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地经论卷第四

    亲光菩萨等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经曰。又如空中种种色相现生现灭。而此虚空无生无灭。如是如来净法界中。诸智变化利众生事。现生现灭。而净法界无生无灭。

  论曰。复有难言。若净法界遍在一切所知境界。不相舍离一向随转。是则法界应有生灭。若无生灭不应遍在所知境界不相舍离一向随转。为释此难故。说第四太虚空喻。又如空中种种色相现生现灭等者。此义意言。如太虚空遍在诸色。容受色相不相舍离一向随转。诸色虽复现生现灭。而虚空性无生无灭。如是如来清净法界遍一切境。含容一切智所变化利众生事。不相舍离一向随转。智等虽有现生现灭。而净法界无生无灭。就此密意。契经中说。曼殊室利不生不灭故名如来。乃至广说。就胜义谛。色等诸法亦无生灭。就世俗谛。施设生灭。是故言现。此意说言。就世俗相现有生灭。非胜义体实有生灭。净法界中诸智变化利众生事。亦复如是。

  经曰。又如空中种种色相现增现减。而此虚空无增无减。如是如来净法界中。显示如来甘露圣教有增有减。而净法界无增无减。

  论曰。复有难言。若净法界遍在一切不相舍离。如来圣教现见有增后当减灭。法界同彼应有增减。若尔法界应不清净。为释此难故。说第五太虚空喻。又如空中种种色相现增现减等者。如来圣教于诸外道一切世间邪劣教中。最为真实殊胜清净。犹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槃永不死故。如是圣教奉行证圣。得无学果。千载已前多分有故。说佛正法但经千载。非佛教法但住千岁。又声闻藏虽佛去世百年已后。即分多部。而菩萨藏千载已前。清净一味无有乖诤。千载已后乃兴空有二种异论。是故说言。如来正法但经千载。而净法界无增无减者。如来圣教就世俗理有增有减。非就胜义法界为性。无增减故。色等亦尔。法界为性无增无减。就胜义理犹如虚空。无增无减相。是故言现。谓就世俗识等变现似有增减。非就真性净法界中。色等诸法皆离戏论分别相故。

  经曰。又如空中十方色相无边无尽。是虚空界无边尽故。而此虚空无去无来无动无转。如是如来净法界中。建立十方一切众生利益安乐。种种作用无边无尽。清净法界无边尽故。而净法界无去无来无动无转。

  论曰。复有难言。若诸如来法界为体。如来施与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或去或来。法界与彼不相离故。如所余法应有去来应有生等。若尔法界应不清净。法界若无去来等事。不应十方施诸有情利益安乐。为释此难故。说第六太虚空喻。又如空中十方色相无边无尽等者。如虚空界无边无尽。十方世界亦无边尽是故其中种种色相。亦无边尽。无一方边无诸方尽。成就时处。是故说名无边无尽。而此虚空无去无来无动无转者。以太虚空含容一切遍一切故。无作用故。如是如来净法界中。建立十方一切众生等者。利乐作用无边无尽。义如前说。清净法界无边尽故者。以净法界无边尽故。虽无行动。而增上力。能于十方无边世界无边有情利乐事转。而净法界无去无来等者。舍此就彼名去。舍彼就此名来。无动无转。初标后释。法界无者。无边际故。无形碍故。若有边际形碍诸法可说。异方去来动转非无边际形碍。法界如虚空等。得说去来动转作业。此总义言。清净法界是诸如来胜义自体。法界遍在一切有情相续中。有彼诸有情自善种子成熟力故。由净法界增上缘力。彼识生时如是作用变现。而转说名如来作诸众生利益安乐。除此作用。增上缘力更无如来法身能作有情利益安乐事用。如契经言。善男子。如来都无去来等事。而言如来去来等者。就受用身及变化身。无相违过。

