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十地经卷第六

大唐于阗三藏沙门尸罗达摩于北庭龙兴寺译

  菩萨不动地第八

  是时天王及天众  闻此胜行皆欢喜

  为欲供养于如来  及以无量大菩萨

  雨妙幡花及幢盖  香鬘璎珞与宝衣

  无量无边千万种  悉以摩尼作严饰

  天女同时奏天乐  普发种种妙音声

  供养于佛并菩萨  共作是言而赞叹

  一切见者两足尊  哀愍有情现神力

  令此种种诸天乐  普发妙音咸得闻

  于一毛端百千亿  那庾多国微尘数

  如是无量诸如来  于中安坐说妙法

  一毛孔内无量刹  各有四洲及大海

  须弥铁围亦复然  悉见在中无迫隘

  一毛端处有六趣  三种恶道及人天

  诸龙神众阿素洛  各随自业受果报

  于彼一切刹土中  悉有如来演妙法

  随顺一切有情心  为转最上净法轮

  刹中种种有情身  身中复有种种刹

  人天诸趣各各异  佛悉知已为说法

  大刹随欲变为小  小刹随欲变为大

  如是神通无有量  世间共说不能尽

  普发此等妙音声  称赞如来功德已

  众会欢喜默然住  一心瞻仰欲听法

  时解脱月复请言  今此众会皆寂静

  愿说随次之所入  第八地中之行相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众菩萨言。唯诸佛子若是菩萨。于七地中善修决择。以慧方便善净诸道。善集资粮善结大愿。善蒙安住如来加持。得自善根力所持性。随顺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作意而行。善净增上意乐思察。由福智力之所涌起。以大慈悲于诸有情。不舍加行随于无量智道而行。入一切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断尽无流转无止息性为性。初中后位皆悉平等以真如中无分别故入一切智。即此菩萨。远离一切心意及识分别妄想无所执著。与虚空等显然入性。名为已得无生法忍。佛子菩萨成就如是无生法忍。才证菩萨不动地故。得甚深住难可了知。同无差别离一切相。止息一切想之执著无量无边。以诸声闻及以独觉不可映夺寂静现前。佛子譬如苾刍。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渐入第九想受灭定。一切动乱忆想分别悉皆止息。佛子菩萨才得不动地已亦复如是。离诸功用任运至得无功用性。远离一切身语意。务安住异熟。佛子譬如有人梦见自身堕在大河。为欲渡故发大勇猛起大翘勤。以大勇猛起翘勤故。即便寐寤既寤寐已。所作一切勇猛。遽务皆悉休息。佛子菩萨亦复如是。见有情聚堕在烦恼四大瀑流。为欲救度故。发大勇猛起大翘勤。由以发起大精进故。才至菩萨不动地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即此。菩萨所有一切二取现行。或相现行不复影现。佛子譬如天仙生在梵世。欲界烦恼终不现行。佛子。菩萨住此不动地时亦复如是。一切心意及识现行不复现起。又此乃至诸佛现行。菩提现行菩萨现行。涅槃现行尚不现起。况复发起世间现行。

