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迹府第一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 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 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 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 白马竟非马。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龙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 马耳!情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

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 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师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

“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亡归之矢,以射蛟口于云梦之 圃,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 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与 所谓‘人’。夫是仲尼异‘楚人’与所谓‘人’,而非龙‘白马’于所谓‘马’,悖。”

“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 无以应焉。

公孙龙,赵平原君之客也;孔穿,孔子之叶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 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 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

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无以 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且夫欲学于龙者,以智与学焉为不逮也。今教龙去白马非马,是先 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不可。”

“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齐国无 士,何也?’尹文曰:‘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 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有此四行,可谓士乎?’齐王曰:‘善!此真吾 所谓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为臣乎?’王曰:‘所愿而不可得也。’”

“是时齐王好勇。于是尹文曰:‘使此人广众大庭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王将以为 臣乎?’王曰:‘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尹文曰:‘唯见侮 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是人失其四行,其所以为士也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臣,则 向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齐王无以应。”

“尹文曰:‘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有功则赏之,无功 则亦赏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齐王曰:‘不可。’尹文曰:‘臣口观下吏之理齐, 齐方若此矣。’王曰:‘寡人理国,信若先生之烟,人虽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 与?’

“尹文曰:‘言之敢无说乎?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人有畏王之令者, 见侮而终不敢斗,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斗者,辱也。’谓之辱,非之也。无 非而王非之,故因除其籍,不以为臣也。不以为臣者,罚之也。此无而王罚之也。且王辱不 敢斗者,必荣敢斗者也;荣敢斗者,是而王是之,必以为臣矣。必以为臣者,赏之也。彼无 功而王赏之。王之所赏,吏之所诛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赏罚是非,相与四谬,虽 十黄帝,不能理也。’齐王无以应。”

“故龙以子之言有似齐王。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以此,犹好士之名, 而不知察士之类。”

猜你喜欢
  十八、释兽·佚名
  卷六十八·湛若水
  卷十五【起僖公二十五年尽二十八年】·杜预
  卷三十二·陆九渊
  论语集注大全卷八·胡广
  卷十一·袁燮
  卷三十·高闶
  第一 捭阖 10·王诩
  沙门品法句经第三十四(三十有二章)·佚名
  持戒品第六·佚名
  卷六·赜藏主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梁启超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佚名
  佛说頞多和多耆经·佚名
  存财于信徒·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三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三十六贯休春自来自去动洪鑪无象无私无处无回鴈不多消气力染花应最费工夫溟蒙便恨豪家惜浓暖深为政笔驱莫讶相逢只添睡伊余心不在荣枯闻迎真身四海无波八表臣恭闻今岁礼真身七重鏁未开金

  • ●卷三·邵伯温

      英宗于仁宗为侄,宣仁后于光献为甥,自幼同养禁中。温成张妃有宠,英宗还本宫,宣仁还本宅。温成薨而竟无子。一日,帝谓光献曰:“吾夫妇老无子,旧养十三(英宗行第)、滔滔(宣仁小字),各已长立。朕为十三、后为滔滔主婚,使相娶嫁。”

  • 第九十七回 御苑赏花巧演古剧 隋堤种柳快意南游·蔡东藩

      却说炀帝抚侯女遗骸,且泣且语道:“朕本爱才好色,不意宫帏里面,有卿才貌,偏不相逢,朕虽未免负卿,但卿亦命薄,朕又缘悭,此去泉台,幸勿怨朕。”说罢又哭,哭罢又说,絮絮叨叨,好似潘岳悼亡,感念不休。忽有侍卫入报道:“许廷辅拿到了

  • 卷之一百二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四章 圣约翰大学·林语堂

    我很幸运能进圣约翰大学,那时圣约翰大学是公认学英文最好的地方。由于我刻苦用功,在圣大一年半的预备学校,我总算差不多把英文学通了,所以在大学一年级时,我被选为ECHO的编辑人而进入了这个刊物的编辑部。我学英文的秘诀就

