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九年

戊申

春正月

1月1日

○庚子朔,獻納尹衡聖啓:「年年溫幸,恩賞繁濫,前因臺啓,所授官資皆已還收。今此諸臣賞格,請一倂還收。」上不從。

○上敎曰:「初冬間,許判府事疾病連綿,俄出差路,予以爲喜。今寒威已盡,春和漸生,未聞平否,予用慮念。久在鄕曲,醫藥誠難,更遣御醫權愉看病。」

1月2日

○辛丑,兩大妃殿正朝陳賀,以大臣喪,退行。

○命卜相,以鄭太和爲領議政,朴長遠爲大司憲,李泰淵爲大司諫,閔鼎重爲副提學,鄭載嵩爲校理,卞榥爲持平。

1月3日

○壬寅,領議政鄭太和上疏言:

臣罪名最重,公議至嚴,心常惴惴,不意復膺議政之命。群情必駭,請亟許鐫改。

上答曰:「嗚呼連歲饑饉,國事孔艱,新喪股肱,又値客使,憂慮可言。卿之才德,久協時望,何可以旣往之事,復引爲嫌乎。安心勿辭,亟出行公,以副朝野之望。」

1月5日

○甲辰,以沈梓、李翊爲承旨。

○領議政鄭太和三疏乞免,上優批不允。

1月6日

○乙巳,正言趙威鳳以身爲守令,擅離任所引避,獻納尹衡聖以同僚不待相議,遽停洪宇翼之啓,引避。司諫沈攸以旣有率爾之失,且被同僚之斥,引避竝退待。

1月7日

○丙午,正言李休徵處置於威鳳則曰:「雖緣情理,旣自擅離。」於衡聖則曰:「墜落舊規,責有所歸。」於沈攸則曰:『徑先停啓,未免率爾。』請衡聖出仕,威鳳、攸遞差,上從之。

1月8日

○丁未,以鄭晳爲司諫,任相元爲正言。

○吏曹判書金壽恒上疏乞免,上許之。壽恒久典銓柄,陳疏懇辭者屢矣,至是從之。

1月9日

○戊申,行大司憲朴長遠,以身在行幸時賞格中,難參本府之啓,引避遞。

1月10日

○己酉,以李正英爲都承旨,金壽恒爲大司憲,朴長遠爲吏曹判書尹飛卿爲承旨。

○領議政鄭太和三疏出仕後,詣賓廳啓曰:「臣聞昨日午時,虹貫太陽,而又在於臣復叨誤恩之後。臣尤震駭,詣闕自劾,願亟罷臣職。又願殿下,更加惕厲,恒持寅畏之心,以爲消弭之本。」上答曰:「嗚呼!國事日非,災異疊現,憂虞無時小歇,悶鬱如何可言。第災異之作,實由於寡昧之涼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待罪,益懋厥德,以輔不逮。予亦尤加敬畏之心,小答天怒焉。」

1月11日

○庚戌,贊成宋時烈上疏乞致仕,其略曰:

宋朝太常少卿孔承恭,六十一歲乞致仕,太宗許之以爲:『是足以風礪世道。』今臣視承恭,己加一年。而又承恭,則在朝陳力,其去可惜,而時君猶許其請。如臣則在野無事,虛帶職名,其當鐫改,又豈承恭之比哉。

上賜優批不許,因諭以趁春和上來。

○承旨李俊耉、尹飛卿、沈梓、鄭錀、吳斗寅因虹變啓曰:「聖明臨御以來,罕接臣僚者,蓋由於玉候之未寧,而下情之悶鬱,亦已深矣。試以近日事言之。前冬啓覆之後,今已經月,而一未引接備局諸臣玉堂之官,作一剩官。況庶務積滯之餘,相臣適會出仕,而尙無疇咨講劘之擧,此豈臣民所望於聖明者哉?」上嘉納之。

