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孟夏纪第四

孟夏

一曰: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仲吕,其数七,其性礼,其事视,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蝼蝈鸣,丘蚓出,王菩生,苦菜秀。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旗,衣赤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斋。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还,乃行赏,封侯、庆赐,无不欣说。乃命乐师习合礼乐。命太尉赞杰俊,遂贤良,举长大;行爵出禄。必当其位。是月也,继长增高,无有坏隳。无起土功,无发大众,无伐大树。是月也,天子始絺。命野虞出行田原,劳农劝民,无或失时;命司徒循行县鄙,命农勉作,无伏于都。是月也,驱兽无害五谷,无大田猎,农乃升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是月也,聚蓄百药,糜草死,麦秋至。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蚕事既毕,后妃献茧,乃收茧税,以桑为均,贵贱少长如一,以给郊庙之祭服。是月也,天子饮酎,用礼乐。行之是令,而甘雨至三旬。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滋,四鄙入保;行冬令,则草木早枯,后乃大水,败其城郭;行春令,则虫蝗为败,暴风来格,秀草不实。

劝学

二曰: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义理,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垂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馀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

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尊师

三曰: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句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钜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疾讽诵,谨司闻,观欢愉,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辨说,以论道,不苟辨,必中法,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尊师也。治唐圃,疾灌浸,务种树;织葩屦,结罝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视舆马,慎驾御;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洁;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必严肃。此所以尊师也。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

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天子入太庙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诬徒

四曰: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此六者得于学,则邪辟之道塞矣,理义之术胜矣;此六者不得于学,则君不能令于臣,父不能令于子,师不能令于徒。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子华子曰:“王者乐其所以王,亡者亦乐其所以亡,故烹兽不足以尽兽,嗜其脯则几矣。”然则王者有嗜乎理义也,亡者亦有嗜乎暴慢也。所嗜不同,故其祸福亦不同。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言谈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妒而恶之;弟子去则冀终,居则不安,归则愧于父母兄弟,出则惭于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此师徒相与异心也。人之情,恶异于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不能学者,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从师浅而欲学之深也。草木、鸡狗、牛马,不可谯诟遇之,谯诟遇之,则亦谯诟报人,又况乎达师与道术之言乎?故不能学者:遇师则不中,用心则不专,好之则不深,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教人则不精;于师愠,怀于俗,羁神于世,矜势好尤,故湛于巧智,昏于小利,惑于嗜欲;问事则前后相悖,以章则有异心,以简则有相反;离则不能合,合则弗能离,事至则不能受。此不能学者之患也。

用众

五曰: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虽不足,犹若有跖。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故学士曰:辩议不可不为。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教,大议也。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由是观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田骈谓齐王曰:“孟贲庶乎患术,而边境弗患。”楚、魏之王辞言不说,而境内已修备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众也。

猜你喜欢
  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戴德
  卷一百十九·陈祥道
  经济文衡前集卷二十二·佚名
  卷十六·吕祖谦
  春秋诸国统纪目録·齐履谦
  卷一·陈栎
  卷六·乾隆
  卷十七目录·乾隆
  汾州太子昭禅师·惠洪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四·佚名
  卷第二十二·李遵勖
  复姜摩西先生书·太虚
  应破之迷梦与应生之觉悟·太虚
  佛说无垢贤女经·佚名
  搬弄境界引人入魔·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九十五·彭定求

        卷295_1 【送司空曙之苏州】苗发   盘门吴旧地,蝉尽草秋时。归国人皆久,移家君独迟。   广陵经水宿,建邺有僧期。若到西霞寺,应看江总碑。   卷295_2 【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孙父曾牧此州,因寄家也)】苗发  

  • ◆张都事宪(玉笥集)·顾嗣立

    宪字思廉,山阴人。别号玉笥生,负才自放。走京师,创言天下事,众骇其狂,还富春山中。一日,升高望远,呼所亲谓曰:「亟去!」三日,逃寇猝至,死者五百余家,始悔不用生言。张氏据吴,辟为枢密院都事。吴亡,变姓名走杭州。思廉初薄游四方,誓不

  • 第十七出 岛夷入寇·王世贞

    【番卜算】〔净扮汪上〕五岛并钦从。一言招寇叛。男儿志气欲图王。败则依山险。海岛经营二十年。中原激我上番船。从今仗起龙泉剑。霹破东南一半天。自家姓汪。原是通番主人。出没江洋。招引来船去棹。埋藏岛屿。贸

  • 安晩堂集卷十一·郑清之

    宋 郑清之 撰谢徐德夫右司和御制赐诗直道何曽较尺寻昔贤垂范到斯今臯谟勉勉歌元首説诲年年沃朕心幸遇千龄开圣治顷尘三事愧宵箴奎文衣被真难报盥诵新诗爱助深朅来林下破天悭要使明时见一闲齿屐印苔春纵步颈壶蒸粟晩

