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第十一
【题解】
本篇是关于对儒家学派评价的争论。论战一开始,文学们以纯儒的观点“祖述”仲尼,称颂其德,以为自古及今,未之有也”,以孔、孟之道为“忧百姓之祸而欲安其危”的“治国平天下”之道。御史、大夫则持反纯儒的观点,指出“儒者之安国尊君,未始有效”。“孟轲守旧术,不知世务”,因而不合时宜。这说明他们之间的斗争是激烈的。
御史曰:文学祖述仲尼,称诵其德,以为自古及今,未之有也。然孔子修道鲁、卫之间,教化洙、泗之上,弟子不为变,当世不为治,鲁国之削滋甚。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当此之时,非一公孙弘也。弱燕攻齐,长驱至临淄,湣王遁逃,死于莒而不能救;王建禽于秦,与之俱虏而不能存。若此,儒者之安国尊君,未始有效也。
【注释】
仲尼:即孔丘。
洙、泗:洙,洙水,泗水的支流。源有二,一出山东曲阜市北,南合沂水入泗。一出费县北,西流入泗。泗,泗水,发源于山东省泗水县。《礼记·檀弓》:“吾与女事关子于洙、泗之间。”孔子讲学于鲁,故后人遂以洙、泗为儒家学派的代称。
齐宣王:齐威王之子,名辟强,在位十九年(公元前342—公元前324年)。孟轲(约公元前370—公元前289年),战国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字子舆,受业于孔丘孙子思之门,与其徒序《诗》、《书》,述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被后来儒家称为“亚圣”。淳于髡(k&n):战国时齐人,以滑稽善辩著称。
稷下: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县)西门外的地方。齐宣王继齐威王之后,在此扩置学馆,招待儒生,淳于髡等七十余人都受到尊礼,赐列第为上大夫,不作实际工作,专任顾问。一时到者达千余人。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孟轲也到过齐国,游说过齐宣王,见《史记·孟荀列传》。
燕攻齐:公元前二八四年,秦、楚、燕、韩、赵、魏共同伐齐。其中燕国将军乐毅率兵长驱直入,攻破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出逃到莒(今山东省莒县),被楚人杀死。见《吏记·田敬仲完世家》。
王建:即齐王田建,战国时齐国的最后一个国君。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齐,俘虏齐王建,统一天下。
【译文】
御史说:文学效法你们的祖先孔丘,颂扬他的功德,自以为从古到今,他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孔丘在鲁国、卫国一带宣讲儒道,在洙水、泗水一带实行教育感化,他的学生并未因此而变好,当时的天下并未因此而治理好,鲁国反而衰弱得更厉害了。齐宣王奖励儒术,尊重游士,孟轲、淳于髡一类的人享受上大夫的俸禄,不担任具体职务而议论国事,当时在齐国都城有这样的先生千余人。那时,可不只是一个公孙弘那样的人。然而弱小的燕国攻打齐国,竟能长驱直入,直至国都临淄,齐湣王仓皇出逃,最后死在莒地而儒生却不能挽救;齐王建被秦国擒住,儒生们也和他一起当了秦国的俘虏而不能使齐国生存。像这样,儒生治理国家,巩固王位,从来是没有什么成效的。
文学曰: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1)。无势位(2),虽舜、禹不能治万民。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3)!”故轺车良马(4),无以驰之;圣德仁义,无所施之。齐威、宣之时,显贤进士(5),国家富强,威行敌国。及湣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6),西摧三晋(7),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8),田骈如薛(9),而孙卿适楚(10),内无良臣,故诸侯合谋而伐之。王建听流说,信反间,用后胜之计(11),不与诸侯从亲,以亡国,为秦所禽,不亦宜乎?
