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

钦定四库全书

幸鲁盛典卷六

礼部官奏请

皇上御讲筵

上由奎文阁东入承圣门歩升诗礼堂

御幄升座鸿胪寺卿移成格少卿何玺引大学士明珠王熙吏部尚书伊桑阿礼部尚书介山工部尚书萨穆哈内阁学士麻尔图席尔达翰林院掌院学士常书孙在丰内阁侍读学士徐廷玺翰林院侍讲学士朱玛泰高士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孙果国子监祭酒阿礼瑚太仆寺少卿杨舒光禄寺少卿胡什图鸿胪寺少卿西安吏科掌印给事中费扬古陜西道御史喇占山东巡抚张鹏等各官于左翼排立衍圣公孔毓圻引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孔毓埏颜懋衡曾贞豫孟贞仁仲秉贞原任五经博士孔毓瑛口北道

孔兴洪曲阜知县孔兴认候选通判孔兴谟孔兴询候选防生孔兴滋候选知县孔兴言颜光昌候选州同孔贞垣孔尚钰顔绍徽颜文豹仲应甲仲承烈候选州判孔衍釨孔兴运仲缵绪候补敎谕孔尚铣候选训导孔贞鉴孔尚琯孔兴珩孔兴侗孔贞耿孔衍玺孔尚让孟伟四氏学学录孔尚侃尼山书院学录孔毓玺洙泗书院学录孔贞爝举人孔兴琏孔毓德孔兴瑄孔兴祥颜光是颜光斆敎习贡生曾闻进贡生颜光岳颜伯珣曽闻迪讲书举人孔尚鉝监生孔尚任等各官于右翼排立司道府县官俱候于门外班既定

上谕兖州府知府张鹏翮为官清正亦准听讲遂传入列于巡抚之下鸿胪寺鸣赞唱赞衍圣公孔毓圻率五氏职员等行三跪九叩头礼毕鸣赞唱讲书孔尚任孔尚鉝由西阶上行一跪三叩头礼于讲案西偏立孔尚任先至讲案前北面对

御陈书进讲大学圣经首节毕退孔尚鉝进讲易经系

辞首节毕退下阶归右翼班次

先是礼部

题请讲书礼仪前期陈设桌案将讲章

勅谕安设

皇上致祭

先师孔子礼毕部堂官二员导引

皇上御更衣所少歇讲书处大学士以下京堂科道等官以上巡抚以下道员以上于左翼排列衍圣公五氏有职及讲书人员于右翼排列毕礼部堂官奏诣讲书所导引官引

皇上诣讲书所

皇上升御座毕鸿胪寺鸣赞唱赞衍圣公五氏有职及讲书人员行三跪九叩头礼毕鸣赞唱讲书讲书人员由西边至讲案前行一跪三叩头礼毕讲书讲毕退就原立处鸿胪寺堂官于东边向西跪奏请宣

勅谕鸣赞唱衍圣公五氏有职及讲书人员俱跪宣勅谕大臣就案捧

勅论于东边向西宣

勅谕毕衍圣公五氏有职及讲书人员就于跪处行三叩头礼兴复行二跪六叩头礼毕鸿胪寺官引出大门外排立礼部堂官奏礼毕

皇上还行宫衍圣公五氏有职俱跪送候过爲此题知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题本日奉

防依议

礼部尚书介山説与禅岱口奏

皇上祀孔庙毕讲书宜在孔庙大成门东诗礼堂内讲书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啓奏本日奉

防依议

孔尚任进讲大学圣经首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讲义曰此一章书是言脩已治人内圣外王之要道乃大学一书之纲领此一节又圣经一篇之纲领也孔子意谓大人綂天下国家以立极其爲学之道有三一在明明德德者命于天而赋于人至虚至灵具众理而应万事本明者也但爲气禀物欲所拘蔽则明者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未尝或息必因其善端之而遂明之以复其初此大学之所以立体也一在亲民德者人人所同得大人既自明其德矣又必推以及人鼓舞振作使凡具是德者皆有以去其旧染之汚而嘉与维新此大学之所以致用也一在止于至善明德新民皆有至当不易之则则纯乎天理而毫无人欲所谓至善也大人于己之德必无一理之不明于民之德必无一人之不新皆造于至善之域而主适不迁此大学之所以体圣功而该王道也孔子发明宗旨溯千圣之心传开百王之治綂其纲领条目灿然毕具心法治法悉备于此钦惟

