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

深察名号第三十五

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辨大之端,在深察名号。名者,大理之首章也,录其首章之意,以窥其中之事,则是非可知,逆顺自着,其几通于天地矣。是非之正,取之逆顺;逆顺之正,取之名号;名号之正,取之天地;天地为名号之大义也。古之圣人,謞而效天地,谓之号,鸣而施命,谓之名。名之为言鸣与命也,号之为言謞而效也,謞而效天地者为号,鸣而命者为名,名号异声而同本,皆鸣号而达天意者也。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名则圣人所发天意,不可不深观也。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瞑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从上而已。五号自赞,各有分,分中委曲,曲有名,名众于号,号其大全。名也者,名其别离分散也,号凡而略,名详而目,目者,遍辨其事也,凡者,独举其大也。享鬼神者号一,曰祭;祭之散名: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猎者号一,曰田;田之散名:春苗、秋搜,冬狩,夏猕;无有不皆中天意者。物莫不有凡号,号莫不有散名如是。是故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德道。诗曰:“维号斯言,有伦有迹。”此之谓也。

深察王号的大意,其中有五科:皇科、方科、匡科、黄科、往科;合此五科以一言,谓之王。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黄也,王者,往也。是故王意不普大而皇,则道不能正直而方;道不能正直而方,则德不能匡铉周遍;德不能匡铉周遍,则美不能黄;美不能黄,则四方不能往;四方不能往,则不全于王。故曰:天覆无外,地载兼爱,风行令而一其威,雨布施而均其德,王术之谓也。

深察君号之大意,其中亦有五科:元科,原科,权科,温科,群科:合此五科以一言,谓之君。君者,元也,君者,原也,君者,权也,君者,温也,君者,群也。是故君意不比于元,则动而失本;动而失本,则所为不立;所为不立,则不效于原;不效于原,则自委舍;自委舍,则化不行;用权于变,则失中适之宜;失中适之宜,则道不平、德不温;道不平、德不温,则众不亲安;众不亲安,则离散不群;离散不群,则不全于君。

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名者,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为言真也。故凡百讥有黮黮者,各反其真,则黮黮者还昭昭耳。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名之审于是非也,犹绳之审于曲直也。诘其名实,观其离合,则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谰已。今世闇于性,言之者不同,胡不试反性之名?性之名,非生与?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诘性之质于善之名,能中之与?既不能中矣,而尚谓之质善,何哉?性之名不得离质,离质如毛,则非性已,不可不察也。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故名霣石,则后其五,言退鹢,则先其六。圣人之谨于正名如此,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五石六鹢之辞是也。●众恶于内,弗使得发于外者,心也,故心之为名,●也。人之受气苟无恶者,心何●哉?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诚,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天有阴阳禁,身有●,与天道一也。是以阴之行不得干春夏,而月之魄常厌于日光,占全占伤。天之禁阴如此,安得不损其欲而辍其情以应天?天所禁,而身禁之,故曰身犹天也,禁天所禁,非禁天也。必知天性不乘于教,终不能●。察实以为名,无教之时,性何遽若是?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之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性,止之外谓人事,事在性外,而性不得不成德。民之号,取之瞑也,使性而已善,则何故以瞑为号?以霣者言,弗扶将,则颠陷猖狂,安能善。性有似目,目卧幽而瞑,待觉而后见,当其未觉,可谓有见质,而不可谓见。今万民之性,有其质而未能觉,譬如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当其未觉,可谓有善质,而未可谓善,与目之瞑而觉,一概之比也。静心徐察之,其言可见矣。性而瞑之未觉,天所为也;效天所为,为之起号,故谓之民。民之为言,固犹瞑也,随其名号,以入其理,则得之矣。是正名号者于天地,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性情相与为一瞑,情亦性也,谓性已善,奈其情何?故圣人莫谓性善,累其名也。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穷论者无时受也。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成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今案其真质而谓民性已善者,是失天意而去王任也。万民之性苟已善,则王者受命尚何任也?其设名不正,故弃重任而违大命,非法言也。春秋之辞,内事之待外者,从外言之。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与性则多累而不精,自成功而无贤圣,此世长者之所误出也,非春秋为辞之术也。不法之言,无验之说,君子之所外,何以为哉!或曰:“性有善端,心有善质,尚安非善?”应之曰:“非也。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比类率然,有何疑焉。”天生民有六经,言性者不当异,然其或曰性也善,或曰性未善,则所谓善者,各异意也。性有善端,动之爱父母,善于,则谓之善,此孟子之善。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此圣人之善也。是故孔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得见有常者,斯可矣。”由是观之,圣人之所谓善,未易当也,非善于则谓之善也,使动其端善于则可谓之善,善奚为弗见也?夫善于之未得为善也,犹知于草木而不得名知,万民之性善于而不得名善,知之名乃取之圣。圣人之所命,天下以为正,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圣人以为无王之世,不教之民,莫能当善,善之难当如此,而谓万民之性皆能当之,过矣。质于之性,则万民之性善矣;质于人道之善,则民性弗及也。万民之性善于者许之,圣人之所谓善者弗许,吾质之命性者,异孟子。孟子下质于之所为,故曰性已善;吾上质于圣人之所为,故谓性未善,善过性,圣人过善。春秋大元,故谨于正名,名非所始,如之何谓未善已善也。

