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墨家諸子箸錄
漢書蓺文志諸子:
尹佚二篇。周臣,在成、康時也。田俅子三篇。先韓子。我子一篇。顏注引劉向云「為墨子之學」。隨巢子六篇墨翟弟子。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墨子七十一篇。名翟,為宋大夫,在孔子後。右墨六家八十六篇。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如淳曰「右鬼,謂信鬼神,如杜伯射宣王,是親鬼而右之。」師古曰「右,猶尊尚也」。詒讓案:右鬼,即本書明鬼三篇。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蘇林曰「非有命者,言儒者執有命,而反勸人修德積善,政教與行相反,故譏之也。」如淳曰「言無吉凶之命,但有賢不肖善惡」。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如淳曰「言皆同可以治也。」師古曰「墨子有節用、兼愛、上賢、明鬼神、非命、上同等諸篇,故志歷序其本意也。」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阮孝緒七錄子錄:
墨部四種,四帙一十九卷。廣弘明集三。
案:阮錄久佚,其細目弘明集未載。以隋志攷之,蓋墨子十五卷、目一卷,隨巢子一卷,胡非子一卷,田俅子一卷,隋志云梁有,即據阮錄言之。通為四帙一十九卷,與都數正合。
隋書經籍志子:
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隨巢子一卷,巢似墨翟弟子。胡非子一卷。非似墨翟弟子,梁有田俅子一卷,亡。右三部,合一十七卷。墨者,強本節用之術也,上述堯舜之道,夏禹之行,茅茨不翦,糲粱之食,桐棺三寸,貴儉兼愛,嚴父上德,以孝示天下,右鬼神而非命。漢書以為本出清廟之守,然則周官宗伯「掌建邦之天神地祗人鬼」,肆師「掌立國祀,及兆中廟中之禁令」,是其職也。愚者為之,則守於節儉,不達時變;推心兼愛,而混於親疏也。
舊唐書經籍志丙部子錄:
墨子十五卷。墨翟撰。胡非子一卷。右墨家二部,凡一十六卷。
唐書藝文志丙部子錄:
墨子十五卷。墨翟。隨巢子一卷。胡非子一卷。右墨家類三家,三部一十七卷。
馬總意林:高似孫子略載梁庾仲容子鈔目同。
胡非子一卷。墨子十六卷。纏子一卷。隨巢子一卷。
案:宋史藝文志,墨家唯存墨子一種,餘均不箸錄。崇文總目以後諸家書錄,並同。並詳畢氏篇目考。鄭樵通志藝文略,全錄漢隋唐諸志,徒存虛目,無關攷證,今並不錄。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本列子楊朱篇張湛注及唐柳宗元說,以晏子春秋入墨家,與各史志並異,亦不足據。
隨巢子佚文
執無鬼者曰:越蘭問隨巢子曰:「鬼神之智何如聖人?」曰:「聖也。」疑當作「賢於聖也」。越蘭曰:「治亂由人,何謂鬼神邪?」隨巢子曰:「聖人生於天下,未有所資。鬼神為四時八節,以紀育人,乘雲雨潤澤,以繁長之,皆鬼神所能也,豈不謂賢於聖人。」意林一。
有疏而無絕,有後而無遺。大聖之行,兼愛萬民,疏而不絕。賢者欣之,不肖者則憐之。賢而不欣,是賤德也;不肖不憐,是忍人也。同上。太平御覽四百一引「大聖之行」五句,「民」作「物」,末二句作「賢則欣之,不肖則矜之。」
有陰而遠者,有憚明而功者。杜伯射宣王於畝田,是憚明而功者。荀子王霸篇楊注。案:「功」疑並當為「切」。畝田即圃田,見本書明鬼篇。
明君之德,察情為上,察事次之。晉書石崇傳自理表。
史皇產而能書。北堂書鈔七。
禹產於〈石昆〉石,啟生於石。藝文類聚六。太平御覽五十一。書鈔一引「啟生〈石昆〉石。」案:淮南子脩務訓云「禹生於石,史皇產而能書」,疑並用隨巢子文。史記六國表集解引皇甫謐云「禹生石紐。」〈石昆〉石,疑即石紐也。