1月12日

○辛亥,以吳挺緯爲都承旨,李叔達爲掌令,金佐明爲判義禁。特除李汝發兵曹參判。

○獻納尹衡聖、司諫鄭晳引避曰:「今此賞加還收之請,實出於公共之論,初非指一二而發,故一家之人,亦在論賞之中,而不以爲嫌矣。今憲府之官,旣以一家人入其中,引避見遞,臣何敢自以爲是,晏然論列乎?請遞。」退待。

○掌令崔文湜、持平卞榥因虹變上箚,其略曰:

臣等伏覩殿下,於遇災之初,戒懼之心,未嘗不至矣。而一日二日,此志不繼,曾未幾何,怠忽乘之,則豈不有歉於應天以實之義哉。傳曰:「至誠無息。」惟我殿下,苟能側身修德,久而不息,誠心對越,無少間斷,天怒可回,災沴可弭。

又曰:

近日以來,久廢經筵,雖緣日候之隆寒,玉體之未寧,竊恐紛華之中,不無十寒之憂,而燕安之頃,或怠三接之意也。嚮日諫臣之陳請,頗示聽許之旨,而春序已屆,尙不開筵,臣等以爲殿下徒取虛受之名,而未有採用之實也。

上嘉納之。

○引見大臣及備局諸臣。上命忠淸監司,饋遺食物于宋時烈、宋浚吉、尹文擧、尹宣擧、李惟泰等。知事金佐明曰:「聞五部飢民,日望設粥,畿甸亦然云。竝宜自二月初一日,設粥賑救,亦宜分付于京畿監司。」上曰可。刑曹判書李慶億曰:「以再度得伸者,勿許聽理事,有後日登對時稟處之敎矣。」仍讀掌隷院文案。讀訖曰:「掌隷院因擊錚者,回啓以兩邊不當屬公,則其時有堂郞罷推之命矣。」又展刑曹文案。讀訖曰:「刑曹又以擊錚,回啓請屬公,而以依允判下。此事合有指一稟定之事矣。」佐明曰:「臣意則此後如此之類,訟官以其所見,詳陳曲直於覆啓之中,而以定式,不敢撓改結語,以竢上裁,則似當矣。」慶億曰:「或因上敎,有所聽理,則新法未免撓改。至於屬公,則雖曰載在法典,別判付屬公,事體未妥矣。」上曰:「予意則屬公亦涉聽理,今後勿令屬公事,定式施行可也。」

1月13日

○壬子,正言李休徵啓曰:「務存大體,風采可尙,公共之論,寧恤小嫌。請尹衡聖、鄭晳出仕。」上從之。

1月14日

○癸丑,獻納尹衡聖、司諫鄭晳以本院處置,與憲府立落不同,且風采等語,顯有譏刺之意,引避退待。

○正言李休徵以處置乖當,引避退待。

○大司憲金壽恒上疏,其略曰:

今玆虹變,出於歲首之月,不知何樣禍機,伏於冥冥,而已往之徵,影響不忒,難言之憂,愚智同然,豈不大可懼哉。然臣之所大懼者,不在於天變之酷,而唯恐殿下應天之無其實也。如使殿下,隱微幽獨之地,毋貳其心,政令施措之間,務盡其實,災過之後,一此不懈,則尙何災異之再見乎。

又曰:

願殿下,頻接宰輔法從之臣,講究治道,延登草野碩德之臣,啓翊聖學,則將墜之國脈可續,而赫怒之天心底豫也。

上嘉納之。

○吏曹判書朴長遠以前任銓衡時被論,上疏乞免,上不許。

1月15日

○甲寅,持平卞榥、掌令崔文湜引避曰:「頃者處置,掌令慶最也。臣意以爲:最之姪子,旣與於賞格,則還收之論,似不當同參,故相議請遞矣。今見諫院多官引避之辭,臣之處置乖當之失著矣。請遞。」退待。

○執義呂聖齊處置啓曰:「不恤小嫌,誠爲得體,泛然措語,有何不安。處置請出,固有意見,初非譏刺,在我無失。當初請遞,未免率爾。請出尹衡聖、鄭晳、李休徵,遞卞榥、崔文湜。」上從之。

