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尧问篇第三十二

尧问于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对曰:“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

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喜色。吴起进曰:“亦尝有以楚庄王之语,闻于左右者乎?”武侯曰:“楚庄王之语何如?”吴起对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有忧色。申公巫臣进问曰:‘王朝而有忧色,何也?’庄王曰:‘不谷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是以忧也。其在中蘬之言也,曰:“诸侯自为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群臣莫能逮,吾国几于亡乎!是以忧也。’楚庄王以忧,而君以喜。”武侯逡巡再拜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

伯禽将归于鲁,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对曰:“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也。”周公曰:“呜呼!以人恶为美德乎?君子好以道德,故其民归道。彼其宽也,出无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窭小也。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彼争者均者之气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闻之曰:‘无越踰不见士。’见士问曰:‘无乃不察乎?’不闻即物少至,少至则浅。彼浅者,贱人之道也,女又美之!吾语女:我、文王之为子,武王之为弟,成王之为叔父,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与三十人中,乃在百人与千人之中。故上士吾薄为之貌,下士吾厚为之貌,人人皆以我为越踰好士,然故士至;士至而后见物,见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女以鲁国骄人,几矣!夫仰禄之士犹可骄也,正身之士不可骄也。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

语曰:缯丘之封人,见楚相孙叔敖曰:“吾闻之也: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为相国有此三者,而不得罪于楚之士民何也?”孙叔敖曰:“吾三相楚而心愈卑,每益禄而施愈博,位滋尊而礼愈恭,是以不得罪于楚之士民也。”

子贡问于孔子曰:“赐为人下而未知也。”孔子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深抇之而得甘泉焉,树之而五谷蕃焉,草木殖焉,禽兽育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其功,而不“息”德。为人下者其犹土也。”

昔虞不用宫之奇而晋幷之,莱不用子马而齐幷之,纣刳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不亲贤用知,故身死国亡也。

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是不然。孙卿迫于乱世,遒于严刑,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诸侯大倾。当是时也,知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无睹,贤人距而不受。然则孙卿怀将圣之心,蒙佯狂之色,视天下以愚。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谓也。是其所以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博也。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观其善行,孔子弗过。世不详察,云非圣人,奈何!天下不治,孙卿不遇时也。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呜呼!贤哉!宜为帝王。天地不知,善桀纣,杀贤良,比干剖心,孔子拘匡,接舆避世,箕子佯狂,田常为乱,阖闾擅强。为恶得福,善者有殃。今为说者,又不察其实,乃信其名。时世不同,誉何由生?不得为政,功安能成?志修德厚,孰谓不贤乎!

猜你喜欢
  丧大记·戴圣
  耻言一·徐祯稷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林语堂
  卷四·佚名
  卷二十六·朱熹
  卷三十·朱熹
  第二十章 天与我·林语堂
  孝经第三·孟子
  论儒第十一·桓宽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四·圆悟克勤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四·佚名
  卷十五(洞曹宗)·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序言四:弘一法师之出家·李叔同
  宗镜录卷第十一·延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邬虙·唐圭璋

      虙字文伯,抚州临川人。   翻香令   醉和春恨拍阑干。宝香半灺倩谁翻。丁宁告、东风道,小楼空,斜月杏花寒。   梦魂无夜不关山。江南千里霎时间。且留得、鸾光在,等归时,双照泪痕乾。   冯镕   镕字景範,夔州

  • ◆云■〈鼎页〉天民叶颙(樵云独唱)·顾嗣立

    颙字景南,金华人。少壮有志事功,未尝干谒,人罕知者。晚遭元季之乱,结庐城山东隅,名其地曰「云■〈鼎页〉」,自号「云■〈鼎页〉天民」。既而移居山之西隅,与云■〈鼎页〉相望不数里,时得以幅巾野服,轻鞋瘦策,从樵夫刍叟相往还其

  • 第一齣~第十齣·徐复祚

    第一齣 荟指【瑶轮第五曲】〔末上〕华堂开。玳筵列。尊俎虽陈。主宾未浃。且将行酒付优伶。喜转眼间悲懽聚别。也非关朝家事业。也非关市曹琐屑。打点笑口频开。此夜只谭风月。论卖文。生涯拙。岂是夸多。何曾鬭捷。

  • 总目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总目八李绅【四卷】崔公信杨虞卿杨汝士陈至赵蕃【共一卷】鲍溶【三卷】卢钧范传质贾謩陈彦博唐扶陶雍郭周藩侯冽王质高铢【共一卷】舒元舆【一卷】卢宗囘周匡物廖有方