  经曰。又如空中三千世界现坏现成。而虚空界无坏无成。如是如来净法界中。现无量相成等正觉。或复示现入大涅槃。而净法界非成等觉。非入寂灭。

  论曰。复有难言。若净法界离去来等。云何无有方所去来。而得正觉般涅槃等。若有去来还得前过。为释此难故。说第七太虚空喻。又如空中三千世界等者。此难不然。譬如世界现坏现成。而虚空界无成坏故。净法界中虽有诸佛现成正觉般涅槃等。而净法界真实无有成等正觉涅槃等事。若有此事。可为此故有去来等。如虚空中现诸世界灭坏生成。就世俗理非真实义。彼如太虚皆性空故。如是如来清净法界。现无量相成等正觉或复涅槃。亦由世俗非真实义。成正觉者。入涅槃者。皆无有故。缘生诸蕴非我性故。若净法界就真实义。有此二者应非真实。以真实法不舍自相取余相故。若许法界舍非正觉成等正觉。舍非涅槃得般涅槃。则非真实。若有意谓。即以此义名为真实等正觉者。曾无有时不等正觉般涅槃者。曾无有时不般涅槃。是故真实。若尔余事亦应如是。坏劫恒坏无时不坏。成劫恒成无时不成。瓶等无时不是瓶等。如是等事皆应真实。若尔不应修观行者。度炽火等遍满世界往余世界。应被其中火所烧等。获得增上胜解力者。于其地等应无自在转变作用。非得胜定自在力者。现等正觉非等正觉。现般涅槃非般涅槃。是故虽有先正觉位今涅槃位。而净真如不舍自相故。净法界非成等觉。非入涅槃。此中二种皆是增益为自相故。非真实有。作者作用。皆是遍计所执相故俱无所有。而言随觉一切法故名菩提者。此是出世无分别智成等正觉。此中亦以缘真如智二种分别。不现行故非等正觉非般涅槃。即依如是密意说言。天子当知。以一切法皆无生故。诸佛现生无得无证。乃至广说。遍计所执无所有故。生等分别亦无有故。由世俗理施设二故。由变化身示现二故。随顺所化有情意故。如来示现如是二事。且举二事类显一切。

  经曰。又如依空种种色相坏烂烧燥变异可得。而虚空界非彼所变。亦无劳弊。如是依止如来净界。众生界内种种学处身语意业毁犯可得。而净法界非彼变异。亦无劳弊。

  论曰。复有难言。若净法界遍在一切有情之类。云何有情得有毁犯。非法界中有诸毁犯。性清净故。制立学处亦应唐捐。以诸有情无毁犯故。若有毁犯应有劳弊。应同二乘非极清净。为释此难故。说第八太虚空喻。又如依空种种色相等者。此难不然。如虚空故。譬如依空诸草木等。种种色相坏等变异种种可得。而净虚空不为彼物之所变异。虽在其中而无变异。亦无劳弊。无有坏等苦所逼故。如是依止如来净界众生界内。虽有种种毁犯可得。而净法界无有变异。亦无劳弊。虽净界中现见有情自分别起身语意业二种毁犯。谓在家者害父母等。种种不善毁犯可得。诸出家者随其所应。亦有种种毁犯可得。及为遮止制立种种学处可得。此皆世俗有所违犯。而净法界非彼违犯之所变异。无异性故。亦无劳弊。无逼切故。若为苦逼不堪耐故。则有劳弊。如声闻等非净法界。不能堪耐一切苦逼。故无劳弊。犹如虚空。又如空中色等诸法。虽有坏等。但是世俗而非真实。如是如来净法界中。虽有毁犯制立学处。但假安立而非实有。所以者何。身等三业不善等性。皆由相应发起势力。假名建立。不由自性。非块石等。由发起力可实建立。为不善等身业亦尔。地等和合所成性故。语业亦如钟鼓声等。非不善等诸无表业。唯以不作为其性故。亦非实有。意业亦由相应势力立不善等。如余相应亦非实有。因既非实果亦应尔。故法界中若业若果。一切皆是分别所起。世俗识等变现而生。如变现相。如是建立皆非真实。