实性第三十六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今谓性已善,不几于无教而如其自然,又不顺于为政之道矣;且名者性之实,实者性之质,质无教之时,何遽能善。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故曰: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岂敢美辞,其实然也。天之所为,止于茧麻与禾,以麻为布,以茧为丝,以米为饭,以性为善,此皆圣人所继天而进也,非情性质朴之能至也,故不可谓性。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圣人之所名,天下以为正。今按圣人言中本无性善名,而有善人吾不得见之矣,使万民之性皆已能善,善人者何为不见也,观孔子言此之意,以为善甚难当;而孟子以为万民性皆能当之,过矣。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缲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故不谓性。性者,宜知名矣,无所待而起生,而所自有也;善所自有,则教训已非性也。是以米出于粟,而粟不可谓米;玉出于璞,而璞不可谓玉;善出于性,而性不可谓善;其比多在物者为然,在性者以为不然,何不通于类也?卵之性未能作雏也,茧之性未能作丝也,麻之性未能为缕也,粟之性未能为米也。春秋别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必各因其真,真其义也,真其情也,乃以为名。名霣石,则后其五,退飞,则先其六,此皆其真也。圣人于言,无所苟而已矣。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质而不以善性,其名不正,故不受也。

诸侯第三十七

生育养长,成而更生,终而复始其事,所以利活民者无已,天虽不言,其欲赡足之意可见也。古之圣人见天意之厚于人也,故南面而君天下,必以兼利之,为其远者,目不能见,其隐者,耳不能闻,于是千里之外,割地分民,而建国立君,使为天子视所不见,听所不闻,朝者召而闻之也,诸侯之为言犹诸候也。

五行对第三十八

河间献王问温城董君曰:“孝经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何谓也?”对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诸父所为,其子皆奉承而续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观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经也。此之谓也。”王曰:“善哉!天经既得闻之矣,愿闻地之义。”对曰:“地出云为雨,起气为风,风雨者,地之所为,地不敢有其功名,必上之于天,命若从天气者,故曰天风天雨也,莫曰地风地雨也;勤劳在地,名一归于天,非至有义,其庸能行此;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其义不可以加矣。五声莫贵于宫,五味莫美于甘,五色莫盛于黄,此谓孝者地之义也。”王曰:“善哉!”

第三十九[阙]

第四十[阙]

猜你喜欢
  轻重乙第八十一·管仲
  大学衍义卷六·真德秀
  卷二十七·刘因
  卷八·纳兰性德
  卷一百二十·卫湜
  春秋讲义卷四下·戴溪
  卷六·黄伦
  卷五十一·李光地
  卷十八·朱熹
  旧序·朱熹
  昭公·昭公十一年·左丘明
  卷四百四十二·佚名
  小品经序·佚名
  佛地经论卷第四·佚名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之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佚名

    《二荷》发端 倒罢清樽理罢琴,偶行荒径见苔侵,正系日来无事贫非易,老去多情病自深。寂寂曲栏愁倚遍,你话探奇谁解过山林?不如且把风流案,等我传些清话去人闻。 近言我粤羊城内,世居南海一才人,白姓莲名青友字,年方十七正青春。

  • 卷十五·郭知达

    钦定四库全书九家集注杜诗卷十五  宋 郭知逹 编古诗忆昔行【赵云忆昔者追忆往昔也鲍照衰老行忆昔少年时驰逐好名晨故公有忆昔之作止摘两字为题然必目之所亲见身之所亲歴者忆昔先皇廵朔方忆昔开元全盛日此纪目所亲

  • 卷一百五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五十五锦绮类五言古领边绣         【梁】沈 约纤手制新奇刺作可怜仪萦丝飞鳯子结缕坐花儿不声如动吹无风自袅枝丽色倘未歇聊承云鬓垂五言律锦           