【注释】
(1)造父:传说是古代善于赶车的人。
(2)“势”原作“世”,今据《御览》三五九引改。本书《贫富篇》:“况以势位求之者乎?”也作“势位”。
(3)语出《论语·子罕篇》。凤鸟:传说中的凤凰。河图:传说伏羲时黄河里出现龙马,身上有图,即河图。
(4)轺(yao)车:古时用一匹马拉的轻便马车。
(5)“宣”上原无“威”字,“显”上原有“不”字,今据张敦仁说删、补。
(6)苞:同“包”征服的意思。
(7)三晋:春秋时,晋国的赵、魏、韩三家卿大夫,先后灭了其他卿大夫,瓜分晋国,各立为国,是为三晋。地在今山西、河南及河北西南部一带。
(8)慎到:战国时赵国人,学黄老道德之术,著有《慎子》四十二篇。《汉书·艺术志》列入法家。捷子:一作“接子”,战国时齐国人,著有《接子》二篇,《汉书·艺文志》列在道家。
(9)田骈(pian):战国时齐国人,又叫陈骈,著有《田子》二十五篇。《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
(10)孙卿:即荀卿。战国时赵人,名况。汉人避宣帝刘洵讳,便称孙卿。年五十,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古代官名)。为齐人所排挤,乃往楚国,为兰陵(今山东省峄县境)令。著有《荀子》三十二篇。《汉书·艺文志》列入儒家,《史记》有传。
(11)后胜:齐王建的相国,主张齐不救五国之难,不与秦国交战,后被秦国所俘。
【译文】
文学说:没有赶马的鞭子,就是造父也不能驾驭四匹马。没有权势地位,就是虞舜、夏禹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孔子说:“凤凰不飞来,河图不出现,我完了啊!”所以,骏马拉小车,没法跑得快;圣明的仁德礼义,也没办法实行。齐国威王、宣王时,重用贤人,招徕人才,国家富强,威震各国。到齐湣王时,他继承了威王、宣王的功业,南面占领了楚国的淮河北部,北面吞并了强大的宋国,使泗水一带的十几个诸侯归附,西面威逼韩、赵、魏三个国家,击退了势力强大的秦国,使其他五国都归顺齐国,邹、鲁的国君和泗水一带的诸侯都向齐湣王称臣。由于齐湣王贪功无厌,不断征伐,老百姓难以忍受。许多儒生的进谏不被采纳,儒生各自走散。慎子和捷子走了,田骈到了薛国,而孙卿到了楚国。国内没有良臣,诸侯合谋进攻。齐王田建被秦国俘虏,不也是应该的吗?
御史曰:伊尹以割烹事汤(1),百里以饭牛要穆公(2),始为苟合,信然与之霸王,如此,何言不从?何道不行?故商君以王道说孝公,不用;即以强国之道,卒以就功,邹子以儒术干世主(3),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故马效千里,不必胡、代(4);士贵成功,不必文辞。孟轲守旧术,不知世务,故困于梁、宋。孔子能方不能圆,故饥于黎丘(5)。今晚世之儒勤德,时有乏匮,言以为非,困此不行(6)。自周室以来,千有余岁,独有文、武、成、康,如言必参一焉(7),取所不能及而称之,犹躄者能言远不能行也(8)。圣人异涂同归,或行或止,其趣一也。商君虽革法改教,志存于强国利民。邹子之作,变化之术,亦归于仁义(9)。祭仲自贬损以行权(10),时也。故小枉大直,君子为之(11)。今硁硁然守一首(12),引尾生之意(13),即晋文之谲诸侯以尊周室不足道(14),而管仲蒙耻辱以存亡不足称也。
【注释】
(1)伊尹以割烹事汤:旧说伊尹是厨子出身,给汤作菜,希望得到汤的信用。割烹,宰割烹任之事。
(2)百里以饭牛要穆公:旧说百里奚以喂牛取得秦穆公的信用。百里,百里奚,见《通有篇》注释。饭,饲养。要,结交。穆公,秦穆公。
(3)邹子:邹衍,一作“驺衍”,战国时齐临淄人。他看到各国统治者都不务道德,遂著书十余万言,详论阴阳长消终始大圣的道理,当时名重诸侯,齐人称为“谈天衍”。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4)胡、代:胡,指匈奴。代,古时代国。战国时赵灭代,置代郡,秦汉仍之,在今山西省东北部及河北省蔚县附近地。两地均以出产良马著称。
(5)黎丘:古地名,在今河南省虞城县北。
(6)正嘉本、倪邦彦本、太玄书室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杨沂孙校本“困”作“因”。
(7)参一:参考往事,而定于一。参,参照。
(8)躄(b@)者:双脚残废的人。
(9)这是司马迁对邹衍的评语。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0)祭(zhai)仲自贬损以行权:这是《公羊传·桓公十一年》语。祭仲,春秋时郑国宰相,郑庄公死后,祭仲立公子忽(昭公),后来宋庄公派人诱捕祭仲,逼迫他另立公子突(厉公),祭仲屈服于宋国的压力暂时答应了。但不久又赶走公子突,迎立公子忽。
(11)这两句是《淮南子·氾论篇》语。
(12)硁硁(k5ng)然:浅见固执的样子。
(13)尾生:古时讲信用的人。相传他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相会,在桥下等候,女子逾期不来,正好山洪暴发,他还不肯走,抱桥柱死守,终被淹死,事见《汉书·东方朔传》注。