  复次佛子菩萨如是行此第八不动地时。安住本愿力所持已。即于如是法门驶流。蒙诸如来觉悟劝导。是时诸佛授与。引发如来妙智。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即随顺一切佛法胜义之忍。然善男子我等诸佛。所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自在。汝今未得当为成就佛法自在。应起精进于此忍门勿复弃舍。又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彼一切异生种类未得寂静。未能寂灭常顺异异烦恼现行。种种寻伺之所侵害。汝当愍念。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誓愿。谓令有情。皆得义利及不思议智慧之门。又善男子。一切诸法法性如是。若佛出世或不出世法界常住终无变易。非但以此诸佛得现一切声闻及诸独觉。亦证此法无分别法性。又善男子。汝观我等佛身无量。智慧无量。刹土无量。光轮无量。智所引无量清净音韵亦无有量。汝今亦应引发此事。又善男子。汝今唯得此一法明。谓诸法中无分别慧。然善男子如是法明。诸佛如来无边所行。无边所作无边所系。为欲证彼当起引发又善男子。汝观十方无量。刹土无量。有情无量诸法种种差别。应是一切如理通达。佛子如是诸佛世尊。觉悟劝导此地菩萨。授与此等无量无边引发智门。令其无智差别故。能成如是引发之业。佛子我今告汝得解。若时诸佛不垂诲示。令此菩萨入于如是引发门者。当时即入究竟涅槃。休息一切利有情业。以是诸佛授与如是引发无量智慧业故。此地菩萨于一念顷所引智业。此比于前从初发心。乃至七地所修诸行。百倍为胜千倍百千倍。俱胝倍百俱胝倍。千俱胝倍百千俱胝倍。百千俱胝那庾多倍为胜。算数计喻乃至乌波尼杀昙倍。亦复为胜。所以者何。佛子菩萨先以一身引发诸行。今乘此地以依无量分身差别。修菩萨行以能引发无量音声。以能引发无量智慧。以能引发无量受生。以能严净无量佛刹。以能成熟无量有情。以悉承事无量诸佛。以悟无量法之理趣。以起无量神通势力。以依无量众会差别。以无量行身语意业一切菩萨正行之力。皆悉成满以不动故。佛子。譬如海船未至大海。以有功用排牵而去。若至海已则无功用任运而行。以于大海风轮飘泛。一日所行。此比于前有功用时。设经百岁不能尔所无量而至。佛子菩萨亦复如是。已善积集善根资粮修证大乘。随至菩萨正行大海。一须臾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此比于前有功用业。经百千劫不能尔所无量而至。唯诸佛子菩萨已至于第八地。以由广大方便善巧。妙智所引无功用行。菩萨正慧观察一切智智之时。观世界成观世界坏。如世间成皆能了知。如世间坏皆能了知。由何业集世间成就皆能了知。由何业尽世间坏灭皆能了知。几时世界成皆能了知。几时世界坏皆能了知几时世界成已住皆能了知。几时世界坏已住皆能了知。又知地界小大无量及差别相。了知水界小大无量及差别相。了知火界小大无量及差别相。了知风界小大无量及差别相。又知微尘细相粗相。无量相及差别相。于何世界所有若干微尘积聚。微尘差别皆能了知。于何世界所有若干地界微尘皆能了知。所有若干水界微尘皆能了知。所有若干火界微尘皆能了知。所有若干风界微尘皆能了知。所有若干有情界微尘皆能了知。所有若干刹土聚微尘皆能了知。又此菩萨。知有情身粗相细相身差别相。知依那洛迦身有若干微尘。知依傍生身有若干微尘。知依鬼界身有若干微尘。知依阿素洛世间身有若干微尘。知依天世间身有若干微尘。知依人世间身有若干微尘。菩萨如是。趣入微尘差别智已。知欲界成知色界成知无色界成。知欲界坏知色界坏知无色界坏。能知欲界小大无量及差别相。能知色界小大无量。及差别相。能知无色界小大无量及差别相。了知三界。于观三界随行智中。复善引发智光明已。于诸有情身差别智已得善巧。于身分别智得善巧。则于示现受生引慧。此菩萨随有情类受生差别及身成就。随其所应而为同类。示现自身成熟有情。

