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鬼谷子卷下

  本经阴符七篇

  阴符者,私志於内,物应於外。若合符契,故曰阴符。由本以经未,故曰本经。

  盛神法五龙。

  五龙,五行之龙也。龙则变化无穷,神则阴阳不测,故盛神之道法五龙也。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

  五气,五藏之气也,谓神、魂、魄、精、志也。神居四者之中,故为之长。心能合容,故为之舍。德能制邪#1,故为之人#2。然养事之#3,宜归之於道。

  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

  无名,天地之始。故曰:道者,天地之始也。道始所生者一,故日一其纪也。言天道混成,阴阳陶铸,万物以之造化,天地以之生成,包容弘厚,莫见其形。至於化育之气,乃先天地而成,不可以状貌诂,不可以名字寻,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是以谓之神灵。

  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卫。

  神明察道而生,故日道者神明之源也。化端不一,有时不化,故日一其化端也。循理有成,谓之德。五气各能循理,则成功可政,故日德养五气也。一者,无为而自然者也。心能无为,其衍自生,故日心能得一,乃有其衍也。

  卫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

  心气合自然之道,乃能生衍。衍之有道由合#4,则神乃为之使。

  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

  十二合者,谓目见色,耳闻声,鼻受香,。知味,身觉触,意思事,根境互相停合,故日十二合也。气侯由之出入,故日气之门户也。唯心之所操秉,故日心之总摄也。凡此皆受之於天,不亏其素,故日真人。真人者,体同於天,故日与天为一也。

  而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

  内修炼,谓假学而知之者也。然圣人虽圣,犹假学而知。假学即非自然。故日以类知之也。

  故人与生,一出於化物。

  言人相与生,在天地之问,其得一耳。既出之后,随物而化,故有不同也。

  知类在家,有所疑惑,通於心术,卫必有不通。

  窍,谓孔窍也。言之事类在於九窍,然窍之所疑叉与衍相通。若乃心无其衍,卫铃不通也。

  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

  心衍能通,五气自养。然养五气者,务神#5令来归舍,神既来合,自然随理而化也。

  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於身,谓之真人。

  言能化者在於全五气。神其一长者,言能齐一志思而君长之。神既一长,故能静和而养气。气既养,德叉和焉。四者,志思神德也。四者能不衰,则四边威势,无有不为。常存而合之,则神道变化自归於身。神化归身,可谓真人。

  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一者,无为也。言真人养产万类,怀抱天心,施德养育,皆以无为为之。故日执一而产养万类。至於志意思虑,运行威势,莫非自然循理而动。故日无为以包也。然通达此道,其唯善为士乎。既能盛神,然后乃可养志者也。

  养志法灵龟。

  志者,察是非。龟者,知吉凶。故日: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和通,心气之思不达也。

  言以心气不达也。故须养志,以求通也。

  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志,则心散,心散,则志衷;志衰,则思不达也。

  此明纵欲者不能养气志,故所思不达者也。

  故心气一,则欲不惶;欲不惶,则志意不衰;志意示衰,则思理达矣。

  此明寡欲者能养其志,欲思理达矣。

  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於胸中。

  和通,则则莫不调畅,故故乱气自消。

  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

  心通则一身泰,职明则天下平。

  将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将欲用之於人,谓之养志之卫用人也。养志则气盛,不养则气衰。盛衰既形,则其所安所能可知矣。然则善於养志者,其唯寡欲乎。

  志不养,则#6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

  此明丧神始於志不养也。

  神丧则髻鬃,髻霏则参会不一。

  髡鬃,不精明之貌。参会,谓志心神三者之交会也。神不精明,则多违错,故参会不得其一。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安者,谓少欲而心安也。威势既不分散,神明常来固守。如此,则威精分,势震动物也。上分,谓散亡也。下分,谓我有其威而能动彼。故日乃能分也。

  实意法剩蛇。

  意有#7委曲,蛇能屈伸,故实意法腾蛇也。

  实意者,气之虑也。

  意实则气平,气平则虑审。故曰实意者气之虑。

  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

  智不可乱,故能成其计谋。功不可闲,故能宁其邦国。

  意虑定,则心遂安,则其所行不错。神者,得则凝。

  心安,则物无为而顺理,不思而玄览。故虽心之所不错#8,神自得之。得之,则无不成矣。凝者,成也。

  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

  寄,谓客寄,言气非真,但客寄耳。故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如此,则言皆胸臆无复由心矣。

