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下

壬寅冬十一月,鲁王薨于台;公哭曰:“孤臣之栖栖有待,徒苦部下相依不去者,以吾主上也;今更何所待乎!”

癸卯,遣使祭告于王。甲辰六月,遂散军居南田之悬嶴。悬嶴在海中,荒瘠无人。山南有■〈氵义〉港,可通舟楫;而其北为峭壁,公诘茅焉。从者惟故参军罗子木、门生王居敬、侍者杨冠玉,将卒数人、舟子一人。

初,公之航海也,仓卒不得尽室以行;有司系累其家以入告。世祖以公有父,弗籍其家;即令公父以书谕公。公复书曰:“愿大人有儿如李通,弗为徐庶;儿他日不惮作赵苞以自赎。”

公父亦潜寄语曰:“汝弗以我为虑也!”

壬辰,公父以天年终;鄞人李邺嗣任其后事。大吏又强公之夫人及子以书招公,公不发书,焚之。己亥,始籍公家;然犹令镇江将军善抚公夫人及子而弗囚也。呜呼!世祖之所以待公者如此,盖亦自来亡国大夫所未有;而公百死不移,不遂其志不已,其亦悲夫!于是浙之提督张杰惧公终为患,期必得公而后已。公之诸将孔元章、符瑞源等皆内附,已而募得公之故校,使居舟山之补陀为僧,以伺公。会公告籴之舟至,以其为校,且已为僧,不之忌也。故校出刀以胁之,其将赴水死;又击杀数人,最后者乃告之。曰:“虽然,公不可得也。公畜双猿以候动静,舟在十里之外,则猿鸣木杪,公得为备矣。”

故校乃以夜半出山之背,攀藤而入。暗中执公,并子木、冠玉、舟子三人;七月十七日也。十九日,公至宁;杰以轿迎之,方巾葛衣而入。至公署,叹曰:“此沈文恭故第也,而今为马廐乎?”

杰以客礼延之,举酒属曰:“迟公久矣!”

公曰:“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今日之举,速死而已!”

数日,送公于杭;出宁城门,再拜叹曰:“某不肖,有孤故乡父老二十年来之望!”

杰遣官护行。有防守卒史丙者,坐公船首,中夜忽唱苏子卿“牧羊曲”以相感动;公披衣起曰:“汝亦有心人哉!虽然,吾志已定,尔无虑也。”

扣舷和之,声朗朗然。歌罢,酌酒慰劳之。而公之渡江也,得无名氏诗于船中;有云:“此行莫作黄冠想,静听先生“正气歌!”

公笑曰:“此王炎午之后身也。”

浙督赵公寄公狱中,而供帐甚隆;许其故时部曲之内附者,皆得来慰问。有官吏愿见者,亦弗禁。公终日南面坐,拱手不起;见者以为天神。杭人争赂守者入见;或求书,公亦应之。呜呼!制府之贤良,在张宏范之上。然非圣祖如天之大度,则褒忠之礼亦莫敢施;非公之忠,亦无以邀圣祖之惓惓也。九月初七日,公赴市;遥望凤凰山一带曰:“好山色!”

赋绝命词,挺立受刑;子木等三人殉焉。

公讳煌言,字玄箸,别号苍水;浙宁波府鄞县西北厢人也。父刑部员外郎圭章,祖应斗,曾祖尹忠。太夫人赵氏,感异梦而生公。公神骨清削劲挺,生而跅弛不羁。喜呼卢,无以偿博进,则私斥卖其生产;刑部怒。先宗伯公之中孙穆甫雅有藻盐,曰:“此异人也!”

乃以己田售之,得金三百两为清其逋;而劝以折节读书。思陵以天下多故,令诸生于试“经义”后,试射。诸生从事者新,莫能中;公执弓抽矢,三发三中。举崇祯壬午乡试。感愤国事,欲请缨者累矣;而卒以此死。公初以争颁诏事,与同里杨侍御文瓒忤;遂不复面。及戊子,侍御一门死节,公哭之恸;曰:“负吾良友!”

所亲有失节者,公从海上贻之书曰:“汝善自卫,勿谓鞭长不及汝;吾当以飞剑斩汝!”

公之初入海也,尝遭风失维,飘至荒岛,绝食。梦一金甲神告之曰:“赠君千年鹿,迟十九年还我!”

