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录三 着录

隋书经籍志子部:潜夫论十卷后汉处士王符撰

旧唐书经籍志子录儒家类:潜夫论十卷王符撰

唐书艺文志子录儒家类:王符潜夫论十卷

宋史艺文志子类儒家类:王符潜夫论十卷

崇文总目儒家类:潜夫论十卷王符撰

郡斋读书志子部儒家类:潜夫论十卷

右后汉王符撰。在和、安之世,耿介不同于俗,遂不得进,隐居着书二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彰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范蔚宗取其忠贵、浮侈、实贡、爱日、述赦五篇,以为足以观见当时风俗,颇润益其文。后韩愈亦赞其述赦旨意甚明云。

中兴馆阁书目儒家:王符潜夫论十卷

直斋书录解题杂家类:潜夫论十卷汉安定王符节信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儒家类:潜夫论十卷

汉王符撰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后汉书本传称:“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着书二十余篇,以议当时得失,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

今本凡三十五篇,合叙录为三十六篇,盖犹旧本。卷首赞学一篇,论励志勤修之旨;卷末五德志篇,述帝王之世次;志氏姓篇,考谱牒之源流;其中卜列、相列、梦列三篇,亦皆杂论方技,不尽指陈时政。范氏所云,举其着书大旨尔。

符生卒年月不可考。本传之末,载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归里,符往谒见事。规解官归里,据本传在延熹五年,则符之着书在桓帝时,故所说多切汉末弊政。惟桓帝时,皇甫规、段颎、张奂诸人屡与羌战,而其救边、边议二篇乃以避寇为憾,殆以安帝永初五年尝徙安定、北地郡,顺帝永建四年始还旧地,至永和六年又内徙,符安定人,故就其一乡言之耶?然其谓“失凉州则三辅为边,三辅内入则宏农为边,宏农内入则洛阳为边,推此以相况,虽尽东海犹有边”,则灼然明论,足为轻弃边地之炯鉴也。

范氏录其忠贵、浮侈、实贡、爱日、述赦五篇入本传,而字句与今本多不同,晁公武读书志谓其有所损益,理或然欤?

范氏以符与王充、仲长统同传,韩愈因作后汉三贤赞。今以三家之书相较,符书洞悉政体似昌言,而明切过之;辨别是非似论衡,而醇正过之,前史列之儒家,斯为不愧。惟贤难篇中,称邓通吮痈为忠于文帝,又称其欲昭景帝之孝反以结怨,则纰谬最甚,是其发愤着书,立言矫激之过,亦不必曲为之讳矣。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子部儒家类:潜夫论十卷

汉王符撰。凡三十五篇,又叙录一篇。符遭逢乱世,以耿介忤俗,发愤着书。然明达治体,所敷陈多切中得失,非迂儒矫激务为高论之比也。

郑堂读书记子部儒家类:潜夫论十卷汉魏丛书本

汉王符撰。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四库全书着录,隋志、新、旧唐志、崇文目、读书志、通考、宋志俱载之。晁氏称其“在和、安之世,耿介不同于俗,遂不得进,隐居着书三十六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彰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范蔚宗取其忠贵、浮侈、实贡、爱日、述赦五篇,以为足以观见当时风俗,颇润益其文。后韩愈亦赞其述赦旨意甚明云。”今案末卷叙录,自赞学以迄志氏姓,本三十五篇,称三十六篇者,连叙录在内也。以其本传考之,节信之着书,当在桓帝之世。虽以耿介忤时,发愤着书,然明达治体,所敷陈多切中汉末弊政,非迂儒矫激务为高论比也。所以蔚宗作传,幷录入忠贵以下五篇,与王充、仲长统传合为一卷,而统论之,亦取其皆以着书名世耳。其实是书兼有论衡、昌言之长,故唐、宋人着录皆列之儒家云。

