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四 至公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去天下若遗?,于天下犹然,况其细于天下乎?非帝尧孰能行之?孔子曰:“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易曰:“无首,吉。”此盖人君之至公也。夫以公与天下,其德大矣。推之于此,刑之于彼,万姓之所戴,后世之所则也。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故显名存于今,是之谓公。诗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此之谓也。夫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达,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者,君子之所慎也,而禹桀之所以分也。诗云:“疾威上帝,其命多僻。”言不公也。

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谒,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季札,号曰:延陵季子。最贤,三兄皆知之。于是王寿梦薨,谒以位让季子,季子终不肯当,谒乃为约曰:“季子贤,使国及季子,则吴可以兴。”乃兄弟相继,饮食必祝曰:“使吾早死,令国及季子。”谒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时使行不在。庶兄僚曰:“我亦兄也。”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谒子光曰:“以吾父之意,则国当归季子,以继嗣之法,则我适也,当代之君,僚何为也?”乃使专诸刺僚杀之,以位让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则吾与尔为共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汝,则是昆弟父子相杀无已时也。”卒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君子以其不杀为仁,以其不取国为义。夫不以国私身,捐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可以庶几矣。

诸侯之义死社稷,大王委国而去,何也?夫圣人不欲强暴侵陵百姓,故使诸侯死国守其民。大王有至仁之恩,不忍战百姓,故事勋育戎氏以犬马珍币,而伐不止。问其所欲者,土地也。于是属其群臣耆老,而告之曰:“土地者,所以养人也,不以所以养而害其慈也,吾将去之。”遂居岐山之下。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不私其身惟民,足用保民,盖所以去国之义也,是谓至公耳。

辛栎见鲁穆公曰:“周公不如太公之贤也。”穆公曰:“子何以言之?”辛栎对曰:“周公择地而封曲阜;太公择地而封营丘,爵士等,其地不若营丘之美,人民不如营丘之众。不徒若是,营丘又有天固。”穆公心惭,不能应也。辛栎趋而出。南宫边子入,穆公具以辛栎之言语南宫边子。南宫边子曰:“昔周成王之卜居成周也。其命龟曰:‘予一人兼有天下,辟就百姓,敢无中土乎?使予有罪,则四方伐之,无难得也。’周公卜居曲阜,其命龟曰:‘作邑乎山之阳,贤则茂昌,不贤则速亡。’季孙行父之戒其子也,曰:‘吾欲室之侠于两社之间也。使吾后世有不能事上者,使其替之益速。’如是则曰:‘贤则茂昌,不贤则速亡。’安在择地而封哉?或示有天固也。辛栎之言小人也,子无复道也。”

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万石之■,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驳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闇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久之,曰:“令之之言,乃令众丑我。”遂罢谋,无禅意也。

齐景公尝赏赐及后宫,文绣被台榭,菽粟食凫鴈。出而见殣,谓晏子曰:“此何为而死?”晏子对曰:“此餧而死。”公曰:“嘻!寡人之无德也,何甚矣!”晏子对曰:“君之德着而彰,何为无德也?”景公曰:“何谓也?”对曰:“君之德及后宫与台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绣,君之凫鴈,食以菽粟,君之营内自乐,延及后宫之族,何为其无德也?顾臣愿有请于君,由君之意,自乐之心,推而与百姓同之,则何殣之有?君不推此而苟营内好私,使财货偏有所聚,菽粟币帛腐于囷府,惠不遍加于百姓,公心不周乎国,则桀纣之所以亡也。夫士民之所以叛,由偏之也。君如察臣婴之言,推君之盛德,公布之于天下,则汤武可为也,一殣何足恤哉?”

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

万章问曰:“孔子于卫主雍睢,于齐主寺人脊环,有诸?”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之以礼,退之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雍睢与寺人脊环,是无命也。孔子不说于鲁卫,将适宋,遭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过宋,是孔子尝阨,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之,观近臣以其所为之主,观远臣以其所主,如孔子主雍睢与寺人脊环,何以为孔子乎?”