  • 54.王建:乐府歌行二首·施蜇存

    凉州行 凉州四边沙浩浩,汉家无人开旧道。(韵一)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征人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韵二)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韵三)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

  • 卷一百四十九·志第一百二·舆服一·脱脱

        ◎舆服一   ○五辂 大辂 大辇 芳亭辇 凤辇 逍遥辇 平辇 七宝辇 小舆 腰舆耕根车 进贤车 明远车 羊车 指南车 记里鼓车 白鹭车 鸾旗车 崇德车 皮轩车 黄钺车 豹尾车 属车 五车 凉车 相风乌舆 行漏舆

  • 王隱晉書卷十一·汤球

      王敦沈充。   王敦字處仲。文選讓中書令表注。   中宗時為大將軍。同上。   謀逆。同上。   肅祖以為丞相不受。同上。   王敦枉害刁協。及敦病。白日見協乘軺車從吏騶詣敦。而仰頭瞋目。

  • 卷之一百三十五·佚名

    光绪七年。辛巳。八月。丙子。谕内阁、李明墀奏特□□□尔□庸劣不职各员等语。湖南永顺府同知克从、疲软无能。纵丁舞弊。桃源县知县万修廉、年老颟顸。嗜好太重。候补同知江肇成、狡猾嗜利。声名素劣。着一并革职

  • 卷十六·胡一桂

    钦定四库全书史纂通要卷十六元 胡一桂 撰唐【下】德宗【文帝】适【代宗长子己未五月即位庚申建中四兴元一贞元二十在位二十六年】即位之初罢贡献罢黎园使【及乐工三百人余隷太常】却祥瑞却金银贡器出宫人【三百人】

  •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卷二·佚名

    道光三十年七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九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十二月二十六日咸丰八年三月二十四日二十六日咪唎■〈口坚〉条款四月初一日十六日五月十八日俄夷和约咪夷约和二十三日夷和约六月初九日十二月十八日咸丰九年三月

  • 卷四·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四宋 宋敏求 编帝王改元中改元载初赦改元开元赦改元天宝赦改天宝三年为载制改元上元赦去上元年号赦改元永泰赦改元大历赦改元中改元载初赦朕闻元皇纂历则天地以裁规大圣握图法隂阳以施化故

  • 杨廷珖·周诒春

    杨廷珖 年三十六岁。生于香港。已婚。初毕业于檀香山鄂湖学校。任该处某教会学校教员。光緖三十一年。自费游美。入德特洛内外科医学校。习医学。宣统元年。得医学士学位。为温县医学会。及美国医学会会员。充各医院

  • 交际 第三十·王符

    语曰:“人惟旧,器惟新〔二〕。昆弟世疏,朋友世亲〔三〕。”此交际之理,人之情也。今则不然,多思远而忘近〔四〕,背故而向新〔五〕;或历载而益疏,或中路而相捐,悟先圣之典戒〔六〕,负久要之誓言〔七〕。斯何故哉?退而省之〔八〕,亦

  • 卷四·王樵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日记卷四      眀 王樵 撰臯陶谟孔氏曰臯陶为帝舜谋正义曰孔以此篇惟与禹言嫌其不对帝舜故言爲帝舜谋曰若稽古臯陶至禹拜昌言曰俞先儒以允廸二句为赞臯陶之辞故谓禹曰俞上当有阙文今若去曰若

  • 权慧清净品第八·佚名

    又复族姓子。菩萨大士。以一一国净故。便入一一土。乃已修一一土。而现於一一土。顺持一一土,则住一一佛国土便明一一佛国土已,晓了一一土。便游转一一土,则了知一一土清净。於彼诸土。於诸当来。为人之上。於诸土。在诸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欧阳竟无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奉詔譯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四   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當觀是人貪欲瞋恚愚癡   思覺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貪欲多者卽應爲說不淨觀法.瞋恚多者爲說慈悲.思覺多

  • 权文公集·权德舆

    十卷。唐权德舆撰。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 (今甘肃奉安)人。少以文章知名。德宗建中元年从政,累官至宰相、刑部尚书,后出镇兴元,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德舆善诗文,精通经术。长于五古。著有 《童蒙集》、文集、制集等。

  • 电网外·叶紫

    叶紫著。原题《王伯伯》。发表于1933年《文学新地》1卷2号。王伯伯是个安份守己的农民,当反动派军队为了对付周围红军的阻击而在他家乡架设起电网时,他留恋家土,不肯随儿子到红军那里去。结果被敌人抓去,在三天里经过无数

  • 穰麌梨童女经·佚名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佛在祇园,为苾刍说香醉山童女,所宣陀罗尼,能治世间一切诸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