  复次菩萨。于一三千大千世界。普能遍满随有情身。胜解差别引发受生。以影现智随所行故。若二若三若四若五。若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若百乃至不可说数。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皆能遍满随有情身胜解差别。随其所应引发受生。以影现智随所行故。菩萨成就如是智已。从一佛刹其身不动。于不可说诸佛刹土众会之中皆悉显现。而此菩萨随诸有情身及胜解意乐差别。能于彼彼佛国土中。及于彼彼众会道场彼彼之处。如是如是示现其身。所谓于沙门众中现沙门形。婆罗门众中现婆罗门形。刹利众中现刹利形。吠舍众中现吠舍形。长者众中现长者形。居士众中现居士形。于四天王众中现四天王形。于三十三天众中示现三十三天形。夜摩众中睹史多众中。乐变化众中他化自在众中魔王众中。各随其类而为现形。于梵众中现梵形色。又此菩萨。应以声闻身得调伏者。而为示现声闻身形。应以独觉身得调伏者。而为示现独觉身形。应以菩萨身得调伏者。而为示现菩萨身形。应以如来身形得调伏者。而为示现如来身形。佛子菩萨如是。于不可说佛刹土中所有若干有情胜解于彼彼处。如是如是现身差别。

  复次此菩萨。远离一切身相分别。得身平等性。知有情身刹土身。业果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此菩萨知有情心意乐引发。若乐随欲将有情身置于自身。如是刹土身。业果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置于自身。又此菩萨。知有情心意乐引发。若乐随欲能以自身。置于一切诸有情身。能以自身。置于刹土身。业果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亦复如是。菩萨已知诸有情心意乐引发。而将此身随欲置于彼彼身中。是菩萨于有情身中。知业身异熟身烦恼身有色身无色身。于刹土身中。小相大相无量相杂染相。清净相乱住相仰住相覆入相。方网差别相皆悉能知。于业果身中。能知差别知假建立。于声闻身于独觉身于菩萨身。能知差别知建立。于如来身中知等觉身。显身化身加持之身。相好庄严微妙色身。光明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皆悉能知。于智身中。善思察相如实观相。果及加行所摄之相。世间出世间差别相。三乘安立相。共不共相。出离非出离相。有学无学相。皆悉能知。于法身平等性相不毁坏相。随诸分位及假世俗安立之相有情无情法安立相佛法圣僧法安立相。皆悉能知。于虚空身。知无量根遍行之相。无形质相无异无边相。以持色聚得显了相。皆悉能知。即此菩萨。如是已能引发身智得寿自在。于不可说不可说劫。加持寿量故得心自在已。于无量无数等持观。入智故得资生自在。已能示现一切世界无量庄严具。庄饰加持故。得业自在。应时能现业果加持故得生自在。于一切世间示现受生故得胜解自在已。能示现一切世界。佛充满故得愿自在。于随所欲佛刹时分。示等觉故得神通自在。诸佛刹中皆能示现。神通游戏故得法自在。已能示现无边无中法门明故得智自在。示现佛力无畏不共佛法相好正等觉故。菩萨得此十自在故。即得名为不思议智者广大智者不可映夺智者。于是菩萨已至如是。已能成就如是智慧。毕竟无罪。身业现行任运随转。毕竟无罪。语业现行任运随转。毕竟无罪。意业现行任运随转。于一切业智为先导。随智而转慧到彼岸。以为增上大悲为首。方便善巧善所分别。愿善所引如来加持善所加护。于诸有情利益加行无有休息。随于无边世界差别行。佛子举要言之。菩萨至于不动地已。所有身语意业现行。皆为积集一切佛法。

  复次菩萨。如是至于不动地中。于意乐力得善安住。远离一切烦恼现行。故于增上意乐力得善安住。不离道故。于大悲力得善安住。不舍利益有情事故。于大慈力得善安住。能救一切诸世间故。于总持力得善安住。无忘失法故。于辩才力得善安住。于一切佛法选择分别得善巧故。于神通力得善安住于无边际诸世界中行差别处得善巧故。于大愿力得善安住。不舍一切菩萨所作故。于到彼岸力得善安住。普集一切诸佛法故。于如来加持力得善安住。一切行相一切智智现在前故。然此菩萨已得如是势力所持。能现一切诸所作事。而于一切所作事中无有过咎。佛子此之第八菩萨智地。名为不动地不可映夺故。名为不退地智无退故。名为难得地一切世间无能测故。名为童真地无过失故。名为生地如所乐欲自在转故。名为成就地无复所作故。名为究竟地以能善作智决择故。名为涅槃地以善引发本愿力故。名为住持地非他所坏故。名为无功用地前际所引故。佛子菩萨引发如是智已。入佛种姓以佛功德光明所照。随顺如来威仪正行。佛境现前无间无缺。如来威德常所加持。释梵护世之所奉迎。金刚力士常随侍卫。恒不舍离三摩地力。引发无量分身差别一切身行。势力相应成就广大异熟神通。于无涯际三摩地中自在而转。能受无量菩提记别。随已成熟诸有情类现成正觉。然此菩萨如是通达入大乘会。获善观察大智神通常恒能放妙慧光明。趣入无碍真法界道。能知世界差别之道。示现一切诸大功德。于自心起自在能转。于前后际善能知行。善能通达伏除一切魔道之智。证入如来所行境界。能于无边诸世界中。行菩萨行已。能成就不退转故。是即说为菩萨已至于不动地。