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人事浃,王道备,精和圣制,上通于天而麟至,此天之知夫子也。于是喟然而叹曰:“天以至明为不可蔽乎?日何为而食也?地以至安为不可危乎?地何为而动?”天地尚有动蔽,是故贤圣说于世而不得行其道,故灾异并作也。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孔子怀天覆之心,挟仁圣之德,悯时俗之污泥,伤纪纲之废坏,服重历远,周流应聘,乃俟幸施道以子百姓,而当世诸侯莫能任用,是以德积而不肆,大道屈而不伸,海内不蒙其化,群生不被其恩,故喟然而叹曰:“而有用我者,则吾其为东周乎!”故孔子行说,非欲私身,运德于一城,将欲舒之于天下,而建之于群生者耳。

秦晋战交敌,秦使人谓晋将军曰:“三军之士皆未息,明日请复战。”臾骈曰:“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将遁矣,迫之河,必败之。”赵盾曰:“死伤未收而弃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迫人于险,无勇也,请待。”秦人夜遁。

子胥将之吴,辞其友申包胥曰:“后三年,楚不亡,吾不见子矣!”申包胥曰:“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友。虽然,子亡之,我存之,于是乎观楚一存一亡也。”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哀公曰:“诺,吾固将图之。”申包胥不罢朝,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声。哀公曰:“有臣如此,可不救乎?”兴师救楚,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申包胥,申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功成受赐,是卖勇也。”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楚令尹虞丘子复于庄王曰:“臣闻奉公行法,可以得荣,能浅行薄,无望上位,不名仁智,无求显荣,才之所不着,无当其处。臣为令尹十年矣,国不加治,狱讼不息,处士不升,淫祸不讨,久践高位,妨群贤路,尸禄素餐,贪欲无●,臣之罪当稽于理,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孙叔敖,秀羸多能,其性无欲,君举而授之政,则国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庄王曰:“子辅寡人,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非子如何?”虞丘子曰:“久固禄位者,贪也;不进贤达能者,诬也;不让以位者,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为人臣不忠,君王又何以为忠?臣愿固辞。”庄王从之,赐虞子采地三百,号曰“国老”,以孙叔敖为令尹。少焉,虞丘子家干法,孙叔敖执而戮之。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施刑戮而不骫,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以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二三子再拜稽首曰:“不惟晋国适享之,乃唐叔是赖之,敢不再拜稽首乎?”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雠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雠也。”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楚文王伐邓,使王子革王子灵共捃菜,二子出采,见老丈人载畚,乞焉,不与,搏而夺之。王闻之,令皆拘二子,将杀之。大夫辞曰:“取畚信有罪,然杀之非其罪也,君若何杀之?”言卒,丈人造军而言曰:“邓为无道,故伐之,今君公之子搏而夺吾畚,无道甚于邓。”呼天而号,君闻之,群臣恐,君见之曰:“讨有罪而横夺,非所以禁暴也;恃力虐老,非所以教幼也;爱子弃法,非所以保国也;私二子、灭三行,非所以从政也,丈人舍之矣。”谢之军门之外耳。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夫直士持法,柔而不挠;刚而不折。今弃法而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岂吾营私之意也,何廷理之驳于法也!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着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楚庄王有茅门者法曰:“群臣大夫诸公子入朝,马蹄蹂溜者斩其辀而戮其御。”太子入朝,马蹄蹂溜。廷理斩其辀而戮其御。太子大怒,入为王泣曰:“为我诛廷理。”王曰:“法者所以敬宗庙,尊社稷,故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夫犯法废令,不尊敬社稷,是臣弃君,下陵上也。臣弃君则主失威,下陵上则上位危,社稷不守,吾何以遗子?”太子乃还走避舍,再拜请死。

楚庄王之时,太子车立于茅门之内,少师庆逐之,太子怒,入谒王曰:“少师庆逐臣之车。王曰:“舍之,老君在前而不踰,少君在后而不豫,是国之宝臣也。”