  故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

  言心卫诚明而不亏,真一守固而不化。然后待人接物,彼铃输诚尽意,智者虑能,明者献策,上下同心,故能交会也。用天下之耳听,故物侯可知矣。

  计谋者,存亡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

  计得则存,计失则亡。故日:计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合物,则听者不为己听。不审着#9。听既不审,候岂得哉。乖候而谋,非失而何。计既失矣,意何所恃,惟有虚伪,无复诚实。故计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爻从心衍始#10,-故日铃在心卫始也。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大虚,待神往来。

  言欲求安心之道,叉寂澹无为。如此,则五脏安静,六腑通和,精神魂魄各守所司,澹然不动,则可以内视无形,反听无声。志虑定#11,太虚至,神明千万往来归於己也。

  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

  唯神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能知於不知,见於不见,岂待出户牖阀之,然后知见哉。固以不见,而命不行而至也。

  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於无方而神宿矣。

  道,无思也,无为也。然则道知者,岂用知而知哉。以其无知,故能通神明,应於无方,而神来舍矣#12。宿,犹舍也。

  分威法伏熊。

  精虚动物谓之威,发近震远谓之分。熊之搏击,铃先伏而后动,故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

  覆,犹衣被也。震神明衣被,然后其职#13可分也。

  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

  言致神之道,铃须静意固志,自归其舍,则神之威覆隆盛矣。舍者,志意之宅也。

  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

  外威既盛,则内志坚实。表裹相副,谁敢当之,物不能当之。物不能当,则我之威分矣。威分动,则物皆肃然,畏其人之若天也。

  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珠。

  言威势既盛,人物肃然,是我实有而彼虚无。故能以我实取彼虚,以我有取彼无。其#14取之也,动爻相应,犹称珠以成镒。二十四铢为镒者也。

  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

  言威分势震物犹风,故能动叉有随,唱叉有和。但挠其指,以名呼之,则韦物毕至,然徐徐以次,观其余众,犹性安之,各令得所。於是风以动之,变以化之,犹泥之在钧,韦器之形自见。如此,则天下乐,推而不厌,谁能问之也。

  审於唱和,以问见问,动变明而威可分。

  言审识唱和之理,故能有问爻知。我既知问,亦既见问,即能问,故能明於动变而威可分者。

  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问。

  既能养志,伏意视之其问,则变动之衍可成矣。

  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

  谓自知志意固实者,此可以自养也。能行礼让於己者,乃可以养人也。如此,则神存於内,兵亡於外,乃可为之形势也。

  散势法惊乌。

  势散而后物服,犹乌击禽获。故散势法惊乌也。

  散势者,神之使也。

  势由神发,故势者神之使。

  用之,必循问而动。

  无问,则势不行,故用之,叉循问而动。

  威肃内盛,推问而行之,则势散。

  言威敬#15内盛行之,又因问而发,则势自然而散矣。

  夫散势者,心虚志溢。

  心虚则物无不包,志溢则事无不次,所以能散其势。

  意失#16威势,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

  志意衰微而失势,精神挫钮而不专,则言疏外而谲变。

  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长短。

  知其志意隆替,然后可为之度数。度数既立,乃后揣说之。图其事也,叉尽圆方之理,齐#17短长之用也。

  无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问而动,动势分矣。

  散不得问,则势不行。故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得问,势自分矣。

  故善思问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

  五气内精,然后可以外察。虚实之理不失,则问叉可知。有问铃知,故能不失分散之实也。

  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

  计谋者,志意之所成。故随其志意铃知其计谋也。

  势者利害之央,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神不肃察,所以势败。

  转圆法猛兽。

  言圣智之不穷圆之无止,猛兽。转圆者事至,若转圆之无止。转犹兽威无尽。

  转圆法无穷之计。无穷者之心以原不测之智心术。

  圣心若镜,物感斯应,故不测之智、心衍之要可通也。

  而神道混沌为一义无穷。以变论万义#18类,说

  既以圣心原不测混沌,妙物杳冥变,说无穷之义也。

  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阳,或吉或凶,必有圣人以不测之智而通,通心卫,故虽神道,而能类其万类之或圆或方,事类不同然后谋兴。