禹娶塗山,治鴻水,通轘轅山,化為熊。塗山氏見之,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馬驌繹史十二。
昔三苗大亂,龍生于廟,犬哭于市。御覽九百五。案:此與本書非攻下篇文同。
三苗將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龍生於廟,日夜出晝日不出。劉恕通鑑外紀帝舜紀引隨巢子、汲冢紀年。疑兼用二書文。
昔三苗大亂,天命殛之。夏后受於玄宮,類聚無「殛之」及「后」字,「受」作「屬」。御覽八百八十二無「於、玄、宮」三字。海錄碎事,引作「天命夏禹於玄宮。」有大神,人面鳥身,降而福御覽八十二作「輔」,八百八十二作「富」。之,案:此與非攻下篇文略同。司祿益食而民不飢,司金益富而國家實,御覽作「寶」。司命益年而民不夭,類聚、碎事並無「益食而民不飢司金」八字,御覽八十二無「司錄益食」二句。四方歸之。禹乃克三苗,而神民不違,御覽無此句。闢土以王。類聚十引至「神民不違」。御覽八十二,又八百八十二引至「四方歸之。」海錄碎事十,節引五句。
三苗大亂,天命殛之,夏后受之。無方之澤出神馬,四方歸之。稽瑞。
夏桀德衰,岱淵沸。御覽七十。
夷羊在牧,史記周本紀集解。飛拾滿野,史記周本紀索隱。天鬼不顧,亦不賓滅。同上。案:史記周本紀:武王曰「維天不饗殷,自發未生至於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鴻滿野,天不(一)享殷,乃今有成。維建殷,其登名民三百有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集解「徐廣曰:此事出周書及隨巢子。」索隱亦云「亦見周書及隨巢子,頗復脫錯。」是隨巢子蓋全用彼文而多錯異,今無可攷。
(一)「不」字原脫,據史記補。
姬氏之興,河出綠圖。書鈔一百五十八。案:此與本書非攻篇文略同。
殷滅,周人受之,河出圓圖也。書鈔九十六。
天賜武王黃鳥之旗以伐殷。書鈔一百二十,御覽三百四十。案:此與本書非攻篇文同。
幽、厲之時,天旱地坼。御覽八百七十九。
幽、厲之時,奚祿山壞。天賜玉玦於羿,遂以殘其身,以此為福而禍。御覽八百五。
召人以環,絕人以玦。書鈔一百二十八、御覽六百九十二。
胡非子佚文
胡非子脩墨以教。有屈將子好勇,聞墨者非鬥,帶劍危冠往見胡非子,劫而問之曰:「將聞先生非鬥,而將好勇,有說則可,無說則死。」太平御覽四百九十六下云「胡非子為言五勇,屈將子悅服。」蓋約引,意林引無此段。御覽四百三十七引無首句,作「屈將子好勇,見胡非,刻而問曰:聞先生非鬥士而好勇。」下二句同。「刻」即「劫」之訛。御覽「而」下無「將」字,馬本依繹史引補。胡非子曰:「吾聞勇有五等。夫意林無此七字。負長劍,赴榛薄,析御覽作為「折」,文選注同。兕豹,搏熊羆,此御覽無此字,下並同。獵徒之勇也;負長劍,赴深泉,文選注引作「淵」,此唐人避諱改。斬御覽作「折」,文選注同。蛟龍,搏黿鼉,此漁人之勇也;登高陟危,御覽作「登高危之上。」鵠御覽作「鶴」。立四望,顏色不變,此陶缶之勇也;「缶」,御覽作「匠」。案:說苑善說篇「林既對齊景公云:夫登高臨危,而目不眴,而足不陵者,此工匠之勇悍也。」以彼校此,則御覽是也。剽必刺,視必殺,御覽作「若迕視必殺。」此五刑之勇也。昔齊桓公以魯為南境,魯公憂之,三日不食。御覽作「昔齊桓公伐魯」,無魯公二句。曹劌聞之,觸齊軍,見桓公曰:「臣聞君辱臣死,君退師則可,不退,則臣請擊頸以血濺君矣。」意林作「曹沬請擊頸以血濺桓公。」無「聞之」以下二十四字,御覽引有之,而無「請擊頸」三字,馬互參校補。桓意林無「桓」字。公懼,不知所措,御覽無此句。管仲乃勸御覽作「曰許。」與之盟而退。意林無「而退」二字。夫曹劌,匹夫徒步之士,布衣柔履之人也,「柔」,疑當為「枲」,形近而訛。唯無怒,一怒而劫萬乘之師,存千乘之國。此謂君子之勇,勇之貴者也。太平御覽別引云「夫曹劌疋夫,一怒而卻齊侯之師,此君子之勇」,意林引作「夫曹沬,匹夫之士,布衣柔履之人,一怒卻萬乘之師,千乘之國,此君子之勇也。」晏嬰疋夫,一怒而沮崔子之亂,亦君子之勇也。五勇不同,公子將何處?」屈將悅,稱善。乃解長劍,釋危冠,而請為弟子焉。太平御覽四百三十七。意林一引無「晏嬰」以下四十五字。文選王子淵聖主得賢臣頌,李注引「負長劍,赴榛薄,折兕豹,赴深淵,斷蛟龍」五句。