  经曰。又如依空大地大山光明水火帝释眷属。乃至日月。种种可得。而虚空界非彼诸相。如是依止如来净界。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解脱智见诸蕴可得。而净法界非彼诸相。

  论曰。复有难言。若净法界遍一切法。应无戒等无漏蕴相。不相离故。应如法界。亦非蕴性。为释此难故。说第九太虚空喻。又如依空大地大山光明水火等者。此难不然。如虚空故。譬如依空地等可得。非与地等共相应故。空成蕴性。如是依止如来净界。虽有戒等诸蕴可得。而净法界非戒等蕴。当知此中无漏净戒名为戒蕴。无漏定慧名定慧蕴。无学胜解名解脱蕴。无学正见名解脱智见蕴。前三是因后二是果。有义。一切皆是无学缘解脱慧名解脱智见。余慧名慧。有义。一切通学无学。学位分得。无学圆满。诸佛菩萨皆具五故。如是五蕴虽依法界。而净法界不同彼相。彼亦不失五蕴自相。此中亦应说五取蕴。戒等无漏同法界故。且略宣说净法界中。虽无戒等诸事功德。而有真理功德法门。彼增上缘生长一切有为功德。不同虚空法界真理功德法门。是无为故。非蕴所摄。依之生长一切功德。有为生灭是蕴所摄。无断尽故亦说名常。非永不灭生必归灭一向记故。蕴所摄故。非无为法。有缘虑等作用义故。以其胜故。且说五蕴法界实是一切三乘功德所依。

  经曰。又如空中种种因缘展转生起。三千大千无量世界周轮可得。而虚空界无所起作。如是如来净法界中具无量相。诸佛众会周轮可得。而净法界无所起作。

  论曰。复有难言。若一切佛法界为体。应无彼此受用差别。云何得有众会不同。若所受用有差别者。云何诸佛法界清净。为释此难故。说第十太虚空喻。又如空中种种因缘展转生起等者。此难不然。如虚空故。如虚空中。因缘生起。三千界等周匝风轮围绕可得。虚空虽无我所差别分别思虑。而能容受种种差别世界周轮。如是如来净法界中自业增上所起。种种众相圆满得一切智。灌顶菩萨同一集会周轮可得。别别因缘之所生起。非如一佛众会因缘。第二第三亦复如是。余契经中依此故。说诸佛净土种种可得。诸佛众会种种可得。而净法界无我我所受用差别。及以造作能取所取分别可得。此总义言。如来法身虽无差别戏论色像。而受用身及变化身。由本愿力自胜行力。生起种种众相圆满诸佛净土。诸佛众会差别可得。皆是净识如是变现。种种差别非真实有。如转轮王由宿愿力。亦为饶益诸有情故。造作胜行。生女宝等诸妙乐具种种差别。诸佛亦尔。为欲饶益诸有情故造作胜行。自业增上生起种种净国。众会受用法乐众具差别。但无分别与前有异。

  复次如是已说。法界诸相甚深。业用甚深。处所甚深。相甚深者。谓离十种不清净过。当知即是十清净相。不清净过有十种者。一差别过。二杂染过。三有行过。四有为过。五增减过。六行动过。七断常过。八劳弊过。九积聚过。十摄众过。十清净相者。谓无差别相。无杂染相。非有行相。非有为相。无增减相。无行动相。非断常相。无劳弊相。非积聚相。无我所相。如其次第业用甚深。当知即是变化等业。处所甚深当知即是无有行动众相圆满一切如来净土众会。于一切处皆以虚空为譬喻者。为显法界一切粗相同虚空故。如契经言。乃至所有施设譬喻。喻诸如来戒等功德。一切皆是谤诸如来。唯除一喻谓虚空喻。如来戒等无量功德同虚空故。乃至广说。