  谋兴或阴然后事济。事无常准,故形容不同,圆者运而无穷,方者止而有分,阴则港谋未兆,阳则功用斯彰#19,吉则福至,凶则祸来。兀此事皆反覆#20。故日事类不同者也。

  故圣人怀此之用,转圆而求其合。

  此谓所谋圆方以下六事,既有不同,或多乖谬。故圣人法#21转圆之思,以求顺通合也。

  故兴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

  圣人体道,以为用其动也,神其随也。天故兴造教化其功,动作先合大道之理,以稽神明之域。神道不违,然后发施号令。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也。

  天地则独长且久,故无极。人事则吉凶相生,故无穷。天地以日月不过、陵谷不迁为成,人事以长保元亨、考终厥命为成。故见其计谋之得失,则吉凶成败之所终皆可知也。

  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

  言吉凶无常准,故取类转圆。然圣人坐忘遗鉴,体同乎道,故先知存亡之所在,乃后转圆而从其方,弃凶而从吉。方,谓存亡之所在也。

  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

  圆者通变不穷,故能合彼此之语。方者分位斯定,故可错有为之事。转化者改祸为福,故可观计谋之得失。接物者顺通人情,故可以观进退之意、是非之事也。

  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谓上四者叉见会之变,然后总其纲要而结之,则情伪之说可接引而尽矣。

  损兑法灵曹。

  老子日:塞其兑。河上公日:兑,目也。庄子曰:心有眼。然则兑者,谓以心眼察理也。损者,谓喊损他虑专以心察也。兑能知得失,着能知休答,故损兑法灵着也。

  损兑者,几危之央也。

  几危之理#22,兆动#23之微,非心眼莫能察见。故日:损兑者,几危之次也。

  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危之动,不可不察。

  适然者,有时而然也。物之成败有时而然,几危之动自微至着。若非情适远心,知机玄览,则不能知於未兆,察於未形。使风涛潜骇,危机密发,然后河海之量埋为穷流,一赞之积迭成山岳。不谋其始,虽悔何之。故日:不可不察。

  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於事。

  夫圣人者勤於求贤,密於任使。故端拱无为以待有德之士。士之至也,铃敷奏以言。故日:言察辞也。又明试以功,故日:合於事也。

  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

  用其心眼,故能知之。喊损他虑,故能行之。

  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

  言喊损之说,及其所说之物,理有不一可,圣人不生辞以论。

  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

  智者听舆人之讼,采刍莞之言。虽复辨周,万物不自说也。故不以己能言而弃人之言。既有众言,故辞当而不烦,还任众心,故心诚而不伪。心诚言当,志意岂复乱哉。

  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自然之道以为实。

  失事#24而后谋生,改常而后计起。故心当其难易之际,然后为之谋。谋失自然之道,则事废而功亏。故爻因自然之道,以为用谋之实也。

  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

  夫谋之妙者,铃能转祸为福,因败成功,追#25彼而成我也。彼用圆者谋,令不行;彼用方者谋,令不止。·然则圆行方止,理之常也。吾谋既发,彼不得其常,岂非大功哉。至於谋之棋益,皆为生辞以论其得失也。

  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次。

  夫所以能分威散势者,心眼之由也。心眼既明,机危之威可知之矣。既知之,然后能次之。

  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於千仞之堤,转圆石於万仞之溪。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26。

  言善损虑以专心眼者,见事审得理明,意次而不疑,志雄而不滞,其犹次水转石,谁能当御哉。

  持枢。

  枢者,居中以运外,处近而制远,主於转动者也。故天之北辰谓天枢,门之运转者谓之户枢。然则持枢者,动运之柄以制物也。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

  言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不为而自然也。不为而自然,所以为正也。

  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

  言理所叉有,物之自然者静而顺之,则四时行焉,万物生焉。若乃干其时令,逆其气候,成者犹败,况未成者。元亮日:含气之类,顺之铃悦,逆之叉怒,况天为万物之尊而逆之。

  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

  言人君法天以运动,故日亦有天枢。然其生养成藏,天道之行也,人事之正,亦复不别耳。

  亦复不别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言干天之行,逆人之正,所谓倒置之。故#27日:道非义#28而何。此持枢之卫恨太简促,畅理不尽,或篇简脱斓,本不能全也。