吴王阖庐为伍子胥兴师复雠于楚。子胥谏曰:“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雠,臣不为也。”于是止。其后因事而后复其父雠也,如子胥可谓不以公事趋私矣。

孔子为鲁司寇,听狱必师断,敦敦然皆立,然后君子进曰:“某子以为何若,某子以为云云。”又曰:“某子以为何若,某子曰云云。”辩矣。然后君子几当从某子云云乎,以君子之知,岂必待某子之云云,然后知所以断狱哉?君子之敬让也,文辞有可与人共之者,君子不独有也。

子羔为卫政,刖人之足。卫之君臣乱,子羔走郭门,郭门闭,刖者守门,曰:“于彼有缺!”子羔曰:“君子不踰。”曰:“于彼有窦。”子羔曰:“君子不遂。”曰:“于此有室。”子羔入,追者罢。子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亏损主之法令而亲刖子之足,吾在难中,此乃子之报怨时也,何故逃我?”刖者曰:“断足固我罪也,无可奈何。君之治臣也,倾侧法令,先后臣以法,欲臣之免于法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于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仁人之心,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脱君也。”孔子闻之,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谓欤?”

猜你喜欢
  周书·周官·佚名
  玉英第四·苏舆
  提要·茅星来
  东溪日谈録卷五·周琦
  大学衍义卷十四·真德秀
  卷十九·陈经
  尚书表注卷上·金履祥
  卷五十七·山井鼎
  晋国骊姬之乱(僖公四、五,六年)·佚名
  大雲初分正法健度第三十五·佚名
  降魔品第十二·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二·玄奘
  维摩诘经纪闻答客问言·太虚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四·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八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七十九下·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七十九下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五十六下 吕本中 寄临川学者四首 我思临川居欲往意未歉每怀二三子岁月多荏苒後生慎所习譬若丝在染未须极轩昂且欲知收歛举动思古人此志畴不远以视庸俗

  • 79.李商隐:七言绝句四首·施蜇存

    “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两人辞、调、意俱不同,各有至处。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这是清康熙时诗人吴江叶燮的话,见于他所著《原诗》。他对李商隐的七绝评价如此之高,大可

  • 探赜第二十七·浦起龙

    古之述者,岂徒然哉!或以取舍难明,或以是非相乱。由是《书》编典诰,宣父辨其流;《诗》列风雅,卜商通其义。夫前哲所作,后来是观,苟夫其指归,则难以传授。而或有妄生穿凿,轻究本源,是乖作者之深旨,误生人之后学,其为谬也,不亦甚乎!昔夫

  • 卷八十六 大中祥符九年(丙辰,1016)·李焘

      起真宗大中祥符九年正月盡是年四月   春正月壬子,延州界碩爾族巡檢、殿直李文真與蕃兵轉戰,斬籍遇太保首級,命遷一資,仍賜錦袍、銀帶。   丙辰,置會靈觀使,以參知政事丁謂為之,仍加刑部尚書。   以馬軍副都指揮使

  • 皇清开国方略巻九·阿桂

      太宗文皇帝【初即位未改元天命十一年丙寅九月至十二月】  天命十一年秋九月辛未集诸贝勒约誓  初  太祖高皇帝创业  兴京之壬辰年十月二十五日  孝慈高皇后诞生  太宗文皇帝  天表竒伟面如赤日严寒

  • 魏郑公谏续录卷下·翟思忠

    元 翟思忠 撰太宗坐于丹霄门外之西堂引公及右仆射李靖中书令温彦博等入宴言及羣臣才行谓靖等曰朕自为主至于今日官人或上书献计规朕为善者多矣日月稍久官职渐大志意即移言论渐少无不衰倦唯魏徴与朕为善官职益高志节

  • 浙语六(东山散笔、墨庵补述)·查继佐

    ●浙语六(东山散笔、墨庵补述)沈乘、吕宣忠、王毓蓍、潘集、周卜年、严于鏻、潘国绪、叶尚高、朱奇生、邹维则、杨守程、卞子厚、沈宗采、徐睿(范香谷)、王翊(庞元培)传曰:浙之士十有五人。有倡言名义,辞出于口即见杀者为沈乘