  经曰。复次妙生。大圆镜智者。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唯以圆镜为譬喻者。当知圆镜如来智镜平等平等。是故智镜名圆镜智。

  论曰。已建立断。当建立智。依此故言。复次妙生大圆镜等。应知。此中以喻显示大圆镜智。是能生现诸法影像平等因缘。谓诸如来第八净识。能现能生智等影像。如大圆镜能现世间一切影像。智相应故。假说名智。言诸处者。谓内六处。即是眼等。言诸境者。谓外六境。即是色等。此内六处外六境界。即十二处。缘此十二生三智品心及心法。识为主故总名诸识。即此诸识名众像影。种种行相差别现故。此后经言。大圆镜智于一切时依诸缘故。种种智影相貌生起。如是等文皆说。能为智影生因故名镜智。平等性智以缘生事圆镜智等为境界故。妙观察智以一切法自相共相为境界故。成所作智应知亦尔。如是三智相应心品。于内六处外六境界。一切所缘所取境上。变似一切自相共相。种种影像分明显现。如是影像皆因如来大圆镜智而得生起。分明显了故名为现。此唯如来智等所现。如来果位平等智等为自性故。智等生时如自所有行相差别皆能证知。唯有如来觉慧。分析说示其相。余无此能。大圆镜智说名能现。由此为缘生彼影像。犹如明镜现诸影故。又处境识三事各别。处谓六根。境谓六尘。识谓六识。即十八界众像影现。此众像影随其所应三智品现。观察智等尽所有性。如所有性皆能现故。如来镜智相应净识为缘。生此三智影像故名为现。亦唯如来智等所现。广说乃至唯有如来觉慧。分析说示其相。余如前说。又十八界皆在如来大圆镜智相应心品影像显现。以诸如来镜智生时。皆能照了一切境故。诸处境识犹如影像。在此智中分明显现。由此镜智摄受彼相。而生起故。镜智虽无所取能取一异分别。而有一切所知影现。如大圆镜。此智生时如是行相为自性故。如来虽无所取能取一异分别。而能现证自心所现。自相共相诸法影像。由证知故。能无颠倒说一切法自相共相。由此影像如来成就无忘失法。一切所知境界影像。于一切时镜智等上分明显现。无忘失故。若不尔者。云何如来名一切智。无镜智等不能恒时于一切法自相共相现证知故。若谓相续有堪能故名一切智。如有颂曰。

  相续有堪能  如火食一切

  如是一切智  非顿知一切

  此但虚言。他心智等取一事时。不取余事不知余故。非一切智。就其相续亦不能取知现在故。汝宗一念但知一分诸法共相。若尔如来应假名说为一切智。不可假说非一切智。为一切智即成真实一切智者。又以如来镜智为缘。余相续中世出世善诸处境识众像影现。以诸世间世出世善。若无镜智皆不得生。彼法生时皆由此力。亦能证知。此义意言。如来镜智增上缘力。一切世间世出世善。诸处境识皆得生起。如明镜中众像影现。虽诸有情各有因力。而由镜智为增上缘乃得生起。如虽有种若无地等芽等不生。如虽有质若无镜等众影不现。若尔世尊应同妄见。自在天等为世间因。立为世间一切果生平等因故。无此过失。以彼生时唯能为作增上缘故。非作者故。是无常故。于无量劫修集福智二种资粮。所生起故。一切众生善及善缘。由此得生。外道妄见自在天等。与诸世间为能作者。其性常住故不相似。若无实影圆镜中生云何为喻。有质有镜和合为缘。如是相现故得为喻。谓诸有情颠倒执著影像。熏习成熟力故。镜面为缘自识变异似面影现。由是世间起增上慢。谓我镜中见其面影。以无别影镜中生故。经但说言众像影现。不言生起。如是应知。一切境相皆是自识变异显现非别实有。以识胜故。但言唯识。非无心法。亦不说言唯有一识。以诸有情各有八识及心法故。一切色等虽各有种。皆是自识变异熏习识上。功能差别为性故。变现时还不离识。就世俗说别有心法。非真实义。以就胜义诸法皆无定别性故。乃至真如虽非识变。亦不离识。识实性故。识上二空无我共相所显示故。此唯识言。但遮愚夫横计一切心心法外定性色等遍计所执。不遣不离诸心心法色等诸法。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非无有故。由平等故。此二平等。是故说言平等平等。世间圆镜如来智镜俱无分别。皆能现影无有差别。由是因缘名圆镜智。

