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道义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

  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

  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

  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

  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

  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

  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

  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

  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译文

  在部下面前显示高明,一定会遭到愚弄。有过错而不能自知,一定会受到蒙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乱。

  因为语言招致怨恨,一定会有祸患。思想与政令矛盾,一定会坏事。政令前后不一,一定会失败。

  发怒却无人畏惧,一定会受到侵犯。喜欢当众侮辱别人,一定会有灾难。对手下的大将罚之过当,一定会有危险。

  怠慢应受尊重的人,一定会招致不幸。表面上关系密切,实际上心怀异志的,一定会陷于孤独。亲近谗慝,远离忠良,一定会灭亡。

  亲近女色,疏远贤人,必是昏瞆目盲。女子干涉大政,一定会有动乱。 随便将官职到处乱送,政治就会出现乱相。

  欺凌下属而获得胜利的,自己也一定会受到下属的侵犯。所享受的名声超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即使耗尽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务。

  对自己马虎,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无法处理事务。对自己宽厚,对别人刻薄的,一定被众人遗弃。

  因为小过失便取消别人的功劳的,一定会大失人心。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既然用了人却不给予信任,必定导致关系疏远。

  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形于颜色,必定使人感到沮丧。承诺多,兑现少,必招致怨恨。起初竭诚欢迎,末了又拒于门外,一定会恩断义绝。

  给予别人很少,却希望得到厚报的,一定会大失所望。富贵之后就忘却贫贱时候的情状,一定不会长久。

  念及别人旧恶,忘记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来大凶。任用邪恶之徒,一定会有危险。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人。

  用人无法摆脱人情纠结,政事必越理越乱。失去自己的优势,力量必然削弱。处理问题、制定决策时向不仁之人问计,必有危险。

  秘密的计划泄露出去,一定会失败。横征暴敛、薄施寡恩,一定会衰落。

  奋勇征战的将士生活贫穷,鼓舌摇唇的游士安享富贵,国势一定会衰落。贿赂‮府政‬官员的事到处可见,政治必定十分昏暗。

  知道别人的优点长处却不重视,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反而耿耿于怀的,则是作风粗暴。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胜任其职,这样的政治一定很混浊。

  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人民,人民就会团结;若一味地依靠刑法来维持统治,则人民将离散而去。

  小的功劳不奖赏,便不会建立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大的怨恨便会产生。

  奖赏不能服人,处罚不能让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乱;赏及无功之人,罚及无罪之人,就是所谓的残酷。

  听到谗佞之言就十分高兴,听到忠谏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灭亡。藏富于民,以百姓的富有作为本身的富有,这样才会安定;欲壑难填,总是贪求别人所有的,必然残民以逞。

猜你喜欢
  宣公(元年~十八年)·谷梁赤
  卷十二·杨士勋
  景公从畋十八日不返国晏子谏第二十三·晏婴
  原序·王廷相
  孟子音义原序·孙奭
  宪问第十四·孔子
  第十章 勤职业·佚名
  卷三十九·鄂尔泰
  卷二百八·秦蕙田
  诗故卷九·朱谋玮
  卷七十一·顺治
  卷七·辅广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处处经·佚名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本师光公垂慈摄受记·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宋德广·唐圭璋

      阮郎归   好风吹月过楼西。楼前人影稀。杜鹃啼断绿杨枝。行人知不知。   红叶字,断肠诗。从今懒再题。後园零淡胭脂。似君初去时。

  • 卷二十四·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四目録【五十二字】南歌子【又一体】毛熙震孙光宪欧阳修苏轼【十一首】黄庭坚【二首】秦观【四首】晁补之【二首】陈师道【二首】贺铸【三首】

  • 卷一百五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五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嘉禾百咏张尧同嘉兴人有嘉禾百咏胥山马革浮尸去君王太忍人此山空庙貌何以劝忠臣殳山丹灶功成后寥寥掩竹扉但闻蝉已脱不见鹤来归滮湖四境田相接烟澜

  • 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一)·陈寅恪

    三百年来记载河东君事迹者众,寅恪亦获读其大半矣。总括言之可别为两类:第壹类为于河东君具同情者,如顾云美苓之&ldquo;河东君传&rdquo;等属之;第贰类为于河东君怀恶意者,如王胜时沄之&ldquo;虞山柳枝词&rdquo;等属之。其他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五·佚名

