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卷中
飞箝第五
飞,谓作声誉以飞扬之。箝,谓牵持缄束令不得脱也。言取人之道先作声誉以飞扬之,彼必露情竭志而无隐,然后因其所好牵持缄束令不得转移。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
几度其权略,量其村能,为远。作声誉者所以征远而来近也。谓贤者所在或远或近,以此征来,若燕昭尊郭魄,即其事也。
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纽阁,
言远近既至,乃立赏罚之势,制能否之事。事势既立,铃先察党与之同异,别言语之是非。
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
外谓浮虚。,内谓情实,有无谓道衍能否。又铃见其情伪之辞,知其能否之数。
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
既察同异,别是非,见内外,知有无,然后与之次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则贤不肖可知也。
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权之所以知其轻重,量之所以知其长短。轻重既分,长短既形,乃施隐括以辅其曲直。如此,则征之亦可,求之亦可,用之亦可。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
钩,谓诱致其情。言人之材性各有差品,故钩箝之辞亦有等级。故引钩箝之辞,内惑而得其情日钩,!外誉而得其情日飞。得情即箝持之,令不得脱移,故日钩箝,故日飞钩箝。
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
谓说钩箝之辞,或牌而同之,或合而异之,故日乍同乍异也。
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
不可善,谓钩箝之辞所不能动。如此叉先命征召之。重累者,谓其人既至,然后状其村所有。其人既至,然后都状其村卫所有,知其所能,人或因此从化者也。
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
或有虽都状其所有,犹未从化,然后就其村衍短者訾毁之,人或过而从之,言不知化者也。
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
或有状其所有,其短自形,此以重累为毁也。或有历说其短,村卫便着,此以毁为重累也。为其人难动,故或重累之,或訾毁之,所以驱诱令从化。
其用,或称财货、琦璋、珠玉、璧白、采色以事之,
其用,谓人既从化,将用之,铃先知其性行好恶,动以财货、采色者,欲知其人食康也。
或量能立势以钩之,
量其能之优劣,然后立去就之势,以钩其情,以知智谋。
或伺候见焖而箝之。
谓伺彼行事,见其娴#2而箝持之,以知其勇怯也。
其事用抵帜,
谓此上事用抵帜之衍而为之。
将欲用之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蛆睑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
将用之於天下,谓用飞箝之衍,辅於帝王。度权量能,欲知帝王村能可辅成否。天时盛衰,地形广狭,人民多少,又欲知天时地利人和,合其泰否。诸侯之交,亲疏爱憎,又欲知从否之众寡。
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以箝求之。
既审其虑怀,知其好恶,然后就其所最重者而说之。又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既知其所好,乃箝而求之。所好不违,则何说而不行哉。
用之於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飞箝之缀也。
用之於人,谓用飞箝之衍於诸侯也。量智能,料气势者,亦欲知其智谋能否也。枢,所以主门之动静,机所以主弩之放发。言既知其诸侯智谋能否,然后立法,镇其动静,制其放发,犹枢之於门,机之於弩,或先而迎之,或后而随之,皆箝其情以和之,用其意以宜之。如此则诸侯之权可得,而执己之恩又得而固。故日飞箝之缀也,谓用飞箝之衍连於人也。
用於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从,可箝而横,可引而束,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
用於人,谓以飞箝之卫任使人也。但以声誉扬之,故日空往。彼则开心,露情归附於己,故日实来。既得其情,爻缀而勿失。又令敷奏以言,以究其辞。如此,则从横束西南北。反覆惟在己之箝引,无思不服。
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虽有覆败,铃能复振,不失其节度,此箝之终也。
作合第六
大道既隐,正道不得坦然而行,故将合於此,必作於彼,令其不疑,然后可行其意,即伊吕之去就是也。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
言趋合倍反,虽参差不齐,然后施之计谋,理乃适合。
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言倍反之理,随化而转,如连环之属。然其去就,各有形势,或反或覆。理自相求,莫不因彼事情为之立制也。
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问,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所多所少,谓政教所宜多所宜少也。既知多少所宜,然后为之增喊。故曰以此先知。谓用倍反之理知之也。转化,谓转变以从化也。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