  经曰。如大圆镜有乐福人悬高胜处无所动摇。诸有去来无量众生。于此观察自身得失。为欲存得舍诸失故。如是如来悬圆镜智处净法界无间断故。无所动摇。欲令无量无数众生观于染净。为欲取净舍诸染故。

  论曰。高胜处者所谓高幢。或余胜处。净法界者。无垢真如。处谓安处。或依或缘无间断故。无动摇者。由此镜智依缘法界穷生死际。恒常随逐相续无断故。无动摇。此义意言。大圆镜智永离一切分别动摇。一得已后尽未来际。相续无断。其余三智虽无妄计。而有无执作意分别。证得已后或行不行。非不动摇。有义。灭定平等性智亦不现行。论说灭定无第七故。又说亦灭一分恒行心心法故。若尔论说于三位中皆无第七。是则初地已上无漏现观行时。及如来地应无此智。即为大失。违经论故。然说无者意。说无有染污第七。非一切无。未得法空无我智来。法分别执常现依故。如未证得补特伽罗空无我智。彼执恒行。依此识故。决择分说阿赖耶识。定与末那一识俱转。若起意识定与二识一时俱转。若五识中随起一识。定与三识一时俱转。乃至一时若起五识。定与七识一时俱转故。知圣道灭定无学亦有。无染法分别执平等智俱第七识等行相细故。不违灭定。由此灭定是无漏道所引发故。体无漏故。与染污意我执相违。此一分灭非灭一切故平等智于佛果上。虽恒现行。而十地中证得已后。或起烦恼有漏心时。此智不起。有间断故。非不动摇。其余二智于佛果上。亦不常行故。非不动摇。何故安处大圆镜智。在净法界。为令无量无数众生观染净故。何故观彼为欲取净舍诸染故。染谓烦恼及业生相。舍谓伏断。由世间道及出世道。暂时毕竟伏断彼故。净谓诸善能令众生心清净故。取谓任持。安立长养成熟种子。随所愿求证解脱故。此中意说。一切如来昔菩萨位。为欲成办一切有情一切种相利乐事故。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常随依净法界。随所修集福智资粮回求相续。大圆镜智方便善巧勤修习故。证得此智依缘法界相续无动。虽无作意分别戏论。而相续转为增上缘。令诸有情随所求愿。安立长养成熟无量善根种子。得世间乐出世解脱。此由如来大圆镜智起。化生用为诸有情宣说法要。令知染净取净舍染。即是利乐有情根本。