  中经。

  谓由中以经,外发於心,本以弥缝於物者也。故日:中经。

  中经,谓振穷趁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物,执穷者不忘恩也。

  振,起也;趁,向也。物有穷急,当振起而向护之,乃其施之,叉在能言之士、厚德之人。若能救彼拘执,则穷者怀终不忘恩也。

  能言者,俦善博惠。

  俦,类也。谓能言之士解纷救难,虽不失善人之类而能博行恩惠也。

  施德者,依道。

  言施德之人动能修理,所为不失道也。

  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

  言小人在拘执而能救养之,则小人可得而使也。

  盖士当世异时,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

  阗坑,谓将有兵难,转使沟壑。士或有所因,而能免斯祸者。伐害能言,谓小人之道,谗人罔极,故能言之士多被戮害。破德为雄,谓毁文德,崇兵战。抑拘成罪,谓人不章,横被缧统。戚善,谓天下荡荡,无复纲纪,而贤者守死善道,真心不瑜,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桥后雕也。败败自立,谓天未悔祸#29,危败相仍,君子穷而铃通,终能自立,若管仲者也。

  故道贵制人,不贵制於人也。制人者握权,制於人者失命。

  贵有衍而制人,不贵无卫而为人所制者也。

  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阙邮,缀去却语,摄心守义。

  此总其目,下别序之。

  本经记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

  此总言本经持枢中经之义,言本经纪事但纪道数而已。至於权变之要,乃在持枢中经也。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

  见彼形象其体,即知其容貌者,谓用爻卦占而知之也。

  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

  谓彼人之无守,故可以影响形容象貌占而得之。

  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僻淫,以道为形,以听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隐情塞郡而去之。

  有守之人,动皆正直,举无淫僻,厥后昌盛#30,晖光日新。虽有辫士之舌,无从而得发。故隐情塞邮闭藏而去之。

  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受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征羽不相配。

  商金角木,征火羽水,递相克食,性气不同,故不相配合也。

  能为四声主者,其唯宫乎。

  官则土也,土主四季。四者由之以生,故为四声主也。

  故音不和,则不悲不是#31。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於耳也。

  散伤丑害,不和之音。音气不和,铃与彼乖,故言其铃逆於耳。

  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言若音气乖彼,虽行誉美盛,非彼所好,则不可如比目之鱼、合翼之乌两相须也。其有能令两相求应,不与同气者乎。