能仁为贵,故无常贵。立善为师,故无常师。
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3,
善爻为之,故无不为。无稽之言不听,故无所听。
成於事而合於计,谋与之为主,
於事叉成,於谋又合。如此者与众立之,推以为主也。
合於彼而离於此,计谋不两忠。
合於彼,叉离於此,是其忠谋不得两施也。
必有反杵,反於是,性於彼,杵於此,反於彼。其术也,
既有#4不两施,宜行反件之卫。反杵者意欲反合於此,铃行件於彼。件者设疑其事#5,令昧者不知觉其事也。
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
用之者,谓反性之衍。量者,谓其事业有无。与,谓与之亲。几行件者,必称其事业所有而亲媚之,则暗主无从而觉,故得行其卫也。所行之衍,虽有大小进退之异,然而至於称.事扬亲则一,故日其用一也。
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将行反怖之衍,爻须先定计谋,然后行之,又用飞箝之衍以弥缝之。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性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
言古之深识背向之理者,乃合同四海,兼并诸侯,驱置件合之地,然后设法变化而转移之。众心既从,乃求其真主而与之合也。
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然后合於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於文王。
伊尹所以就桀纣者,以性之令不疑,彼既不疑,然后得合於其真主矣。
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以天命系於殷、汤、文王,故二臣归二主不疑也。
非至圣人达奥不能衔世,非#6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性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
夫件合之道,不能行於胜己,而叉用之於不我若,故知谁不如,然后行之也。
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既行件合之道於不如己者,则进退纵横唯吾所欲耳。
揣篇第七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曰度於大
小,谋於众寡,称货财之有无。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日度於大小,谋於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7,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睿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8能知。如此者,是谓权量。
天下之情叉见於权也,善修量权,其情可得而知之。知其情而用之者,何适而不可哉。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木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失#9其变。
夫人之性甚喜则所欲着,甚惧则所恶彰。故因其彰着而往极之。恶欲既极,则其情不隐。是以情欲因喜惧之变而失#10也。
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
虽因喜惧之时以欲恶感动,尚不知其变。如此者乃且置其人无与之语,徐徐更问斯人之所亲,则其情欲所安可知也。
夫情变於内者,形见於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探揣情。
夫情貌不差,内变者铃见外貌。故常以其外见而知其内隐。观色而知情者,铃用此道。此所谓测深揣情也。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於此。
审权量,则国事可计,审揣情,则人主可说。至於谋虑情欲,皆揣而后行,故曰谋虑情欲,又出於此也。
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言审於揣衍,则贵贱成败唯己所制,无非揣衍所为,故日其数一也。
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
先王之道,圣智之谋,虽弘旷玄妙,若不兼揣情之衍,则彼之隐匿从何而求之。然则揣情者,乃成谋之本而说之法制也#11。
常有事於人,人莫先事而至,此最难为。
挟揣情之衍者,叉包独见之明,故有事於人,人莫能先也。又能穷几尽#12变,故先事而至。自非体玄极妙,则莫能为此矣。故日此难为者也。
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
人情险於山川,难於知天。今欲揣度而守司之,不亦难乎。故日揣情最难守司。谋虑出於人情,爻当知其时节,此其所以最难也。
故观绢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几之势也。
绢飞蠕动,微虫耳,亦犹怀利害之心。故顺之则喜悦,逆之则勃怒,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是以利害者理所不能无,顺逆者事之所铃行。然则招利,逆之政害,理之常也。观此可以成生事之美。生事者铃审几微之势,故日:生事者几之势也。
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
言既揣其情,然后修饰言语以遵之,故说辞铃使成文章而后可论也。
