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经济文衡前集卷二十二

宋 滕珙 撰

忠恕类

论明道伊川之言不同

答张南轩

此段以明道在人分上分别浅深伊川就理上该贯上下

忠恕之説窃意明道是就人分上分别浅深而言伊川是就理上该贯上下而言若就人分上説则违道不逺者贤人推之之事也一以贯之者圣人之不待推者也若就理上平説则忠只是尽已恕只是推己但所以尽所以推则圣贤之分不同如明道之説耳【圣人虽不待推恐由己及物对忠而言是亦推之也】大抵明道之言发明极致通透洒落善开发人伊川之言即事明理质慤精深尤耐咀嚼然明道之言一见便好久看愈好所以贤愚皆获其益伊川之言乍见未好久看方好故非久于玩索者不能得其味此其自任所以有成人材尊师道之不同【明道浑然天成不犯人力伊川工夫造极可夺天巧】

再答强恕之説

答张南轩

此段谓强恕而行求仁莫近

强恕而行临事时却为私利之心夺不强则无以主恕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是理明欲尽者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此是强恕而行者

论忠恕一贯之防

答范秘阁

此段専一发明曾子之説

胡丈书中复主前一贯之説甚力但云若理防得向上一着则无有内外上下逺近邉际廓然四通八达矣某窃谓此语深符鄙意盖既无有内外边际则何往而非一贯哉忠恕盖指其近而言之而其意则在言外矣闻子直説吾大犹未以卑论为然敢复其説如此幸垂敎其是非焉某顷至延平见李愿中丈问以一贯忠恕之説见谓忠恕正曾子见处及门人有问则以其所见谕之而已岂有二言哉某复问以近世儒者之説如何曰如此则道有二致矣非也其言适与卑意不约而合谩以布闻

论忠恕有二之説

答范秘阁

此段论忠恕二字于圣人分上无非极致

某前书所论忠恕则一而在圣人在学者则不能无异此正孟子言由仁义行与行仁义之别耳孟子之言不可谓以仁义为有二则某之言亦非谓忠恕为有二也但圣贤所论各有所为而发故当随事而释之虽明道先生见道之明亦不能合二者而为一也非不能合盖不可合也强而合之不降高以就卑即推近以为逺始倚一偏终必乖戾盖非理之本然是乃所以为不一也盖曾子専为发明圣人一贯之旨所谓由忠恕行者也子思専以指示学者入徳之方所谓行忠恕者也所指既殊安得不以为二然核其所以为忠恕者则其本体葢未尝不同也以此而论今所被教问曲折可以无疑矣若夫曾子所言发明一贯之防某前书一再论之皆未防决其可否某又有以明之葢忠恕二字自众人观之于圣人分上极为小事然圣人分上无非极致盖既曰一贯则无小大之殊故也犹天道至教四时行百物生莫非造化之神不可専以太虚无形为道体而判形而下者为粗迹也此孔子所谓吾无隠乎尔者不离日用之间二三子知之未至而疑其有隠则是正以道为无形以日用忠恕为粗迹故曾子于此指以示之耳此説虽陋乃二程先生之旧説上蔡谢先生又发明之顾某之愚实不及此但以闻见之知推衍为説是以不自知其当否而每有请焉

论曾子答门人之説

答范秘阁

此段谓忠恕两字在圣人有圣人之用在学者有学者之用

所谓忠恕者乃曾子于一贯之语默有所契因门人之问故于所见道体之中指此二事日用最切者以明道之无所不在所谓己矣者又以见随寓各足无非全体也忠恕两字在圣人有圣人之用在学者有学者之用如曾子所言则圣人之忠恕也无非极致二程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天地变化草木蕃者正所以发明此义也如夫子所以告学者与子思中庸之説则为学者言之也故明道先生谓曾子所言与违道不逺异者动以天尔盖动以天者事皆处极曾子之所言者是也学者之于忠恕未免参校彼已推己及人则宜其未能诚一于天安得与圣人之忠恕者同日而语也若曾子之所言则以圣人之忠恕言之而见其与性与天道者未尝有二所以为一贯也然此所谓异者亦以所至之不同言之犹中庸安行利行勉行之别耳茍下学而上逹焉则亦岂有所隔阂哉

论忠恕体用之説

答柯国材

此段谓忠恕便是道之全体

示喻忠恕之説甚详旧説似是如此近因详看明道上蔡诸公之説却觉旧有病盖须认得忠恕便是道之全体忠体而恕用然后一贯之语方有着落处若言恕乃一贯发出又却差了此意也如未深晓且以明道上蔡之语思之反复玩味当自见之不可以廹急之心求之如所引忠信笃敬以下尤不干事彼葢各言入道之门求仁之方耳与圣人之忠恕道体本然处初不相干也