(14)晋文:即晋文公重耳,春秋时普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译文】
御史说:伊尹以厨师的身份侍奉商汤王,百里奚因养牛有方结交秦穆公,开始都是随便附合的,后来他们得到信任,才协助君主建立了霸王的事业。像这样,什么话不听从?什么办法不实行呢?所以,商鞅开始用王道劝说秦孝公,孝公不采纳,就讲富国强兵的道理,终于建立了功业。邹衍开始用儒术游说各国国君,没有被采纳,后来用阴阳五行“五德始终”说,来说明国家兴衰,终于名声显著。所以,马只要能行走千里,就不一定非要胡、代的良马;士人贵在做事成功,而不在于能说会道。孟轲墨守陈规,不识时务,所以受困于梁、宋。孔丘能方不能圆,不会通权达变,所以在黎丘挨饿。现在你们这些后世的儒生,努力修治德行,经常碰钉子,还说不这样不行。自从周朝建立以来,已经一千多年了,你们还只讲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每发议论,都要参照他们中的某一个,把办不到的事拿出来加以赞扬,这就好像瘸子,嘴上说走得远,而实际上却不能走一样。有才智的人可以采取不同的途径取得同一的结果,不管他们做或不做某件事情,其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商鞅虽然变法改革教化,目的在于使国家强盛,使人民有利。邹衍运用“五德始终”变化的学说,也是为了达到“仁义”的目的。祭仲牺牲自己的主张,采取权宜之计行事,是识时务啊。所以受点小委曲,得到大伸张,是君子的做法。如今你们见识浅薄而又固执,死守儒道,像尾生那样死不回头,在你们看来,就是晋文公用权势使诸侯尊重周室,也是不值得称道的,管仲蒙受耻辱辅佐齐桓称霸,也是不值得称赞的。
文学曰:伊尹之干汤,知圣主也。百里之归秦,知明君也。二君之能知霸王,其册素形于己,非暗而以冥冥决事也。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何其苟合而以成霸王也?君子执德秉义而行,故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孟子曰:“居今之朝,不易其俗而成千乘之势,不能一朝居也。”宁穷饥居于陋巷,安能变己而从俗化?阖闾杀僚,公子札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鲁公杀子赤,叔眄退而隐处,不食其禄。亏义得尊,枉道取容,效死不为也。闻正道不行,释事而退,未闻枉道以求容也。
【注释】
于:求合。
册:同“策”,计划,谋略。
冥冥:糊里糊涂。
语出《论语·子路篇》。
“造次”二语见《论语·里仁篇》。造次:匆促,急忙。颠沛:动荡,变乱。语出《孟子·告子篇》下,但字句略有不同。
“化”,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作“也”。
阖闾杀僚,公子札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春秋时,吴王寿梦死,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札传让王位,诸兄欲立季札,季札不受。于是从诸樊起不传子而传弟,欲以次第于季札。及余昧死,又欲立季札,季札逃去。吴人乃立余昧子僚为王,诸樊的儿子光不服,与伍子胥合谋,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公子光即位,即吴王阖闾。季札认为阖闾杀死吴王僚是不义,便回到他的封地延陵(今江苏省武进县境),终身不入吴国。事见《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及《史记·吴太伯世家》。鲁公杀子赤,叔眄(mian)退而隐处,不食其禄:鲁公,春秋时鲁文公的庶子(妾所生的儿子)鲁公子俘杀文公长子公子赤后,自立为王,即鲁宣公。叔眄(鲁宣公弟)以为不仁,不满宣公终身不受其俸禄。见《谷梁传·宣公十七年》。
【译文】
文学说:伊尹求合商汤王,知道他是个圣主。百里奚归附秦穆公,知道他是个贤君。这两个人能够知道商汤王和秦穆公能够成就王、霸功业,是因为他们的谋略平素在自己身上表现得清楚,而不是不明事理糊里糊涂地对某件事作出决定。孔子说:“名分不正,讲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讲起话来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怎么可能随便附合在一起就能建立王、霸的功业呢?君子遵行仁德,主持礼义,仓促匆忙时如此,动荡变乱时也是如此。孟子说:“处在今天的时代,不改变今天的风俗习惯,而发展成千乘兵车势力(诸侯国)的人,我是不能和他同处一个早晨的。”宁可挨饥受饿住在简陋的小巷里,怎么能改变自己的主张而去顺从恶习呢?过去因为阖闾杀了吴王僚,公子季礼就离开吴国而到延陵,一辈子也不回吴国。鲁宣公杀了公子子赤,叔眄因此就隐退,再也不接受鲁国的俸禄,损害礼义而获得尊位,歪曲自己的主张而得到主子的欢心,至死也不能那样做。只听说自己的正直主张得不到实行就放弃职位隐退,没听说过可以歪曲自己的主张而去求得主子的欢心的。御史曰:《论语》:“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有是言而行不足从也。季氏为无道,逐其君,夺其政,而冉求、仲由臣焉。《礼》:“男女不授受,不交爵。”孔子适卫,因嬖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子路不悦。子瑕,佞臣也,夫子因之,非正也。男女不交,孔子见南子,非礼也。礼义由孔氏,且贬道以求容,恶在其释事而退也。