善為吏者樹其德。北堂書鈔七十七。
目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見其眥。藝文類聚十七。
一人曰:「吾弓良,無所用矢。」一人曰:「吾矢善,無所用弓。」羿聞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令合弓矢而教之射。御覽三百四十七。
田俅子佚文
黃帝時稽瑞有「常」字。有草生於帝稽瑞無此字。庭階。若佞臣入朝,則草稽瑞有「屈而」二字指之。名曰「屈軼」。稽瑞下有「草」字。是以佞人不敢進也。文選王元長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李注、稽瑞。
少皞生於稚華之渚,渚一旦化為山澤,鬱鬱蔥蔥焉。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二。
少昊氏都于曲阜,鞬鞮毛人獻其羽裘。御覽六百九十。
少昊之時,赤燕一雙,御覽作「白鷰一銜羽。」而飛集少昊氏之戶,遺其丹書。藝文類聚九十九、御覽九百二十二。
堯為天子,蓂莢生于庭,為帝成歷也。文選張平子東京賦注,又張景陽七命注,又王元長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注,又陸佐公新刻漏銘注。
昔帝堯之為天下平也,出庖廚,為帝去惡。稽瑞「萐蒲」注引「平也」二字有誤。
堯時有獬廌,緝其毛為帝帳。白孔六帖九十八。御覽八百九十引「有」作「獲」,「毛」作「尾」,「為」上有「以」字。稽瑞「獬豸」注引,云「堯時獲之,緝其皮以為帳。」
渠搜之人服夏禹德,獻其珍裘,毛出五彩,光曜五色。御覽六百九十四。
商湯為天子,都于亳,有神手牽白狼,口銜金鉤,而入湯庭。類聚九十九。
殷湯為天子,白狐九尾。稽瑞。
周武王時,倉庭國獻文章騶。稽瑞「文犀駭雞」注引。「章騶」疑當作「犀駭」,末又脫「雞」字。
纏子佚文
纏子脩墨氏之業,以教于世。儒有董無心者,其言修而謬,其行篤而庸。言謬則難通,行庸則無主。欲事纏子,纏子曰:「文言華世,不中利民,傾危繳繞之辭者,並不為墨子所修。勸善兼愛,則墨子重之。」意林一。
纏子曰:「墨家佑鬼神。秦穆有明德,上帝賜之九十年。」論衡福虛篇。案:秦穆公事見本書明鬼篇。「秦」,今本訛「鄭」,當據此校正。「九十」當作「十九」,本書不誤。
桀為天下,酒濁而殺廚人。紂王天下,熊蹯不熟而殺庖人。太平御覽九百八。
董子曰:「子信鬼神,何異以踵解結,終無益也!」纏子不能應。意林。
董無心曰:「無心,鄙人也。罕得事君子,不識世情。」文選陶淵明雜詩李注。又陸士衡文賦注,又陶淵明辛丑嵗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詩注,引並無「無心鄙人也」句。
董無心曰:「離婁之目察秋毫之末於百步之外,可謂明矣。」文選班孟堅答賓戲注。案:以上三條並董子難語,今附於後。
馬國翰云「纏子一卷,不詳何人。漢、隋、唐志皆不著此書之目,書亦佚。馬總意林始載纏子一卷,引其書二節,中言與儒者董無心論難。按漢志儒家董子一篇,名無心,難墨子。王充論衡亦載董無心難纏子天賜秦穆公以年之說。文選注引纏子,亦載董無心言,蓋本董子之書取為纏子,如孔穿與公孫龍論臧三耳,孔叢子、公孫龍兩書並載之類。」纏子輯本序。
案:漢書藝文志儒家董子一篇,名無心,難墨子。隋、唐舊經籍,新藝文。宋諸史志並一卷。並入儒家。晁公武讀書志云「吳祕注」,玉海引中興館閣書目云:「董子一卷,與學墨者纏子辯上同、兼愛、上賢、明鬼之非,纏子屈焉。」是纏子與董子塙為一帙,主墨言之則題纏子,鄭樵通志蓺文略以董子箸錄,而入墨家,則非。主儒言之則題董子,無二書也。館閣書目謂纏子屈於董子,與意林纏子不能應之言合,則是書自是先秦儒家遺籍,入墨家為非其實。其書明時尚有傳本,見陳第世善堂書目。今則不復可得,佚文僅存六事,不足徵其論難之恉也。