    万历二十四年三月戊辰朔 孝肃皇后忌辰遣官致祭 裕陵○巡抚浙江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刘元霖以疾乞休不允○升宣府守备胡世芳为大同游击○兵部题修葺应州城南关从之以总督王世扬巡抚梅国桢请故也○庚午吏部等衙门尚书等官

  • 中兴小纪卷二十五·熊克

    宋 熊克 撰绍兴八年秋七月己丑以御史中丞常同为显谟阁直学士知湖州先是左仆射赵鼎尝奏向子諲无罪当留同与潘良贵诚有罪不宜因子諲之故显出之俟少定令外补不惟为同良贵亦所以为子諲盖外议犹以子諲乆对为非而良贵实出

  • 罗宪传·房玄龄

    罗宪字令则,襄陽人。父亲罗蒙,三国时任蜀国的广汉太守。罗宪十三岁时便能写文章,很早出名。师从谯周,谯周的门人称他为子贡。罗宪正直诚实严整;待士不倦怠,轻财好施舍,不经营产业。在蜀国入仕当太子舍人、宣信校尉。两次到吴

  • 卷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通礼卷十吉礼心殿经筵致祭心殿之礼心殿内皇师伏羲氏正位南向皇师神农氏皇师轩辕氏帝师陶唐氏帝师有虞氏王师夏王禹王师商王汤王师周文王王师周武王左右分序均南向先圣周公东位西向先师孔子西位东

  • 过探先·周诒春

    过探先 字探先。年二十九岁。生于江苏无锡。本籍住址。江苏无锡八士桥西街。已婚。女一。初学于上海中等商业学堂。苏州英文专修馆。上海南洋公学。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威斯康心大学。习农业。民国元年。入芝加

  • 李锡之·周诒春

    李锡之 字仲荣。年二十六岁。生于安徽合肥。本籍住址。安徽合肥县二郞庙巷李宅。已婚。初学于安徽高等学堂及京师大学堂。授拔贡。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麻省工业学校。习机器工程。民国四年。得学士学位。为留美

  • 卷十·黄仲炎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通说卷十     宋 黄仲炎 撰襄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仲孙蔑会晋栾黶宋华元卫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宋鱼石奔楚楚爲之伐宋取彭城使鱼石居之是鱼石叛君而楚党叛也诸侯之大夫讨而围之义

  • 卷之十八·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十八义父子之义孟子曰:舜尽事亲之道,而瞽馊底豫,而天下化。瞽馊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录曰:夫所谓之定者,《孝经》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盖以父子之问,思尝掩义,人但知有爱而不知有敬。至是始知主敬之道,而父子之

  • 卷第十五·佚名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十五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非问分道品第十之一有人出世。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种种因种种门种种道种种向道。今当集诸道门。有一支道二支道三支道四支道五支道六支道七支道八支道九支

  • 卷之一·别庵性统

    续藏经 续灯正统清 性统编集续灯正统卷一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临济宗大鉴下第十六世昭觉勤禅师法嗣临安府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宣城奚氏子。夙有英气。年十二入乡校。一日因与同窗戏。以砚投之。悞中先

  • 卷中·其白德富

    嘉兴大藏经 玉泉其白富禅师语录玉泉其白富禅师语录卷中嗣法门人明昆等编上堂拈香祝圣毕复拈云此瓣香涅而不缁磨而不磷始初一番勤苦如哑如聋末后几顿钳锤彻髓彻骨爇向炉中供养现住昭觉本师上丈下雪醉和尚用酬法乳白

  • 樊川文集·杜牧

    诗文集。唐杜牧撰。二十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进士。曾在江西、宣歙等地节度使幕中任幕僚,后又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后人称“小杜”。

  • 台湾地舆总图·佚名

    又作《台湾地舆全图》。台湾地图。清佚名绘制并撰文。十九幅。六千余字。分全台前后山总图,台湾、台北、台南三府全图,淡水、新竹、宜兰、台湾、彰化、云林、苗栗、嘉义、安平、恒春、凤山十一县图,基隆、澎湖、埔里

  • 三国杂事·唐庚

    二卷,宋唐庚撰。唐庚 (1071—1121),字子西,北宋眉州丹棱 (今属四川) 人。绍圣中举进士,调利州 (今四川广元县)负责狱讼,后迁郎中令,又拜为宗子博士,又由宰相张商英的推荐,提举京畿常平。政和元年 (1111),张商英罢相,唐庚亦坐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