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春秋诸国统纪目録

孔子曰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所谓春秋者古者史记之通称也何以明之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庄子曰春秋先王经世之志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皆非谓今之春秋也又尝考之古文有夏商春秋又有晋春秋国语晋羊舌习于春秋悼公使傅其太子楚庄王使申叔时傅太子箴教之春秋左传韩宣子适鲁见鲁春秋至于后世史学亦多以春秋名其书者若虞卿春秋吕氏春秋陆贾春秋呉越春秋汉魏春秋唐春秋之类徃徃有之故知春秋者古者史记之通称而今之春秋一经圣人以同防异以一统万之书也始鲁终呉合二十国史记而为之也然自三传既分世之学者类皆务以襃贬为工至于诸国分合与夫春秋之所以为春秋未闻其有及之者予窃疑之久矣暇日辄以所见妄为叙类私之巾箧盖不惟有以备诸家之阙庶防全经之纲领而自此或可以寻究云延祐四年丁巳夏六月乙未朔沙鹿齐履谦谨书

鲁国春秋统纪第一

孔子尝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证也我欲观商道是故之宋而不足证也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此圣人所以托鲁史以寓王法也故学春秋者当先观圣人所书一鲁十二公二百有四十二年之事其文可证也其谊可推也其治乱得失反复一代之变可覆而视也始于隐元者鲁史之所自起也志礼乐志征伐志防盟志赋税志军甲志城筑志田邑志灾异志世卿志夫人内女独备于诸国者非特为详内録也夫以春秋而视周典则鲁为极乱以鲁而视当时齐晋诸国则岂无所谓一变再变至道难易之等差哉因其事着其笔削盖所以训也后之作者尚有考于斯故叙鲁国春秋统纪第一

周王春秋统纪第二

诗降黍离于国风示天下不复有雅春秋夷周室于侯邦伤王道莫之能亢也当是时周史固在也十三王之世次先后可考也然而春秋不以周统书元而但以周正首事其意可知也书归物者三书来求者三书锡命者三书出师者三书天王出居于郑继书天王居于狄泉入于成周书王扎子杀召伯毛伯书天王杀其弟佞夫继书王室乱王子猛卒德日朘力日蹙变日极矣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盖伤周室陵迟虽有继世之王亦不能以复兴矣此制作之本防也岂但礼乐征伐不自已而出哉故叙周王春秋统纪第二

宋国春秋统纪第三

公羊氏曰大国言齐宋夫宋王者之后而中国之望也陈舜之后也杞夏之后也宋商之后也原其始封皆公爵也而在春秋陈但称侯杞则始称侯至庄之二十七年书伯僖之二十三年降而书子讫春秋之世凡三书而三降焉惟宋独终始公爵虽襄公图霸无功战败身伤而宋为诸侯之望曽不改旧故晋文以解宋围而成一战之霸悼公以讨鱼石而兴三驾之功春秋外平不书至宋楚平则书之其大势可见矣故叙宋国春秋统纪第三

齐国春秋统纪第四

五霸前此未有也齐创之而晋次之也虽然当是时也王道衰诸侯恣威势以相胁倾诈以相尚天下皆是也大则宋鲁衞郑之邦小则邾莒滕薛之国其能知尊周者谁欤以礼为国者谁欤推其本心无非桓文也考其行事亦无非桓文也其所以不为桓文者非不欲也特智有所不逮力有所不及耳故孟子论春秋不举他国而独以二公为称者意盖如此故叙齐国春秋统纪第四

晋国春秋统纪第五

近代永嘉陈氏有言古者诸侯无私史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皆东迁之史也今以此言考之春秋凡诸侯书卒者皆有国史以考其世次者也其不书卒者或国灭失其本史或国虽在而未有史皆无所考其世次者也又其世次有入春秋即见者有近后方有者若秦至文十八年始书康公卒薛至庄三十一年始书薛伯卒杞至僖二十三年始书成公卒莒至成十四年始书渠丘公卒邾至庄十六年始书邾子克卒许至僖四年始书穆公卒楚至宣十八年始书庄王卒呉至襄十二年始书王寿梦卒晋则至僖九年始书献公卒凡此其史之所起有久近故其世次所书有先后然则陈氏之言于是乎信故叙晋国春秋统纪第五