1月16日

○乙卯,司諫鄭晳啓曰:「李汝發旣乏才望,且無履歷,騎曹佐貳特除之命,出於人望之外。武臣之授是職者,絶無而僅有,殊非所以重惜名器。請改正。」上不從。

○玉堂因虹變上箚,而以先立乎大者,充之以剛健之德等語,反復陳戒,上嘉納焉。

1月17日

○丙辰,以慶最爲正言,李溟翼爲持平,沈攸爲掌令。

○賜柑于太學。招大提學金壽恒出題試士。命居魁進士徐文尙,直赴殿試。

1月18日

○丁巳,大司憲金壽恒啓:「本府方以還收溫泉賞典爲請,臣兄壽興,亦在其賞中,臣於此論,理難隨參。而近日臺閣之上,創出別樣議論,名存大體,實壞常法。何可以一時處置,牢若挈令,諉以不指名,而晏然論列乎。請遞。」退待。

○司諫鄭晳、執義呂聖齊、正言李休徵、獻納尹衡聖、皆以創出別議之斥,引避退待。

1月19日

○戊午,副校理尹深、修撰吳始復上箚,以嫌難參啓,不可仍在,論金壽恒而請遞,以處置請出,未免違例,論鄭晳、呂聖齊、李休徵、尹衡聖而請遞,上從之。

○巨濟地出銅,我國無此物,今始得之。

1月20日

○己未,以李尙眞爲大司憲,沈攸爲執義,權格爲獻納,卞榥爲正言,呂聖齊爲司諫,柳椐爲掌令,鄭晳爲修撰。

○慶尙道靑松大風失火,延燒官廨及民家五百餘戶,原襄道、江陵地震,兩道臣以聞。

1月21日

○庚申,正言慶最、掌令李叔達皆以還收賞加之論,嫌難隨參,引避遞。

1月22日

○辛酉,以金壽恒爲禮曹判書,崔文湜爲掌令,吳始復爲正言。

1月23日

○壬戌,引見大臣及備局諸臣。領議政鄭太和曰:「近以賞格還收之論,臺諫引嫌甚紛擾,宜有定式。」上曰:「父子兄弟三寸叔姪外,勿爲避嫌。」禮曹判書金壽恒曰:「王世子謁廟之禮,前春以閭里不凈,未得擧行矣。卽今外間拘忌之疾,猶未寢息,將若之何?」上曰:「尙未展謁,於禮未安,二月晦間,更稟擧行。」壽恒曰:「世子八歲入學,乃是古禮,而祖宗朝亦有已行之典。卽今王世子,政當入學之歲,群下之情,亦皆顒望。必須預定,然後入學節目,方可以議定。」上曰:「古禮則然,而予意則欲行於明春耳。」復陽曰:「八歲入學,三代盛禮,胡可廢也。」上曰:「明春行之,亦何妨乎?」復陽曰:「咸鏡道內老人,旣施優老之典,凡在聽聞,孰不感動。第宰臣及侍從諸臣中,亦多有父母年老之人,孝理之下,亦宜抄出,賜之食物,以示優異之意。」上曰:「以幾歲爲限耶?」太和曰:「常時則便以八十爲限,今玆之擧,出於特恩,自下何敢定限?」上曰:「堂上以上及堂下侍從人員,父母年七十以上者書啓。」

1月25日

○甲子,大司諫李泰淵、獻納權格、正言吳始復、卞榥啓曰:「平陵察訪柳壽昌,拜辭之後,別呈起居單子於差備門,其無識愚濫,固不足言,而私徑起居,有關後弊。請罷職。」上不從。

○北使二人入京。上出迎于慕華館,宣勅于仁政殿。蓋曾以順治配享于天壇,淸主以尊號上其母及祖母後,頒赦也。上升仁政殿東向坐,北使西向坐,進茶行三爵禮訖。乃館北使于南別宮。

1月26日

○乙丑,以成震丙爲持平。

1月27日

○丙寅,彗星見,其尾漸長,白氣漸盛,夜久而滅。

○領議政鄭太和密啓曰:「聞北使夜見白氣之變,今日當招日官,問其徵應云,此變之應,雖未能的知,似是兵象,不可直告於北使。宜以應在凶荒言之。」上曰:「彼中亦有日官,似不可隱諱,而第依此言之,無妨。」