皇上

睿谟炳照

圣学缉熙

精一远溯唐虞

性道亲承洙泗

翠华时迈懽腾万姓之心

玉轴宏开义畅六经之防固已诞敷文德垂裕丕图

矣【臣】愚伏愿

天保升恒

日跻豫泰弥纶无外羣瞻四表之光法则于昭永耀

千秋之镜则

盛业同参天地而

大猷允越皇王矣

孔尚鉝进讲易经系辞首节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讲义曰此一节书是孔子从有易之后原未有易之先见天地有自然之易也孔子意谓易之有乾坤而乾坤之有贵贱刚柔吉凶变化岂自易始哉天以阳处上地以隂处下一尊一卑有健顺之理而乾坤已定于此矣自是地与万物之卑者陈于下天与万物之高者陈于上而卦爻之上者贵下者贱已位列于此矣天与万物之阳者性常主动地与万物之隂者性常主静而卦爻之阳爲刚阴为柔已剖断于此矣人心一念向善而众善咸集一念向恶而众恶皆归以类聚也人事善与善交而不入于恶恶与恶交而不与于善以羣分也聚分而善则吉应之聚分而恶则凶应之而吉凶之理已生于此矣在天而日月星辰有成象在地而山川动植有成形而易中之隂变为阳阳化为阴者已见于此矣造物自然之易如此盖六十四卦止一乾坤乾坤止一易简之理有亲有功可久可大皆从此出此易所以与天地凖也钦惟

皇上

至德体干

圣功开泰

省方观民以敷治

敎思容保以求宁固已广运无方极效天法地之量太平有象开物成务之图矣【臣】愚伏愿

得一以贞

兼三而运

法天时御大化云行而雨施率土承流至治日晅而风动则中和洋溢宇宙而位育参两乾坤矣谨录

世祖章皇帝顺治九年

幸学释奠礼毕升彝伦堂

谕讲书官坐满汉祭酒在书案东满汉司业在书案西各就案叩头坐满汉祭酒讲易经满汉司业讲书经四品以下内院官执事官五经博士学官诸监生俱在行礼处排立听讲

皇上龙飞康熙八年

幸学讲书俱照顺治九年仪注

附录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三月东巡至鲁诣孔子宅祀毕亲御讲堂命皇太子诸王説经章帝元和二年三月过鲁诣阙里命儒生讲论晋元帝大兴二年皇太子讲论语通释奠太学穆帝升平元年帝讲孝经通释奠如故事

唐贞观十四年释奠于国子学诏祭酒孔颖达讲孝经毕颖达上释奠颂有诏褒美 二十年

诏皇太子于国学释奠既而就讲司业讲孝经忠孝之义许敬宗上四言诗以美其事 开元七年命皇太子齿胄子学谒先圣诏右散骑常侍褚无量讲孝经礼记文王世子篇 宋太宗端拱元年八月车驾幸国子监谒文宣王礼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讲坐左右博士李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曰陛下六飞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帝幕设别坐召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乃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喜赐帛百疋至道三年御书六经以赐之 元祐六年十月谒孔子庙礼成幸太学诏博士皆升堂坐诸生两庑下命国子祭酒讲无逸终篇 明洪武十五年建庙学成上躬临庙酌献乃幸学学官率诸生进拜堂下博士执经祭酒讲经毕颁勅谕太学生徒 永乐四年三月上谒庙礼毕驾幸太学赐祭酒司业坐讲文武三品以上及翰林儒臣皆赐坐听讲