衞国春秋统纪第六

子路问于孔子曰衞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事不成礼乐不兴刑罚不中而民无所措手足夫灵公黜其子而子其孙出公不父其父而祢其祖蒯聩争入曼姑围戚至此则人伦之不正甚矣故夫子因子路之问而啓之然此言也虽则专为衞辄而发夷考春秋所书若州吁若惠公若公孙剽本其祸乱无非不知正名之罪然后知夫子之言所包者广非止于一人一事而已也不然衞以康叔封国察其政俗兄弟吾鲁加以内无专国之臣外少诸侯之事于斯时也苟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人伦之无不适其正也其于礼乐之兴也何有故叙衞国春秋统纪第六

蔡国春秋统纪第七

古者王制诸侯之爵次其先后有序在周官大司马设仪辨位以等邦国犹天建地设不可乱也及春秋时礼制既亡霸者以意之向背为升降诸国以势之强弱相上下故自入春秋蔡常先衞隐十年伐戴书宋人蔡人衞人桓五年伐郑书蔡人衞人陈人十四年又伐郑书齐人蔡人衞人陈人十六年防于曹犹书宋公蔡侯衞侯皆先衞也自是厥后伐郑之役纳衞惠之师遂序于衞陈之下矣虽云至有后先亦以国势孱弱不能自强于治可见矣其世从楚而受楚祸也宜哉故叙蔡国春秋统纪第七

陈国春秋统纪第八

春秋赴告之説始于左氏其言曰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否亦如之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其意本谓邻国相好或同恶以相仇或同利以相济于是乎有赴告之命如传言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郑人以王命告伐宋之类非谓每事每国必皆赴告凡春秋所有事皆当时承赴告而书者诚如此言不惟当时诸侯封壤有逺近情好有疎密而且国有讳忌事固有不可告与夫不当告及不能告者而春秋备书之桓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甲戌之下本阙陈佗作乱事而左传以谓陈乱国人分散故再赴昭九年夏四月陈灾陈亡矣定无来告者而胡氏以谓叔弓防楚子于陈还言之朝凡若此者皆泥于赴告之説之弊也要之春秋之作各从本史于理为通赴告之説恐不尽然也故叙陈国春秋统纪第八

郑国春秋统纪第九

郑在春秋列国最为后封于诸姬为近然当春秋之初郑为乱阶书克段书来渝平书归祊书假许田书从王伐郑皆特笔也其后方楚之北征诸夏而郑与陈蔡许四国适当其冲陈蔡许终始春秋甘为楚之从而郑介晋楚之间居二国必争之地朝从楚盟晋师暮至暮从晋盟楚师朝至其为国也难哉向非子产以礼自固使晋楚之暴不能加焉则郑国之丘墟当不终于春秋矣善乎刘安世之论曰郑蕞尔国又时有君臣之乱得子产然后安然子产为政时晋楚渐衰又能事之区区小国摄乎大国之间能自保已为难若妄作则灭亡矣传称子产善相小国谓此也故叙郑国春秋统纪第九

曹国春秋统纪第十

春秋志用兵轻重浅深各有不同而其甚莫极于灭灭者亡国之重辞也宋景公入曹以曹伯阳归春秋止书入而左氏传其事谓曹伯阳好田弋鄙人公孙疆因进田弋之説阳好之疆因言霸説阳乃背晋而奸宋宋伐之晋不救而遂灭故尝因是考之经有书灭而实未尝灭者襄六年书莒人灭鄫昭四年书取鄫是则鄫未尝灭定六年书郑游速帅师灭许以许男斯归哀十三年书许男成卒则是许未尝灭亦有经书入而传则谓灭国亦不复见者僖三十三年书秦人入滑传谓灭滑而还而滑亦不复见哀八年书宋公入曹传谓晋不救而遂灭而曹亦不复见盖未尝灭者或复存之其入而国不复见者皆自亡也故叙曹国春秋统纪第十