  • 七 关于娱园·周作人

    小皋埠秦氏是大舅父的先妻的母家,先世叫作秦树铦,字秋伊,也是个举人,善于诗画,是皋社主要诗人之一,家里造有娱园,也算是名胜之地。大舅父寄居在厅堂西偏的厢房里,我们便很有机会到这园里玩耍。秋伊的儿子字少伊,家传的也善于画

  •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补编二·佚名

    英国档选录道光三十年六月十四日两江总督陆建瀛等片(欲攘外必先安内)七月二十五日闽浙总督刘韵珂等片(查办英人租赁神光寺及禁阻英船购买台煤情形)上谕(命刘韵珂等妥办英人租赁神光寺案件)二十六日两广总督徐广缙等片(英国女

  • 要团结不要分裂·孔子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周:普遍比:偏私 【译文】 孔子说:“君子普遍团结人而不只是和少数几个人亲近,小人只和少数几个人亲近而不普遍团结人”。 【读解】 说起来,也就是要团结,不要分裂;

  • 古文孝经指解序·佚名

    朝奉郎守殿中丞充集贤挍理史馆检讨臣司马光上进圣人言则为经动则为法故孔子与曽参论孝而门人书之谓之孝经及传授滋乆章句寖差孔氏之人畏其流荡失真故取其先世定本杂虞夏商周之书及论语藏诸壁中苟使人或知之则旋踵散失

  • 卷二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或问卷二十    宋 吕大圭 撰哀公  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二年】或问蒯瞆何以称世子曰左氏序蒯瞆之事曰蒯瞆欲杀夫人夫人啼而走刘原父以为安有此事葢蒯聩闻野人之歌其心慙焉则以谓夫人

  • 大寒林圣难拏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三藏传教大师赐紫沙门臣法天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中。是时尊者罗睺罗。游于孕欺迦耶怛曩地寒林之中。于大冢间。彼时有诸天魅龙魅药叉罗刹紧捺啰孽噜荼摩护啰誐。及

  • 卷第二十·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二十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过量乞衣学处第七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邬波难陀作如是念。我等所有经求之处。皆由给孤独长者启请世尊制其学处。我等假欲乞求狭小布巾尚无由得

  • 跋·永觉元贤

    参禅主乎见性阅教贵乎照心念佛一门禅教并行理有固然非特陈言如今大师总摄万行於念佛三昧首倡众善於杀生一戒其初所谓执理而废事反有落空之祸执事而迷理犹有往生之益此乃禅者俯而就之教者跂而及之淘汰禅教有弊之徒直指

  • 第八十一章 一王章·佚名

    彼[玛伽]王治世之间,有多数之大善业者,此处彼处,于大险难之山中,营筑(一)美都城村落,各处分住,以遵守世间之教。(二)诸敌所难攀举于斯婆山顶,建筑似阿罗加曼达之都,恰如耶沙瓦那[毗沙门天],(三)将军斯婆守于此处,以阻止启罗罗人之鬼,庇护其

  • 宁古塔村屯里数·佚名

    记行著作。清佚名纂。一卷。据书内容推知,当成书于光绪十二年(1886)后。凡三千余字。所记宁古塔城周围村屯、名称、距城距离、户数诸事。最后叙述中俄《北京条约》签定后,清政府立“倭、那、玛、拉、喀、亦”字界牌八

  • 独手丐·还珠楼主

    《独手丐》是还珠楼主所著的长篇武侠小说,该书共五十八个章回目录。本书是还珠楼主的武侠技击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叙述奇侠独手丐席泗及其弟子沈鸿、姜飞等武当、秦岭派的人行侠仗义的故事。

  • 论世变之亟·严复

    近代严复所撰政治伦理论文。1895年2月发表于天津《直报》。批判中国传统的弥争之道,宣传生存竞争之说。认为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原因在于中国历代统治者“牢笼天下,平争泯乱”,致使民族缺乏竞争意识,民力日衰。极力提倡

  • 庄子补正·刘文典

    校补《庄子》一书的著作。刘文典 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原有商务印书馆 1947年版,10卷。此次重版不再分卷,按原篇目次 序排印。补正之文五万余言,大抵驳正旧文。原文有 字义不明者,经补正而贯通。原文有文字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