁连心倜傥高意动聊城题万九沙兰窗卷剑履槐堂世业存高风佩芷袭芳荪窗前兰似厅前

  • 曾觌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曾觌(1109-1180)字纯甫,号海野老农,汴(今河南开封)人。以父任补官。孝宗受禅,除权知阁门事兼傒办皇城司。又常侍宴应制,其应制诸词,见《乾淳起居注》。觌与知阁门事龙大渊怙宠依势,世号“曾龙”,为大臣所劾。乾道初,出为

  •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十三)·陈寅恪

    又初学集陸&ldquo;游黄山记&rdquo;序云: 辛已春余与孟阳订黄山之游,约以梅花时相寻于武林之西溪,逾月不至。余遂有事于白岳,黄山之兴少阑矣。徐维翰书来劝驾,读之两腋欲举,遂挟吴去尘以行。吴长孺为戒車马,庀糗脯,子含去非群

  • 皇王大纪卷六十四·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敬王十五年王人杀子朝于楚鲁以粟济蔡人越人乗虚入吴申包胥以秦师五百乗大败夫槩王于沂公子申收散亡败吴师于军祥夫槩王曰秦军逺鬬楚众日集而越入吴都大王留楚不去此危道也吴王不听夫槩王亡归击走之

  • 一○八三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遵旨议叙四库馆各项人员折·佚名

    一○八三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遵旨议叙四库馆各项人员折乾隆五十年正月二十三日臣永瑢等谨奏,为遵旨议奏事。窃臣等办理四库全书第二、三、四分,督率提调、总校、分校、收掌、誊录人等,上紧赶办,每年呈览一分。今第四分全

  • 第五章 光绪二十六年·冯玉祥

    戊戌政变以后,清廷的统治愈益日暮途穷。光绪二十六年,即一九〇〇年春天,义和团在山东直隶各处先后爆发蔓延。由我这个亲身经历者所了解的说来,义和团起事的原因中,最不可忽略的要算民众与教堂间恶感的深化。外国教士初来中

  • 二五 看戏·周作人

    鲁迅在乡下常看社戏,小时候到东关看过五猖会,记在《朝华夕拾》里,他对于民间这种娱乐很有兴趣,但戏园里的戏似乎看得不多。他自己说在仙台时常常同了学生们进戏馆去“立看”,没有座位,在后边站着看一二幕,价目很便宜,也很好玩

  • 高开道传·欧阳修

    高开道是沧州阳信县人。其家世代靠煮盐为生。少年时矫捷勇悍,跑起来追得上奔马。隋朝大业末年,投靠河间郡贼寇格谦,起初不以为奇。有次格谦遭到隋兵围捕,左右奔散,不敢救援,开道只身奋战,连杀数十名隋兵,解除围攻,格谦方才免难

  • 凡例·胡渭

    翼真一书本非欲为讲义而作盖以古本出自礼记多有错简明道伊川并有改本尚未有定论自朱子章句成立于学官始为不刋之书而后人犹或非之则以大学本无阙文又不应作补传也于是有崇信古本以为不分经传者于本经亦无害至有割圣经

  • 律吕阐微卷五·江永

    婺源江永撰稽古律理晦蚀已乆汉晋而后讹以讹其正论精义间见记子史者先儒或忽略而不信或误解而失真不知其所摈为瓦砾粃糠者正有金玉精凿存焉采而辑之不可多得也吕氏春秋古乐篇曰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

  • 卷十三·吕祖谦

    <经部,春秋类,左氏博议钦定四库全书左氏博议卷十三宋 吕祖谦 撰邾败鲁于升陉【僖二十二年邾人以须句故出师公卑邾不设备而御之臧文仲曰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曰敬之敬之天

  • 拉贝日记·约翰·拉贝

    《拉贝日记》(英文:The Diaries of John Rabe)作者是德国人约翰·拉贝。该书是作者的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1997年,《拉贝日记》出版。在标志着中国开始全面抗战的卢沟桥事变60周年的时候,这部被长期尘封且具

  • 清代琉球纪录集辑·佚名

    本书系一集刊,共收清代册封琉球「使录」及有关文献十二种。清代册封琉球凡八使,其正、副使为:康熙二年,张学礼、王垓;二十二年,汪楫、林麟焻;五十八年,海宝、徐葆光;乾隆二十一年,全魁、周煌;嘉庆五年,赵文楷、李鼎元;十三年,齐鲲、

  •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山井鼎

    一百九十九卷。清康熙年间日本人山井鼎撰,日本人物观补遗。山井鼎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又名神生,字君彝。物观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字叔达。史载日本上毛(地名)有参议小篁遗址,足利氏兴,因其地建学校,多藏古书。康熙初鼎即在此

  • 折疑论·佚名

    比丘子成号妙明着。西域师子比丘述注叙问第一。圣生第二,言佛降诞之迹。问佛第三,答不称姓名而称佛之问。喻举第四,喻明佛经非是繁而不要。宗师第五,言古今帝王贤士皆宗师佛。通相第六,通明佛之妙相。论孝第七。拒毁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