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无垢贤女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诸菩萨大弟子学士学女。诸天人民阿须伦鬼神龙无央数共会。时佛说经。尔时会中。有长者梵志。名曰须檀。有妇名捭楼延。与九百七十五亿妇人俱。叉手听经。时捭楼延怀妊。是女在母胎中。形体尽具。亦于胎中叉手听经。贤者阿那律。自以功德彻视之力。见此女子于胞胎中叉手听经。即自念言。想在会者目之所睹。未能探察无形之事。如我者也。则自侥幸光色愉悦。佛告阿那律。汝见何等心色悦异乃如是也。阿那律言。我以彻视见胎中女叉手听经。是以熙怡用自庆耳。

  佛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譬如众星比日月光。宁为等不。汝于声闻所见第一无逮汝者。如来所观等见十方飞鸟走兽。地中诸虫皆有怀妊。子于胎中亦悉如汝一等听经。时阿那律及诸会者咸有疑意。佛放光明彻照无极。八方上下无所挂碍。令无数刹人物所有。譬如照镜表里相见。阿那律等仰视虚空。见飞鸟类停翼徘徊听佛所说。胎中之卵未生未孚。于鸟胎中亦复舒翅布翼听经。俯视走兽四足之类。辍草止水竦立听经。胞胎所怀亦于胎中。屈前两足一心听经。虫蛇蚯蚓地生之类。静身不摇精意听经。中有怀妊子未产生者。亦于胎中举头槃身一心听经。

  时阿那律承佛威神。以八种音问胎中女。鸟卵虫兽胎中之子。用何等故。叉手舒翼。屈足槃身。一心听经。时女之等诸在胎者。答阿那律。我用一切生者之类。迷于五处不识正道。是故听经。及用一切多淫怒痴生死不绝。是故听经。用一切人不孝父母。不供事佛及比丘僧。是故听经。时阿那律。闻其所说。长跪白佛。忆知世尊功德威神洞彻如此。我宁以身陷在地狱。受众苦毒累劫无数。不取罗汉。所以者何。诸在胞胎未见身者。尚发大意念救一切。我今用身以死畏故。为想识所缚。譬如死人无益生者。

  时女乃生从右胁出。三千国土为大震动。有无数天止在虚空。雨于天华作诸音乐。则有自然千叶莲华。大如车轮。茎如琉璃。女坐其上。时诸天人飞鸟走兽虫蛇蚯蚓诸怀妊者。亦皆出生。譬如王者征行之时。群官大小莫不随从。于是天帝。即持天衣。从上来下。以用与女。裸形可恶。取此衣著。忉利天子及诸王女。亦皆持衣与诸众生。时女报言。其有未脱欲泥洹。吾等不从有所受也。卿为罗汉我志菩萨。卿非我类所愿不同。天帝复言。我以女身裸露可恶。是以持衣用相与耳。女复报言。于大乘法无男无女。我今当有自然衣来。佛语天帝。如是不为装挍女身。发菩萨心自致相好。所现无限乃为装挍菩萨身耳。时舍利弗。深怪此女变动乃尔。前白佛言。此女从何国来到是间乎。谁当送衣。佛言。是女从东南方捭楼延法习佛所来。刹名阎浮檀国。去此十万佛刹。女从本国来欲见佛。自当有衣从本国来。衣便自然在空中来肃萧有声。空中有音则语女言。可著此衣。当得五通。又女本国尽得五通。女得衣著。便从华上下至佛所。女一举足。天地即为六反震动。一切母人。皆发无上平等度意。飞鸟虫兽莫不转身即化为人。身衣天衣珠璎服饰。女以头面稽首佛足。三言南无三耶三佛。长跪白佛。愿为一切诸来会者。广说经法令得所愿。佛随其意即为说经。

  是时此女。及九百七十五亿母人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不复贸身。便立佛前化成男子。各各脱璎珞珠宝用散佛上。佛之威神。令其所散自然变成珠。交露帐中有七宝师子之座。上有坐佛举手赞之。应时皆得阿惟越致。鸟兽虫蛇得为人者。亦复脱身珠璎宝饰以用散佛。帐中坐佛。令其所散合成宝帐。亦复如前等无差特。则为达嚫。俱得七住。佛告女菩萨无垢贤女。汝于胞胎。为众生作唱导。如来等正觉。亦于五道。为一切众生作唱导。佛说经已。一切众会。皆大欢喜。稽首而退。

  佛说无垢贤女经

猜你喜欢
  四分戒本〈曇無德出〉·欧阳竟无
  卷五十八·佚名
  罗湖野录序·晓莹
  卷七·佚名
  卷十九·佚名
  维摩经略疏卷第二·智顗
  佛说戒消灾经一卷·佚名
  卷第一百五十二·佚名
  卷第七十七·佚名
  优陂夷堕舍迦经·佚名
  卷第二十二·居顶
  卷十二·佚名
  佛说菩萨内戒经·佚名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五·欧阳竟无
  卷第十八·智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王万之·唐圭璋

      踏莎行   柳外寒轻,水边亭小。昨朝燕子归来了。天涯无数旧愁根,东风种得成芳草。   亭畔秋千,当时欢笑。香肌不满和衣抱。那堪别后更思量,春来瘦得知多少。

  • 溪堂词 全文·谢逸

      ☆蝶恋花  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踏莎行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春阴院落帘