摩篇第八
摩之符也#13,内符者,揣之主也。
谓揣知其情,然后以其所欲摩之。故摩为揣之衍。内符者,谓情欲动於内,而符验见於外。揣者见外符而知内情。故日:符为揣之主也。
用之有道,其道必隐。
揣者,所以度其情慕;摩者,所以动而内符。用揣摩者,铃先定其理。故日:用之有道。然则以情度情,情本潜密,故日:其道叉隐也。
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
言既揣知其情所趋向,然后以其所欲微而摩床,得所欲而情必动。测而探之。如此,则内符铃应。符既应,必欲为其所为也。
故微而去之。是谓塞命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成其事而无患。
君既所为,事铃可成,然后从之。臣事贵於无,成有终,故微而去之尔。若己不同於此计,令功归於君。如一此可谓塞穿匿端一滤貌逃情。情逃而穿塞,则人何从而知之。人既不知所以息其所借坏,故能成事而无息也。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
此摩甚微,彼应自着。观者但睹其着而不见其微。如此用之,功专在彼,故事无不可也。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
钓者露饵而藏够,故鱼不见,钩而可得。贤者观功而隐摩,故人不知,摩而自服。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也。兵胜由於善摩,摩隐则无从而畏,故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
圣人谋之於阴,故曰神;成之於阳,故日明。
港谋阴密,日用不知,若神道之不测,故日神也。功成事遂,焕然彰着故日明也。
所谓主事日成者不知其所以利,知其所以然主兵日胜者信就费明知。所以月艮而天下比之神明也。圣人者体道而设教,参天地而施化,韬光晦逵,藏用显仁。故人安得而不知其所陕利,从道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比之神明。常战於不争不费,而民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善战者绝祸於心胸以不争为战。师旅不起至德潜畅,百姓皆得自然不知所以畏也平;者以其怒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有以利,有以卑。几此十者,皆摩之所由而发村性参差息盈虚,怒者积德也积善也,禁邪於未萌,故玄风遐扇故不知所以服,比之於神明。事务变化。故摩者亦消因几而动之。静也;正者动也;名者而民安之而民道之故国用不功成事言人之直#14也;喜者,悦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明#15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
名贵发扬,故日发也。行贵成功,故日成也。
故圣人所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言上十事圣人独用,以为摩而能成功立事,然众人莫不有之#16。所陕用之、非道不能成#17。
故谋莫难於周密,说莫难於悉听,事莫难於必成。此三者,唯圣人#18然后能之。
谋不周密,则失溪而害成。说不悉听,则违顺而生疑。事不叉成,则止篑而有废。皆有所难能任之而无难者,其唯圣人乎。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
为通者说谋铃虚受,如受石投水,开流而纳泉。如此,则何隙而可得。故日.一结而无隙也。
夫事成必合於数,故日道数与时相偶者也。
夫谋成又先考合於衍数,故道衍时三者相偶合,然后事可成而功业可立也。
说者听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听。
进说而能令听者,其唯情合者乎。
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於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
言内符之应外摩,得类则应,譬犹水流就湿,火行就燥也。
故日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
善於摩者其唯圣人乎。故日独行之道者也。
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
见几而作,何晚之有。功成不拘,何抱之久。行此二者可以化天下。
权篇第九
说之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
说者,说之於彼人也。说之者,有资於彼人也。资,取也。
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
说者所以文饰言语,但假借以求入於彼,非事要也。亦既假之,须有损益。故日假之者损益之谓也。
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19轻论也。
谓彼有所问,卒应而对之者,但便利辞也。辞务便利,故所论之事自然利辞,非至言也#20。
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
窍实事务以成义理者,欲明其真伪也。真伪既明,则符验自着。故日明之者#21符验也。言或反覆,欲相却也。
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言或不合,反覆相难,所以却论前事也。却论者,铃理精而事明,几微可得而尽矣。故日却论者钓几也。求其深微,日钓也。
佞言者谄而于忠,
馅者,先意承欲,以求忠名,故日馅而于忠。
谀言者博而于智,
博者,繁称文辞,以求智名,故日博而于智。
平一黄者央而于勇,
次者,纵舍不疑,以求勇名,故曰次而于智。
戚言者权而于信,