秦国春秋统纪第十一

秦自穆公始入春秋僖十五年与晋惠公战于韩原其势固已悍然矣及再纳晋文主盟中华穆公外虽从晋盟防内则蓄其威武投闲抵隙待时而发故文公方卒今年灭滑明年伐晋用败殽之帅出罪已之言威行东夏奄宅西戎斯可谓秦之显公矣故春秋秦自彭衙以前入滑围郑盟于翟泉防于温师于城濮凡穆公之事莫不皆备録之康共而下则若有不尽记者非阙文也直谓其不足详耳故叙秦国春秋统纪第十一

薛国春秋统纪第十二

春秋降爵之国薛自侯降为伯滕自侯降为子杞自公降为侯又降为伯又降为子虽其所以降不可知固以见其国势朘削日就卑替或曰薛与滕杞自入春秋不与诸侯防盟者各百余年至成五年虫牢始书杞伯成十三年伐秦始书滕人襄元年围彭城始书薛人其曰日就卑替者何也曰是又不然夫春秋之有防盟本所以控大国扶小国也故其征令不滥而诸侯有序葵丘之盟盟之大者也而与盟者止于八国杞滕薛不在焉践土之盟亦盟之大者也而与盟者亦止于八国杞滕薛亦不在焉此桓文之盛而小国所以赖也霸政下衰盟防数而赋役烦虽大国容有不至而小弱如杞滕薛之伦莫不奔走而听命虽空乏其国家困踣于道路而有不遑恤者且宋灾细故也为防而更所丧者十有二国也城杞末务也相率而受其功者亦十有二国也甚而至于晋定之召陵之役在防者十有八国而刘子且不数焉其得失可知也由是言之其得与于防盟者非进之也适所以就其卑替耳故叙薛国春秋统纪第十二

杞国春秋统纪第十三

杞既降而书子矣而又退从人臣之列其降而书子吾不知其所从来退从人臣之列则有任其责者矣何以见其退从人臣之列也以襄二十九年书杞子来盟则见之也经有书来盟者矣桓十四年郑语来盟闵二年齐高子来盟僖四年楚屈完来盟文十五年宋华孙来盟宣七年衞孙良夫来盟皆人臣也固未有诸侯书来盟者亦未有与诸侯盟而不书公者也左氏曰杞文公来盟书曰子贱之也此説非也贱之之意其不在于书子也夫杞夏之后而天子之事守也礼秩之降一至如此宜乎夫子尝曰吾説夏礼杞不足征也故叙杞国春秋统纪第十三

滕国春秋统纪第十四

春秋以诸侯而旅见于诸侯惟二事滕侯薛侯邾人牟人葛人是也何以知为旅见即其所书而知之也古者诸侯之邦交名位不同礼亦异数至于旅见则必均其辞号者所以一贵贱齐等威也然则谓之侯者以君礼见者也不谓之侯者不以君礼见者也滕本非侯也薛亦然或者之説有如此者故叙滕国春秋统纪第十四

莒国春秋统纪第十五

莒介居齐鲁之境齐虽见伐而莒曽不敢少陵齐焉鲁则自宣公平莒及郯莒人不肯至再防齐伐之干戈相寻迄无宁岁当襄公之世曽不数年而莒人伐我者三侵我者一亦可谓之强国矣故春秋书莒每次于郑曹之下至于入向取牟娄灭鄫皆强国事也故叙莒国春秋统纪第十五

邾国春秋统纪第十六

春秋世卿非惟大国有之虽小国亦有之矣莒牟夷邾庶其畀我邾快黒弓是也若邾仪父或以为子克字或以为大夫之名案鲁有行父归父晋有林父郑父甲父是皆大夫名然则谓仪父为名者非无据也夫邾鲁附庸之国其来朝于鲁者数矣而鲁之君臣所以每加兵于邾者其意责邾之不恭犹深也故既纳其邑又分其田既又入国而以其君归必期至于灭亡而后已岂先王保小寡之道哉公行鲜有不书至者惟伐邾则悉不书至岂以邾为邦域之中七百里之内欤故叙邾国春秋统纪第十六

