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人性之分析与修证

──二十一年九月在重庆反省院讲──

诸位皆佛学组之人,所以特提出比较专门一点的“人性之分析与修证”来与诸位商榷一下:人性问题本极普通,但今是专拿佛教眼光来分析的。人性即人类理性,含义极广,内容复杂。平常谈到人性,以为人性就还他人性好了,用不著再加说明。但若把它放到佛学的分化室来加以分析,却有下面的种种质素:

一、纯善性──纯粹之善性,即真如觉性,亦即佛性。质言之,即人与佛共同之性,人与佛无异之性。此性在佛法中本号清净性,今姑以普通之纯善性以代之。有二:甲、诸法群生平等真如性:诸法即包括一切万法之谓,群生即收摄一切众生之称,真如性即理佛性──法界身。谓一切形形色色万有之山河、大地、家舍、田园、砖头、瓦砾等器世间相,与一切飞禽、走兽、鱼鳖、蠕蜎之有情世间,皆与十方诸佛之真如性一律平等,所谓普遍的,平等的。因此,不但人们具有此性,就是马、牛、鸡、犬、蚊、虫、虱、蚤也具此性;又不特有生命之物具有此性,即无生命之砖头、木块、荆棘、瓦砾等,亦无不具此性。吾人于此性,不过如金藏矿物,隐而未显罢了。乙、正觉妙善清净种子性:梵语三菩提,此云正觉。觉而云正,即正当之觉悟,非邪智邪觉可同日语。善者非恶;妙善即微妙之善,非劣粗之善;清净谓无染污夹杂其间;具此三种之德性,寄于第八阿赖耶识之中。阿赖耶识曰藏识,亦含藏一切清净无漏种子。吾人虽具此种子,但根茎枝叶犹云有待,所谓藏而未现行者也。孔子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向来舍藏而未用行也,即行佛性也。

二、杂染性──有五:甲、非善不善异熟性:非善不善即中立性,在佛学上曰无记性,此性在通常曰自然性,在儒家即天命之谓性之性。何谓自然性?谓吾人各因宿生之业因、业缘、业力,而有今生之业报或业果。因前生业因、业缘、业力复杂已极,现在异时而熟──异熟──,即时经长久而成熟,吾人不察,不知其所以然,特字之曰自然性。佛学上不许有自然这名词,只说非善不善异熟性。何谓天命性?通常曰秉赋天性,谓人性秉为人,畜性即秉为畜,各各不同。在人性之中,又各秉厚薄寿夭之不同性,即业报性──随业受报之性。有二:如左表。