戚者,忧也,谓象忧戚而陈言也。权者,策选进谋,以求信名,故日权而于信。
静言者反而于胜。
静言者,谓象清净而陈言。反者,先分不足以窒非,以求胜名,故日反而于胜。
先意成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宜者央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己实不足,不自知而内讼,而反攻人之过,窒他谓非,如此者反也。
故口者几关也,所以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问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
口者所以发言语,故曰口者机关也。情意宜否在於机关,故日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所以助心通理,故日心之佐助也。心得耳目,即能窥见问隙,见彼奸邪,故日窥问见奸邪。耳心目三者调和而相应感,则动铃成功,吉无不利。其所无不利者#22,则以颇道而动。故日参调而应,利道而动者也。
故击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
苟能睹要得理,便可曲成不失。故虽系言纷葩不乱,输翔越越不迷,变易改常而不危者也。
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
五色为有目者施,故无目不可得而示其五色。五音为有耳者作,故无耳不可得而告其五音。此二者为下文分也。
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圣人#23故不事也。
此不可以往说於彼者,为彼暗滞无所可开也。彼所不来说於此者,为此浅局无所可受也。夫浅局之与暗滞,常闭塞而不通,故圣人不事也。古人有言日: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口食可以肥百体,故可食也。言或可以招百殃,故不可以言也。言者触忌讳,故日有忌讳也。金为坚物,众口能烁之,则以众口有私曲故也。故日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
可听在於合彼,可成在於顺理。此为下起端也。
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智者之短不胜愚人之长,故用愚人之长也。智者之拙不胜愚人之工,故用愚人之工也。常能弃拙短而用工长,故不困也。
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
人能从利之所长,避害之所短,故出言铃见听,举事铃有成功也。
故介虫之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之用其长,而谈者知用其用也。
言介虫之坚厚以自藏。螫虫之动也,行毒螫以自卫,此用其所长也。故能自免於害。至於他鸟兽莫不知用其长,以自保全。谈者感此,亦知其所用而用也。
故日辞言五,曰病,日怨#24,日忧,曰怒,曰喜。
五者有一,铃失中和而不平畅。
故曰: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
病者恍惚,故气衰而不神也。
怨者肠绝而无主也,
怨者内动,故肠绝而言无主也。
忧者闭塞而不泄也,
忧者快忆,故闭塞而言不泄也。
怒者妄动而不治也,
怒者郁勃,故妄动而言不治也。
喜者宣散而无要也。
喜者摇荡,故宣散而言无要。
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此五者既失於平常,故用之在精,而行之在利。其不精利,则废而止之也。
故与智者言依於博,与拙者言依於辨,与辨#25者言依於要,与贵者言依於势,与富者言依於高,与贫者言依於利,与贱者言依於谦,与勇者言依於敢,与过者言依於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此量宜发言之衍也,不达者反之,则逆理而不免成#26於害也。
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难为也。
与智者语将以其明斯衍,与不智者语以此衍教之,然人迷日因久,教之不易,故难为也。
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曰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
言者条流舛难,故多类也。事则随时而化,故多变也。若言不失类,事亦不乱。
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
不乱,故不变,故其主有常。能令有常而不变者,智之用也,故其智可贵而不妄。
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听聪则真伪不乱,知明则可否自分,辞奇则是非有证#27。三者能行,则功成事立,故须贵之。
谋篇第十
为人凡谋有道情。得其所因,必得其所因,以求其则其情可求。见情而谋则事无不济。审得其情,乃立三仪。曰中,曰下。参以立焉言审情之卫,爻立上智、中才、下愚之顺道而动者,故郑人之取玉也,三仪者,曰上,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於古之所从。三者参以验之,然后奇计可得而生。奇计既生,莫不通达,惑也。夫度材量能,故不知其所拥蔽。然此奇计非自今也南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乃始於古盖从於顺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揣情者亦事之司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
诸同情,欲共谋立事。事若俱成,后叉相亲;若乃一成一害,后必相疏,理之常也。