许国春秋统纪第十七

春秋之班齐侯爵也自入僖公常序于宋公之上邾子爵也常序于薛伯之上许男爵也常序于曹伯之上复有在邢侯之上者甚而至于蜀之盟秦序宋上郑序齐上皆习乱之事也故统纪自内鲁至于降周而下并依王爵曰公曰侯曰伯曰子曰男爵同以亲晋当先齐以齐为霸者之倡特列居侯爵之首荆呉僭号王爵不加焉故附于五等之后凡此庶几春秋圣人所以道名分之意云故叙许国春秋统纪第十七

宿国春秋统纪第十八

春秋自迁不书有迁之者而后书然书曰某人迁某者迁以内属也宋人迁宿齐人迁阳是也书曰某迁于某者迁以避难也邢迁于夷仪衞迁于帝丘蔡迁于州来许迁于叶于白羽于容城是也虽所迁不同而其国之危弱不能自守一也悲夫故叙宿国春秋统纪第十八

楚国春秋统纪第十九

荆呉僭窃名号不与中国通者各十余世自入春秋虽其因事制宜谊存笔削然其君书卒其大夫书名书聘使书防盟书帅师皆与诸夏冠带之国并列无间盖二国之罪以先王王法论之则外之攘之诛之絶之可也以春秋信史言之则圣人拳拳于中外盛衰之变者深矣详其事存其实録所以为后世鉴也故其书法如此故叙楚国春秋统纪第十九

呉国春秋统纪第二十

呉国于东南去中夏尤逺成七年呉伐郯始见于经于钟离于善道于柤于向皆诸侯就而防之其来交于中国者于戚而止耳虽则资之以疲楚然呉亦亢矣艾陵之战齐黄池之驾晋其末流有必至者春秋书之欲后世谨其始也故叙呉国春秋统纪第二十

诸小国春秋附録第二十一

诸亡国春秋附録第二十二

诸小国二十二亡国四十三

右春秋诸国统纪合二十二篇前二十篇皆当时国史具在圣人本所据以作春秋者也后二篇皆无国史因以上诸国事所及者也故附録之于以备见春秋之国数云其亡国已具于前卷者此不复重録

春秋诸国统纪目録

猜你喜欢
  卷七十三·程川
  卷七·林之奇
  卷十九·傅逊
  提要·杨复
  卷四十九·魏了翁
  卷十六·苏辙
  叙录·颜之推
  卷一 晋·宝唱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佚名
  佛说求欲经·佚名
  建 僧 大 纲·太虚
  新的唯识论·太虚
  生命之起源·太虚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第二·佚名
  卷四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二十四·彭定求

        卷224_1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杜甫   配极玄都閟,凭虚禁御长。守祧严具礼,掌节镇非常。   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   仙李盘根大,猗兰奕叶光。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   

  • 第二折·关汉卿

    (净扮杨衙内引张千上,诗云)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对。普天无处不闻名,则我是权豪势宦杨衙内。某乃杨衙内是也。闻知有亡故了的李希颜夫人谭记儿,大有颜色,我一心要他做个小夫人。颇奈白士中无理,他在潭州为官,未经赴任,便

  • 韵语阳秋原序·葛立方

    懒真子既上宜春之印归休于吴兴泛金溪上我先人之弊庐归愚识夷涂防宦泯捷径湛然胷次不挂一丝而多生习气尚牵蠧简虽不能如毛苌郑康成泥防鱼之注又不能如虞卿李徳裕着穷愁之书未谙王氏之青箱懒问董生之朱墨独喜读古今人韵

  • 卷四十六·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四十六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唐庚眉山诗钞唐庚字子西眉州丹棱人年十四能诗文赋明妃曲题醉仙崖诸作老师匠手皆畏之中绍圣进士为州县官至大观始入为博士张商英荐其才除提举京畿

  • 列传第九 陈拟 陈详 陈慧纪·姚思廉

    陈拟,字公正,高祖疏属也。少孤贫,性质直强记,高祖南征交趾,拟从焉。又进讨侯景,至豫章,以拟为罗州刺史,与胡颖共知后事,并应接军粮。高祖作镇硃方,拟除步兵校尉、曲阿令。绍泰元年,授贞威将军、义兴太守。二年,入知卫尉事,除员外散