鸿胪寺官奏请宣

勅谕衍圣公孔毓圻率五氏有职及讲书人员俱跪大

学士王熙宣

圣谕谕衍圣公孔毓圻等曰

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与天地同运万世帝王咸所师法下逮公卿士庶罔不率由尔等逺承

圣泽世守家传务期型仁讲义履中蹈和存忠恕以立心敦孝弟以修行斯须弗去以奉先训以称朕怀尔等其只遵毋替特谕衍圣公孔毓圻率五氏子孙

叩头谢

附录 宋真宗幸庙立殿之西召孔氏子孙抚谕 明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祭酒孔克坚诏对谨身殿上曰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五十三岁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公事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他姿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畱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终你老也常写书敎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个好人可不好是月二十日孔克坚于谨身殿西头廊房下奏曲阜进表的回去臣将主上十四日诫谕的圣防备细写将去了上曰道与他少吃酒多读书 洪武元年仍封孔子五十六代孙孔希学爲袭封衍圣公制曰古之圣人自羲农至于文武法天治民明并日月德化之盛莫有加焉然皆随时制宜世有因革至于孔子虽不得其位会前圣之道而通之以垂敎万世爲帝者师其孙子思又能传述而明言之以极其盛有国家者求其綂绪尊其爵号盖所以崇德而报功也厯代以来膺袭封者或不能绳其祖武朕甚悯焉当临御之初访其世袭者得其五十六代孙孔希学大宗是绍爰行典礼以致褒崇尔其勤敏以进学恭俭以成德庶几领袖世儒益展圣道之用于当世以副朕之至意岂不伟欤 洪武六年八月二十七日上御端门百官早朝上召衍圣公孔希学问曰尔年几何对曰臣今年三十有九上曰今去尔祖孔子厯年几何对曰仅二千年上曰年代虽远而人尊敬如一日者何也惟尔祖明纲常兴礼乐正彝伦所以为帝者师为常人教传至万世其道不可废也且尔祖无所不学无所不通故得爲圣人如问礼于老聃学琴于师襄之类此谓学无常师非特如此楚王渡江得一物其大如斗其赤如日其甜如蜜众皆不知遣使问于尔祖尔祖曰此萍实也问何以知之尔祖曰昔吾闻诸童谣云童子之言尔祖尚记之不忘况道德之奥者乎今尔爲袭封爵至上公不爲不荣矣此非尔祖之遗防欤朕以尔孔子之裔不欲于流内铨注以政事烦尔正爲保全尔家也尔若不读书辜朕意矣且人生年自八岁至弱冠多昏防未开不肯向学自冠至壮年有室血气正盛百为营营亦无暇好学尔年近四十志虑渐凝定见识渐老成正好读圣人之书亲近名师良友蚤夜讲明道义必期有成学成之后四方之人知尔之能俱来执经问难且曰此无媿孔氏子孙岂不美欤然四体之动乃德之符步履进退亦必用安详不可欹斜飞舞久久习熟遂爲端人正士朕今婉曲教尔尔其自绎还家亦以此教子孙可也勉之哉勉之哉 洪武十年中书省官传旨孔袭封教他每年来走一遭 洪武十二年谕衍圣公孔希学曰卿家昭明厯代不朽富贵永张天地间乃由阴隲之重云何以其明彝伦攸叙之精微表万世纲常于不泯也故若如卿当思祖道可动人天朕闻卿来朝已勅中书下礼部使所用如意未知给否虽从行者务要懽心故兹勅谕 谕衍圣公孔希学曰昔卿之祖能明纲常以植世敎其功大矣哉故其后世子孙相承凡有天下者莫不优礼今卿每岁来朝不避严冻可谓笃于君臣之大义而不咈于祖训者矣已勅中书下礼部赐卿日用故兹勅谕

