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二

卷十二

世故篇

曾国藩说:“吾辈不必世故太深,天下惟世故深误国事耳。”《红楼梦》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警世之语。世故太深,精明过度,均非载福之道。做事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总不会有大的成就。曾国藩还说:你越精明,别人自当常以精明对付你。因此他一贯的品格是抱朴守拙。这正应了老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我独泊兮其未洮,如婴儿之未孩”的处世观。

世故篇(上)

【原文】

吾辈不必世故太深,天下惟世故深误国事耳。一部水浒,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一部红楼,教坏天下堂官掌印司官督抚司道首府及一切红人,专意揣摩迎合,吃醋捣鬼。当痛除此习,独行其志。陰陽怕懵懂,吾辈不必计及一切。所谓君子直道而行,岂肯以机械巧险与人相竞御哉!

【译解】

我们不必世故太深,天下只有世故是深误国家大事的。二部《水浒传》,教坏了天下强有力而不安分守已的百姓。一部《红楼梦》,教坏了天下的堂官、掌印司官、总督、巡抚、司道、首府及一切红人,专门揣摸迎合上级的意图,吃醋捣鬼。应该痛改这种恶习,不受干扰地去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世故深的人,也怕完全不通世故的人,我们不必计较个人的得失。所谓应该走人间的正道,怎么能够用巧诈机术来与别人争长较短呢!

世故篇(中)

【原文】

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把自家学坏了。实则作用万不如人,徒惹人笑,教人怀憾,何益之有。近日忧居猛省,一味向平实处用心,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须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含浑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

【译解】

我自信也是十分诚实的人,只是因为阅历世途很长,饱经世事变故,所以处世稍微参杂些机权之述,把自己学坏了。实际上这些小技俩,作用万不如人,只是招人笑话、教人怀恨罢了,有什么益处呢!近日忧居期间猛然省悟,一味向平实处用心,归还我昔日笃实的本质和作用,恢复我原来固有的面目。贤弟此时在外,也急须将笃实的作风恢复,万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呀!即使别人以机巧来,我仍以含浑对应,以诚实愚拙回报。久而久之,别人的机巧之意也会消失。如果钩心斗角,相迎相距,那么,相互报复就会没完没了。

世故篇(下)

【原文】

一味浑厚,绝不发露,将来养得纯熟,身体也健旺,子孙也受用。无惯习机械变诈,恐愈久而愈厚耳。余复胡中丞信中有云:“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不祥。”似颇有意义,而愧未能自体行之。胸包清浊,口不臧否者,圣哲之用心也;强分黑白,过事激扬者,文士轻薄之习、优伶风切之态也。而吾辈不察而效之,动辄区别善恶,品第高下,使优者未必加劝,而劣者几无以自处,此凉德之端也。

【译解】

一味讲求含糊厚重,绝不轻易暴露自己,将来修炼得十分成熟,身体也健康,子孙也会受用无穷。如果不习惯于机巧变术,那么时间越久,人越觉得你厚重。我在答复胡林翼的信中说:“只有忘掉机谋诈术,才能消解众人的机谋诈术,只有懵懵懂懂,才能去掉不祥之事”。觉得这句话很有些道理,只愧自己未能身体力行。胸中自有清浊泾渭,但不用语言来评头品足、毁誉人物,这是圣哲们的良苦用心;如果一定要分辨黑白,遇到任何事都要求真,这是士大夫轻薄的陋习、戏家优伶卖弄风情的姿态。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而效仿他们,动辄区别善恶,品评高下,使优秀的人才未必激劝,而庸劣的人几乎无地自容,这是轻薄之德习。

猜你喜欢
  卷十一 泰誓下第三·孔颖达
  问霸第六十二(缺)·管仲
  晏子使高纠治家三年而未尝弼过逐之第二十三·晏婴
  卷之九·佚名
  卷六五·邱濬
  目录·程端学
  卷二·程川
  卷二十四·孔颖达
  土敝则草木不长(1)·戴圣
  臣道第十三·荀况
  卷四·严粲
  卷五十二·朱熹
  提要·毛奇龄
  《尸子·分》白话译文·尸佼
  占海南岛之威胁与对佛教国之诱略·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唐圭璋

    ●临江仙烟收湘渚秋江静,蕉花露泣愁红。五云双鹤去无从。岁回魂断,凝望向长空。翠竹暗留珠泪怨,闲调宝瑟波中。花鬓月鬟绿云重。古祠深殿,香冷雨和风。●女冠子露花烟草,寂寞五云三岛。正春深。貌减潜销玉

  • 卷九·方回

    <集部,总集类,瀛奎律髓> 钦定四库全书 瀛奎律髓卷九       元 方回 编老夀类 香山九老之会洛阳耆英继之此盛事也予尝羡慕近世诗人如曾茶山陆放翁赵昌父滕元秀刘潜夫皆年八十以上而放翁之夀为最高故多取放翁

