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33.戚继光驱逐倭寇

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

公元1553年,在汉奸汪直、徐海的勾结下,倭寇集结了几百艘海船,在浙江、江苏沿海登陆,分成许多小股,抢掠了几十个城市。沿海的官吏和兵士不敢抵抗,见了倭寇就逃。

倭寇侵略越来越严重,使躲在深宫里的明世宗也不得不发愁了,叫严嵩想法子对付。严嵩的同党赵文华想出一个主意,说要解决倭寇侵犯,只有向东海祷告,求海神爷保佑。明世宗居然相信赵文华的鬼话,叫他到浙江去祷告海神。后来,朝廷派了个熟悉沿海防务的老将俞大猷(yóu)去抵抗。俞大猷一到浙江,就打了几个胜仗。但是不久,浙江总督张经被赵文华陷害,俞大猷也被牵连坐了牢。沿海的防务没人指挥,倭寇的活动又猖獗起来。朝廷把山东的将领戚继光调到浙江,才扭转了这个局面。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山东蓬莱人。他到了浙江,先检阅那儿的军队,发现那些军队纪律松散,根本不能够打仗,就决心另外招募新军。他一发出招兵命令,马上有一批吃够倭寇苦的农民、矿工自愿参军,还有一些愿意抗倭的地主武装也参加了进来。戚继光组织的新军很快发展到四千人。

戚继光是个精通兵法的将领,他懂得兵士不经过严格训练是不能上阵的。他根据南方沼泽地区的特点,研究了阵法,亲自教兵士使用各种长短武器。经过他严格训练,这支新军的战斗力特别强。“戚家军”的名气就在远近传开了。

过了几年,倭寇又袭击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戚继光率领新军赶到台州。倭寇在哪里骚扰,他们就打到哪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海盗队伍,哪儿是戚家军的对手,交锋了九次,戚家军一次次都取得胜利。最后,倭寇在陆地上呆不住,被迫逃到海船上,戚继光又用大炮轰击。倭寇的船起了火,大批倭兵被烧死或掉到海里淹死,留在岸上的也只得乖乖投降。

倭寇见到浙江防守严密,不敢再侵犯。第二年,他们又到福建沿海骚扰。一路倭寇从温州往南,占据了宁德;另一路倭寇从广东往北,盘踞在牛田。两路敌人互相声援,声势很大。福州的守将抵挡不了,向朝廷告急。朝廷又派戚继光援救。戚继光带了新军赶到宁德,打听到敌人的巢穴在宁德城十里外的横屿岛。那儿四面是水,地形险要。倭寇在那儿扎了大营盘踞,当地明军也不敢去攻打他们。

戚继光亲自调查了横屿岛的地形,知道那条水道既不宽,又不深。当天晚上潮落的时候,戚继光命令兵士每人随身带一捆干草,到了横屿对岸,把干草扔在水里。几千捆干草扔在一起,居然铺出了一条路来。戚家军兵士踏着干草铺成的路,神不知鬼不觉地插进倭寇大营。经过一场激烈战斗,盘踞在岛上的二千多个倭寇全部被歼灭。

戚家军攻下横屿,立刻又进兵牛田。到了牛田附近,戚继光传出命令,说:“远路进军,人马疲劳,先就地休整再说。”

这些话很快传到敌人那里。牛田的倭寇真的相信戚家军暂时停止进攻,防备也就松懈下来。就在当天晚上,戚继光下令向牛田发起总攻击。倭兵毫无准备,匆促应战,禁不住戚家军猛攻猛冲,纷纷败退。倭寇头目率领残兵逃到兴化,戚家军又连夜跟踪追击,一连攻下了敌人六十多个营寨,消灭了溃逃的敌人。到天色发白的时候,戚家军开进兴化城。城里的百姓才知道附近的倭寇已被戚家军消灭。大家兴高采烈,纷纷杀牛带酒,到军营来慰劳。

第二年,倭寇又侵犯福建,攻下兴化。这时候,俞大猷已经复职。朝廷派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两个抗倭名将一起,大败倭寇,收复兴化。公元1565年,俞、戚两军再次配合,大败倭寇。到这时候,横行几十年的倭寇被基本肃清了。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一百四十 文苑·刘昫
  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九·赵尔巽
  卷第一百八十五·胡三省
  第五节 义师之初兴·陈匪石
  名山藏卷之四十三·何乔远
  姜氏秘史 卷二·姜清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八·佚名
  双溪杂记·王琼
   五、我居纽约①·林语堂
  卷二十四·赵汝愚
  卷六·徐一夔
  太宗皇帝实录卷第四十五·钱若水
  明代之农民·吴晗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九·高晋
  周公言·苏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榖城山馆集卷五·于慎行