次早,果得一鹿,苍色;人食一脔,积日不饿。及被执,又梦金甲神来招之;盖十九年矣。雅精壬遯之学。己亥之渡东溪也,占得四课空陷;方大惊,而兵至。籴舟未返,即以金甲之梦占之,大凶;方呼居敬告之,而兵至。生于万历庚申六月初九日,得年四十有五。娶董氏,子万祺,并先公三日戮于镇江。女一,即归予族祖穆翁为子妇;予族母也。初,杭有举人朱璧者,抗词作保状,以百口保万祺母子;不得。今以再从子鸿福为公后。公之未死,尝赋诗欲葬湖上岳忠武王、于忠肃公二墓之间。于是鄞人故御史纪五昌捐金,令公甥朱相玉购公首,而杭人张文嘉、沈横书等敛之。有朱锡九、锡兰、锡旗、锡昌兄弟者豫为公买地经纪之,而鄞人万斯大等葬之南屏之阴,从公志也;姚江黄公宗羲为之铭。子木等三人附焉。

至今十七余年,每逢春秋佳日,游人多以只鸡絮酒酹公墓下者;而吾乡亦以公忌日祭之。罗子木者,名纶,以字行;溧阳人也。己亥,公在江上,子木挟策上谒。公以其少年而负奇气,有清河李萼之目,欲留之幕中;以父老辞。及公之芜关,子木之族父蕴章故在成功军中,引见成功。江宁之败也,子木涕泣顿首,固请成功无遽去;而不能得。成功因强子木奉父泛海;子木至海上,不欲参成功军事。旋奉父北行,将赴公营;卒与大兵遇,格斗。子木坠水得救起,而其父被缚去。子木展转闽南,思出奇计以救父;逾时不得音问,呕血几死。

复赴公营,公勉以立功即为报仇;遂相依不去以死。冠玉,鄞人。制府以其年少,将脱之;固请从死。王居敬者,字畏斋,一字采薇;黄岩人也。公被执,居敬以计得脱。其后为僧,名超遁;颇能言公遗事,亦不负公者。

而前此诱执公之故校,得以功授千户;奉大帅命巡海岛,猝遇公之旧将愤其害公,执而杀之。予尝谓公解军而后,已将以悬嶴为首阳;向非张杰生事徼功,公似可以无死。然是时公犹未五十,非甘心黄冠以老者也。若留公至十年以往,三藩之祸,公决未肯晏然坐视者;而谓中土能忘情于公乎!此文山之所以不见保于梦炎也。且天下无惜死之忠臣,剖肝绝脰,正所以全归也。公丙戌以前文字,皆无存者。令所存者:“奇零草”,甲辰六月以前之作也;“冰槎集”,其杂文也;“北征录”,己亥纪事之编也;“采薇吟”,则散军以后之作,而蒙难诸诗附焉:共八卷。公既爱防守卒史丙之义,遂日呼与语,因得藏公之集。

有宜兴人徐尧章者,从丙购之;曰:“公之真迹,吾日夕焚香拜之;不可以付君!”

尧章乃钞以归。

呜呼!吾乡死事诸公,公为最后,而所成亦最伟。然世人但知夸公之忠诚,而予更服公之经略。故涉历山海之间,且耕且屯,而民乐输赋;招抚江北三十余城,而市不易肆;小住缑城,而陂塘之利传之无穷。惟其深仁以成遗爱,斯在古人中,诸葛孔明渭南之师不过尔尔。诸葛有荆、益之凭藉,所以得成三分之业;而公无所资,终于賫志以死,则天也!尝有盗公之衣者,部下擒而献之公;曰:“衣在我为我煖,在尔为尔暖;其煖一也。”

即以其衣赐之。其大度如此。姚江黄公之志,其叙公北征稍详;而前后多所罣漏。至于公之官阶,终尚书;浙督赵公曾以其印上之。而高氏“雪交亭集”以为阁学、黄氏“墓志”以为侍郎,皆不合;“翁洲新志”则谓公于己丑已官尚书,亦不合。若杭人吴农祥所作公传,尤诞妄不足取信。予乃考公集中诸事迹,合之野史所纪,并得之先族母之所传者,别为碑铭一篇。或曰:公子万祺在镇,故尝有侍婢举一子;守者怜其忠嗣,私为育之。然今无可考矣(张美翊案曰:苍水有后,详见“四月谈助”卷二十四第八叶)。嘉庆三年,浙江提督苍保,其嗣裔也。

其铭曰:天柱不可一木撑,地维不可一丝擎。岂不知不可,聊以抒丹诚;亦复支吾十九龄,啼鹃带血归南屏。他年补史者,其视我碑铭!·张督师画像记余祖望

吾乡传张督师画像者颇多,其遗集卷首亦有之;而神气骨相各不同。先伯母自黄岩归,予以叩之;则曰:“无一肖者。尝闻先公于甲辰钱塘狱中,曾写一像,富有存者;汝盍访之!”