【臣】按自古帝王幸宅临雍储贰入学齿胄讲经説书见于前史者唯汉永平元和晋大兴升平唐贞观开元宋端拱元祐明洪武永乐数朝而已恭遇我

世祖章皇帝顺治九年暨我

皇上康熙八年乃复举行焉然永平之説经者皇太子诸王也元和之讲论者儒生也大兴以皇大子讲论语通而释奠升平以帝讲孝经通而释奠非因释奠而讲故不着讲者何人也贞观十四年之讲孝经者祭酒二十年之讲孝经者司业开元之讲孝经礼记者右散骑常侍褚无量端拱之讲周易泰卦者博士李觉元祐之讲无逸者国子祭酒自明洪武以后幸学讲书率命祭酒司业矣元和之幸阙里孔僖实从孔氏男子会者六十三人而未闻命讲贞观之命孔颖达讲孝经乃因頴达适官祭酒而非以其爲孔氏也自古及今未有命孔氏子孙进讲者

皇上特恩异数选孔氏子孙充讲书官而且

圣谕煌煌勉以弗坠先训所以鼓励造就之者又如此

其至仰见我

皇上重道崇儒之心推及苖裔度越曩代直接心传于

先圣而极光荣于圣族矣

鸿胪寺官引各官出俟于东毓粹门外候送

驾礼部官奏礼毕请

皇上还行宫

上谕大学士明珠王熙等曰孔尚任等陈书讲説克副朕怀着不拘定例额外议用又

谕朕初至阙里祀典既成意欲徧览

先圣遗迹着衍圣公孔毓圻山东巡抚张鹏口北道孔兴洪讲书官孔尚任孔尚鉝引

驾于是

驾由承圣门出复入大成门

附录 水经注云洙泗二水交于鲁城东北阙里背洙泗墙南北一百二十步东西六十步四门各有石阃北门去洙水百步后汉初阙里荆自辟从讲堂至九里鲍永爲相因脩飨以诛鲁贼彭丰 又云孔庙即夫子之故宅也宅大一顷所居之堂后世以为庙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面东向顔母在中间南面夫人隔东一间东向献帝时庙遇火烧之魏黄初二年文帝令郡国脩起孔子旧庙庙有夫子像列二弟子执卷立侍穆穆有询仰之容汉魏以来庙列七碑二碑无字栝栢犹茂 阙里志今至圣先师庙在县城中央中为正殿九间宋徽宗崇宁元年诏殿名大成殿牓御书也先圣南面四配十哲分侍左右后为寝殿七间祀夫人亓官氏寝殿之东为祠三间西向以祀伯鱼寝殿之西爲祠三间东向以祀子思又后爲圣迹殿壁上皆石刻也正殿之前爲杏坛即讲堂遗址汉明帝御此説经坛左右为两庑东西皆五十间祀先贤先儒坛前为宋真宗御赞殿今废但存御赞刻石十有二碑又前为大成门门凡五间旁有掖门左曰金声右曰玉振大成门之外有唐宋金元碑各覆以亭碑亭之左爲居仁门又左爲毓粹门碑亭之右为由义门又右为观德门碑亭之前为奎文阁阁凡五间亦谓之藏书楼东西列明御制碑亭楼之左右各爲掖门三间掖门东爲衍圣公斋戒所掖门西为有司斋戒所楼前爲门五间汉唐古碑在焉门之前爲大中门三间门牓宋仁宗御书大中门之前有门三间故金之旧制也三门之前爲石桥三以跨璧水桥之前复为大门五间门圆洞如城门制东西各为一坊曰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其前有石坊曰太和元气前爲櫺星门东西大道也左右各竪下马牌金章宗明昌二年立南有石坊镌金声玉振四字坊与城南门相直门上镌万仞宫墙四字庙之西偏爲啓圣公庙庙前爲金丝堂三间以贮乐悬宋时建五贤堂于此治间改建也堂前爲啓圣门庙之东偏为家庙五间孔氏子孙私庙也家庙之前为诗礼堂五间宋真宗曽驻跸于此既而去鸱吻使为斋室堂前为承圣门四隅爲楼如王公之制庙左为衍圣公第第前为阙里坊古阙里也自汉建宁四年鲁相史晨修广宅庙厯魏晋南北朝唐宋改筑维新必加爽垲金贞祐之乱庙貌尽燬皇统大定间制乃大备元至元丁夘大德戊戌至正已夘凡三修焉明洪武永乐再修焉成化十八年始广十楹之制治十二年灾奉诏大作新之为费一十五万有奇越五年新庙成遣大学士李东阳祭告嘉隆以后代有修葺前后各有碑记【臣】按圣庙由鲁哀公十七年始立其从凡有隳废必官爲缮修汉魏以降亦代有增饰孝建褒述视诸侯之礼开元册命同王者之制名数既备庙貌斯矣若乃展采东巡悼荒芜于燕寝观风广鲁加恢廓于儒宫则干封之诏遐慕犹存天僖之勅特赐斯纪则又于岁修常典之外而以崇峻爲广厉者矣自时厥后一厄于金之贞祐而鼎新于元之大德再灾于治之己未而落成于治之甲子今之庙制则犹是治所重建者也由二百年以后溯二千年以前读列代御府之文览遣告穹碑之记南面之坐正于唐宗大成之额锡于宋帝门防二十有四政和之所命也黉舍四百余楹明昌之所拓也以至碧瓦丹櫺之璀璨蛟龙蟠螭之镂错庙门下马之碑城南待幸之路致饰尽美踵事增华岁月已遥规模未改我