  一、真异熟──第八识自体          ┌根身──正报──有情世间    二、异熟生┤器界──依报──器世间          └前六识一分

乙、可善不善俱非之种子性:真异熟、即第八阿赖耶识之自体。阿赖耶识能藏一切种,为产生万有之潜势力。孟子上有个叫做告子的,他说:“人性无善无不善”。只讲到佛学上的异熟生。孟子自己说“人性善”,只谈到佛学上可造善之心,尚未谈到可造最高之善。荀子说:“人性恶”,仅谈到佛学上可造不善之心,尚未谈执我之心。丙、执我之非善不善性:第七识执我,认自我存在牢不可破,其所造之业非善不善,根本上从执我而起。丁、造业之或善不善俱非性:造业即动作业事,业有三业:即身业、语业、意业。孟子曰:“恻隐、羞恶、是非、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此四端人之造善业也。通常说业,以为是不善,实则视听言动无非是业,如工业职业等,并非不善者,或善、或不善、或非善非不善,均前六识一分所造。戊、最能求知创作性:唐裴休作圆觉经序曰:“诸天正乐,修罗方嗔,畜生有獝狖之悲,鬼神沉幽愁之苦,整心虑而趣菩提者,惟人为能”。所以此性为人类之特性,他类无之。昔贤云:“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意谓做人而不遇佛法,等于不做人,虚生浪死,蜉蝣两间。佛法而不遇人闻,则虽有佛法亦可惜!此中有六:一、意识:人类特性,最多思维,能求种种之知识,凡见到听到都能积为观念,再由观念推出许多理论,而成为理智的创作的特性,此特性从意识总机关发出。二、文理:理以文显,文能载理,文字的根源,是从前结绳记事的符号,也可使人增长求知创造的特性。三、大脑:人之头大,异于其他。四、立身;人为立体的动物。五、手:两足可单独驻立,让两手可作他事。六、火:人能使用火,也有很大关系,现在所谓钢铁文明,亦由使用火造成。以上依佛学分析人性,大概如此,次略讲修证:性若全善,何修证为?本不可修,遑言证诣!因有求知创作性,方有引发正觉创显真如之修证可能;因有不善恶劣性,始有进攻执我清治染杂之对治的必要。有七:一、善用求知性以理解信向纯善性:依理解纯善性而信向之为最高目标,以达到其圆满究竟为目的。无此理解基础,虽有趋向,亦不能直到佛法之修证,故此第一条须特别注意。二、善用创作性以勇作善业止不善:青年人对于自己的创作性,须好好利用,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三、集中善行理解力进攻执我性:集中云者,如国民与军队的集中,便生伟大之力量,单散则否。吾人善行理解,必也集中方有进攻执我性──第七识──之最高能力,否则便投降于他了。理解是从禅定所生之无我观、法空观等智慧。四、积高善行理解力引发正觉性:善行高,理解力强,如春天之阳光,可引发生之种子生起。五、突破执我性,生起正觉性,创显真如性。六、洗除执我习;清治杂染种增长,增显纯善性──初地至十地。七、异熟性空,杂染性尽,圆满纯善性──佛地。

末媵一偈云:“一反自性成真佛,三省吾身学古人,悟得本空好勤拂,永令明镜绝纤尘”。此偈摄人性之分析与修证尽。

诸位乘此息仔肩之时,正好学佛法,将来还可与各位通信讨论;如有机会,还可与各位再谈。二十一年九月三日。(见海刊十三卷十二期)

  


猜你喜欢
  卷第五·佚名
  卷之六·牧云通门
  异部宗轮论一卷·世友
  卷第十一·元来
  卷十四·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玄奘
  肇论疏卷中·元康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卷上·佚名
  爾瞻禪師語錄敘·尔瞻达尊
  寄禅和尚行述·冯毓孥
  卷第二十六(弥沙塞)·佚名
  雜阿含經卷第十一·欧阳竟无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三·智旭
  大宝积经论卷第四·佚名
  目 录·多罗那他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九十三·徐世昌

    王汝璧王汝璧,字镇之,铜梁人。乾隆丙戌进士,官至刑部侍郎。有《铜梁山人诗集》。纳凉蕙风吹暗绿,荷露落轻阴。即此成幽赏,因之寄远心。褰衣看纻缟,仰面数辰参。不觉凉生掖,徘徊月上簪。七夕和昌谷韵果然天外

  • 卷十八·陈衍

    ●元诗纪事卷十八侯官陈衍辑乃贤李祁王礼宇文公谅蔡廷秀李介石樊执敬石抹宜孙黄复圭鲁至道陈柏方澜濮彦仁朱守谅黄德广申屠駉僧家奴奥鲁赤◆乃贤乃贤字易之,本葛逻禄氏,译言马也,南阳人。荐授翰林编修官。有金台集。

  •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燕兰小谱》·张次溪

    (清)安乐山樵(吴长元) 撰●目录《燕兰小谱》弁言《燕兰小谱》题词《燕兰小谱》例言燕兰小谱卷之一 画兰诗共五十四首,词共三首 题湘云墨兰 友人以王郎兰扇索题,为书一絶 有学画兰者,伪署湘云名款索题 题湘云兰扇 南乡

  • 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脱脱

        ◎道学一   ○周敦颐 程颢 程颐 张载邵雍   "道学"之名,古无是也。三代盛时,天子以是道为政教,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为职业,党、庠、术、序师弟子以是道为讲习,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是故盈覆载之间,无