予乃贻书访之万九沙先辈,而九沙曰:“有之”;因摹寄焉。先伯母曰:“是已。”

予遂取姚江黄先生之志、杨徵士遴之记及吴农祥传读于旁,先伯母曰:“惟“吴传”舛戾无可信者。然吾所记轶事,虽耄忘十九,尚有足以补黄、杨之阙;汝其识之!先公生平不执宿见。画江之役,闽中以诏书至,张公国维、熊公汝霖谓不宜开读,以阻军气;朱公大典、钱公肃乐恐启争端,相持未下。当时庶僚疏论此事者,李侍郎长祥与先公右张,而杨侍御文瓒右朱;先公即出揭力排杨。由是,相为水火。及议遣大臣入闽,先公方以翰林兼行人请,得辅行;以折闽人之诘难。已而杨之兄弟娣姒一门死义,先公在海上贻书汝诸祖,以为媿良友;今其牍尚有存也。舟山之陷也,张名振初闻大兵三道并出,自以习熟形势,谓“蛟关天险,不可旦夕下。”

乃悉其锐师,奉王扬声趋松江,以牵舟山之势。是时,先公亦为所拉,同在行间;不料荡胡失守,以火攻死。一夕昏雾,大兵毕渡。名振已抵上海,闻变遽还,则不及矣;谓其轻出则可,谓其奉王以逃则误也。是时名振老母、爱弟、妻子俱在城中,卒以一门殉;使其逃,则何不尽室而行乎!甲午,名振邀先公入长江,诚意伯刘孔昭亦同行。或言“孔昭先朝巨奸,岂可与共事?”

先公曰:“孔昭之乱南都,擢发不足罄其罪;然当赵之龙辈迎降恐后,独全军出海,则尚有可录者。今托同仇之义以来,疾之已甚,恐其为马士英之续也!”

闻者韪焉。乙未,名振病卒,遗令以部卒来属,先公麾下始盛。郑氏遣人来通好,先公言:“监国乾侯之辱,郑氏修唐藩颁诏之隙也;然郑氏不肯负唐,吾又岂敢负鲁!”

故虽与郑氏合从,而终为鲁;郑氏亦谅先公之诚也,以公谊相重焉。是时,郧阳山寨有所谓十三家军者;滇事之急,先公尝遣吴职方祖锡往说之,令出兵挠楚以救滇而不克。壬寅而后,先公贻书汝诸祖,以事不可为,欲散其军;然日复一日,以王在也。直至甲辰王薨,而后决计入山。故“采薇”之吟,自此而始。先公有从弟从军海上,入山以后不知所终。闻有冒其名至钱塘者,为诸遗民所诘而去。”

先伯母之所传如此。是时年八十矣,牙齿俱脱。悬画像于房,喃喃然且泣且语;每语又于邑,闻者皆泣下。而督师之须眉,亦浮动纸上。予时年十八,据觚而听;听已记之,然其文草草未就也。未几,先伯母返黄岩,踰年而卒。

雍正己酉,始重为诠次,而记之画像之首。欧公记王彦章画像,多正“旧五代史”之谬者;予文虽劣,亦不为无补也。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一 异域上·令狐德棻
  隋本纪上第十一·李延寿
  卷二 杂事第二·刘向
  卷三百七十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卷一百六十五 慶曆八年(戊子,1048)·李焘
  1913──中華民國二年癸丑·郭廷以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佚名
  卷之三百六十九·佚名
  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
  清波别志卷二·周煇
  彻里帖木儿传·宋濂
  卷八·吴师道
  第一节 昭宗征河东·吕思勉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吕思勉
  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巧对录卷之五·梁章钜

    稗史云:坡公有对云:“栗破凤凰缝黄出;藕断鹭鸶露丝飞。”佛印曰:“无山得似巫山好。”东坡曰:“何叶能如荷叶圆。”子由曰:“不如‘何水能如河水清’。”又有人以&ldquo

  • 第十七出 效颦·梁辰鱼

    【普贤歌】〔丑扮东施做大肚上〕奴家还是个女裙钗。长被奸情弄出来。淸明受得胎。端阳便养孩。未到中秋身子又大。奴家姓施。住在苎萝东村。因此唤作东施。我家祖居在此。只因人丁众多。分下一支往西村去。西村叔叔

  • 列传第八十九·刘昫

    ○陆贽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父侃,溧阳令,以贽贵,赠礼部尚书。贽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华州郑县尉。罢秩,东归省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镒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见与语,遂大称赏

  • ●崇禎長編卷之十一·汪楫

      崇禎元年七月   ○崇禎元年七月   崇禎元年秋七月   庚申朔帝親享太廟   以四川奢酋蕩平加恩輔臣標道登鴻訓龍錫各太子太保進文淵閣大學士舊輔爌國禎太保國■〈木普〉太傅一燝継階延禧少師兼太子太師