皇上停舆兹土亲祀礼成

躬举玉趾周厯廊庑徘徊路寝俨对越之思致羮墙之慕于大成承圣诸门出而复入者三此即峒山问道渭水求师轨辙斯遐流连罕觏自非夙契道妙亲接心传奚以俯诎

宸严徧承堦墄有如斯也自有斯庙以来曾未尝降至尊以周览眄庭庑而永日由是

御盖

天章之锡穹碑

圣制之文超轶百王增高万仞诚与道德而常新竝干

坤而永大矣

幸鲁盛典卷六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五十六·志第一百九·选举二等·脱脱
  卷上·王国维
  卷第八十三·胡三省
  续明纪事本末卷之五·倪在田
  卷六十·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一·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六·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八·佚名
  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二(梁本)·佚名
  卷之八十三·佚名
  通志卷十六·郑樵
  李光弼传·欧阳修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七·吴振棫
  卷一百七十四之六·雍正
  颜惠庆·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赵以夫·唐圭璋

      以夫字用父,号虚斋,福之长乐人。郧国公德钧七世孙,彦括第四子。生于淳熙十六年(1189)。嘉定十年(1217)进士。历知邵武军、漳州,皆有治绩。嘉熙初,为枢密都承旨。二年(1228),拜同知枢密院事,淳祐初罢。寻加资政殿学士、进吏部尚

  • 卷六·丁绍仪

    张衡〈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永平中。举孝廉。连辟公府皆不就。永初中。大将军邓骘累召不应。公车特徵。拜郎中。迁尚书郎。转太史令。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阳嘉中。迁侍中。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徵拜尚书。

  • 第二折·王实甫

    (末上,云)“画虎未成君莫笑,安排牙爪始惊人。”本是举过便除,奉圣旨着翰林院编修国史。他每那知我的心,甚么文章做得成。使琴童递佳音,不见回来。这几日睡卧不宁,饮食少进,给假在驿亭中将息。早问太医院着人来看视,下药去了

  • 卷三·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三天象黄人守日赋【以四声    唐用韵】严 维圣人之在运也上天为之降祥将以示德逺告时康火精始凝初临于嵎谷阳德用事首出于东方作大明兮其彩白有善守者其人黄惚兮恍兮见于为物之体窈兮