  • 提要·张观光

    (臣)等谨案屏岩小稿一巻元张观光撰观光字直夫东阳人其始末未详集中有和仇山村九日吟巻诗而晚春即事诗中有杜鹃亡国恨归鹤故乡情葢宋末元初人又有甲子岁旦诗考景定五年为甲子元泰定元年亦为甲子诗中有岁换上元新甲子句以

  • 提要·张舜民

    臣等谨案画墁录一卷宋张舜民撰舜民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人中进士第为襄乐令累官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坐元佑党籍谪商州复集贤殿修撰卒事迹具宋史本传舜民工诗文所著名画墁集世久无传今已从永乐大典裒辑成编别着

  • 第一一五札光绪五年八月九日一一三○六-九·佚名

    台北知府陈札新竹县:由县饬帮书及原户粮税总李登家属将案卷缴县速将检出案卷,开单详报 私记 (注)札新竹县赏戴花翎、署理台北府正堂、卓异候升陈为札饬追缴事。案据该县申称:「以厅书李登匿卷不缴,申请

  • 七三九 满本堂为知照堂属各官员数职掌事致典籍厅移付·佚名

    七三九 满本堂为知照堂属各官员数职掌事致典籍厅移付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初十日满本堂为移覆事。准四库全书馆职官表处文称:现在本处钦奉谕旨,办理《历代职官表》一书,所有在京各衙门自本朝以来官制沿革,均应详悉查明,逐一

  • 元伟传·令狐德棻

    元伟字猷道,河南洛阳人。是魏国昭成帝的后代。曾祖父元忠,任尚书左仆射,封城阳王。祖父元盛,任通直散骑常侍,封城阳公。父亲元顺,任左卫将军,跟随魏孝武帝西迁,授中书监、雍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封濮阳王。元伟自幼好学,风度文

  • 卷四十三·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四十三盛事【十九 民数谷数一】【臣】等谨按周礼大比登民数自生齿以上登于天府孟冬献民数于王王拜受之盖祀上星司民吉月陈籍即生齿以验蕃昌也诗楚茨志仓庾之富归美于万夀者再甫田颂茨梁坻

  • 十四年·佚名

    (戊辰)十四年清康熙二十七年 春正月1月9日○癸未,奉朝賀宋時烈疏論君德,末段請放羅良佐曰:「旣曰:『爲師伸辨』,容有可恕,況胡叫忿罵?可笑而不足怒,且聞其有老母,宜有矜念。」上賜優批,許放良佐〈元疏批答見上。〉1月22日○丙申,上

  • 卷四 释亲第四·邢昺

    [疏]释曰:案《礼记·大传》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最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曰治亲。”《苍颉》曰:“亲,爱也,近也。”然则亲者,恩爱狎近、不疏远之称也。《书》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丧服小记》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

  • 论语精义卷五上·朱熹

    <经部,四书类,论孟精义__论语精义> 钦定四库全书 论语精义卷五上 宋 朱子 撰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伊川解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又语録曰子罕言利非使人去利而就害也盖人不当以利为

  • 三弥底部论卷下·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如是所说。有人生阴处。舍五阴受中阴五阴。问曰。云何知有中阴。  曰。何所疑。答曰。有诸部说无中阴。何以故。道处不说故。  佛语舍利弗。地狱我知人往地狱。我亦知可往地狱道。我

  • 仙佛合宗语录·伍守阳

    内丹学著作。《仙佛合宗》之别本,明代伍守阳撰。前为论丹道9篇,伍守阳答朱太和十九问、伍太初六问、伍太一十九问、李羲人七问、伍守虚二问、顾与韬六问、评古类或问十三条、杂问三条及伍真人修仙歌。所论问题有药物、

  • 太上正一延生保命箓·佚名

    《太上正一延生保命箓》,撰人不祥。书中提及张正常、张宇初、张宇清等明初正一道天师,应出于明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宣称太上老君、长生保命护身天尊怜悯众生遭受三灾八难、九厄十苦,不得解脱,故传授此箓

  • 月洞吟·王镃

    诗别集。一卷。宋王镃撰。《宋百家诗存》本《月洞吟》前小序云:“《宋艺文志》载镃文集二十三卷。”考《宋史·艺文志》所载“《王镃集》二十三卷”,乃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进士、学者兼诗人王镃所作。《宋史·艺文

  • 尚书砭蔡编·袁仁

    一卷。袁仁撰。仁字良贵,号蓡波,苏州(今属江苏)人。明代经学家。仕履及事迹均无考。所着除《尚书砭蔡编》之外,尚有《毛诗或问》、《春秋胡传考误》等。《尚书砭蔡编》又称《尚书蔡传考误》。此书专纠蔡沈《书集传》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