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
同恶,谓同为彼所恶。后若俱害,情叉相亲;若乃一全一害#28,理铃相疏,亦理之常也。
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29类一也。
同异之分,用此而察。
故墙坏於其。隙,木毁於其节,斯盖其分也。
墙木毁由於隙节,况於人事之变生於同异。故曰斯盖其分。
故变生於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於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言事有本根,各有从来,譬之卉木因根而有枝条花叶,故曰#30变隙,然后生於事业。生事业者,必须计谋。成计谋者,铃须议说。议说铃有当否,故须进退之。既有黜陆,须事以为法,而百事百度何莫由斯而至,其道数一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於数,明於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
使轻货者出费,则费可全;使轻难者据危,则危可安;使达数者立功,则功可成。总三材而用之,可以光耀千里,岂徒十二乘而已。
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以此三衍,取彼三短,可以立事立功也。谋者因事兴虑,宜知之而裁之。故日因事而裁之。
故为强者积於弱也,有余者积於不足也,此其道卫行也。
柔弱胜於刚强,故积弱可以为强大。直若曲,故积曲可以为直。少则得众,故积不足可以为有余。然则以弱为强,以曲为直,以不足为有余,斯道卫之所行,故日道衍行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
外阳相亲而内实疏者,说内以除其内疏。内实相亲而外阳疏者,说外以除其外疏也。
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
若内外无亲而怀疑者,则因其疑而变化之。彼或因见而有所见,则因其所见而然之。
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
既然见彼或有可否之说,则因其说要结之可否。既形便有去就之势,则因其势以成就之。
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
去就既成,或有恶息,则因其恶也,以权量之;因其息也,为斥除之。
摩而恐之,高而动之,
息恶既除,或恃胜而骄者,便切摩以恐,惧之高危,以感动之。
微而正之,符而应之,
虽恐动之,尚不知变者,则微有所引据以证之,为设符验以应之。
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虽有为设引据符验,尚不知变者,此或深不可救也,使拥而塞之,乱而惑之,因抵而得之。如此者可以计谋之用也。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
公者扬于王庭,名为聚讼,莫执其咎,其事难成。私者不出门庭,慎密无失,其功可立。故公不如私。虽复潜谋,不如与彼要结。二人同心,物莫之问,欲求其隙,其可得乎。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正者,循理守常,难以速进。奇者,反经合义,事同机发。故正不如奇。奇计一行,则流通而莫知止也。故日:奇流而不止者也。
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与人主言奇,则非常之功可立;与人臣言私,则保身之道可全。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身在内而言外,泄者叉见疏也;身居外而言深,切者叉见危也。
无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强之於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
谓其事虽近,彼所不欲,莫强与之,将生恨怒也。教人当以所知,今反以人所不知教之,犹以暗除暗,岂为益哉。
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
学顺人之所好,避讳人之所恶,但阴自为之;非彼所逆,彼叉感悦,明言以报之。故日:阴道而阳取之也。
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
将欲去之,铃先听纵,令极其过恶。过恶既极,便可以法乘之。故日:纵之者乘之也。
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貌者,谓察人之貌以知其情也,谓其人中和平淡,见善不美,见恶不非。如此者可以至情托之。故曰: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
谓彼情宽密,可令知者,可为用谋,故日可知者可用也。其不宽密,不可令知者,谋者不为用谋也,故日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
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於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於人者制命也。
制命者,言命为人所制也。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
圣人之道内阳而外阴,愚人之道内阴而外阳。
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
智者宽恕,故易事;愚者猜忌,故难事。然而不智叉有危亡之祸,以其难事,故贤者莫得申其计画,则亡者遂亡,危者遂危,欲求安存不亦难乎。今欲存其亡,安其危,则他莫能为,惟智者可矣。故日:无为而贵智矣。