  • 卷之三十·佚名

    宣统二年。庚戌。正月。辛酉。谕内阁、西藏达赖喇嘛阿旺罗布藏吐布丹甲错济寨汪曲却勒朗结。夙荷先朝恩遇。至优极渥。该达赖具有天良。应如何虔修经典。恪守前规。以期传衍黄教。乃自执掌商上事务以来。骄奢淫佚。

  • 通志卷八十上·郑樵

    宋 右 迪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宗室传第三晋安平献王孚【子邕 邕弟义阳成王望 望子河间平王洪 洪子威 洪弟随穆王整 整弟竟陵王楙 望弟太原成王辅 辅弟翼 翼弟下邳献王晃 晃弟太原烈王瓌 瓌弟髙阳

  • 三八七 浙江巡抚三宝奏呈续获应毁书籍折(附清单)·佚名

    三八七 浙江巡抚三宝奏呈续获应毁书籍折(附清单)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日浙江巡抚臣三宝谨奏,为续获应毁各书,恭折奏闻事。窃臣凛遵谕旨,将应毁触碍各书设法搜访,并委员赍价随地购买,总期遍觅无遗,不致存留诬惑。前曾六次查缴

  • 志卷第十二 高丽史五十八·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地理三。○交州道本貊地后为高勾丽所有历新罗至高丽。 成宗十四年分境内为十道以春州等郡县属朔方道明宗八年始称春州道后称东州道。 元宗四

  • 萧宝夤传·李延寿

    萧宝夤字智亮,齐明帝的第六位儿子。齐废帝宝卷的同母弟弟。在齐时被封为建安王。当和帝继位后,改封为鄱阳王。  梁武帝攻克建业时,派兵看守他,并准备杀死他。萧府中的太监颜文智和左右侍从麻拱、黄神秘密定计,乘夜间挖开

  • 卷四十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四十五国用考【七】蠲贷【下】灾蠲顺治三年以江西频年旱涝其今年漕米之未兑运者罢免之直隶成安等七县水湖广兴国等十州县旱免今年田租四年陕西西

  • 卷第二十五·朱熹

    伊川先生语十一畅潜道录胡氏注云:「识者疑其闲多非先生语。」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人之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致知在格物,则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则所谓末也,终也。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其身不正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原文】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②于我哉?” 【注释】 ①识(Zhi):记。②何有:有什么,意思是没有什么了。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对我来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

  • 卷二十四·盛世佐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编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编卷二十四龙里县知县盛世佐撰丧服第十一之三大功布衰裳牡麻绖无受者注曰大功布者其鍜治之功麤沽之【之集説作也】疏曰章次此者以其本服齐衰期为殇死降在大功故在

  • 印度之佛教解脱与涅磐·梁启超

    这样说来,佛教岂不是纯粹的厌世主义吗?不!不!不!佛若厌世,何必创这个教?且天下也从没有以厌世为教而可以成一个教团,得大多数人之信仰且努力传播者。佛教当然不是消极的诅咒人生,他是对于一般人的生活不满足,自己别有一个最

  • 信心铭译文·僧璨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译文:终极无上佛道没有什么困难,只怕有分别执着,难以成就。只要没有憎爱之心,就会清楚明白地了知&ldquo;至道&ldquo;的内涵。【毫釐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译文:起心

  • 广客谈·徐显

    徐显,字克昭,绍兴(今属浙江)人,居平江(今江苏苏州)。元至正间人。除本书外,又有《稗史集传》一卷。事迹见《稗史集传》自序。是书记作者生平见闻,多奇闻异事,兼及志人志怪,而主旨不外乎劝善惩恶、如记沈仲说无子,其妻为置妾,沈氏知

  • 受菩提心戒仪·佚名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先归命,次供养,次忏悔,次三归,次受菩提心戒,共五法,有偈颂,长行,两番明之,偈颂中,五法各有咒,长行后列五佛名。此以大菩提心,受普贤金刚职,为一切秉密教者受持之本,学者皆应简阅。

  • 五字陀罗尼颂·佚名

    一卷,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略出修行五字真言秘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