  经曰。又如圆镜极善摩莹。鉴净无垢光明遍照。如是如来大圆镜智。于佛智上一切烦恼所知障垢。永出离故。极善摩莹为依止。定所摄持故。鉴净无垢作诸众生利乐事故。光明遍照。

  论曰。鉴谓自性极清净故。净谓差别离客尘故。言无垢者。总前二种周圆离垢极清净故。光者由鉴。明者由净。言遍照者。由无垢故。于佛智上等者。即烦恼障及所知障。俱名为垢。究竟断故名永出离。由有永出诸障垢义故。说镜智极善摩莹。又烦恼者。谓贪嗔等一切烦恼缠随眠位。若行不行皆有势力。障生圣道。障得涅槃。乱身心故名烦恼障。所知障者。于所知境不染无知障一切智。不障涅槃。虽有此障。见声闻等得涅槃故。即此二障亦名为垢碍。清净智令不生故。染净智故。由得对治客尘障垢。毕竟不生名永出离。由永离障大圆镜智恒时极净。是故说为极善摩莹。为依止定所摄持故者。是所依止故名依止。大圆镜智依此生故。依止即定名依止。定或智依。定名依止。定从此无间解脱道生。极清净故。此所依定。即是殊胜金刚喻定。由彼定力障永断故。此智为彼所依止。定力所摄持故名摄持。彼定无间此智生故。由彼定力最极清净。离诸分别无有分别。镜智生故。此智既为所依止。定所摄持故。鉴净无垢自体清净故。名为鉴。离烦恼障故名为净。离所知障故名无垢。作诸众生利乐事故。光明遍照者。此智为定所摄持故。亦能起作一切有情诸利乐事。由作此故光明遍照。自性清净鉴故名光。离烦恼障及所知障。如其次第名明遍照。此中意说。如大圆镜极善摩莹鉴净无垢。为令他见面之得失。为饶益事。是故说名光明遍照。大圆镜智自性清净。远离二障鉴净无垢。虽不可见而起受用及变化身。能生诸智成办众生诸饶益事。是故说名光明遍照。

  经曰。又如圆镜依缘本质。种种影像相貌生起。如是如来大圆镜智。于一切时依诸缘故。种种智影相貌生起。

  论曰。若圆镜智是诸有情一切智等影像生因。云何影像相有差别。云何此智体无差别。又一切时常能为因。何不恒时顿生。一切众生及自智等影像。释此难言。又如圆镜依缘本质种种影像相貌生起。非影异故镜体差别。亦非恒时顿生影像。待众缘故。如是镜智于一切时待众缘故。生智等影种种差别。非彼异故智成。青等种种体别。亦非恒时顿生一切众生及自圣智等影。待时待缘乃能生故。此中意说。大圆镜智相应净识有二种用。一因缘用。谓净识中具有一切能现能生身土境智净法种子。若遇外缘。即便变现身土境界种种影像。及能生起平等智等相应心品行相差别。二增上缘用。谓佛净识善根愿力所生起故。若诸众生自因缘具。尔时净识即便资助。令得无障生长成满。是故镜智体虽是一。能现能生诸法影像。待外缘故非顿现起。

  经曰。如圆镜上非一众多诸影像起。而圆镜上无诸影像。而此圆镜无动无作。如是如来圆镜智上。非一众多诸智影起。圆镜智上无诸智影。而此智镜无动无作。

  论曰。若诸智影于镜智上先已有体。云何镜智为缘而生。若先无体。云何能生诸智影像。而无动作。不见陶师无有动作。而能生起先无瓶等。释此难言。如圆镜上非一众多诸影像等。如大圆镜能起诸影。同类数多故名非一。异类无数故名众多。观待同类简一种故说言非一。观待异类显无数故说言众多。如是镜上虽先无影而起多影。而无思虑分别动作。镜智亦尔。虽先无有智等影像。而能生起智等种种诸法影像。观待同类说言非一。观待异类说言众多。虽生如是智等影像。而无思虑分别动作。此中意言。如大圆镜虽无分别。而能生起种种影像。镜智亦尔。虽无我执及我所执。所取能取作意分别。而能生起种种智等诸法影像。