○大司諫李泰淵、獻納權格、正言卞榥、吳始復因災異上箚,其略:

請修朝參常參之舊例,以肅國綱。愼賞罰以示勸懲,嚴宮禁以杜私徑,擇守令以宣惠澤,罷別軍職以節浮費。

上嘉納。〈史臣曰:「自有災異以來,三司迭上章奏,雖無直言讜論,其中亦有切中時弊者。而只降優批,未聞有採施之實,尙何望格天意,而服人心乎。」〉

1月29日

○戊辰,夜彗星見。

○上以眼候未寧,受鍼後引見藥房提調等。領議政鄭太和曰:「自上眼候,或因風寒,而至傷乎?」上曰:「頃日之夜,登高欲望見白氣,以致添傷也。」太和曰:「白氣形似彗,而日官亦不知爲何星。蓋不見其根而然也。江華有見日沒處云,宜遣日官看審。」上命遣之。

1月30日

○己巳,夜彗星見。

二月

2月1日

○庚午朔,夜彗星見,過天園星,指參宿內屛星上。

○命遣日官,往江華登高麗山,望白氣,則日沒後,始見於西方天際,而其根柢在海暗中,不得詳候,蓋白氣是彗星,而但不見其根,未能的定,故遣日官以候之。

○京城飢民男女老壯弱,竝一千五百二十餘人,設粥賑之。其後增至二千八百餘人。

2月2日

○辛未,彗星熹微。

○大司諫李泰淵等啓:「今此忠義冒屬査正之時,或以文書錯誤,而有混被汰定者,或有明是忠義,而以不入籍汰定者。乙巳以前納籍之法,極其縱弛,申嚴之令,又下於丙午,則以乙巳以前不入籍之故,遽令汰定,非但有同於慢令致期,且旣知其功臣子孫,而仍定餘丁,則無乃有歉於優待功臣之意乎。況宗室忠義,則撥以事理,尤不當汰定。請令該府,更加明査,而誤入冒屬者及系泒分明,而乙巳前不入籍者,竝皆分揀,以紓千餘人無告之冤。」上令該府,更査稟處。

○贊善宋浚吉、大司憲尹文擧、執義尹宣擧皆上疏,辭食物之賜,上優答不許。

○侍講院輔德李秞等上疏曰:

人生八歲,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有入學之禮。古昔帝王,率循是禮,而其在我聖朝,亦嘗行之矣。臣等伏覩王世子,政當入學之年,天資岐嶷,德性夙成。廟見之禮,旣有稟行之命,何獨於入學,有所遲待乎。群情悶鬱,請令禮曹,趁卽擧行,以副臣民延頸之望。

上答曰:「爾等之意,亦似好矣,而頃日議定,實出於熟思。爾等勿以疾速爲貴也。」

2月3日

○壬申,彗星漸微。

○執義沈攸、掌令柳椐、崔文湜啓曰:「數日前,樵童有牽牛而賣柴者,賊人誘引,奪其牛而殺之,盛屍於甕中,潛置於長通橋下。都城之內,有此殺越之變,此實前所未有之事。而捕盜廳旣不能嚴飭於常時,又不能趁卽跟捕。請當該捕盜大將從重推考。且令本廳,及時跟捕正犯,以正其罪。」上不從曰:「此非結倘橫行之比,該廳何得而知之。別無可推之事,只令及時跟捕。」

○上受鍼後,引見藥房諸臣,玉堂亦請對。修撰金萬重曰:「上年竄逐諸臣,雖已放還,尙今廢棄,至於經年,是以朝廷之上,含默成風,讜言無聞矣。集祥殿之營建,蓋出於不獲已,而戶判金壽興箚辭所謂:『一殿之營,無害於修省之道』云者,大失人臣事君之道矣。又聞殿上內柱丹靑,壽興請以唐朱爲之云。昔蔡襄守閩中,進建茶,歐陽脩曰:『君謨士人,而何至爲此』,錢惟演守西京,進牡丹花,蘇軾有『洛陽相公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之句,今壽興之事,亦可惜也。」上曰:「箚辭則亦不能記,而丹靑事,初欲用燔朱矣,戶曹有唐朱剩餘云,故自內分付,非戶判之請也。」諸臣皆請行王世子入學之禮曰:「八歲入學,三代之禮,不可廢也。」上不納。