  佛子菩萨住此不动地时恒常无间不离现见无量诸佛。由三摩地力所引故。然不弃舍广见诸佛承事供养。然此菩萨于一一世界。见无量佛无量百佛。无量千佛无量百千佛。无量百千那庾多佛。无量俱胝佛。无量百俱胝佛。无量千俱胝佛。无量百千俱胝佛。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佛。见诸佛已恭敬尊重。以一切行相引发供养。悉以奉献彼诸如来。皆悉承事于诸佛所领受世界差别义等无量法明。转复得于如来法藏。于诸世界差别问答无能屈者。于无量劫此诸善根。转得炽然光丽明净。无量百劫。无量千劫无量百千劫。无量百千那庾多劫。无量俱胝劫无量百俱胝劫。无量千俱胝劫。无量百千俱胝劫。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此诸善根转得炽然光丽明净。佛子譬如善巧金师。以所炼金作严具已。置赡部洲圣王顶上成于颈下。赡部洲中一切臣民。诸庄严具无与等者。佛子菩萨住是不动地中。此诸善根亦复如是。一切声闻独觉。乃至七地菩萨。所有善根无与等者。以住此地大智光明。普灭有情烦恼黑闇。善能开阐智慧门故。佛子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遍运慈心。普放光明满千世界菩萨住此不动地已亦复如是。能以光明普照遍满。乃至百万佛刹微尘数等世界。渐灭有情烦恼炎热令身悦豫。于十种波罗蜜多。愿到彼岸以为增上。余到彼岸随力随分非不修行。佛子是名略说菩萨第八不动智地。若广说者经无量劫不可穷尽。菩萨安住于此地已。受生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威德最胜无所映夺。善见义利得大自在。为诸有情。善说声闻独觉菩萨到彼岸道。世界差别问答之中。无能屈者诸所作业。或以布施或以爱语。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此等一切悉皆不离佛作意法作意。僧伽作意菩萨作意。菩萨行作意到彼岸作意。诸地作意佛力作意。无所畏作意佛不共法作意。乃至不离一切行相胜妙。相应一切智智作意。常作愿言。我当一切诸有情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为导为将为帅。乃至愿得一切智智所依止处。若乐发起如是精进。由是精进一刹那顷瞬息须臾。证得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诸三摩地。能见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佛。彼佛加持皆能解了。能动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诸佛刹土。能照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诸佛国土。成熟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有情。住寿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劫。于前后际。各入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劫。善能思择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法门。示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身。身身能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眷属围绕。从此以上是诸菩萨有愿力者。由胜愿故所有游戏。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或界或音声或行。或庄严或胜解或所作。此等乃至尔所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不易可数。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七地已修方便慧  善集资粮发大愿