  解#32仇阙邮,谓解羸微之仇。刽郡者,阙强也。

  辨说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故赢微为仇,从而解之。强者为邮,从而阙之也。

  强邮既阙,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

  阙而盛者,从而高其功,盛其势也。

  弱者哀其负,伤其卑,行其名,耻其宗。

  国而弱者,从而哀其负劣,伤其卑小,污下其名,耻辱其宗也。

  故胜者图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

  知进而不知退,叉有亢龙之悔。

  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而是也。

  弱者闻我哀伤,则勉强其力,倍意致死,为我为是也。

  郡无极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

  言虽为邮,非能强大,其於杆御,亦非强大。如是者,则以兵威胁,令从己而并其国也。

  缀去者,谓缀已之击言,使有余思也。

  系,属也。谓已令去而欲缀其所属之言,令后思而同也。

  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

  欲令去后有思,故接贞信之人,称其行之盛美,厉其志,令不怠。谓此美行,铃可常为,叉可报复。会通其人,又令至於喜悦者也。

  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疑疑而去之。

  言既称行厉志,令其喜悦,然后以他人庶几於此者引之以为成验,以结已往之心,又明已疑疑至诚。如是而去之,铃思已#33而不忘也#34。

  却语者,察伺短也。

  言却语之道,铃察伺彼短也。

  故言#35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

  言多不能无短,既察知其短,铃记识之,以取验之相也#36。

  动以忌讳,示以时禁。

  既有其短,则以忌讳动之,时禁示之,其人因以怀惧。

  然后结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

  其人既以怀惧,叉有求服之情,然后结以诚信,以安其惧心。其向语盖利而却之,则其人之恩威固以深矣。

  无见己之所不能於多方之人。

  既藏向语,又戒之日:勿於多方人前,见其所不能也。

  摄心者,谓逢好学仗术者,则为之称远。

  欲将摄取彼心,见其好学使卫,则为作声誉,令#37远近知之也。

  方验之道#38,惊以奇怪,人系其心於己。

  既为作声誉,方且以道验其仗衍,又以奇怪从而惊动之。如此,则彼人心系於己也。

  效之於人#39,验去乱其前,吾归诚於己。

  人既系心於己,又效之於时人,验之於往贤,然后更理其前所为,谓之日:吾所以然者,归诚於彼人之己。如此,则贤人之心可得,而摄乱者理也。

  遭淫色酒者为之术,音乐动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

  言将欲摄#40愚人之心,见淫酒色者为之衍,音乐之可说。又以过於酒色,秘之死地,生日喊少。以此可忧之事,以感动之也。

  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可以观漫澜之命,使有后会。

  又以音乐之事彼所不见者,以喜悦之言终以可观,何叉淫於酒色。若能好此,则性命漫澜而无极,终会於永年。愚人非可以道胜说,故推音乐可以摄其心。

  守义者谓守以人义,探心在内以合也。

  义,宜也。宜探其内心,随其人所宜,遂人所欲以合之也。

  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曲#41而随也。

  既探知其心,所以得主深也。得心既深,故能从外制内。内由我制,则何事不行。故事有所属,莫不由随之也。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夺国。

  小人,以探心之卫来比於君子,铃以左道用权。凡事非公正者,皆日小人。反道乱常,害贤伐善,所用者左,所违者公,百庆昏亡,万机旷紊,家破国夺,不亦宜乎。

  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道,谓中经之道也。

  鬼谷子卷下竟

  #1『邪』嘉庆本作『御』。

  #2『人』嘉庆本作『大』。

  #3『然养事之』嘉庆本作『然则养神之所一。

  #4『卫之有道由舍』嘉庆本作『卫者,道之由舍』。

  #5『神』原缺,据嘉庆本补。

  #6『则』原缺,据嘉庆本补。

  #7『有』原缺,据嘉庆本补。

  #8此句嘉庆本作『故心之所行不错』。

  #9『不审着』嘉庆本作『故总不审矣』。

  #10『故计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据嘉庆本考证为正文,下注为:实意,则计谋得。故日务在实意。实意由於心安。故日必在心卫始也。

  #11『定』嘉庆本作『宅』。

  #12『矣』原缺,据嘉庆本补。

  #13『职』嘉庆本作『威』。

  #14『其』原缺,据嘉庆本补。

  #15『敬』嘉庆本作『势』。

  #16『失』嘉庆本作『衰』。

  #17『齐』原作『变』,据嘉庆本改。

  #18『义』嘉庆本无。

  #19『彰』嘉庆本作『动』。

  #20『覆』原缺,据嘉庆本补。

  #21『法』嘉庆本作『怀』。

  #22『理』嘉庆本作『兆』。

  #23『兆动』嘉庆本作『动理』。

  #24『失事』嘉庆本作『夫事变』。

  #25『追』嘉庆本作『沮』。

  #26自『而能』至此,原缺,据嘉庆本补。

  #27『故』原缺,据嘉庆本补。

  #28『道非义』嘉庆本作『逆非衰』。

  #29『祸』嘉庆本作『过』。

  #30『厌后昌盛』嘉庆本作『浸昌浸盛』。

  #31『不悲不是』嘉庆本作『悲是』。

  #32『解』嘉庆本作『执』。

  #33『已』原缺,据嘉庆本补。

  #34『忘也』原缺,据嘉庆本补。

  #35『言』原缺,据嘉庆本补。

  #36『以取验之相也』嘉庆本作『取验以明也』。

  #37『令』原为『合』,据嘉庆本改。

  #38『道』原缺,据嘉庆本补。

  #39『人』原为『验』,据嘉庆本改。

  #40『摄』嘉庆本作『探』。

  #41『曲』原为『由』,据嘉庆本改。

猜你喜欢
  大传·戴圣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朱熹
  《太极图说述解》(附诗)·周敦颐
  帝学原序·范祖禹
  卷二九·邱濬
  提要·焦袁熹
  卷四·程端学
  卷三十五·程川
  卷七十六·秦蕙田
  提要·戴溪
  实质与影像·钱穆
  卷十三·佚名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佛说海八德经·佚名
  十住断结经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苇碧轩集补钞·吴之振

    翁卷冬日登富览亭永委海潮水,往来何不闲。轻烟分近郭,积雪盖遥山。渔舸汀鸿外,僧廊岛树间。晚寒难独立,吟竟小诗还。梦回一枕庄生梦,回来日未衙。自煎沙井水,更煮岳僧茶。宿雨消花气,惊雷长荻芽。故山沧海角,遥念在春华。登飞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二·佚名

