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反因

吾尝言天地间之至理,凡相因者皆极相反。何其颠倒古今而臆说乎?此非我之臆,天地之臆也。佛言三因,得此反因,横竖八觚皆明矣。

天地惟有阴阳、动静耳,非可以善恶、是非言也。圣人体道尊德以立法,故名字之。一不住一,故用因二之一,以济民行;因二剔三,而实非三非二非一也。举其半而用其余,用余之半皆其半,则所谓相反相因者,相救相胜而相成也。昼夜、水火、生死、男女、生克、刚柔、清浊、明暗、虚实、有无、形气、道器、真妄、顺逆、安危、劳逸、《剥》《复》、《震》《艮》、《损》《益》、博约之类,无非二端。参即是两,举一明三,用中一贯。千万尽于奇偶,而对待圆于流行。夫对待者,即相反者也。

且举大较言之,阳清阴浊,至相反也。霄壤悬判而玄黄相杂,刚柔敌应而律吕协和,雌雄异形而牝牡交感,可谓不相因乎?水湿火燥,至相反也。《坎》《离》继《干》《坤》立极,上下《经》皆终水火;民用甚急,刻不相离;人身之水、火交则生,不交则病,可不谓相因乎?《河图》相生,必变《洛书》相克,而后成用。四时之行,雨露而霜雪,春生而秋杀。吉凶祸福,皆相倚伏。生死之几,能死则生,徇生则死。静沉动浮,理自冰炭,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极必动,动极必静。有一必有二,二皆本于一,岂非天地间之至相反者,本同处于一原乎哉?则善恶是非之未分,可觌露矣。上尊号曰混沌,诚哉不诬。

吾每绎子思代明、错行二语,而悟相害者乃并育也,相悖者乃并行也。子思知而正告,何何氏痛决其几:彼谓仁义即杀夺,何谓非至理乎?以始乎仁义,后必杀夺也。特圣人不以杀夺而废仁义、不立仁义,而令民忘之。忘仁义不忘嗜欲,嗜欲之杀夺尤速。知其杀夺,而救杀夺者仍是仁义也。假仁义以为杀夺,亦所以为救也。有小人乃以磨砺君子,刀兵祸患为有道之钻锤,故曰:危之乃安,亡之乃存,劳之乃逸,屈之乃伸。怨怒可致中和,奋迅本于伏忍。受天下克,能克天下。欲取姑与,有后而先。

论湴河者,少所喜,老所忌,则一生自相反也。行路者,进一跬,舍一跬,则一步亦相反也。制器者,始乎粗,卒乎精,资所用,旋所弃,则工巧亦相反也。犀利之机,全用翻驳,反其所常,痛从骨彻。何往而非害乃并育、悖乃并行哉?

伏羲方圆,文王贞悔,孔子杂卦,无非错综,无非反对,往来交易,消息在此。老子曰:“反者道之动”,非止训复也。阴阳五行,翻忽颠倒。小即大,彼即此,中即昃,生即不生,有即无有。开眼者,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当下知反因即正因矣。

至灵者即至害者,故言无知。无知即知,无意即诚意。何思何虑,一在百中。慈湖不明反因正因之大因,故谓《大学》正心诚意、《孟子》存心养性、《易翼》穷理尽性,皆非圣人之言,岂故矫言耶?实于事理硗甚。枯木浸死水者,亦未彻乎此耳。

皆备之我,即无我之我;克己之己,即由己之己。于时空尽,于时不空;于时解脱,于时担荷。凡立一名,可立皆可破,知即无破无不破;如此不可,如彼又不可,知则无可无不可。有人即病,病亦是药,增药增病,不以增病而废药;有法即弊,弊亦是法,无法即弊,而有无法之法。

天地軥軥叠叠,屑屑僁僁,必代必错,而后能行;高卑相挽,深浅相绦;合无不分,分无不合。而学者执己守边,相争求雄,便其所习,往而不反,岂不悲哉?

悲则悲之,容又容之。五月暑极而阴已逆至,十一月寒极而阳已逆至。《复》反《剥》,即因《剥》;《姤》反《夬》,即因《夬》。天地平分,而圣人但为阳谋,此圜中归一之道也。知真一,则大因明矣。

因对待谓之反因,无对待谓之大因。然今所谓无对待之法,与所谓一切对待之法,亦相对反因者也,但进一层耳──实以统并,便为进也。有天地对待之天,有不可对待之天;有阴阳对待之阳,有不落阴阳之阳;有善恶对待之善,有不落善恶之善,故曰:真天统天地,真阳统阴阳,真一统万一,太无统有无,至善统善恶。统也者,贯也,谓之超可也,谓之化可也,谓之塞可也,谓之无可也。无对待在对待中,然不可不亲见此无对待者也。翻之曰:有不落有无之无,岂无不落有无之有乎?曰:先统后后亦先,体统用用即体矣。以故新其号曰太极,愚醒之曰太无,而实之曰所以。

猜你喜欢
  提要·林慎思
  卷七圣贤篇·杨时
  陆稼书先生问学录卷之二·陆陇其
  卷三·惠栋
  毛诗写官记卷一·毛奇龄
  卷七·范家相
  卷三十三·佚名
  笃信品法句经第四(十有八章)·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四·欧阳竟无
  成唯識論卷第十·欧阳竟无
  解深密經品目·欧阳竟无
  如来赞叹·佚名
  尊重僧界还俗人·太虚
  说无垢称经卷第五·佚名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九百零三·彭定求