  得佛加持具善力  顺佛功德净志念

  福智已超恒慈愍  智慧广大等虚空

  为求胜智登八地  契悟寂灭无生忍

  知法无生无起性  无相无成无坏灭

  无尽无转无止息  无性为性常平等

  以无分别入佛智  超心意识分别想

  证此忍已得静住  甚深不动常寂灭

  一切世间无能测  心相取著悉皆离

  住于此地不分别  譬如苾刍入灭定

  如梦渡河起翘勤  寤已坦然无遽务

  菩萨为度有情界  功用此地息亦然

  如生梵世绝下欲  于此二相除亦尔

  于法驶流蒙诸佛  觉悟劝导次其忍

  语言我等诸佛德  汝今未获常勤进

  汝虽已灭烦恼火  世间惑焰犹炽然

  当念本愿度有情  悉使修因趣解脱

  法性常尔离分别  非但由此显世尊

  二乘于此亦能得  故当引发一切行

  如是人天应供尊  授此智令慧观察

  无边佛法悉得成  一念超过曩众行

  菩萨住兹妙智地  则获广大神通力

  一念分身遍十方  如船入海因风济

  心无功用任智力  悉知世界成坏住

  诸界种种各殊异  小大无量皆能了

  三千界中四大种  六趣有情身各别

  及以众宝微尘数  以智观察悉无余

  菩萨能知一切身  为化有情同彼形

  刹土无量种种别  悉为现形无不遍

  譬如日月住虚空  一切水中皆现影

  住于法界无所动  随其心乐各不同

  一切众中皆现身  声闻独觉与菩萨

  及以佛身靡不现  有情刹土业报身

  种种现身智法身  虚空身相皆平等

  普为群生而示作  十种圣智普观察

  复以慈悲作众业  所有佛法皆成就

  净戒不动如须弥  十力成就不摇动

  一切魔众无能转  诸佛加持天王礼

  密迹金刚恒侍卫  此地功德无边际

  千万亿劫说不尽  复以供佛善益明

  如王顶上庄严具  菩萨住此第八地

  多作梵王千界主  演说三乘无有穷

  慈光普照灭众惑  一念获得百万界

  微尘数等三摩地  余所作事悉亦然

  愿力示现复过此  菩萨第八不动地

  我为汝等已略说  若以次第广分别

  经于亿劫不能尽

  菩萨不动地

第八竟

    佛说十地经卷第六

猜你喜欢
  卷三百三十七·佚名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太虚
  卷五百七十四·佚名
  卷第九·呆翁行悦
  维摩诘经别记·太虚
  佛说法灭尽经 原文·佚名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佚名
  卷六·佚名
  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一卷·佚名
  金刚顶瑜伽青颈大悲王观自在念诵仪轨·佚名
  卷下·佚名
  大庄严法门经卷上·佚名
  迦叶结经·佚名
  序·道忞
  卷之三十二·别庵性统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侯寘·唐圭璋

      寘字彦周,晁谦之甥,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南渡居长沙。曾官耒阳县令。卒于乾道、淳熙间。有懒窟词。   水调歌头   题岳麓法华台   晓雾散晴渚,秋色满湘山。青鞋黄帽,忺与名士共跻攀。窈窕深林幽谷,诘曲危亭飞观,俯

  • 卷四·刘克庄

      陶弼商翁与杨畋乐道同时,一生仕宦广西,晚守钦、顺二州。集中多佳句,前已采其一二。它五言如《塞上》云:“星落胡王死,河穷汉使归。雪山经夏冷,天马入秋肥。”《观教战》云:“晋兴由帅让,楚败以师喧。&rdqu

  • 第二出 论心·叶宪祖

    【恋芳春】〔生上〕藻思云渊。风流嵇阮。一身落魄堪怜。自有漫漫浩气。直贯重玄。不肯随人长短。也不肯媚人自荐。同消遣。诗酒朋侪。尽堪尽日盘桓。 〔鹧鸪天〕载酒无人过子云。掩关昼卧客书裙。花枝不共秋欹帽。笔

  •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臧懋循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杂剧(元)马致远撰●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杂剧目录第一折 〔音释〕楔子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汉锺离度脱唐吕公 正名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第一折〔冲末扮东华帝

  • 传序碑铭·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传序碑铭唐新书杜工部传       宋 祁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楚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玄宗开元二十五年甫预京兆荐贡而