  • ●一四 在燕迁徙·佚名

    天眷五年,宋绍兴八年戊午,或日,帝同契丹海滨侯耶律延禧共入一官署,相谓曰:「赵公,你从何处来?」帝曰:「自源昌州筠从州西江州五国城至此,踯躅数千里,父母妻室俱亡,苦楚备及。今日重瞻,乃余生也。」海滨侯曰:「我与你相去不远,自海耀

  • 张琼传·李百药

    张琼,字连德,代地人氏。年轻时强壮健康,有武艺,魏朝时从荡寇将军升为朔州征虏府外兵参军。随葛荣作乱,荣败,尔朱荣拜他做了都督。因征讨元颢有功,除汲郡太守。建明初,为东道慰劳大使,封行唐县子,食邑三百户。转太尉长史,出为河内

  • 突厥传·李延寿

    突厥这个国家,其祖先居住在西海西边,独自成为一个部落,大概是匈奴人的一个支派。姓阿史那氏。后来被邻国打败,将其种族全部灭绝。有一个小男孩,年龄大约有十岁,士兵看他小,不忍心杀他,就把他的脚砍掉,把胳膊砍断,扔到草丛中。有

  • 吕陶传·脱脱

    吕陶字元均,成都人。蒋堂镇守蜀州,延纳很多士人入学,亲自考核他们的文章,曾得到吕陶的论文,集中学生朗读,说:“这是贾谊的文章。”吕陶当时年纪十三岁,在座的人都感到吃惊。由于这样礼之于宾筵。一天,与蒋堂同游僧舍,一起读寺碑

  • 太宗本纪·宋濂

    太宗谥号为英文皇帝,名窝阔台,是太祖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光献皇后,出身于弘吉剌氏族。太祖讨伐金朝平定西域时,以太宗攻占城池、开拓土地的功劳居多。太祖归天时,太宗从霍博地方前来参加丧礼。太宗元年(1229)秋,八月二十四

  • 卷十·张大亨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五礼例宗卷十宋 张大亨 撰嘉礼昏王娶桓八年十月祭伯来遂逆王后于纪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襄十五年二月刘夏逆王后于齐娶王女庄元年夏单伯送王姬秋筑王姬之舘于外冬王姬归于齐十一年冬王姬归于齐内娶

  • 春秋亿卷三·徐学谟

    明 徐学谟 撰僖公元年春王正月不书即位史阙也左氏曰出故也出则何以不书即位也公谷皆曰继弑君不言即位也夫桓公何以言即位也胡氏曰内无所承上不请命也鲁之书即位者岂皆内有所承上有所请也皆意之也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

  • 卷九十二·佚名

    释净佛国土品第八十二之上(经作净佛国品)【经】尔时,须菩提作是念:“何等是菩萨摩诃萨道,菩萨住是道,能作如是大誓庄严?”佛知须菩提心所念,告须菩提:“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道,三十七助道法是菩萨摩诃萨

  • 卷第九·佚名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九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差别品第三之五已辩能作因相。俱有因相云何。颂曰。俱有一果法  如大相所相心心随转等论曰。若有为法同得一果。可得说此为俱有因。由助彼力得一果故。其相

  • 嘉泰会稽志·施宿

    南宋地方志。嘉泰年间施宿等撰。会稽即宋代绍兴府,治今浙江绍兴。南宋时绍兴府地位重要,每以宰执兼领,但方志未备。嘉泰元年沈作宾为守时始创修,赵不迹、袁说友相继编订,施宿始终参与其事,诗人陆游父子亦曾参与,陆游

  • 红楼余梦·佚名

    绮缘之草《反聊斋》已三万言,才及全稿四之一。而此三万言者,皆所以写众生之幻象耳。众生既有幻象,则绮缘胡独而无幻象;众生之幻象既尝述之,则绮缘之幻象又何可独付阙如耶!于是濡我秃笔,砑我残笺,以写绮缘之幻象焉。嗟乎!文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