  • ●有情痴·沈泰

    (古郧玄辉徐阳辉编西湖林宗沈泰评钱江无强张亦临、三陈云瑞阅) (〔末道妆持包袱上〕世间人忒无知识,醉昏昏终日摸壁。则为这囫囵的一窍难通,倘然也擘开来半文不值。贫道乃蓬莱仙客卫叔卿的便是。见今世上人痴迷的多,伶俐

  • 列传第一百七·刘昫

    ○王翃 兄翊 郗士美 李鄘 子柱 柱子磎辛秘 马扌?韦弘景王彦威 王翃,太原晋阳人也。兄翊,乾元中累官至京兆少尹。性谦柔,淡于声利。自商州刺史迁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观察等使。入朝,充北蕃宣慰使,称职。代宗素重之,

  • 自序·陈寅恪

    寅恪尝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于李唐一代法制诸端,妄有所论述。至于政治史事,以限于体例,未能涉及。兹稿所言则以唐代之政治史为范围,盖所以补前稿之未备也。夫吾国旧史多属于政治史类,而《资治通鉴》一书,尤为空前杰作。

  • 卷之一百八十一·佚名

    洪武二十年三月辛亥朔以河南都指挥使刘贞复为金吾后卫指挥使○大将军宋国公冯胜等率师出松亭关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遂提兵驻于大宁○丙辰常州府宜兴县丞张福生犯法当死特宥之先是 上以进士国子生皆朝廷培养人材初

  • 第一章人·佚名

    第一节 生死第二节 品性第三节 姓名第四节 户籍第一节生死第一款 出生第二款 死亡第一款出生(无)第二款死亡第一 丧仪第二 禁例第三 停柩之沿革及禁令第四 墓志铭式第五 家祭第六 庙制第一丧仪(一)官员之丧礼

  • 敬乡录卷七·吴师道

    元 吴师道 辑苏简字伯业迟之子迟则黄门公长子也迟字伯充建炎二年以右朝请大夫直秘阁知婺州奏减买罗额按挥麈录三年叶梦得为左丞十四日罢其自记奏对语云知婺州苏迟奏本州上供罗皇祐勅额一万疋今増至五万八千九百九十

  • 李汉琼传·脱脱

    李汉琼,河南洛阳人。其曾祖父李裕,任过祁州刺史。汉琼体质魁伟,有臂力。后晋末期,补任西班卫士,升为内殿直。后周显德年间,跟从皇帝进攻南唐,率先登城,升任龙旗直副都知,改任左射指挥使。宋朝初期,再升至铁骑第二军都校、兼任饶

  • 卷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五吏部文选清吏司铨政凡满汉出身之途由科目由贡监由廕生由荐举由吏员迁秩改除在京四品以上及翰詹官在外运使以上官列名请特简郎中道府以下循例铨选论俸序迁者曰推升不待俸满者曰即升至署职

  • 太和篇第一·张载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干乎!效法于简者坤乎!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不如野马、絪缊,不足谓之太和。语道者

  • 卷一二七·邱濬

    ▲简阅之教(下)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就也)戎(兵也)矣。” 朱熹曰:“教民者,教之孝弟忠信之行、务农讲武之法,民知亲其上、死其长,故可以即戎。” 臣按:先儒谓善人有忠爱恻怛之心,而其教人又尽本末兼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宗泐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玘)奉诏同注按施护译本。世尊在灵鹫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提。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人欲修学甚深般若

  • 第六·宗鉴

    释门正统第六良渚沙门 宗鉴 集中兴第一世八传则全字叔平。四明施氏。十岁师保国光相塔院。行缘进具。造法智轮下。未几悉了其义。居十大弟子之冠。述四明实行录。犹蔡邕作。郭有道碑也。有置气善品藻。遇事不合於心

  • 卷九·佚名

    第七篇第一章 尺度品三九六 尺度本生谭[菩萨=辅师]序分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王之教诫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三鸟本生谭[第五二一]中将被述及。主分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王之俗事、圣事顾问辅师。王迷

  • 杜阳杂编·苏鹗

    唐苏鹗撰。三卷。鹗字德祥,武功(今属陕西)人。光启进士。著有《苏氏演义》。是编乃受王嘉《拾遗记》、郭子横《冥洞记》及诸志怪小说影响,搜访国朝故实,精选编成一帙。成书于乾符三年(876),因武功县境有杜阳城、杜阳

  • 长生殿·洪昇

    传奇剧本。清初洪昇作。初名《沉香亭》,继改称《舞霓裳》,至三稿始定今名。剧本取材于杨贵妃与唐玄宗的历史故事。杨玉环册封为贵妃后,专幸夺宠,唐玄宗荒淫无度,朝政腐败,安禄山反叛,唐玄宗携杨贵妃逃入四川,行至马嵬

  • 应庵昙华禅师语录·应庵昙华

    凡十卷。又作应庵和尚语录。宋代应庵昙华撰,守诠等编,孝宗乾道二年(1166)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内容包括卷一至卷六之住妙严禅院、住天童山景德禅寺第十四会之语录,卷七至卷九之法语、书,卷十之颂古、真赞、偈颂、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