  • 卷十三·陈耀文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花草稡编> 钦定四库全书 花草稡编卷十三 明 陈耀文 辑 中调 贺明朝           欧阳烱 忆昔花间相见後只凭纎手暗抛红豆人前不解巧传心事别来依旧辜负春昼 碧罗衣上蹙金绣覩对鸳

  • 卷七十四·徐世昌

    蔡新蔡新,字次明,号葛山,漳浦人。乾隆丙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师。谥文恭。有《缉斋诗文集》。题汪文端公松泉图种树添新荫,先当培其根。疏泉资灌溉,先当裕其源。少师勤学殖,呈材依禁

  • 卷一百五十四·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五十四  明 冯惟讷 撰 别集第十 襍解【下】 兔葵燕麦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云唯兎葵燕麦动揺春风耳今人多引用之予读北史邢劭传载劭一书云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

  • 古诗镜卷十五·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镜卷十五 明 陆时雍 编 宋第四 范晔【字蔚宗泰之子也仕文帝时为太子詹事大见信任乃与孔熙先谢综共谋弑逆事觉伏诛】 诗 乐游应诏诗 崇盛归朝阙虚寂在川岑山梁协孔性黄屋非尧心轩驾时未肃文囿降照

  • 卷三·贾岛

    钦定四库全书 长江集卷三 唐 贾岛 撰 寄令狐相公 策杖驰山驿逢人问梓州长江那可到行客替生愁 哭栢岩禅师 苔覆石牀新师曾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塔院关松雪经房鎻隙尘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山中道士 头髪梳千

  • ●遗文·李绛

      ◎奏疏   ○论刘从谏求为留后疏   臣伏以兵机尚速,久即计生;威断贵定,疑即变起;人情未一,乃可伐谋;事势已分,则难命中。据刘悟八月十日得病,计是日便死,逗留掩匿,奏报已迟,朝廷既知,又数十日都未有处分,中外人意,共惜事机。

  • 卷三十七·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三十七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三十四 魏臣 陈羣【子泰】 陈羣字长文颍川许昌人汉太丘长寔之孙侍中大鸿胪纪之子也羣为儿时寔谓宗人父老曰此儿必兴吾宗鲁国孔融高才

  • 第十二章·管子之外交·梁启超

    管子生列国并立之世,而欲以区区之齐称霸于天下,则外交其不可不谨也。管子之外交,首在审天下之大势,观己国所处之位置何如,然后应之以施政策焉。其言曰:《霸言篇》:强国众,合强以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以攻大以图王。强国众而言

  • 《易经》·皮锡瑞

    论变易不易皆之大义治经者当先知此经之大义,以易而论,变易不易比大义所在,二者当并行不相悖。《周易正义》第一论易之三名曰,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署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

  •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朱棣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陈雄曰】色身者。三十二相也。具足者。无一而亏欠也。备三十二行而具足是相。三十二行。法身中有之。欲见法身如来。识自本心

  • 现果随录卷之四·戒显

    黄州飞火乱焚独免斋户癸卯余度夏安国。七月望日黄州城内外回禄。错综乱烧。不捱街巷廛户。黄冈县庭一槐坠火。烧去其半。赤壁江心一船亦飞火被烧。独斋公数十家。如杨云峰任季先等。皆火逼险极。竟安无损。甚至有斋公

  • 丽史·佚名

    丽史又名《清源丽史》,约一万多字,是一篇情文并茂的言情小说,收录于福建泉州金志行于1555年所纂修的《金氏族谱》中。作品还反映了14世纪泉州城内中国穆斯林的生活习俗以及当时清真寺的建筑状貌与穆斯林在泉州人口众多的

  • 五王经·佚名

    佛说五王经,一卷,失译。佛对五王说世间之八苦。五王同出家。五王共相友善,四王各说世乐,惟普安王说出世乐,因引四王见佛,佛为说世间八苦,遂同出家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