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審大臣第十六

  帝者昧旦而視朝廷(《治要》無"廷"字),南面而聽天下,將與誰爲之,豈非群(各本皆同,徐本據《百子全書》本改作"辟"。並曰:"辟公,此指諸侯。《詩·周頌·烈文》:'烈文辟公,錫茲祉福。'朱熹《集傳》:'辟公,諸侯也。'"按"羣公卿士"屢見《後漢書》、《三國志》詔書,如《後漢書·孝順紀》:"(陽嘉二年詔)羣公卿士將何以匡輔不逮《孝桓帝紀》:"(和平元年詔)羣公卿士,虔恭爾位,。"《順烈梁皇后紀》:"(和平元年詔)不能復與羣公卿士共相終竟."例多,不具舉。'辟'乃'群'之譌,改者非是也。)公卿士歟?故大臣不可以不得其人也。大臣者,君之(《治要》無"之"字)股肱耳目也,所以視聽也,所以行事也。先王知其如是也(《治要》無"也"字),故博求聰明睿(《治要》作"叡")哲君子,措諸上位,使("使"字原脱,据《治要》補)執邦之政令焉。執政聰明叡哲(四字原脱,据《治要》補),則其事舉;其事舉則百僚任莫不(二字原脱,据《治要》補)其職;百僚莫不(二字原脱,据《治要》補)任其職,則庶事莫不致其治;庶事莫不(二字原脱,据《治要》補)致其治,則九牧之民(《治要》作"人")莫不得其所。故《書》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故大臣者,治萬邦之重器也,不可以衆譽著也,人主所宜親察也,衆譽者可以聞斯人而已。故堯之聞舜也以衆譽,及其任之者,則以心之所自見。又有不因衆譽而获大賢,其文王乎?畋於渭水邉,道遇姜太公(《御覽》卷四、卷八、卷十五作"文王遇姜公于渭陽",卷八百三十四"陽"作"濵"徐湘琳曰:"錢校云,《初學記》亦引作'文王遇太公於渭濵'。"),皤然皓首,方秉(《御覽》卷十五作"執", 卷八百三十四作"秉",均無"方"字。徐湘琳曰:"錢校云,《初學記》卷二作'執'。")竿而釣(徐湘琳曰:"錢校云,《初學記》六作'持竿垂釣'。",文王召而與之言,則帝王之佐也,乃載之歸,以爲太師。姜太公當此時,貧且賤矣,年又老矣,非有貴顯之舉也,其言誠當乎賢君之心,其術誠合乎致平之道,文王之識也,灼然若披雲而見日,霍然若開霧而觀天(此二句異文頗多,《御覽》卷四、卷八、卷十三、卷十五、卷八百三十四,《初學記》卷二、卷六均引之,以《御覽》卷十五所引意長,曰:"灼若披雲而見白日,霍若開霧而覩青山"。 徐湘琳曰:"錢校云,合參諸本,是首句當作'文王得之',後二句兩'然'字皆衍,'天'字當作'山'無可疑者。以原本文義可通,姑仍其舊。")斯豈假之於衆人哉!非惟聖然也,覇者亦有之。昔齊桓公夙出,甯戚方爲旅人,宿乎大車之下,擊牛角而歌,歌聲悲激,其辭有疾於世,桓公知其非常人也,召而與之言,乃立功之士也,於是舉而用之,使知國政。凡明君之用人也,未有不悟乎己心而徒因衆譽也,用人而因衆譽焉,斯不欲爲治也,將以爲名也,然則見之不自知而以衆譽爲驗也,此所謂效衆譽也,非所謂效得賢能也。苟以衆譽爲賢能,則伯鯀無羽山之難,而唐虞無九載之費矣。聖人知衆譽之或是或非,故其用人也,則亦或因或獨,不以一驗爲也,况乎舉非四嶽也。世非有唐虞也,大道寝矣,邪說行矣,臣已詐矣,民已惑(徐本譌作"或")矣,非有獨見之明,專任衆人之譽,不以己察,不以事考,亦何由獲大賢哉!