论尽已推己之説

答林择之

此段谓尽已推己皆是贤人之事若圣人之忠恕则流行不息万物散殊而已

石兄向论在中之説甚精宻但疑尽已便是用此则过之大抵此尽已推己皆是贤人之事但以二者自相对待便见体用之意【尽已是体上工夫推己是用上工夫】若圣人之忠恕则流行不息万物散殊而已又何尽已推己之云哉仁恕类

论子贡仁恕之説

答冯作肃

此段谓欲立人欲达人仁之事能近取譬恕之事

但看伊川先生解云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仁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恕也恕则子贡可勉而能仁则非子贡之所及此意极分明矣博施济众之问与此语先后不可考疑却因能近譬之言用力有功而有欲无加人之説也某尝谓欲立人欲达人即子贡所谓欲无加人仁之事也能近取譬求仁之方即孔子所谓勿施于人恕之事也熟玩文意似当如此然诸先达未之尝言未知是否幸试思之

孝悌类

论性中未有孝悌之名

答范伯崇

此段谓性中只有仁而无孝悌而孝悌在其中发出来

性中只有仁义礼智曷尝有孝悌来此语亦要体防得是若差了即不成道理葢天下无性外之物岂性中别有一物名孝悌乎但方在性中即但见仁义礼智四者而已仁便包摄了孝悌在其中但未发出来未有孝悌之名耳非孝悌与仁各是一物性中只有仁而无孝悌也【仁所包摄不止孝悌凡慈爱恻隠之心皆所包也】犹天地一元之气只有水火木金土言水而不曰江河淮济言木而不曰梧槚樲棘非有彼而无此也伊川又云为仁以孝悌为本【事之本守之本之类是也】论性则以仁为孝悌之本【天下之大本之类是也】此皆要言细思之则自见矣

论孝悌忠恕之説

答曾无疑【三异】

此段谓孝悌忠恕虽只是此一事然须见得天下义理表里通透方是活物

孝悌忠恕若浅言之则方是人之常行若不由此即日用之间更无立脚处故圣人之教未尝不以为先如所谓入则孝出则悌忠恕违道不逺是也若极言之则所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而曾子所以形容圣人一贯之妙者亦不过如此又非如前者言之可易而及也故大学之道必以格物致知为先而于天下之理天下之书无不博学审问谨思明辩以求造其义理之极然后因吾日用之间常行之道省察践履笃志力行而所谓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忠恕之一以贯之者乃可言耳葢其所谓孝悌忠恕虽只是此一事然须见得天下义理表里通透则此孝悌忠恕方是活物如其不然便只是个死底孝悌忠恕虽能持守终身不致失坠亦不免但为乡曲之常人妇女之敛抑而已何足道哉

论臣子忠孝之説

答张南轩

此段谓天下之为父子者定为子必孝为臣必忠

天下之为父子者定为子必孝为臣必忠不可易也罗先生云只为天下无不是底父母此説得之

猜你喜欢
  春秋集传详説卷十八·家铉翁
  卷十·叶酉
  卷五十五·山井鼎
  卷二十五·陈启源
  卷四·王鸿绪
  卷五十·王道焜
  卷八·马骕
  卷十一 教学·张伯行
  卷四十四·道世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六·欧阳竟无
  雪堂拾遗录·雪堂道行
  答赵伯福问(八则)·太虚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七·佚名
  生经卷第二·佚名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鲜于枢·隋树森

    鲜于枢(一二四六——一三○二),字伯机,晚年营室名“困学之斋”,自号困学山民,又号直寄老人。蓟州(今天津蓟县)人。元世祖至元年间以才选为浙东宣慰司经历,后改江浙行省都事,晚年任太常典簿。元成宗大德

  • 薛仁贵荣归故里·臧懋循

    薛仁贵荣归故里杂剧(元)张国宾撰●薛仁贵荣归故里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徐茂功比射辕门 正名 薛仁贵荣归故里楔子〔正末扮孛老同卜儿旦儿上

  • 卷三十二补编·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唐诗卷三十二补编贺知章咏栁碧玉籹成一树高【古乐府碧玉小家女芍药谱寳籹成髻子也汉书龚遂传令民日种一树榆陈子昂诗明月隠高树】万条垂下緑丝绦【谢朓诗烂漫已万条庾信诗别有长条踠地垂许景先折栁篇

  • 帝纪第一 序纪·魏收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

  •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赵尔巽

      ◎地理一   有清崛起东方,历世五六。太祖、太宗力征经营,奄有东土,首定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及宁古塔诸地,于是旧藩札萨克二十五部五十一旗悉入版图。世祖入关翦寇,定鼎燕都,悉有中国一十八省之地,统御九有,以定一尊