    (明)于慎行 撰○七言古诗商丘沈封君画竹歌梁王修竹不可识千秋草合平台迹平台主人墨君友扫岀檀栾一千尺醉渖淋漓幅素看枝枝蒨翠若可餐笔端乍觉烟云绕堂上时惊风雨寒寒声槭瑟生绡起如在湘江秋色里湖州以后称太常此幅神真

  • 列传五·薛居正

    李崧,深州饶阳人。父舜卿,本州录事参军。崧幼而聪敏,十余岁为文,家人奇之。弱冠,本府署为参军。其父尝谓宗人李鏻曰:“大丑生处,形奇气异,前途应不居徒劳之地,赖吾兄诲激之。”大丑即崧之小字也。同光初,魏王继岌为兴圣宫使,兼领

  • 卷之一百八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六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绎史卷九十九·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春秋杂记郊祀左传【桓公五年】秋大雩书不时也凡祀啓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过则书【公羊传大雩者何旱祭也然则何以不言旱言雩则旱见言旱则雩不见何以书记灾也】公羊传【八年】烝者何冬祭也春

  • 卷六·吴师道

    <史部,杂史类,战国策校注> 钦定四库全书 战国策校注卷六    宋 鲍彪 原注 元 吴师道补正 赵【初分晋得赵国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阳鄚州乡东有广平钜鹿清河河间渤海之东平舒中邑文安东州成平章武

  • 卷五十二·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五十二雍正五年正月上谕二十四道初二日谕理藩院蒙古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念皇考六十余年宠锡优待养育之大德深恩凡事诚心为我皇考宣力报効及朕即位以来衆蒙古等仍如我皇考之时一心诚敬

  • 第二十四章 汨罗江、汀泗桥、贺胜桥的攻击战·李宗仁

    一长沙会议之后,北伐第二期作战计划大体是分为三路向北推进。以第四、第七、第八三军为中央军,循武长路直捣武汉。第一军的第二师和第六军为中央军的总预备队。第二、第三两军为右翼军,集结于攸县、醴陵一带以监

  • 卷五·陈继儒

    余二十年前,阎蓬头爱余,谓可学道。令读《许真君太阳元精论》,自是即大暑辄能坐卧赤日中,年来懒习此法,颇以炎蒸为苦,即敞堂匡池、高梧修竹,阴映翳然,往往移榻卷簟,迁徙不常,如绝无养者。内甚愧之,因思此时田野耕耘,道途推挽,老病呻

  • 卷十四·蔡清

    <经部,四书类,四书蒙引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蒙引卷十四     明 蔡清 撰告子章句上【芟三条】孟子之论性善其辨甚力盖此一字差则天下之事皆废矣尧舜之精一执中亦只是性善上事成汤云惟皇上帝降于下民若有恒性即天

  • 卷八十三·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八十三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三十一襄公十年考异宋板传六月楚子囊上晋荀防伐秦上衞侯救宋师于襄牛上共有圈诸侯伐郑齐崔杼云云上初子驷与尉止有争上诸侯之师城虎牢而戍之上

  • 卷八十一(阇那崛多译)·佚名

    △护国菩萨会第十八之二尔时佛复告护国言:护国。我念往昔过无量阿僧祇劫。复过阿僧祇。不可称量。不可思惟。无有譬喻。不可计算。不可得说。是时有佛出世。名曰成利慧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三·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闻持品第四十五(丹本耳品)尔时释提桓因作是念:&ldquo;若善男子、善女人得闻般若波罗蜜经耳者,是人于前世佛作功德,与善知识相随。何况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如说行,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多亲近

  • 嘉靖武安县志·佚名

    邑继治者不乏,而竟未创志以传,亦武安阙典也,大夫士恒病之。嘉靖甲辰(1544年)秋,介石子至,佥曰:"盍志诸盍志诸:何不修志?盍,相当于"何不"。诸,"之乎"的合音。?"介石子色泚泚:汗出貌,这里为自谦词。,然不敢应也,已而,唐云川侯起补是邑

  • 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卫琪

    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元朝道士卫琪注。书成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1)。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全书前二卷为论,后八卷为经文和注释。作者立论注经,皆不取原经劝善度人之宗旨,而博采儒释道三家之说,「本之以

  • 传奇汇考标目·佚名

    戏曲目录专著。清无名氏撰。凡2卷。著录元明及清初100多位戏曲家的作品名目,作家名下只记字号籍里,少数作品后附有简略提要。书中保存不少作家及曲目珍贵资料,但有些记载亦颇觉可疑。据所录作品,约成书于康熙末年。原

  • 全唐诗录·徐倬

    一百卷。清徐倬(1622—1711)编。徐倬字方虎,号苹村。德清 (今属浙江)人。康熙十二年 (1673)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乞养归。后转为司业,官至侍读。以事被人弹劾,辞官归乡。康熙四十五年 (1706)奉命撰《全唐诗录》告成

  • 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邻尼经·佚名

    元魏北天竺沙门佛陀扇多译,与《佛说一向出生菩萨经》同本,华梵双具,止有四十八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