  且大賢在陋巷也,固非流俗之所識也,何則?大賢爲行也,裒然不自見(原缺一字,《漢魏叢書》本、《四庫全書》本皆作"見",據補。徐本亦作"見",據《百子全書》補。),儡然若無能,不與時争是非,不與俗辯曲直,不矜名,不辭謗,不求譽,其味至淡,其觀至拙,夫如是則何以異乎人哉!其異乎人者,謂心統乎群理而不繆,智周乎萬物而不過,變故暴至而不惑,真僞叢萃而不迷。故其得志,則邦家治以和,社稷安以固,兆民受其慶,群生頼其澤,八極之内同爲一,斯誠非流俗之所豫知也。不然,安得赫赫之譽哉("哉"徐本譌作"者")!其赫赫之譽者,皆形乎流俗之觀,而曲同乎流俗之聽也,君子固不然矣。昔管夷吾嘗三戰而皆北,人皆謂之無勇;與之分財,取多,人皆謂之不廉;不死子糾之難,人皆謂之背義。若時無鮑叔之舉,覇君之聽,休功不立於世,盛名不垂於後,則長爲賤丈夫矣。魯人見仲尼之好讓而不争也,亦謂之無能,爲之謠曰:"素鞞羔裘,求之無尤;黒(徐湘琳曰:"當同上作'羔'。"裘素鞞,求之無戾。"夫以聖人之德,昭明顯融,高宏博厚,宜其易知也,且猶若此,而况賢者乎?以斯論之,則時俗之所不譽者未必爲非也,其所譽者未必爲是也。故《詩》曰:"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言所謂好者非好,醜者非醜,亦由亂之所致也。治世則不然矣。叔世之君生乎亂,求大臣,置宰相,而信流俗之說,故不免乎國風之譏也。而欲與之興天和,致時雍,遏禍亂,弭妖灾,無異策穿蹄之乘,而登太行之險,亦必顛躓矣。故《尚書》曰:"股肱惰哉(原作"肱股墮哉",據《四庫全書》本及《尚書·益稷》改),萬事墮("墮"原作"隳",據《四庫全書》本及《尚書·益稷》改)哉。"此之謂也。

  然則君子不爲時俗之所稱(徐湘琳曰:"錢校云,句末似有脫字。"),曰孝悌忠信之稱也則有之矣,治國致平之稱則未之有也。其稱也,無以加乎習訓詁之儒也。夫治國致平之術,不兩得其人,則不能相通也。其人又寡矣,寡不稱衆,將誰使辨之?故君子不遇其時,則不如流俗之士聲名章徹也;非徒如此,又爲流俗之士所裁制焉。高下之分,貴賤之賈,一由彼口,是以没齒窮年不免於匹夫。昔荀卿生乎戰國之際,而有叡哲之才,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明撥亂之道,然而列國之君以爲迂濶,不逹時變,終莫之肯用也。至於遊說之士,謂其邪術(原注:一作"講其邪僻"。徐湘琳曰:"錢校云,'謂'字當誤。"),率其徒黨,而名震乎諸侯,所如之國靡不盡禮郊迎,擁篲先驅,受爵賞爲上客者,不可勝數也。故名實之不相當也,其所從來尚(原注:一作"久"。)矣!何世無之,天下有道,然後斯物廢矣。

猜你喜欢
  卷七 七之一·孔颖达
  卷一·高士奇
  第十一章 12·辜鸿铭
  第八章 家庭之乐·林语堂
  卷十二·史浩
  卷四十三·秦蕙田
  第50章·老子
  卷八下·敖继公
  卷二十·王质
  内储说下六微·韩非
  迹府·公孙龙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上·欧阳竟无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五·王日休
  佛说息诤因缘经·佚名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并序)·法照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七·阮阅

      ●卷三十七·讥诮门上  陈彭年,大中祥符中与晁文庄内翰等四人同知贡举。省试将出奏试卷,举人壅衢观其出省。诸公皆惨赧其容,独彭年扬鞭肆意,有骄矜之色。榜出,有甥不预选,怒入其第。会彭年未来,于几上得黄敕,乃题

  • 第二十二出 同尽·姚茂良

    〔末同众上〕手执无情棍。怀揣滴泪钱。日行狼虎路。夜伴死尸眠。自家徐宁。万俟爷分付秦丞相旨意。将岳家父子三人。今晚在风波亭上。一齐吊死回话。众兄弟。我想他父子就是老虎一般。谁近得他。莫若我众人请他出来

  • 卷四百二十九 元祐四年(己巳,1089)·李焘

      起哲宗元祐四年六月盡其月   六月庚子朔,范純仁、王存並出居於外,上章乞罷,皆留中不出,亦不批答,亦不封還,亦不遣使宣押。文彥博同執政入對,遂定議。其夕,鎖院。   甲辰,宣制:以大中大夫、守尚書右僕射范純仁依前官為觀