    弘治十一年十月癸亥朔孟冬享 太庙○遣内官祭司井之神○遣驸马都尉蔡震于泰分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遣仪宾周钺祭 景皇帝陵寝○遣内官祭 恭让章皇后陵寝○升大理寺右少卿王鉴之为本寺左少卿左寺丞何钧为右少卿

  • 卷之二百三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皇朝平吴录中·佚名

    二十六年丙午正月,士诚以舟师驻君山,又出兵自马驮沙溯流窥江阴。守将以闻,太祖亲督水军及马步军往救之。比至镇江,寇已焚瓜州,掠西津而遁。乃命康茂才等出大江追之,别命一军伏于江阴之山麓。翌日,茂才追至浮子门, (「茂才追至

  • 卷六·温达

    <史部,纪事本末类,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畧卷六康熙二十九年正月庚申遣官赈喀尔喀时土谢图汗以所部六千余人乏食请赈部议不许上特命给以独石仓粟戸四斗遣理藩院及尸部

  • 卷六十七·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六十七 唐 张守节 撰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史记六十七 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顔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子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师也僻【音癖】参也鲁

  • 卷六十四·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六十四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宋理宗时丁大全擅国柄以言为讳尚左郎官兼右司谏陈宗礼陛对言愿为宗社大计毋但为仓廪府库之小计愿得天下四海之心毋但

  • 第十三章 统一政府之回光返照【西晋兴亡】·钱穆

    秦、汉统一政府,尚有一段回光返照,便是西晋。 一、西晋帝系及年历 西晋共四帝,五十二年而覆灭。 二、西晋王室之弱点西晋统一不到十二年,朝政即乱,贾后、八王,乃至怀、愍被掳,不幸的命运接踵而至。分析晋室

  • 卷三百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七世职表三十镶红旗汉军世职【一等轻车都尉 二等轻车都尉 三等轻车都尉 骑都尉云骑尉 恩骑尉】一等轻车都尉<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七>

  • 卷四十(襄三十年,尽三十一年)·孔颖达

    【经】三十年,春,王正月,楚子使?罢来聘。(○罢音皮。)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般音班。)五月,甲午,宋灾。(天火曰灾。)宋伯姬卒。天王杀其弟佞夫。(称弟,以恶王残骨肉。○佞,乃定反。恶,乌路反,下“恶宋”同,一音如字。)[疏]注“称

  • 卷三百四十九·佚名

    △初分相引摄品第六十之一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安住布施波罗蜜多引摄净戒波罗蜜多。佛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以无摄受无慳吝心修布施时。持是布施与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於诸有情住慈身业。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七·欧阳竟无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二[一]持隨法瑜伽處菩薩相品第一   [二]云何真實諸菩薩相。嗢柁南曰.   真實諸菩薩 五種相應知. 自性.依處.果. 次第.攝.五轉。   謂諸

  •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卷上·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诸大弟子学戒具足,菩萨万二千,一切圣通无所不达,已得总持辩才无量不起法忍,其德无限,彻睹诸根,应病授药为师子吼,救济十方,众生百千莫不蒙度。尔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一·澄观

    疏。释此四分具如杂集第十三者。然此论建立补特伽罗。略有七种。谓病行差别故。出离差别故。任持差别故。方便差别故。果差别故。界差别故。修行差别故。今当病行差别。自有七种。一贪行。二嗔行。三痴行。四慢行。五

  •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二·宗晓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  观经融心解  修忏要旨  释辅行传弘决题下注文  止观义例境智互照  天台教与起信论融会章  释请观音疏中消伏三用  对阐义钞辨三用一十九问  观经融心解(并序)  一旦学

  • 卷第十八·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十八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第五门总摄颂曰。焚尸诘三转  舍堕我身亡界苾刍不应  不合五皮用第五门第一子摄颂曰。焚尸诵三启  目连因打亡不应广大作  多获诸珍宝缘在室罗伐城逝多

  • 烟囱大厦的秘密·阿加莎·克里斯蒂

    《烟囱大厦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mneys】 又译作《名苑猎凶 》本书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第一本有“续集”的小说(1929年出版的《七面钟之谜》)。在本书中,巴特尔警长第一次登场。阿加莎·克里斯蒂还根据本故事创作了

  •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佚名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最后如意轮根本,心,心中心,三咒印,与上二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