○圻甸、海西、湖西大饑,癘疫又熾。命發倉賑之。

2月4日

○癸酉,日官又自江華來言,望見彗星白氣根抵,則其大如筐。定是蚩尤旗也。

○戶曹判書金壽興以見斥於金萬重,上疏自明,乞罷職名,上答曰:「世道寒心,訛言日興。萬重所聞,未知出於何處,其所攻斥,無非便侫之意,而結之以宋朝進花等事,不亦甚乎。如使萬重,粗有君子之心,豈可信浮言,目士夫以奸侫,至此之極哉。於此可觀其心,何用深嫌,以傷事體乎。客使在館,不可一日曠職。安心勿辭,從速行公。」

2月5日

○甲戌,以吳始復爲副修撰,李叔達爲正言。

○旱甚,井泉皆涸。

○京城及外方,處處失火延燒,殆無虛日。

○引見館伴李慶億,蓋北使將還,而其貪慾無節,故欲議定贈物於榻前也。

○政院以白氣之變陳啓,而以不從臺啓,不接臣僚,應之以實等語,縷縷爲言,上嘉納之。

2月6日

○乙亥,雨雪。北使還,上親臨慕華館送之。

○大司諫李泰淵等啓:「近來密封蔘商之弊,甚無謂也。所謂蔘商者,自該曹定額收稅。而逃故之代,使該部密封,使各契督捧,鞭朴隨之,各契人不勝其苦,强指某人,輒稱蔘商。至於松都,則該曹直送帖文於留守,業以他商者,督徵蔘稅。謬例已久,至于今日而極矣。當此民窮財竭之時,不可不變通,請令該曹,革罷前例,俾無兩都民人呼冤之弊。」上曰:「令該曹稟處。」又啓曰:「訓局砲手,坐市興販,而與市民之應役者,輕重懸殊,故去年冬初引對時,陳達變通之意,則自上許令平市與大將相議加稅矣。今聞平市官員,再往大將家欲議定,而大將不卽擧行。殊甚未妥,請大將李浣從重推考。」上從之。

○上以災異,避正殿。下敎政院曰:「嗚呼!今日國事,可謂岌岌乎殆哉?上而天怒孔棘,下而民事罔極!憂悶惶懼之心,未嘗少弛于中矣。今春歲首,已有虹貫之災,曾未踰月,又有此可怪可愕之變。寤寐思之,魂夢亦驚,若隕淵谷之懷,曷可勝喩。推求其原,實由予涼德。自今日避正殿,追省旣往之咎,益加敬畏之心,小答天譴。承旨代予草敎,廣求直言,以補不逮。咨爾大小群工,務盡寅協,恪勤乃職。至於甄拔人才,疏決庶獄,誠是弭災之急務,宜令各該掌,着實施行。減膳禁酒等事,亦令該曹擧行焉。」

2月7日

○丙子,以鄭知和爲刑曹判書,洪萬容爲同副承旨。

2月9日

○戊寅,司憲府啓曰:「黃州判官柳晋昌到任之後,專事肥己,鄙瑣之事。不一而足請罷職。」上不從。又啓:「外方之用棍,只爲軍政而設,本非常用之刑也。或於薄罰微過,亦用此刑,軍民之呼冤,莫此爲甚。請令諸道監司,先自執法,各鎭各邑,如有犯令者,論以濫刑之罪。」上從之。

○兵曹判書洪重普請對曰:「因臺啓,有忠義不入籍者更査之命,故今欲稟定耳。」上曰:「丙午式年不入籍之類,勿汰定軍役,限一年徵布,以施其罰,而口傳帖子,則仍分給之。率下兒弱,則亦勿徵布。」