        卷903_1 【海阳泉】无名氏   人谁无耽爱,各亦有所偏。于吾喜尚中,不厌千万泉。   诚知湟水曲,远在南海壖。自从得海阳,便欲终老焉。   怪石状五岳,旋回枕深渊。激繁似涌云,静同冰镜悬。   吾欲以海阳,跨

  • 第三折·佚名

    (驾同刘皇后引内官采女上,诗云)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一事,回首忆关雎。寡人御极以来,幸喜四海升平,八方宁靖。因乏嗣子,每切忧心。虽尝听史官之奏陈,也曾广后宫之御幸,终是宜男未效,继体无人,教寡人如何不烦恼也。(刘

  • 御选明诗卷十四·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十四乐府歌行十一米云卿杨栁歌送唐仲秩江南二月时杨栁緑华滋高台不知数台边千万树萦隄夹岸相映新摇曳朱门翳美人翠楼丝丝争媚日黄鹂树树学啼春啼春不住高下飞金梭乱掷流黄机又如织女机初防千丝

  • 竹书统笺卷十·徐文靖

    平王【名宜臼○笺按周本纪犬戎杀幽王于是乃即申侯而共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自东迁以后始纪晋事王即位皆不书【笺按此休文附注】元年辛未王东徙洛邑【笺按史记正义曰雒邑即王城也平王以前号东都又按地道记王城去雒城四

  • 今献备遗卷三十五·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谢铎谢铎字鸣治浙江太平人天顺甲申进士选翰林庻吉士授编修奉旨校勘通鉴纲目上疏言宋神宗喜通鉴理宗好纲目而不能推之政治因劝求贤讲学以史册质经传穷义理则大本立而万目自随矣歴升南京国子祭酒上疏请増杨

  • ●郑氏史料续编卷九目录·佚名

    三三七、两淮巡盐御史高尔位揭帖(报明差内一应钱粮)顺治十六年十月十六日(一○四三)三三八、浙江巡抚佟国器揭帖(恭报大兵到浙日期)顺治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一○四四)三三九、顺治十六年十月敕谕(一○四五)三四○、福建总督李率

  • 白华传·脱脱

    白华,字文举,阝奥州人。贞..三年(1215)中进士。初任应奉翰林文字。正大元年(1224),累迁任枢密院经历官。二年九月,武仙以真定来归降,朝廷正打算治理河北,宋将彭义斌乘机入侵,便从山东攻下了邢、氵名、磁等州。白华上奏说“:北

  • 卷六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六十九郊社考祀后土金海陵天德以後始制北郊大定明昌其礼寖备方丘在通元门外当阙之亥地方坛三成成为子午卯酉四正陛方壝三周四面亦三门常以夏至日祭皇地只於方丘【互见郊祀门】北郊仪斋戒

  • 小雅·鱼藻之什·佚名

    鱼藻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觱沸槛泉,言采其

  • 卷之八 本经训·高诱

    本经训本,始也。经,常也。天经造化出於道,治乱之由,得失有常,故曰本经,因以题篇也。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清,静也。太清,无为之始者。谓三皇之时和顺,不逆天暴物也。寂漠,不扰民。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推而无故,质,性也。真,不变也

  • 第十章 1·辜鸿铭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辜讲孔子的一生中,在家的时候均显得特谦恭而腼腆,似乎根本不是什么能言善辩之人。然而在社会上,在官场及朝堂上,孔子言谈总是显得从容不迫,且经过深思熟虑。

  • 卷一·林岊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讲义卷一      宋 林岊 撰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 卷二十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二十九郊特牲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此言蜡祭之名义也伊耆氏郑注谓古天子号疏谓神农或云帝尧十二月谓夏正建丑之月天子大蜡其神有八盖自古伊耆氏始为

  • 卷四·张廷玉

    欽定四庫全書欽定春秋傳說彚纂卷四桓公集說【楊氏士勛曰魯世家桓公名允惠公之子隱公之弟以桓王九年即位世本作軌諡法辟土服遠曰桓】【庚桓王午九年】元年【齊僖二十年晉哀七年衛宣八年蔡桓四年鄭莊三十三年曹桓四十六

  • ·过分矜持亦弊端··王守仁

    黄直录黄直,字以方,全溪人。嘉靖二年进士,任漳州的推官,因抗疏论救而下狱。曾从学于阳明先生。见《明儒学案》卷二十七。【原文】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

  • 修行道地经卷第一·佚名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集散品第一  厥元由显兴  灼灼逾日光  德积甚巍巍  胜于帝王种  诸天及神仙  专精暴露成  多学博众义  咸皆礼最安  天人龙鬼神  在世而精进  奉迎于世尊  三界无等伦 

  • 大还丹照鉴·佚名

    大还丹照鉴。一卷,出於五代宋初。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洞神部众术类。原名《照鉴登仙集》,《宋志》、《通志》皆有《大还丹照鉴登仙集》。作者佚名。卷前自序,撰于五代后蜀孟昶广政二十五年(962年)。“匡”字缺笔,乃

  • 春秋左传译文·左丘明

    亦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我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儒家经典《春秋》三传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左氏传 “三十卷” ,班固注作者曰“左丘明,鲁太史” 。两汉魏晋学者均无异辞,唐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