郑堂读书记补逸子部儒家类:潜夫论笺十卷湖海楼丛书本

国朝汪继培笺。仕履见史部正史类苏潭绩学渊博,考证极精,尝笺释盐铁、潜夫二论,陈东为春称其“钩稽乙注,眇极茧丝”。惜年未中寿而没。其盐铁论笺未有成书,此编亦仅初稿,未经厘订,然引证详核,深得旨趣。又所据者,为元时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及此书合刊本,参校程荣、何镗诸本,及他书所引,或改补,或存疑,俱详注于下,真善本也。其前自序,作于嘉庆甲戌,至己卯秋,东为得其遗书,属王晚闻绍兰审定而付之梓。晚闻为序,幷以编中所未及者,条列百余条,系所作序后,以为之补焉。(汪继培,清萧山汪辉祖子,字因可,号苏潭,嘉庆乙丑进士,官吏部主事。所校列子亦精,并在湖海楼丛书中。王绍兰,字畹馨,号南陔,又王宗炎,字以除,号晚闻居士,皆萧山人。此以晚闻为绍兰号,误。铎识)

猜你喜欢
  入国第五十四·管仲
  近迭第七·鹖冠子
   六 乐享余年·林语堂
  卷十一·方苞
  学蔀通辨卷之八·陈建
  卷三·王植
  原毁译文·韩愈
  清净诸烦恼三昧大仪轨分第四·佚名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欧阳竟无
  北山录卷第三·神清
  根本救灾在全国人心的悔悟·太虚
  现代人生对于佛学之需要·太虚
  上篇:慧海佛光·李叔同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三(之下)·智俨
  法华义疏卷第九·吉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翁方纲

    (渔洋评杜调记)曩辑渔洋《杜诗话》一卷,不尽评骘语也。而外间所传渔洋评本,又多杂以伪作。今就海盐张氏刻本摘记。《赠李白》:“此诗语意,原不甚楚楚。”方纲窃按:此评固谬,不待辨说矣。然愚所见评杜本,则此条是王西

  • 夕堂永日绪论外编·王夫之

      程子与学者说《诗经》,止添数字,就本文吟咏再三,而精义自见。作经义者能尔.洵为最上一乘文字,自非与圣经贤传融液吻合,如自胸中流出者不能。先辈间有此意.知之者鲜。自“四大家”之名立,各有蹊径,强经文以就己规

  • 卷五·邵雍

    钦定四库全书 击壤集卷五       宋 邵雍 撰後园即事三首【嘉佑八年】 太平身老复何忧景爱家园自在游几树绿杨隂乍合数声幽鸟语方休竹侵旧径高低迸水满春渠左右流借问主人何似乐答云殊不异封侯 天养疎慵自有

  • 第三幕·老舍

    时间 前幕的数日后,晚间。地点 同一幕一场,现在是检查组的办公室。人 物平淑文 冯二爷 林 辉 李定国 刘常胜丁小苹 张乐仁 梁师傅 马师傅 丁翼平黄庆元 唐子明〔幕启:平淑文整理文件,拿起一件文件入会计室。

  • 卷二十六·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二十六   歙县汪立名编後集六【律诗凡六十八首】 元微之除浙东观察使喜得杭越邻州先赠长句【按以下并与微之和答】 稽山镜水欢游地犀带【一作角】金章荣贵身官职比君虽较小封疆与我且为

  • 卷384 ·佚名

    王迈 早赵倅 别驾从来头沓高,非关期奏压宜敖。 推敲今日韩饶买,引避他年蔺下颇。 螂欲当车观者笑,驷难及舌罪焉逃。 小诗赎过无佳句,唐突西施又奈何。 王迈 贼平贺本路史禽良叔弥忠四首 宽地

  • 卷十四 茕斋歌诗三十五首·李白

    李太白全集 卷十四茕斋歌诗三十五首 送 上 ○ 南阳送客 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伤。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 ○ 送张舍人之江东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天清晴一雁远,海阔