  • 卷一百四·杨士奇

    永乐八年五月○丁卯朔 车驾将发顺安镇营外四山云气洁白如练赐高峰名白云山遂行将至胪朐河 上登山四望俯临河流立马久之赐胪朐河名饮马河营于平漠镇△是日兵部言羽林前卫故指挥同知贾浩子福等三十一人俱以父功免比试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三·佚名

    弘治六年三月丙寅朔○丁卯翰林院检讨李逊学丁忧服阕复除原职○裁革贵州石阡府照磨所照磨苗民长官司葛彰葛商长官司吏目各一员○夜北方流星如盏色青白光烛地自紫微垣西藩内西北行至近浊○戊辰贵州宣慰使司土官宣慰使安

  • 绎史卷三十三·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卫州吁宣姜之乱诗考槃在涧硕人之寛独寐寤言永矢弗谖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诗序考槃刺荘公也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竆处】史记庄公五年取齐女为夫人

  • 史记疑问卷中·邵泰衢

    钦天监左监副邵泰衢撰太伯世家子胥奔吴知公子光有他志求勇士专诸见之光伍奢曰员为人刚戾忍诟能成大事知子莫若父乃员生平之定衡也观其奔郑而欲与晋为内应奔吴而进专诸以弑王又进要离以刺庆忌而同病相怜引嚭进用入郢而

  • 问学·吕坤

      学必相讲而后明,讲必相宜而后尽。孔门师友不厌穷问极言,不相然诺承顺,所谓审问明辨也。故当其时,道学大明,如拨云披雾,白日青天,无纤毫障蔽。讲学须要如此,无坚自是之心,恶人相直也。  熟思审处,此四字德业之首务;锐意极力

  • 教学品第二·佚名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精舍。佛告诸比丘,当勤修道除弃阴盖。心明神定可免众苦。有一比丘志不明达。饱食入室闭房静眠。爱身快意不观非常。冥冥懈怠无复昼夜。卻後七日其命将终。佛愍伤之。惧堕恶道即入其室。弹指觉曰:咄起何

  • 佛教访问团日记·太虚

    我们全中国的佛教徒,在太虚大师领导下,组织成立佛教访问团行将出发了!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太虚等顷因国中文化界之启发,佛学人士之赞助,及海外各地佛教徒之吁请,爰组织成立本团,将赴缅甸、印度、钖兰、暹罗等处,朝拜佛教诸圣

  • 成唯识宝生论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护法

        护法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有情恒为众苦逼  炽燃猛火烧内心  善士意乐起慈悲  譬如自身皆自受  敬礼善慧诸佛种  于众烦恼皆除灭  与无依者作归依  能令极怖心安隐  微

  • 虚堂和尚语录 第九卷·智愚

    虚堂和尚语录 第九卷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后录参学正一净喜尚贤编上堂。开端令节。万事从新。普贤么墨。文殊把笔。书个事事大吉。从兹常住宽余。扫除逋积。斗南长见老人星。五峰峨峨倚空碧谢知事上堂。杨岐

  • 五灯会元续略序·远门净柱

    余尝读灯元而咄[口*荖]累叶之旷绝也。岂无大川其师起而覃举马者寂寂。至今含光隐曜。伊谁之责。夫慧命[廿/斯]传与世间历服等耳。答。非史氏云兴。其间臧否污隆之数。何以较若列眉。久将湮湮必趋而之敝。稗官以意为春

  • 台阳笔记·翟笠山

    本书(一册三七面二二、二○○字)不分卷,翟灏撰。灏字笠山,山东淄川人。在台所撰「台阳笔记」一编,内为记者九、为论者四、为说者一,益以五言绝句八;其篇目,依次为「全台论」、「粤庄义民记」、「嘉义县火山记」、「生番归化记

  • 太上消灭地狱升陟天堂忏·佚名

    太上消灭地狱升陟天堂忏,不署撰人。从内容文字看大约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内称元始天尊于三元宝宫大放光明,依次叙说十方地狱罪人之苦状。天尊告众人曰:若能缮写经文,葆称其旨,静念而建坛立像,志心

  • 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佚名

    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南朝。《上清大洞真经目》着录「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二卷」:《无上秘要》等书引《洞真外国放品经》,皆指此书,今本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 经文乃高上玉帝授上相青童君,言诵音佩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