【注释】
语出《论语·阳货篇》。
季氏: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平子。他勾结孟孙、叔孙一起攻逐鲁昭公。昭公奔齐,后死于乾侯(今河北省成安县东南),鲁国大权都归季氏掌握。
冉求、仲由:冉求,鲁人,字子有,孔丘弟子,给季平子的孙子季康子当过家臣,管理赋税。仲由,鲁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南)人,字子路,也当过季康子的家臣。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及《鲁周公世家》。
“授”下原无“受”字,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有,今据补。
语出《礼记·坊记》。
因嬖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嬖臣,受君主宠幸的臣子。弥子瑕,春秋时卫灵公的宠臣。卫夫人,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因弥子瑕见南子,见《吕氏春秋·贵因篇》。
子路不悦:《论语·雍也篇》:“子见南子,子路不悦。”
佞臣:善于以花言巧语谄媚的臣子。
卢文弨曰:“‘氏’下当有‘出’字。”案:《孟子·梁惠王下》:“礼义由贤者出。”此卢说所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有“出”字。
【译文】
御史说:《论语》上说过:“人有亲自干了坏事情的,君子是不到他的国里去的。”孔丘嘴上是那样说,实际却没有那样做。鲁国的季孙氏干了损害仁德的事,赶走了鲁昭公,夺取了鲁国的政权,可是冉求和仲由却做了他的家臣。《礼记》上规定:“男女之间不亲手给与别人或接受别人的东西,不互相碰杯。”可是孔子到了卫国,通过宠臣弥子瑕晋见卫夫人南子,子路为此而不高兴。弥子瑕是个奸邪的家伙,孔子通过他去进见卫夫人,走的不是正道。男女之间不应交往,孔子去见南子,就是背离了周礼。礼义是由孔子那里宣传出来的,他尚且毁坏道德以求得别人的喜悦,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正直的主张得不到实行就放弃职位而隐退呢?
文学曰: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主之忧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烦乱,贤圣之忧也。是以尧忧洪水,伊尹忧民,管仲束缚,孔子周流,忧百姓之祸而欲安其危也。是以负鼎俎、囚拘、匍匐以求之。故追亡者趋,拯溺者濡。今民陷沟壑,虽欲无濡,岂得已哉?
御史默不对。
【注释】
方伯:古时一方有势力的诸侯,如春秋五霸。
管仲束缚,见《力耕篇》注释。
鼎俎(z():古代烹煮用的锅叫“鼎”,古代切菜用的砧(zh5n)板叫“俎”。传说伊尹曾负鼎,以滋味说汤。匍匐:这里指孔子周游。《韩诗外传》说孔子看到周室衰微,礼崩乐坏,“于是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求之。”
濡:沾湿。
【译文】
文学说:天下不太平,诸国不安宁,这是英明的国王所忧虑的。上无天子,下无有势力的诸侯,天下混乱,这是贤人和圣人所忧虑的。所以尧为洪水泛滥忧虑,伊尹为百姓忧虑,管仲遭到囚禁,孔子周游列国,都是忧虑百姓遭受祸害想免除他们的危难啊。因此他们不惜做厨师、遭囚禁,四处奔走以拯救百姓。追赶逃亡的人,自己就要快跑,援救被水淹的人,自己一定要下水。现在百姓掉进溪谷中,想要援救他们又想不沾湿,这怎么可能呢?
御史默不出声,不作回答。
猜你喜欢 读朱随笔卷三·陆陇其 自警编卷五·赵善璙 提要·胡广 杂篇·说剑第三十·庄子 尧问第三十二·荀况 卷一·张廷玉 第36章 服问·戴圣 礼记要义卷第二十八·魏了翁 无盖法门品第三·佚名 卷二十八·佚名 禅宗史的一个新看法·胡适 佛说恒水经·佚名 复杨棣棠居士书·太虚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佚名 佛说诸法本无经卷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