  经曰。又如圆镜与众影像非合非离。不聚集故。现彼缘故。如是如来大圆镜智。与众智影非合非离。不聚集故。不散失故。

  论曰。若圆镜智与诸智等影像和合。云何不由彼差别故。此成差别。若不和合云何为因。不见种等与诸芽等果不和合。而能为因。非日光等与石灰等。不共和合而相显照。释此难言。又如圆镜与众影像非合离等。如世圆镜虽能为因起众影像。而不与彼影像和合。彼未生前由未有体不聚集故。非此与彼或俱不俱。可名和合。圆镜与影亦非别离。现彼缘故。即由此义非不和合。要由此有彼得有故。虽与影像为现生因。而非影像有差别故。镜成差别。大圆镜智亦复如是。虽能为因生智等影。而与智等非合非离。不聚集故。不散失故。言非合者。彼未生前由未有体。不聚集故。言非离者。要有镜智智等影生。无则不生。不散失故。离坏无有名为散失。与彼相违名不散失。摄生彼故或不忘失。所缘境相名不散失。由镜智中显现一切所知相故。三世智等及诸众生。若不遍知镜智不生。要知一切此智乃生。是故此智不忘一切所缘境相。名不散失。不散失故。所以非离。虽能为因起智等影。而不由彼有差别故此成差别。如大圆镜无差别转。此中意说。如世圆镜虽能为因起诸影像。而非合离差别所触。镜智亦尔。虽能为因起智等影。而非合离差别所触。种等虽能为芽等因。而亦合离俱不可说。光明细分亦非色等。共相和合以俱有故。令其识上似与色等和合相生。以世现见一切因果。虽非合离而能为因。是故无有因果。二相决定和合。

    佛地经论卷第四

猜你喜欢
  二十六、二僧卷廉·慧开
  诸法最上王经·佚名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十·佚名
  温室经疏·慧净
  佛说月上女经卷下·佚名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九(本)·窥基
  卷五百三十五·佚名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八·宗喀巴
  净见品第八·佚名
  复黄谦六居士书·太虚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四·宗喀巴
  卷第四·通云
  通例(例者略也类也举略以知类也)·志磐
  卷第十二·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三卷·李通玄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二出 密誓·洪昇

    【越调引子·浪淘沙】〔贴扮织女,引二仙女上〕云护玉梭儿,巧织机丝。天宫原不着相思,报道今宵逢七夕,忽忆年时。  【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信,银汉秋光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肠似水,佳期如

  • 卷三百六十三·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六十三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藤斋小集刘迎字无党东莱人初以廕试部掾大定十三年用荐书对防为当时第一明年登进士第除豳王府记室改太子司经显宗特亲重之二十年从驾凉陉以疾卒章宗

  • 长恨歌译文和注释·白居易

    译文唐玄宗爱好女色一直在寻找绝色美女, 统治全国多年竟找不到一个称心的。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养在深闺之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天生丽质让她很难埋没人世间,果然没过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她回眸一笑

  • 列传第一百八 毕崔刘陆郑硃韩·欧阳修

    毕諴,字存之,黄门监构从孙。构弟栩,生凌,凌生匀,世失官,为盐估。匀生諴,蚤孤。夜然薪读书,母恤其疲,夺火使寐,不肯息,遂通经史,工辞章。性端悫,不妄与人交。太和中,举进士、书判拔萃,连中。辟忠武杜悰幕府。悰领度支,表为巡官,又从辟淮

  • 第四十二回 智郭威抵掌谈兵 勇刘词从容破敌·蔡东藩

      却说王景崇暗讽吏民,代求节钺。汉主承祐,与群臣会议,都料是景崇诡计,不肯允行,别徙邠州节度使王守恩,为永兴节度使,陕州节度使赵晖,为凤翔节度使,调景崇为邠州留后,令即赴镇。景崇迁延观望,不肯遽行。那时又突出一个叛臣,竟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十·佚名

    正德元年二月辛亥朔大学士刘健等言经筵日讲所以缉熙 圣学收存心养性之功日新 圣德为制治保邦之本诚今日之急务也近奉 旨以二月初二日肇开经筵其细密功夫必资日讲去年十一月内已从臣等所请至十二月十四日以天寒暂免臣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四·佚名

    万历二十四年二月戊戌朔礼科给事中杨天民题吉府改封一<锍-釒>与要例不合秦沈改封 皇上已误于前岂容再误于后伏乞 圣明念旧章之当率防幸窦之易滋将吉府常汶常□氵□日廿支□二郡封停罢一如部覆 上不纳○己亥初改