○大司諫李泰淵上疏曰:

臣竊觀殿下卽祚以來,災異之作非一,求言之敎屢下,而因循架漏,振作無期。則殿下之應天,其可謂以其實乎?危言讜論,或有其人,而訑訑聲色,拒人千里,則殿下之求言,其可謂以其誠乎?禮賢雖至,而任用之誠,不承權輿,則有何別樣人才,可以甄發者乎?審理雖頻,而議讞之際,失其輕重,則何必煩加疏決,以開倖門乎?又曰:避殿減膳,固是懼災之一節,而旣無其實,徒事文具,則殿下雖閱月露坐,日一進膳,彼照臨下土之天,必無感回之理矣。

上嘉納之。

○遣史官,諭右贊成宋時烈、贊善宋浚吉曰:「嗚呼!當此災異層疊,國事孔艱之時,朝廷之上,若有碩德儒賢,左右輔翼,則其於國勢之關重,爲如何哉。況卿受先朝知遇之恩,任先朝付托之重,其責可謂深且大矣。一遭邪說之後,固守遐心,前後疏批,已諭予意,而未聞幡然之期,其於予心,悶鬱固不暇言,而國家之不幸,當復如何。遭此無前之變,豈可一向遜于荒野,莫我相䘏乎。方今春日漸和,須體前疏之批,從速上來,扶濟顚沛之國勢,小慰予日夕思想之懷。」

○諭行判中樞府事許積曰:「嗚呼!災異之疊見,國事之艱虞,未有甚於此時。而朝廷之上,寅協未聞,退處者多,國事之寒心,爲如何哉。卿之退居田野,今已周歲,予之思想,亦已切矣。況卿受先朝不世之恩,佩國家安危之重,雖曰原任,位在大臣,則當此之時,其不可恝視也明矣。神明所扶,昔疾今瘳,春序向暖,船路旣通。卿須體予至意,擇便於水陸,從速上來,以扶岌嶪之國勢,少慰予企望之心。」

○大司諫李泰淵等啓:「副護軍權堣,以自己事,露章陳辨,詆辱奉命廉問之人。至於上達,而其所詆辱,有同常漢,豈有如許宰臣乎。請削版。」上曰:「姑先從重推考。」又啓曰:「幼學李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七 夷蛮·沈约
  卷四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二·脱脱
  卷三百七 列传九十四·赵尔巽
  卷二百十七·毕沅
  班马异同卷三十三·倪思
  元经卷六·王通
  两粤纪·张瀚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佚名
  第二章亲族·佚名
  卷八 张邦昌之僭·李有棠
  渚宫旧事卷五·余知古
  卷一百二十五之十四·雍正
  卷二十六 学校下·龙文彬
  卷十·徐天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孙柚

    第十一齣 临邛夜追〔末上〕重门不锁金蝉计。千里空寻彩凤巢。自家卓府中院子便是。只因小姐文君。带了孤红。黑夜潜逃。老相公差俺辈分路追他。俺想起来。有心去了。必无处寻觅。分明是前日弄琴的天杀。哄了他去。呀

  • 胡祗遹·隋树森

    胡祗遹(一二二七--一二九五),字绍开,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省)人。中统初辟为员外郎。至元元年(一二六四)授应奉翰林文字,兼太常博士。后出为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宋亡后,转任湖北道宣慰副使

  • 卷三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九·脱脱

        苗授王君万张守约 王文郁 周永清 刘绍能 王光祖李浩 和斌刘仲武 曲珍 刘阒 郭成 贾岩 张整 张蕴 王恩杨应询 赵隆   苗授,字授之,潞州人。父京,庆历中,以死守麟州抗元昊者也。少从胡翼之学,补国子生,以荫

  • 后汉书补逸卷十三·姚之骃

    薛莹后汉书第一光武论王莽之际天下云乱英雄并发其跨州据郡僭制者多矣人皆有冀于非望然考其聪眀仁勇自无光武俦也加以寛博容纳计虑如神是以任光窦融望风景附马援一见覩顔识竒故能以十数年间扫除羣凶清复海内岂非天人之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八·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六十六景泰五年十二月丁丑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 帝省郊祀牲 宁夏左参将都指挥使熊震听已卒诈言妄奏声息下都察院狱论赎杖还职 诏宥之○戊寅升户部主事韩敏为湖广长沙府知府大理寺左寺副王恕为直隶杨州知