黃 跋
漢志墨子書列在為墨學者我子及隨巢子、胡非子之後。其敘錄偁:「墨家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宗祀嚴父,是以右鬼;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其文蓋出別錄。然則詳劉向之意,七十一篇之書,多弟子所論篹。孟、荀、孔鮒諸所據以排斥墨氏者,抑亦有蔽者增坿之言,其本師之說不盡如是也。墨子生當春秋之後,戰國之初,憤文勝之極敝,欲一切反之質家,乃遂以儒為詬病。其立論不能無偏宕失中,故傳其說者益倍譎不可訓。然其哀世變而恤民殷之心,宜可諒也。南皮張尚書嘗語紹箕曰:「荀卿有言,矯枉者必過其直。諸子志在救世,淺深純駁不同,其矯枉而過直一也。自非聖人,誰能無過?要在學者心知其意斯可矣!」自太史公敘六家,劉向條九流,各以學術名其家,獨墨家乃繫以姓,豈非以其博學多方,周於世用,儒家之匹亞,異夫一曲不該姝姝自悅者與?今觀其書,務崇儉約,又多名家及兵技巧家言,僃城門以下二十口篇今亡九篇,漢志兵技巧家注云「省墨子」,不言篇數。省者,別錄有而志省也。西漢諸子多別行本,篇數多寡不一,觀管子、晏子、孫卿書錄可見。任宏因楊僕兵錄之舊,專輯兵書,與劉向所定箸未必一本。漢志兵家都數注云「省十家二百七十一篇」,以兵權謀家省九家二百五十九篇計之,則技巧家之墨子僅十二篇,疑字有脫誤。明鬼、非命,往復以申福善禍暴之義,與佛氏果報之說同。經上以下四篇,兼及幾何算學、光學、重學,則又今泰西之所以利民用而致富強者也。然西人覃思藝事,期於便己適用為閎侈以自娛樂而已。墨子僃世之急,而勞苦其身,又善守禦而非攻,而西人逐逐焉惟兼并之是務,其宗旨蓋絕異。今西書,官私譯潤,揅覽日眾,況於中國二千年絕學、強本節用、百家不能廢之書,知言君子其惡可過而廢之乎?往讀鎮洋畢氏注本,申證頗多,而疑滯尚未盡釋。蓋墨書多引古書古事,或出孔子刪修之外,其難通一也;奇字之古文,旁行之異讀,訛亂迻竄,自漢以來,殆已不免。加以誦習者稀,楮槧俗書,重貤悂謬,無從理董,其難通二也,文體繁變,有專家習用之詞,有雅訓簡質之語,有名家奧衍之恉,有兵法藝術隱曲之文,其難通三也。江都汪氏中、武進張氏惠言,皆嘗為此學,勒有成書,而傳本未覯。世丈孫仲頌先生,旁羅異本,博引古書,集畢氏及近代諸儒之說,從善匡違,增補屚略,取許叔重淮南閒詁之目,以署其書。太史公曰「書缺有閒,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鄭康成尚書大傳敘曰「音聲猶有訛誤,先後猶有差舛,重以篆隸之殊,不能無失。數子各論所聞,以己意彌縫其閒,別作章句。」所謂閒者,即指音聲之訛誤,先後之差舛,篆隸之殊失而言。彌縫其閒,猶云彌縫其闕也。先生此書,援聲類以訂誤讀,寀文例以迻錯簡,推篆籀隸楷之遷變,以刊正訛文,發故書雅記之晻昧,以疏證軼事。其所變易,灼然如晦之見明;其所彌縫,奄然若合符復析。許注淮南全袠,不可得見,以視高誘、張湛諸家之書,非但不愧之而已。紹箕幸與校字之役,既卒業,竊喜自此以後,孤學舊文,盡人通曉。亦淵如先生所云不覺僭而識其末也。黃紹箕謹跋。
猜你喜欢 易经·系辞下传·第六章·佚名 卷八 太甲下第七·孔颖达 卷二·班固 备梯第五十六·墨子 卷四·湛若水 提要·陈祥道 大学或问·胡广 颜渊第十二·智旭 卷四·姚炳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欧阳竟无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清净慧菩萨·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三·佚名 敬请全国僧寺努力救灾启·太虚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