  • 卷第一百一十七·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三十九〔起旃蒙单阏(乙卯),尽柔兆执徐(丙辰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三·佚名

    正德十五年十一月戊午朔大学士杨廷和等言伏闻 圣驾凯还至通州臣等不胜惟庆今岁事将暮 郊祀大礼尚未举行况明年祀期又近我 祖宗旧制一岁一郊礼不可缺伏望亟命钦天监先择今年郊日仍以礼部议上祭告献俘诸礼典即日发下庶

  • 卷之六百五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七二甲牌示光绪九年十月十日一一二一一-七·佚名

    新竹知县周,为皂总头役倪源充任,悬牌示知钦加五品衔、代理新竹县正堂周为悬牌示知事。照得本衙门,额设皂快总役,有督催公项之责。兹查皂总役洪忠,缘案斥革,其缺未便旷悬,应即就于各班役遴选。查有站堂役

  • 一○二一 军机处为移送《御批续通鉴纲目》漏改书页事致江苏巡抚咨文·佚名

    一○二一 军机处为移送《御批续通鉴纲目》漏改书页事致江苏巡抚咨文乾隆四十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办理军机处为移知事。照得《御批续通鉴纲目》内遗漏未改各条,已交武英殿逐条改挖,兹将已改各书页汇齐一册,并清单一件,贵抚接

  • 李光弼传·欧阳修

    李光弼是营州柳城人。他父亲李楷洛,本是契丹酋长,武则天时进入朝廷,累官到左羽林大将军,封爵蓟郡公。吐蕃侵犯河源,李楷洛率精兵击退了他们。出征前,他对别人说:“敌人打败后,我不会回来了。”军队归来,他在路上去世了,赠官为营

  • 耶律合住传·脱脱

    耶律合住,字粘衮,太祖弟迭剌之孙。幼时不喜欢玩耍,遇事聪明机敏,善于谈论。初时因为是皇上亲近族人得以入宫侍卫,每次随从征伐都立有战功。保宁初,升任为右龙虎卫上将军。因为宋军多次骚扰边境,拜为涿州刺史,西南兵马都监、招

  • 第十三章 17·辜鸿铭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夏)被任命为一个重镇的行政首脑,他问孔子,在政府中什么最重要。孔子回答:“不要匆匆忙忙去办事。不要考虑蝇头小利。如果

  • 三法度論卷上·欧阳竟无

      世賢尊者本   衆軍開士釋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德品第一 知生苦無量 善寂趣彼安 用悲衆生故 輪轉於多劫. 捨已之妙善 爲一切說法 普智滅諸趣 稽首禮最覺. 開此三法門 功德之所歸 安快彼衆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佚名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善財童子。聞善知識教。一心正念。隨順思惟所有智慧光明門。隨順通達所有甚深解脫門。隨順憶持所有自在三昧門。隨順敬奉所有清淨教誨門。隨順觀察所見

  • 俱舍论记 第十六卷·普光

    俱舍论记 第十六卷沙门释光述分别业品第四之四又经中说至其相云何者。此下第七明黑黑等。就中。一明四业名体。二明无漏断别。三叙异说不同此即第一明四业名体。依经起问颂曰至名黑白俱非者。初两句总标。后四

  • 序·佚名

    仲尼曰温伯雪子目击而道已存其东岩大师之谓欤师提一楖栗走郊市中不修边幅未或能定其为珍御为垢衣者顾索余在稠人班荆尘谈露布心腑大不异夙昔相识比再晤则出所著黄连语录二卷示之又何其小撞而发大响狮子之捉一兔固尔哉

  • 太上长文大洞灵宝幽玄上品妙经·佚名

    太上长文大洞灵宝幽玄上品妙经,简称《长文大洞经》。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晚唐五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为内丹经典,经文分十九章。内称:人之形神精血皆为天地气化所生。「神者为阴阳气之用也,形者为神

  • 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劳格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至唐代已经趋于成熟,并进入定型阶段。唐代中央政府的监察机构称御史台,它是由秦汉时御史府发展而来的。唐高祖武德初设置御史台,唐高宗龙朔二年(六六二)改御史台为宪台。咸亨元年(六七○)十月复称御史

  • 佛治身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说当学工语,不离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