  • 卷之一百二十二·佚名

    成化九年十一月戊子朔钦天监进化十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给赐亲王及文武臣颁行天下 以明日 万寿圣节遣驸马都尉石璟樊凯谒告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己丑 万寿圣节 上诣 奉先殿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

  • ◎巡按夫人之威风·李定夷

    某巡按使卸篆后,移眷寄寓汉口英租界一码头太平街,而自回皖扫墓。其二姨太太王氏,系浙西良家女,前在豫南道任内所纳。宠擅专房,与正夫人极不相能。夫人乘某远离,竟乘隙将王氏大加鞭挞,且与其公子硬作主张,将王氏嫁作商人妇(初因

  • 卷八十四·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八十四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颜师古注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人也家世微贱至方进父翟公好学为郡文学方进年十二三失父孤学给

  • 四八 山海经·周作人

    如《朝华夕拾》上所说,在玉田老人那里他才见到了些好书。“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

  • 卷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  钦定四库全书万夀盛典初集卷十一典礼二【銮仪一】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七日甲午上自畅春园还宫设卤簿大驾乘凉步辇时远方臣民结彩棚庆祝万夀夹道数十里咸得瞻依仪仗仰觐天顔庆为

  • 屠慰曾·周诒春

    屠慰曾 字鼎孚。年三十三岁。生于江苏苏州。本籍住址。江苏苏州中张家巷二十号。已婚。子一。初学于苏州中西学堂。及上海南洋公学。光緖三十一年。以官费游美。入加利佛尼大学。习土木工程。光緖三十三年。入伊里诺

  • 卷二百二十·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二十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宾礼一天子受诸侯朝蕙田案易比之象曰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周礼大宗伯以賔礼亲邦国賔礼之大者莫先于朝朝之别名曰朝曰觐曰宗曰遇舜典云乃日

  • 卷二·王植

    钦定四库全书正蒙初义卷二邳州知州王植撰参两篇第二大全此篇论天地阴阳常变之道愚按此篇凡二十二节首七节皆论天地之道日质本阴以下七节皆言日月之行阳之德四节皆言阴阳之理火日外光四节言五行与水火之质性篇中推论天

  • 大觉琏禅师·惠洪

    禅师名怀琏。字器之。漳州陈氏子也。初其母祷于泗州僧伽像。求得之。故其小字泗州。幼有远韵。聪慧绝人。长为沙门。工翰墨声称甚著。游方爱衡岳胜绝。馆于三生藏有年。丛林号琏三生。闻南昌石门澄禅师者。五祖戒公之

  • 卷九十·佚名

    △优波离会第二十四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五十万人。尔时世尊,如龙象王顾视观察。告诸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汝等谁能於後末世护持正法。摄受如来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

  • 大雲初分正法健度第三十五·佚名

    尔时大雲密藏菩萨言:世尊,有十种真实神通安乐乐王所入法门。惟愿如来。分别解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有不动法门。住貌门。不动乐法门。深住法门。不可思议聚法门。不可思议聚解脱法

  • 卷十四·佚名

    △常饰纳妃品下尔时世尊於後最初得成道已,时优陀夷即白佛言:未审世尊,往昔之时与瞿多弥释种之女。有何因缘。乃能令彼舍馀童子,直取如来。用以为夫。而心娱乐。云何得尔。时佛告彼优陀夷言:汝优陀夷。至心谛听。其瞿多弥释

  • 止观大意·湛然

    唐天台沙门释湛然述因员外李华欲知止观大意略报纲要。略述教观门户大概。今家教门以龙树为始祖。慧文但列内观视听而已。洎乎南岳天台。复因法华三昧。发陀罗尼。开拓义门观法周备。消释诸经。皆以五重玄解十义。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