  • 列传第十四 屈实尉迟张秦唐段·欧阳修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

  •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梁启超

    中日战事祸胎李鸿章先事之失机大东沟之战平壤之战甲午九十月以后大概情形致败之由李鸿章之地位及责任中国维新之萌蘖,自中日之战生。李鸿章盖代之勋名,自中日之战役。惜哉!李鸿章以光绪十九年七十赐寿,既寿而病,病而不死,卒

  • 第二十四回 执天子洛中遭巨劫 起义旅关右迓亲王·蔡东藩

      却说怀帝因越已病死,改任大臣,进太子太傅傅祗为司徒,尚书令荀藩为司空,进幽州都督王浚为大司马,都督幽冀诸军事,南阳王模为太尉,凉州刺史张轨为车骑大将军,琅琊王睿为镇东大将军,兼督扬江湘交广五州诸军事。复颁诏四方,促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五·佚名

    万历五年八月丙辰朔祭 先师孔子命大学士张四维行礼○以南京前军都督府佥书王世科充总兵官镇守广西○丁巳补原任广东道御史崔廷试于江西道○升刑部主事黄德洋为四川佥事○广西泗洲城服色土司知州岑绍勋及所属程县上林

  • 四三五 广东巡抚李质颖奏遵旨饬派闲空敬职各赴原籍访询违碍书籍折·佚名

    四三五 广东巡抚李质颖奏遵旨饬派闲空敬职各赴原籍访询违碍书籍折乾隆四十二年十月十二日广东巡抚臣李质颖谨奏,为钦奉谕旨,恭折覆奏事。乾隆四十二年十月初七日承准大学士 公阿<桂>字寄,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十九日奉上谕:

  • 刘炫传·魏徵

    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 少年以聪慧敏捷为人称道,与信都的刘焯潜心读书,十年不曾出门。 刘炫眼睛非常明亮有神,看太陽都不昏花,他的识记能力很强,没有谁能与他相比。 他左手画方形,右手画圆形,口里诵读,眼睛识数,耳朵倾听,五件

  • 光绪甲申(十年)·佚名

    □月□□日四月十三日四月十五日九月初一日九月初二日九月初三日九月初四日九月初五日九月初六日九月初七日九月初八日九月初九日九月十一日九月十二日九月十三日九月十四日九月十五日九月十六日九月十七日九月十八日

  • 弇山堂别集卷九十六·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中官考七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缜以干清宫灾陈言一省内臣以慰民望南京根本重地顷因织造供亿日増乞专任守备内臣提督织染其新差提督太监等官宜照先年事例通行取回一处驿递以苏民困应天府龙江驿递差役浩繁钦

  • 205.韩世忠阻击金兵·林汉达

    金兵南下,一直赶到明州海边,一路上不断遭到百姓组织起来的义军的袭击。金将兀术想到长江沿岸还留着宋军的大批人马,不敢多留,带领金兵抢掠了一阵以后,向北方退兵。公元1130年三月,兀术带了十万金兵北撤,到了镇江附近,就遇到宋

  • 提要·赵善璙

    【臣】等谨案自警编九卷宋赵善璙撰善璙太宗七世孙家南海端平中尝知江州其书乃编次宋代名臣大儒嘉言懿行之可为法则者凡学问类子目三操修类子目十二齐家类子目四接物类子目七出处类子目五事君类子目十一政事类子目十一

  • 第四章 17·辜鸿铭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辜讲孔子说:“当遇到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应该想如何可以和他们看齐。当我们遇到不如我们的人,我们应当反思并找出我们是否有和他们相同的弊病。”辜解唐李习之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

  • 第一 捭阖 6·王诩

    【原文】故捭者,或捭而出之①,或捭而纳之②;阖者,或阖而取之,或捭而去之。捭阖③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一陰一陽一,四时开闭,以化万物④。纵横反出,反覆反忤⑤,必由此矣。【注释】①出之:取而用之。②纳之:采纳。③捭阖:即开合

  • 夏侯阳算经·夏侯阳

    古代数学名著。原作著者夏侯阳,卷数不详。成书约在4世纪至5世纪中叶。现传本著者不详。共三卷,成书在8世纪以后,原作在唐初为国子监算学科钦定教科书,列入“十部算经”。北宋元丰七年(1084)秘书省校刻十部算经时,原作已失

  • 诗本义·欧阳修

    北宋欧阳修撰。全书十六卷,对《诗经》诸篇先以“论曰”为题,畅言前人之说,然后以“本义曰”表明作者对各诗主旨的看法。又以时世论、本末论以及豳、鲁、序三问阐述对个别诗篇及诗序的看法,书后并附《诗图总序》及《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