  • 明名臣琬琰録卷十三·徐紘

    (明)徐纮 撰梁用之墓碣铭  杨士竒永乐十五年车驾巡狩北京仁宗皇帝在春宫监国南京凡南方庶务惟文武除拜四夷朝献边警调发上请行在若祭祀赏罚一切之务有司具成式启闻施行事竟则所司具本末奏达而已上既有疾两京距隔数千

  • 李宗勉传·脱脱

    李宗勉,字强父,富阳人。考中开禧元年(1205)进士。历任黄州教授、浙西茶盐司、江西转运司干官。嘉定十四年(1221),他主管吏部架阁,不久改任太学正。第二年为博士,第三年升为国子博士。宝庆初年,添差通判嘉兴府。宝庆三年(122

  • 卷一百七·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七宋 赵汝愚 编财赋门内帑【封桩库】上仁宗论奉宸库估卖物色 赵 拚臣窃闻已降指挥奉宸库估计珠犀玉帛珍宝等物差官置场出卖伏缘奉宸库并系朝廷

  • (四)互选资政院议员详细规则·佚名

    第一条 本规则系遵资政院奏定各省谘议局互选资政院议员章程第十一条之规定,由本局拟定,经互选监督核定施行。 第二条 领票所、写票所、开票所、投票所,均设于本局内。 第三条 管理发票员、监察写票员、管理投票员、

  • 无厚篇·邓析

    天于人,无厚也。君于民,无厚也。父于子,无厚也。兄于弟,无厚也。何以言之?天不能屏勃厉之气,全夭折之人,使为善之民必寿,此于民无厚也。凡民有穿窬为盗者,有诈伪相迷者,此皆生于不足,起于贫穷,而君必执法诛之,此于民无厚也。尧舜位

  • 卷一百·道世

    △传记灾第一百(此有六部)▲述意部第一盖闻九河流迹,策缊灵丘;四彻中绳,书藏群玉。亦有青丘紫府,三皇刻石之文;绿检黄绳,六甲《灵飞》之字。岂若如来秘藏,譬彼明珠;诸佛所师,同夫净镜。鹿苑四谛之法,尼园八藏之文。香山巨力,岂云能

  • 泉州开元寺转道上人传·太虚

    ──民国十五年秋客星洲作──释海清,一字转道,福建晋江县桐林乡人氏。俗姓黄,父依汲公,母吕氏。师年十一时,父病甚笃,辄思兄弟六人,吾居其季,倘父亲有何不测,将何所倚!遂默祷菩萨垂佑,感于梦中指示云:汝能持斋,父病可痊,因即发愿持

  • 卷之三·德清

    八十八祖传赞卷之三匡庐憨山释 德清 述秀水寓公 高承埏 补嘉兴上士 钱应金 较青原思禅师传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师。本州安城刘氏子。幼出家。每群居论道。师惟默然。后闻曹溪。往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 曹溪大师别传·佚名

    唐韶州曹溪宝林山国宁寺六祖慧能大师传法宗旨。并高宗大帝 敕书兼赐物改寺额。及大师印可门人。并灭度六种瑞相。及智华三藏悬记等传。梁天监壬午九年正月五日时。婆罗门三藏。字智药。是中天竺国那烂陀寺大德。辞彼

  • 国朝宋学渊源记·江藩

    又名《宋学渊源记》。清江藩著。上、下及附录三卷。以记述清代宗宋儒义理之学学者的学术思想、师承渊源为主要内容,故名之。上卷记孙奇逢、李中孚等北方学者,下卷记张履祥、朱泽云等南方学者,附录卷记彭绍升等亦儒亦禅的

  •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赵道一

    简称《仙鉴》,中国道教神仙故事及人物传记。元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赵道一编。收入《正统道藏》。民国间上海广仓学窘有铅印单行本。作者自称有感于儒家有《资治通鉴》、佛家有《释氏通鉴》,“唯吾道家独缺斯文”。因

  • 归莲梦·佚名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12回。无名氏撰;题“苏庵主人新编”,“白香居士校正”。有今藏大连图书馆的得月楼刊本。无序跋。小说以白莲教农民起义为背景。山东泰安乡民白双山有一女,被泰山真如法师收为徒弟,名白莲岸,18岁别师下

  • 孟子集疏·蔡模

    十四卷,宋蔡模著。赵顺孙《四书纂疏》载蔡模有《大学演说》、《论语集疏》、《孟子集疏》。今唯存此书。卷末有其弟蔡抗序,称“(蔡)沈书以《论语·孟子集注》,气象涵蓄,语气精密,至引而未发,尤未易读。欲取《集义》、《或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