智用於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众人之所不能见。
众人所不能知,众人所不能见,智独能用之,所以贵於智矣。
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
亦既用智先己而后人,所见可否,择事为之,将此自为;所不可见,择事而为之,将此为人。亦犹伯乐教所亲相驽聆,教所僧相千里也。
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日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
言先王之道贵於阴密。寻古遗言,证有此理,曰:天地之化唯在高深,圣人之制道唯在隐匿。所隐者中正,自然合道,非专在仁义忠信也。故日:非独忠信仁义。
道理达於此义之#32,则可与言。
言谋者晓达道理,能於此义达畅,则可与语至而言极矣。
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义#33。
谷,养也。若能得此道之义,则可与居大宝之位,养远近之人,诱於也寿之域也。
决篇第十一
为人凡央物,必托於疑者,善其用有#34福,恶其有患,善#35至於诱也。
有疑然后央,故日叉托於疑者。几人之情用福则善,有息则恶。福息之理未明,疑之所由生。故日善其用福,恶其有息。然善於次疑者,铃诱得其情,乃能断其可否也。
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
怀疑日惑,不正日偏。次者能无惑偏,行者乃有通济,然后福利生焉。若乃去其福利,则疑者不受其次。更使托意於奇也。趋异变常,日奇#36。
若有利於善者,隐托於恶,则不受矣,致疏远。
谓疑者本其利善,而次者隐其利善之情,反托之於恶,则不受其次,更致疏远矣。
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言上之二者或去利托於恶,疑者既不受其次,则所行罔能通济。故有失利罹害之败。凡此皆次事之失也。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
圣人善变通,穷物理,几所次事期於叉成。事成理着者,以阳德次之;情隐言伪者,以阴贼次之;道成志直者,以信诚次之;奸小祸微者,以蔽匿次之;循常守故者,以平素次之。
阳励於一言,阴励於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
励,勉也。阳为君道,故所言叉励於一。一,无为也。阴为臣道,故所言叉励於二。二,有为也。君道无为,故以平素为主。臣道有为,故以枢机为用。言一也,二也,平素也,枢机也,四者其所施为,铃精微而契妙,然后事行而理不难。
於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央之;
君臣既有定分,然后度往验来,参以平素,计其是非,於理既可,则为之次也。
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
危由高也,事高而名美者,则为次之。
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庾之;
所谓惠而不费,故为次之。
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为之者,则
可庾之;
所谓知之所无奈何#37,安之若命,故为之次。
去患者,可则央之;从福者,可则次之。
去息从福之人,理之大顺,故为次之也。
故夫央情定疑,万事之机#38。以正乱治,央成败,难为者。
治乱以之正,成败之次,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枢机之发,荣辱之主,故曰难为。
故先王乃用曹龟者,以自庾也。
夫以先王之圣智,无所不通,犹用着龟以自次,况自斯已下而可以专己自信,不博谋於通识者哉。
符言第十二
发言必验,有若符契,故日符言。
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39。
被,及也。肉,肥也,谓饶裕也。言人若居位,能安徐正静,则所及人节度无不饶裕。
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
言人君善与事结,而不安静者,但虚心平意以待之,倾损之期叉至矣。
有#40主位。
主於位者安徐正静而已。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目明则视无不见,耳聪则听无不闻,心智则思无不通。是三者无拥,则何措而非当也。
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盖用此道也。
辐赓并进,则明不可塞,
夫圣人不自用,其聪明思虑而任之天下。故明者为之视,聪者为之听,智者为之谋。若云从龙,风从虎,需然而莫之御。辐嗅并进,不亦宜乎。若日月照临,其可塞哉。故日:明不可塞也。
有主明。
主於明者以天下之目视也。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
崇德之衍在於恢弘博纳。山不让尘,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流,故能成其深,圣人不拒众,故能成其大。故日:勿坚而拒之也。
许之则仿守,拒之则闭塞。
言许而容之,众铃归而防守。拒而逆之,众叉违而闭塞。归而防守,则危可安,违而闭塞,则通更壅。夫崇德者,安可以不弘纳哉。
高山仰之可极、探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
高莫过山犹可极,深莫过渊犹可测。若乃神明之位#41卫正静,迎之不见其前,随之不见其后,其可测量乎哉。
有主德。
主於德者在於含弘而勿距也。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赏信,则立功之士致命捐生;刑正,则受#42戮之人没齿无怨也。