  • ◎洪宪皇子之真迹·李定夷

    洪宪皇子袁抱存,夙以名流自称,尝喜与文人学士相往还。自回彰德后,即挈眷寓居上海。因慕无锡山水之胜,特由邑人钱保奇引导至锡。因嫌马路旅馆之尘嚣,遂假寓西门外振新纱厂。先期由小万柳堂主人廉泉致函邑中诸名宿,为作东道主

  • 一二五八 军机大臣奏周琼吴锡麒错误在三处以上应交部察议片·佚名

    一二五八 军机大臣奏周琼吴锡麒错误在三处以上应交部察议片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十八日蒙发下三通馆书《食货略》、《学校考》二门,所有讹错之处,除总裁各员已邀恩宽免外,其纂修周琼、吴锡麒,错悞均在三处以上,应遵旨交部察议

  •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上·袁枢

    宋 袁枢 撰吴蜀通好汉献帝建安二十年 初刘备在荆州周瑜甘宁等数劝孙权取蜀权遣使谓备曰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使曹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次取张鲁一统南方虽有十操无所忧也备报曰益州民富地险刘璋虽弱足以自守

  • 完颜福寿传·脱脱

    完颜福寿,是曷速馆人。其父完颜合住,建国之初前来归顺,被授予猛安。天眷二年(1139),完颜福寿继承父亲完颜合住的职位,被授予定远大将军,直至升到金吾卫上将军。海陵王减少合并猛安谋克,于是停止了他的加封。正隆末年,海陵王攻

  •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吴晗

    有一首《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是明朝民族英雄于谦写的,经过千锤万击,不怕烈火焚烧,不怕粉骨碎身,要留下清白在人间,写的是石灰,同时也象征了于谦自己的一生。于谦(13

  • 二年·佚名

    辛丑春正月1月3日○癸丑,〈初三日。〉以鄭致和爲吏曹判書。致和,太和之弟也,太和方爲首相,當擬銓長望也,以嫌不用致和,上再問正二品中無加望之人乎?沈之源、元斗杓遂啓以致和,爲首相所持難,今承下敎,以致和擬入矣。上卒用致和,長

  • 卷十四·惠栋

    <经部,五经总义类,九经古义  钦定四库全书九经古义卷十四      长洲惠栋撰公羊古义文二年传虞主用桑注云期年练祭埋虞主于两阶之间易用栗也五经异义云戴礼及公羊説虞主埋于壁两楹之间一説埋之于庙北牖下左氏

  • 法句譬喻经奉持品第二十七·佚名

    昔有长老婆罗门。名萨遮尼犍。才明多智国中第一。有五百弟子。贡高自大不顾天下。以铁鍱鍱腹。人问其故答曰恐智溢出故也。闻佛出世道化明达。心怀妒嫉寤寐不安。语诸弟子。吾闻瞿昙沙门自称为佛。今当往问深妙之事。

  • 四部正讹·胡应麟

    考辨伪书专著。三卷。明胡应麟著。唐宋以还,赝书代作,作者日传,有人不察,尽信不疑,致使谬种流传,为害非浅,而辨伪专著甚少。应麟有感于此,著成《四部正讹》,专门考订辨别伪书。此书先概括介绍伪书出现的种种情况,将其

  • 鲍溶诗集·鲍溶

    六卷。《外集》一卷。唐鲍溶(约813前后在世)撰。鲍溶,字德源,生卒年均不详。元和四年 (809)举进士,诗人,仕途不得志。但他所作古乐府诗,成为当时独步诗坛的绝唱。与李益为尔汝之交,韩愈、李正封、孟郊也与他有交往。著有《

  • 铁壁机禅师语录·铁壁慧机

    二十卷。全称《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明代铁壁慧机撰,幻敏重编。内容包括:上堂、秉拂、普说、小参、示众、茶话、法语、机缘、问答、鞭策语、佛事、像赞、自赞、诗、颂、偈、联芳、歌铭、颂古(拈、别、评、征、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