  • 卷十·黄以周

      哲宗   △绍圣元年(甲戌,一○九四)   1、闰四月(案:钱大昕《朔闰考》:是月辛未朔。辛未,监察御史郭知章为殿中侍御史。《纪事本末》卷百一。)   2、壬申,复置提举常平等官。(《长编》四百四十八:元祐五年九月乙酉,令

  • 卷十四 帝奕·王夫之

      〖一〗   慕容暐罢荫户至二十万。以东北一隅而二十万户为权贵所荫,不受公家之役,民户减少,则赋役偏重,而民之疲瘠甚矣。盖夷狄之初起也,上下无章,资部族之彊力以割据而瓜分之,狎为己有旧矣。故暐从悦绾之请,纠擿还郡县

  • 第四十四回 弟兄构衅湖上操戈 将相积嫌席间用武·蔡东藩

      却说汉主承祐,因三叛已平,内外无事,自然欣慰异常,除赏赐诸臣外,复加封吴越、荆南、湖南三镇帅。吴越王弘倧,秉性刚严,统军使胡进思,骄横不法,为弘倧所嫉视,密与指挥使何承训商议,谋逐进思。承训佯为定计,出与进思说明。进思

  • 卷之二百八十二·佚名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十一月乙亥朔冬至祀天于圜丘遣领侍卫内大臣公马尔赛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暂安奉殿孝陵、孝惠章皇后陵、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陵。  ○停止次日朝贺  ○丙子上回驻畅春园

  • 一二七七 直隶总督刘峩奏本年并无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一二七七 直隶总督刘峩奏本年并无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折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直隶总督臣刘峩跪奏,为遵旨汇奏事。案查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内奉上谕:前因披阅《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于辽、金

  • 元叉传·李延寿

    元叉字伯亻隽,小名夜叉。灵太后临朝听政,因元叉是妹夫,任命他为通直郎。叉的妻子被封为新平君,后改封冯翊君,任女侍中。元叉的女儿早夭,灵太后追封她为乡主。元叉累升至加侍中、领军将军。他在门下兼管总禁兵,深被灵太后所信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二十六·高晋

    恩纶乾隆二十年三月二十日上命军机大臣传谕两江总督尹继善等曰尹继善奏南巡一切事宜现在立定章程预为筹备等语已扵折内批谕矣西北两路现有军务如成功迅速则于奏凯防勲后举行省方问俗之典实属应行之事总之南巡之迟早以

  • 卷二十八·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八夏官司马第四之一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正义贾氏公彦曰郑目录云象夏所立之官夏整齐万物天子立司马掌邦政以正天下故曰

  • 外篇·刻意第十五·庄子

    [题解]本篇取开头“刻意尚行”之“刻意”二字名篇,与篇中文意无关。篇幅简短,文章连贯,主旨在阐述养神之道,涉及道德修养,理想人格,养生之道等方面。提出抛弃有形迹之追求,抛弃喜怒悲欢,去掉智谋诈伪,使精神纯

  • 卷三十七·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三十七礼一仪礼总论今仪礼多是士礼天子诸侯丧祭之礼皆不存其中不过有些小朝聘燕飨之礼自汉以来凡天子之礼皆是将士礼来增加为之河间献王所得礼五十六篇却有天子

  • 尘垢品法句经第二十六(十有九章)·佚名

    尘垢品者,分别清浊学当洁白无行污辱。生无善行,死堕恶道,住疾无间。到无资用,当求智慧,以然意定。去垢勿污,可离苦形,慧人以渐。安徐稍进,洗除心垢,如工炼金。恶生於心,还自坏形,如铁生垢。反食其身。不诵为言垢,不勤为家垢。不严

  • 卷第二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二十五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缘起品第三之五已说内外羯剌蓝等种等道理。因果相续。应知此即说名缘起。如是缘起。非唯十二。云何知然。如本论说。云何为缘起。谓一切有为。然契经中。

  • 桂苑笔耕集·崔致远

    新罗(今朝鲜)人崔致远撰,共二十卷。系作者在入唐留学、进士及第后调任宣州溧水县尉以及后来被诸道行营都统高骈辟为都统巡官期间所撰写的诗、赋、表状文告等公私之作。此书今存,是我们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资料。《新唐

  • 约檀河之水·张资平

    1920年发表的处女作《约檀河之水》,是张资平的早期作品,大多反映了“五四”时期的青年男女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陈腐的封建伦理道德和金钱势力对他们的束缚,体现了反封建、渴求解放的思想,这与当时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