  •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赵尔巽

      艺文三   子部十四类:一曰儒家,二曰兵家,三曰法家,四曰农家,五曰医家,六曰天文算法,七曰术数,八曰艺术,九曰谱录,十曰杂家,十一曰类书,十二曰小说,十三曰释家,十四曰道家。   儒家类   《劝善要言》一卷。世祖御撰。   

  • 第七十三回 讨成德中使无功 策魏博名相定议·蔡东藩

      却说王承宗自为留后,无非是积习相沿,看人榜样。最近的就是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师道即李纳庶子,李纳死,长子师古袭职,师古死,判官高沐等,奉师古异母弟师道为节度副使,杜黄裳时尚为相,请设官分治,免致后虑。宪宗因夏蜀迭乱,不宜

  • 一三八六 谕纪昀着停支饭银公费三年常青等着降三级·佚名

    一三八六 谕纪昀着停支饭银公费三年常青等着降三级乾隆五十六年二月十八日乾隆五十六年二月十八日奉旨:纪昀着从宽免其革任,仍注册。但此案非寻常疏忽可比,所有应得饭银公费,着停支三年,以示惩儆。常青、德明、沈初、铁保

  • 海南诸国传·姚思廉

    海南诸国传序海南诸国,大约在交州以南及西南大海洲上,离大陆近者三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其西与西域诸国相接。汉元鼎(前116~前111)年间,派伏波将军路博德开通百越,设置日南郡。其境外诸国,自武帝以来均来朝贡。后汉桓帝之世,大

  • 李顺兴传·李延寿

    李顺兴,京兆杜陵人。年十多岁时,忽愚忽智,当时人们都不了解他。他预言未来事情,也时而相符。隆冬季节穿着单薄布衣,光脚在冰上行走,到水中洗澡,一点也不患风寒。家中曾经设置斋饭,器具不够。李顺兴说:“昆明池中有一枝大荷花叶

  • 卷二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十一职役考【一】【臣】等谨按古者体国经野因民授事凡乡党州里之间皆以官治之考之周礼其法良备大抵以士大夫治其乡之事为职以民供事於官为役於以敷政教聨族党兴庶功而均劳逸条理秩然亦上

  • 卷四十三·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四十三雍正四年四月上谕二十道初二日户部等衙门议奏原任直隶总督李维钧侵蚀俸工银十四万八千余两勒限追赔奉上谕九卿议将李维钧侵蚀俸工银两勒限五年追完若限满不完或不足数照侵蚀例

  • 铨政例·佚名

    目录 州县因病告假,预期关行知照,移请邻邑相验 在籍候补职员毋论即用候选,遇有丁忧病故,均应径详咨部 杜官员捏饰告病 条议属员办事酌定功过 服满来闽候补人员,于到省次日即饬备造履历亲供送司 官员病故停取医生甘结 试用

  • 卷三十七【上】·徐一夔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三十七【上】 凶礼二 品官丧仪 总叙 丧礼者圣人之所以慎终饰哀者也盖人子送亲之终不可以径情而直行故为之仪节以文之周衰典籍散失重遭秦皇焚书旧制遂皆堙灭汉兴诸儒虽有所记録而载在正经者士丧

  •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佚名

    【原文】“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①,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注释】

  • 言语品第八·佚名

    昔弗加沙王入罗阅祇城分卫。於城门中为新产牸牛所牴杀。牛主怖懅卖牛转与他人。其人牵牛欲饮之。牛从後复牴杀其主。其主有子瞋恚取牛杀之。於市卖肉。有田舍人买取牛头。贯担持归去舍里馀。坐树下息。以牛头挂树枝上

  • 瑜伽论记卷第九(之上)(论本第三十六至第三十七)·遁伦

    释遁伦集撰论本卷第三十六自下第三解因摄果摄利益时节。即是自他修三因因时利益利名为因摄。三因得果果时利益名为果摄。即于因果中皆有自利益他行故。于中先徴问发起开列三门。次依门解释。后结。依门解中初明三种因

  • 卷第十三(大乘录入藏目)·费长房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三(大乘录入藏目)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大乘录者。菩萨藏也。教而明佛。则成道已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不生不灭常住凝然。量等虚空形同实际。略而谈法。则是方等十二部经。八万四千微妙奥典。

  • 白云仙人灵草歌·佚名

    白云仙人灵草歌。未署撰人。一卷。底本出处:《 正统道藏》 洞神部众术类。序文缺。正文亦有缺佚。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歌为唐司马承祯撰。述草药五十四味,用于外丹术。

  • 艳魔岛·朱贞木

    本书作者在《炼魂谷》一集内,曾经提到崆峒派掌门人大力黄能胡剑秋,他因自知敌不住剑客,曾向南海艳魔岛大南洲洲主白了翁求助。白了翁念在自己当年与他师父悟真禅师的交谊,不便坐视,便派了两位高徒去帮他的忙。此二人一精拳

  •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佚名

    有五译,一唐杜行顗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二唐地婆诃罗译,佛顶最胜陀罗尼经,一卷。三唐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四地婆诃罗重译,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经,一卷。五唐义净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六宋施护译,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