  • 唐本纪第四·欧阳修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其先本号硃邪,盖出于西突厥,至其后世,别自号曰沙陀,而硃邪为姓。唐德宗时,有硃邪尽忠者,居于北庭之金满州。贞元中,吐蕃赞普攻陷北庭,徙尽忠于甘州而役属之。其后赞普为回鹘所败,尽忠与其子执宜东走。赞普怒

  • 卷一百七十 皇祐三年(辛卯,1051)·李焘

      起仁宗皇祐三年正月盡是年七月   春正月乙丑,幸魏國大長公主第問疾。   庚午,詔翰林醫官院,日輪近上醫官一員,總領諸科醫官,以備應奉。   乙亥,詔兩浙水災州軍四等以下戶稅特與倚閣。   降大理寺丞譚異、王鑑為

  • 卷之一千四百七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二十八·宇文懋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二十八 文学翰苑上 宇文虚中 宇文虚中字叔通成都人宋黄门侍郎以奉使见留仕为翰林学士承旨皇统初南人多在上京谋奉虚中为帅夺兵仗南奔事觉诏系狱先是虚中在朝语言谐谑诸贵族大臣久不

  • 一二四一 谕内阁陆费墀王燕绪所得处分俱由自取·佚名

    一二四一 谕内阁陆费墀王燕绪所得处分俱由自取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二十日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内阁奉上谕:吏部议处陆费墀等于经手书籍底本,交代不清,致有遗失,又王燕绪等校对之书,讹脱错谬,请将陆费墀革任,王燕绪降三级调用

  • 自序·孙中山

    文奔走国事三十馀年,毕生学力尽萃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卒赖全国人心之倾向,仁人志士之赞襄,乃得推覆专制,创建共和。本可

  • 卷一百十一·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十一 朱批魏经国奏摺 雍正元年三月二十日湖广提督【臣】魏经国谨 奏恭请 皇上圣安 朕安闻尔居官声名甚好向为人所共知惟训尔莫移初志加勉加慎而已此外无可多谕 同日又 奏为钦奉 上谕事窃

  • 明初卫所制度之崩溃·吴晗

    一《明史·刘基传》: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军卫法。《兵志序》: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

  • 卷一百六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六十二工部十六屯田清吏司诸司职掌郎中员外郎主事掌天下屯田之政令屯种国初以军食爲重自内地及边境荒闲田土各卫所拨军开垦岁收子粒爲官军俸粮以省馈饷其耕种器具皆给於官而耕牛亦皆有数今备

  • 人副天數第五十六·苏舆

      天德施,地德化,人德義。天氣上,地氣下,人氣在其間。春生夏長,百物以同;秋殺冬收,百物以藏。故莫精於氣,莫富於地,莫神於天。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於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 疾莫能為仁義,唯人獨能為仁義;物 疾

  •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五(本)·窥基

    沙门基撰论。云后开导依至不相续故。述曰。即是难陀等长徒之义。文分为三。一辨五识。二辨第六。三辨七.八。此等即初。此依居末故复言后。开导依名如前已释。此师意说。如瑜伽等第一。五识六业中第四业云唯一刹那了别

  • 卷第六十八·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六十八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二如是六种阿罗汉中。唯前五种容有退义。谁从何退为性为果。颂曰。四从种性退  五从果非先论曰。不动种性必无退理。故唯前五容有退义。

  • 历代帝王宅京记·顾炎武

    明末清初顾炎武撰。又名《历代宅京记》。共20卷。记载自上古伏羲以后迄于元代,历代帝王的建都所在及有关事迹。前2卷为总叙。后18卷仿照宋程大昌《雍录》、宋敏求《长安志》的体例,分叙关中、洛阳、成都、邺、建康、云

  • 诗说·惠周惕

    三卷,清惠周惕著。此书对毛公《诗传》、郑玄《毛诗笺》、朱熹《诗集传》都不专主,多以己意考证。大旨谓《大雅》、《小雅》的区分是根据音,而不是以政来区分;“正雅”、“变雅”美刺陈错,不必分《六月》以上为正,《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