  • 卷八十二·志第三十五·律历十五·脱脱

        ◎律历十五   乾道四年,礼部员外郎李焘言:"《统元历》行之既久,与天不合,固宜;《大衍历》最号精微,用之亦不过三十余年,后之欲行远也难矣。抑历未差,无以知其失;未验,无以知其是。仁宗用《崇天历》,天圣至皇祐

  • ●卷十·魏泰

    仁宗以西戎方炽,叹人才之乏,凡有一介之善,必收录之。杜丞相衍经抚关中,荐长安布衣雷简夫才器可任,遽命赐对于便殿。简夫辨给,善敷奏,条列西事甚详,仁宗嘉之,即降旨中书,令依真宗召种放事。是时吕许公当国,为上言曰:“臣观士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五·佚名

    正德七年十二月辛丑朔 上视牲于南郊○壬寅总制四川军务太子太保刑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洪钟上乞致仕许之仍令乘驿还乡○南京十三道御史郑行等劾奏两淮都御史张缙丧师偾事保定都御史甯杲纳交逆瑾二人者百计取容屡劾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佚名

    万历十七年二月戊寅朔升浙江按察司副使万文卿本省左参政刑部郎中曹司勋为福建左参政○升礼部郎中李同芳为浙江按察司副使南京吏部郎中朱廷益为江西按察司佥事调福建按察司副使杨德政于广西各提督学政○补原任江西按察

  •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三下·袁枢

    宋 袁枢 撰藩镇连兵兴元元年春正月癸酉朔赦天下改元制曰致理兴化必在推诚忘己济人不吝改过朕嗣服丕构君临万邦失守宗祧越在草莽不念率徳诚莫追扵既往永言思咎期有复扵将来眀徴其义以示天下小子惧徳不嗣罔敢怠荒然以

  • 韦执谊传·刘昫

    韦执谊是京兆府人。父亲是韦浼,官职卑下。韦执谊从小聪颖有才气,考中了进士,应制策试录为高等,官任右拾遗,并被召进翰林院任学士,才二十多岁。唐德宗尤其惊奇宠爱,和他互相写诗赠答,他和裴延龄、韦渠牟等出入皇宫,一起侍候回答

  • 卷六十六·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六十六宋 赵汝愚 编百官门奉使上仁宗乞戒谕所遣使推扬德音悉究利害蔡 襄臣伏覩临遣使臣循行郡国臣窃谓人主宅中国居法宫而使幽遐异域风謡习尚寃隐沉抑无一不陈於前者其道何哉托聪明於臣下

  • 卷六·孔毓圻

    钦定四库全书幸鲁盛典卷六礼部官奏请皇上御讲筵上由奎文阁东入承圣门歩升诗礼堂御幄升座鸿胪寺卿移成格少卿何玺引大学士明珠王熙吏部尚书伊桑阿礼部尚书介山工部尚书萨穆哈内阁学士麻尔图席尔达翰林院掌院学士常书孙

  • 卷二十六·季本

    <经部,诗类,诗说解颐钦定四库全书诗说解頥正释卷二十   明 季夲 撰颂颂者容也公也臣子形容功德之辞有称颂先君之德而追思者有称颂时君之德而祝愿者皆公言也亦面陈之而非私讽故与风人歌咏之体不同但周颂亦宜有臣

  • 改善人心的大乘渐教·太虚

    ──十九年十月在嘉定佛学社讲──一、昔今教化之异宜  佛法之教有大小,行有顿渐,为逗众生之机宜而说;契机方能流行,契理方不乖旨,所以应机随宜而说,方足以显佛法之圆妙。佛法之诸法实相,虽周遍常住,而契机之说,确有时代性的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佚名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仁王护国般若仪轨、仁王念诵仪轨。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解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之文句,并说明仁王经法曼荼罗建立之仪则及修法次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