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间化矣。
言施恩行赏,耳目所见闻,则能验察不谬,动叉当功。如此,则信在言前,虽不见闻者,莫不合化也。
诚畅於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
言每赏从信,则至诚畅於天下,神明保之如赤子,天禄不倾如泰山。又况不逞之徒,欲奋其奸谋,干於君位者哉。此犹腐肉之齿,利剑锋接铃无事矣。
有主赏。主於赏者贵於信也。
一曰天之,一一曰地之,三日人之。
天有逆顺之纪,地有孤虚之理,人有通塞之分。有天下者宜皆知之。
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夫四方上下、左右前后,有阴阳向背之宜,有国从事者不可不知。又荧惑,天之法星,所居灾青,吉凶尤着。二故日:虽有明天子,爻察荧惑之所在。故亦须知也。
有主问。
主於问者须辨三才之道。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
九窍运为心之所,使五官动作,君之所命。
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
赏善罚非为政之大经也。
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
与者,应彼所求。求者,应而无得。应求,则取施不妄;得应,则行之无怠。循性而动,何劳之有。
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长。
因求而与,悦莫大焉。虽无玉帛,劝同赏矣。然因逆理,祸莫速焉。因之循理,固能长久者也。
有主因。
主於因者贵於循理。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覃臣生口蹙哄。
周,谓遍知物理。於理不周,故韦臣乱也。
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
家,犹业也。韦臣既乱,故所业者无常,而内外闭塞,触途多碍,何如知所开乎。
开闭不善,不见原也。
开闭,即牌阖也。既不用牌阖之理,不见为善之源也。
有主周。
主於周者在於遍知物理。
一日长目,二日飞耳,三曰树明。
甩天下之目视,故日长视。用天下一之耳听,故日飞耳。用天下之心虑,故日树明者也。
明知#43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间变更。
言用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故千里之外,隐微之中,莫不玄览。既察隐彻,故为奸之徒绝邪於心胸,故日:莫不合变更也。
有主恭。
主於恭者在於聪明文思。
循名而为实,安而完。
实既副名,所以安全。
名实相生,反相为情。
循名而为实,因实而生名。名实不亏,则情在其中。
故曰名当则生於实,实生於理。
名当自生於实,实立自生於理。
理生於名实之德,
无理不当,则名实之德自生也。
德生於和,和生於当。
有德铃和,能和自当。
有主名。
主於名者在於称实。
《转丸》、《胱乱》二篇皆亡。
或有庄周《朕筐》而充次第者。按:鬼谷之书崇尚计谋,祖迷圣智。而庄周《朕筐》乃以圣人为大盗之资,圣法为桀坏之失,乱天下者圣人之由也。盖欲纵圣弃智,驱一代於混茫之中,殊非此书之意,盖无取焉。或日《转丸》、《朕筐》者,本经中经是也。
鬼谷子卷中竟
#1『浮虚』嘉庆本作『虚无』。
#2『娴』嘉庆本作『娴隙』。
#3此二句嘉庆本作『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
#4『有』嘉庆本作『忠』。
#5『其事』嘉庆本作『似之』。
#6『非』原缺,据嘉庆本补。
#7自『古之善用天下者』至此,原缺,据嘉庆本补。
#8『便』嘉庆本作『辩』。
#9『失』嘉庆本作『出』。
#10『失』嘉庆本作『生』。
#11『乃成谋之本而说之法制也』嘉庆本作『诚谋之大本而说之法则也』。
#12『尽』嘉庆本作『应』。
#13『摩之符也』嘉庆本作『摩者,揣之衍也』。
#14『直』嘉庆本作『宜』。
#15『明』嘉庆本作『期』。
#16『之』原缺,据嘉庆本补。
#17『非道不能成』嘉庆本作『非其道,故不能成功也』。
#18『唯圣人』原缺,据嘉庆本补。
#19『者』原作『也』,据嘉庆本改。
#20自『论之事自然利辞』至此,原缺,据嘉庆本补。
#21『着。故日明之者』原缺,据嘉庆本补。
#22『不利者』原缺,据嘉庆本补。
#23『圣人』原缺,据嘉庆本补。
#24『怨』嘉庆本作『恐』。
#25『辨』嘉庆本作『拙』。
#26『成』嘉庆本无。
#27『证』嘉庆本作『诠』。
#28『一全一害』原缺,据嘉庆本补。
#29『其』原缺,据嘉庆本补。
#30『其』原缺,据嘉庆本补。
#31『日』嘉庆本作『因』。
#32『义之』嘉庆本作『之义』。
#33『义』嘉庆本作『诱』。
#34『有』原缺,据嘉庆本补。
#35『善』原作『害』,据嘉庆本改。
#36自『更使托意於奇也』至此,原缺,据嘉庆本补。
#37『无奈何』嘉庆本作『无可奈何』。
#38『机』嘉庆本作『基』。
#39『无不肉』嘉庆本作『先肉』。
#40『有』嘉庆本作『右』。
#41『位一嘉庆本作『德』。
#42『受』嘉庆本作『更』。
#43『明知』原缺,据嘉庆本补。
猜你喜欢 卷十六 十六之五·孔颖达 卷三十八·郑玄 卷十九·孙瑴 卷九·杨甲 卷二百三十六·秦蕙田 第22章·老子 修身第二·荀况 卷十七·吕祖谦 洞山守初禅师·惠洪 全书目录·太虚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佚名 生经卷第一·佚名 佛说大方广未曾有经善巧方便品·佚名 无极宝三昧经卷上·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二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